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1 ,大小:264.13KB ,
资源ID:366710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667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3 T 1643 1-2012 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1部分 安装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3 T 1643 1-2012 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第1部分 安装技术规范.pdf

1、ICS 13.020.01 Z 01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1643.12012 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第1部分:安装技术规范 2012- 11 -28发布 2012- 12 -15实施发 布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DB13/T 1643.1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安装技术要求 2 5 安装施工要求 4 6 设备调试 5 7 安装调试报告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 7 DB13/T 1643.1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2、DB13/T 1643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安装技术规范; 第2部分:验收技术规范; 第3部分:运行技术规范。 本部分为DB13/T 1643的第1部分。 为规范河北省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安装,保证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建设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新兴、宋文波、张春雷、武桂桃、刘晓强、王辉、范朝、靳秀英、邓静秋、吉元勋、王占兵、尹菘、张同刚。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2012年

3、12月15日实施。 DB13/T 1643.12012 1 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第1部分:安装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简称: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技术要求、安装施工要求、设备调试、安装调试报告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固定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安装、施工、调试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053.3-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 420

4、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15562.1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由颗粒物测量子系统、气态污染物测量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测量子系统、数据采集、传输与处理子系统等组成。通过采样和非采样方式,测量烟气中颗粒物浓度、气态污染物浓度,同时测量烟气温度、烟

5、气压力、烟气流速或流量、烟气含湿量、烟气氧含量等参数;计算烟气中污染物浓度(或折算后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量,显示、储存和打印各种参数、图表,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输至固定污染源监控系统。对固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连续地、实时地跟踪测定。 3.2 参比方法 用于进行比对、校验的国家标准方法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方法。 3.3 零点漂移 DB13/T 1643.12012 2 在未进行计划外的维修、保养或调节的前提下,自动监测系统的设备按规定的时间运行后,仪器的读数与零输入之间的偏差。 3.4 量程漂移 在未进行计划外的维修、保养或调节的前提下,自动监测系统的设备按规定的时间运行后,仪器的读数与已知参考

6、值之间的偏差。 3.5 相对准确度 参比方法与自动监测系统同步测定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浓度,取同时段测量结果组成若干数据对,数据对之差的平均值的绝对值与置信系数之和与参比方法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之比。 4 安装技术要求 4.1 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性能 应符合HJ/T 75-2007中第5章的规定。 4.2 排污口 安装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口,应符合环保规范化排污口要求,并依照GB 15562.1设置有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 4.3 钢平台和防护栏杆 4.3.1 材料要求 钢平台和防护栏杆采用钢材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4.2条的规定。 4.3.2 防护栏杆设计载荷 应符合GB

7、 4053.3-2009中第4.3条的规定。 4.3.3 钢平台设计载荷 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4.4条的规定。 4.3.4 制造安装 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4.5条的规定。 4.3.5 防锈及防腐蚀 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4.6条的规定。 4.3.6 防护栏杆结构 4.3.6.1 结构形式 防护栏杆应采用包括扶手(顶部栏杆)、中间栏杆和立柱的结构形式或采用其他等效的结构。防护栏杆各构件的布置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5.1条的规定。 DB13/T 1643.12012 3 4.3.6.2 栏杆高度 防护栏杆不得低于1.5m。 4.3

8、.6.3 扶手 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5.3条的规定。 4.3.6.4 中间栏杆 在扶手和踢脚板之间,至少设置两道中间栏杆,并符合GB 4053.3-2009中第5.4.2条的规定。 4.3.6.5 立柱和踢脚板 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5.5条和5.6条的规定。 4.3.7 钢平台结构要求 4.3.7.1 一般要求: a) 应设置安全、永久的维护和采样平台; b) 平台面积不少于5 m2,平台宽度(平台外侧至烟道外壁距离)与长度均不小于1.2 m; c) 当平台设置在离地面高度5 m的位置时,有通往平台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梯段宽度不小于0.9 m; d) 平

9、台上应有不少于2个三孔插座(AC(22022)V,频率50Hz); e) 一切敞开的边缘均应设置防护栏杆; f) 通行平台的无障碍宽度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6.1.2条的规定; g) 梯间平台(休息平台)的宽度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6.1.3条的规定,竖向净空不小于1.8 m,爬梯的倾角不大于50。 4.3.7.2 上方空间 平台地面到上方障碍物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2 m,平台地面到采样口垂直距离应不大于1.8 m。 4.3.7.3 平台地板 应符合GB 4053.3-2009中第6.4条的规定。 4.4 监测站房 4.4.1 监测站房的基础荷载强度2 000 k

10、g/m2,其面积应2.5m2.5m,空间高度应2.8 m,站房建在标高0 m处。 4.4.2 监测站房内应有空调和冬季采暖设备,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030,湿度应60%,空调应具有来电自动重启功能,站房内应安装排风扇。 4.4.3 监测站房内配电功率能够满足仪表实际要求,功率不少于8 kW,至少预留三孔插座5个、稳压电源1个、UPS电源一个。 4.4.4 监测站房内应配有有生产资质单位生产的标准气体,且在有效期内。 4.4.5 监测站房的防雷系统除符合GB 50057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DB13/T 1643.12012 4 a) 系统仪器设备的工作电源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接地电缆应采

11、用大于4 mm2的独芯护套电缆,接地电阻小于4,且不能和避雷接地线共用; b) 平台、监测站房、交流电源设备、机柜、仪表和设备金属外壳、管缆屏蔽层和套管的防雷接地,可利用厂内区域保护接地网,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厂区内不能提供接地线或提供的接地线达不到要求的,应在监测站房附近重做接地装置; c) 电源线和信号线设防雷装置; d) 接地线和零线不得共用,主机柜外壳和可导电的金属外壳要可靠接地; e) 电源线、信号线与避雷线的平行净距离1 m,应避免交叉; f) 由烟囱或主烟道上数据柜引出的数据信号线要经过避雷器引入监测站房,应将避雷器接地端同站房保护地线可靠连接; g) 信号线为屏蔽电缆线,屏蔽层应

12、有良好绝缘,不可与机架、柜体发生摩擦、打火,屏蔽层两端及中间均需做接地连接。 4.4.6 监测站房仪器应排列整齐,监测仪器顶平直度和平面度应不大于5 mm,监测仪器牢固固定,可靠接地。二次接线正确、牢固可靠,配导线的端部应标明回路编号。配线工艺整齐,绑扎牢固,绝缘性好。 5 安装施工要求 5.1 安装要求 5.1.1 安装要求应满足HJ/T 75-2007中第6章规定。 5.1.2 依据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图和烟气治理工艺流程图确定安装点位,绘制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布置图。 5.1.3 不得多台固定污染源排放设备共用一套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每台固定污染源排放设备均需安装烟气自动监测系统。

13、5.1.4 固定污染源烟气净化设备设置有旁路烟道时,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探头应安装于烟气混合烟道。 5.1.5 若一个固定污染源排气先通过多个烟道后进入该固定污染源的总排气管时,应将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在该固定污染源的总排气管上。不得只在其中的一个烟道上安装一套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将测定值的倍数作为整个源的排放结果。 5.2 施工要求 5.2.1 施工应满足GB 50205、GB 50093、GB 50168的规定。 5.2.2 施工单位应熟悉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原理、结构、性能,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流程图、设备技术文件、设计图样、监测设备及配件货物清单交接明细表,施工安全细则等有关文件。 注:设备

14、技术文件应包括资料清单、产品合格证、机械结构、电气、仪表安装的技术说明书、装箱清单、配套件、外购件检验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等。 注:设计图样应符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电气制图、建筑结构制图等标准的规定。 5.2.3 设备安装前的清理、检查及保养: a) 按交货清单和安装图样明细表清点检查设备及零部件,缺损件应及时处理,更换补齐; DB13/T 1643.12012 5 b) 运转部件如:取样泵、压缩机、监测仪器等的滑动部位均需清洗、注油润滑防护; c) 因运输造成变形的仪器、设备的结构件应校正,并重新涂刷防锈漆及表面油漆,保养完毕后应恢复原标记。 5.2.4 参比方法采样孔内径应90 mm,并安

15、装法兰。 5.2.5 现场端连接材料(垫片、螺母、螺栓、短管、法兰等)为焊件组对成焊时,壁(板)的错边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管子或管件对口、内壁齐平,最大错边量不大于1 mm; b) 采样孔的法兰与联接法兰几何尺寸极限偏差5 mm,法兰端面的垂直度极限偏差为2/1000; c) 颗粒物监测仪器发射单元和颗粒物监测仪反射单元、激光从发射孔的中心出射到对面中心线相叠合的极限偏差2/1000。 5.2.6 烟气流速采用皮托管法测量的设备,安装时全压口应正对烟气流向,静压口背向烟气流向,与气流方向的偏差角度最大不得超过5。 5.2.7 从探头到分析仪的整条采样管线的铺设应采用桥架方式,管线倾斜度不

16、得小于5,防止管线内积水,在每隔4 m5 m处装线卡箍。直接抽取法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的伴热管伴热温度不低于120。 5.2.8 电缆桥架安装应满足最大直径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要求。电缆桥架的连接应采用连接片联结。配电套管应采用钢管和PVC管材质、配线管,其弯曲半径应满足最小弯曲半径要求。 5.2.9 电缆的敷设应将动力电缆与信号电缆分开敷设,保证电缆通路及电缆保护管的密封,自控电缆敷设应符合输入、输出分开,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分开的配线和敷设的要求。 5.2.10 安装精度和连接部件坐标尺寸应符合技术文件和图样规定。 5.2.11 各联接管路、法兰、阀门封口垫圈应牢固完整,均不得有漏气、漏水现象。

17、5.2.12 所有的管路、气路阀门、排水系统安装后应畅通和启闭灵活。自动监测系统空载运行24h后,无渗漏现象。 5.2.13 自动监测系统应满足设计承压要求,采用模拟试验检验,管路不得出现脱落、漏气、漏水、振动强烈现象。 5.2.14 反吹气应为清洁气体,反吹系统应进行耐压强度试验,试验压力为常用工作压力的1.5倍。 5.2.15 电气控制和电气负载设备的外壳防护应符合GB4208的技术要求,户内达到防护等级IP24级,户外达到防护等级IP54级。 6 设备调试 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在现场安装运行以后,应进行技术性能指标的调试,该调试可由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制造者或供应者、用户、受委托的有检测资质的

18、部门承担。 设备调试依照HJ/T 75-2007中附录A、附录B、附录C规定执行。 7 安装调试报告 DB13/T 1643.12012 6 安装调试报告内容为基本情况、排污口、设备性能、监测站房、安装施工、调试检测报告及结论,并附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位置示意图。 安装调试报告格式见附录A。 当安装调试报告中各项要求均满足后,安装调试完成。 DB13/T 1643.12012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安装调试报告 第 号 安装点位: 设备名称: (企业名称及公章) 年 月 日 DB13/T 1643.12012 8 A.1 基本情况 表A.1 企

19、业名称: 单位地址: 联系人: 行业类别: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点位: 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设备名称、型号和产品序列号: 设备监测项目: 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生产单位: 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单位: 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施工单位: 监测站房建设完成时间: 设备安装完成时间: 设备调试完成时间: 备注: DB13/T 1643.12012 9 A.2 排污口 表A.2 项目 技术规范要求 是否符合 排污口 符合环保部门规范化排污口要求,并设置有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 钢平台 和防护栏杆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采用钢材的力学性能应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证。

20、防护栏杆安装后顶部栏杆应能承受水平方向和垂直向下方向不小于 890N 的集中载荷和不小于700 N/m的均布载荷。在相邻立柱间的最大挠曲变形应不大于跨度的1/250。水平和垂直载荷以及集中和均布载荷均不叠加。中间栏杆应能承受在中点圆周上施加的不小于700 N水平集中载荷,最大挠曲变形不大于75 mm。端部或末端立柱应能承受在立柱顶部施加的任何方向上890N的集中载荷。 钢平台的设计载荷应按实际使用要求确定,整个平台区域内应能承受不小于 3 kN/m2均匀分布活载荷。在平台区域内中心距为1 000 mm,边长300 mm正方形上应能承受不小于1kN集中载荷。平台地板在设计载荷下的挠曲变形应不大于

21、10 mm或跨度的1/200,两者取小值。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要求应符合GB 50205的规定。当不便焊接时,可用螺栓连接,但应保证设计的结构强度。安装后的防护栏杆及钢平台不应有歪曲、扭曲、变形及其他缺陷。防护栏杆制造安装工艺应确保所有构件及其连接部分表面光滑,无锐边、尖角、毛刺或其他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或妨碍其通过的外部缺陷。 钢平台和通道不应仅靠自重安装固定。当采用仅靠拉力的固定件时,其工作载荷系数应不小于 1.5 设计时应考虑腐蚀和疲劳应力对固定件寿命的影响。安装后的平台钢梁应平直,铺板应平整,不应有歪斜、翘曲、变形或其他缺陷。 防护栏杆及钢平台的设计应使其积存水和湿气最

22、小,以减少锈蚀和腐蚀。根据防护栏杆及钢平台使用场合及环境条件,应对其进行合适的防锈及防腐涂装。防护栏杆及钢平台安装后,应对其至少涂一层底漆和一层(或多层)面漆或采用等效的防锈防腐涂装。 防护栏杆应采用包括扶手(顶部栏杆)、中间栏杆和立柱的结构形式或采用其他等效的结构。防护栏杆各构件的布置应确保中间栏杆(横杆)与上下构件间形成的空隙间距不小于500 mm。构件设置方式应阻止攀爬。 防护栏杆不得低于1.5 m。 扶手的设计应允许手能连续滑动。扶手末端应以曲折端结束,可转向支撑墙,或转向中间栏杆,或转向立柱,或布置成避免扶手末端突出结构。扶手应采用钢管,外径应不小于30 mm,不大于50 mm。采用

23、非圆形截面的扶手,截面外接圆直径应不大于57 mm,圆角半径不小于3 mm。扶手后应有不小于75 mm的净空间,以便于手握。 在扶手和踢脚板之间,应至少设置两道中间栏杆。中间栏杆应采用小于25mm4mm扁钢或直径16 mm的圆钢。中间栏杆与上、下方构件的空隙间距应不大于500 mm。 防护栏杆端部应设置立柱或确保与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结构牢固连接,立柱间距应不大于 1m。立柱不应在踢脚板上安装,除非踢脚板为承载的构件。立柱应采用不小于50mm50mm4mm角钢或外径30 mm50 mm钢管。 踢脚板顶部在平台地面之上高度应不小于100 mm。踢脚板应采用不小于100 mm2 mm的钢板制造。 DB

24、13/T 1643.12012 10 表A.2(续) 钢平台 和防护栏杆 应设置安全、永久的维护和采样平台。平台面积不少于5 m2,平台宽度(平台外侧至烟道外壁距离)与长度均不小于1.2 m。 平台应安装在牢固可靠的支撑结构上,并与其刚性连接;梯间平台不得悬挂在梯段上。平台钢梁应平直,铺板应平整,不得有斜扭、翘曲等缺陷。 当平台设置在离地面高度5 m的位置时,有通往平台的Z字梯/旋梯/升降梯,梯段宽度不小于0.9 m,梯间平台宽度不小于梯段宽度,竖向净空不小于1.8 m,爬梯的角度不大于50。 平台上应有三孔插座不少于2个(AC(22022)V,频率50Hz)。 一切敞开的边缘均应设置防护栏杆

25、。 通行平台的无障碍宽度应不小于 750 mm,单人偶尔通行的平台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应不小于450 mm。梯间平台(休息平台)的宽度应不小于梯子的宽度。梯间平台(休息平台)在行进方向的长度应不小于梯子的宽度。 平台地面到上方障碍物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2 m。平台地面到采样口垂直距离应不大于1.8 m。 平台地板应采用不小于4 mm厚的花纹钢板或经防滑处理的钢板铺装,相邻钢板不应搭接。相邻钢板上表面的高度差应不小于4 mm。 工作平台和梯间平台(休息平台)的地板应水平设置。通行平台地板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不大于10,倾斜的地板应采取防滑措施。 小结: DB13/T 1643.12012 11 A.3

26、烟气自动监测系统设备性能 表A.3 项目 技术规范要求 是否符合 设备资质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 进口仪器是否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 有环保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产品实用性检测合格报告。 仪器的名称、型号必须与证书相符合,且在有效期内。 设备外观 是否有计量器具 标志和产品铭牌。 各部件连接可靠,表面无明显缺陷,各操作键使用灵活,定位准确。 仪器各显示部分刻度、数字清晰,涂色牢固,不应有影响读数的缺陷。 仪器外壳或外罩应耐腐蚀、密闭性能良好、防尘、防雨,启动使用后,结构、管路无颤抖震动滴漏现象。 设备、各部件、构件之间永久性焊接符合技术文件

27、和图样规定。 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20 45 ;相对湿度:90%;大气压:86 kPa106 kPa;烟气温度:260。 供电电压 AC(22022)V,频率50Hz。 安全要求 在1035,相对湿度85%条件下,仪器电源引入线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 ; 仪器应设有漏电保护装置,防止人身触电。仪器应有防止雷击设置。 功能要求 校准仪器应能用手动和/或自动方法进行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校准。 仪器有防止光学镜头、插入烟道的探头被烟气污染的净化系统。 仪器具有记录、存储、显示、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打印、故障告警、安全管理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显示终端应有烟气温度、烟气流速、污

28、染物实测浓度、标态烟气流量、污染物排放速率、生产负荷,需要污染物折算浓度的还需应有氧量、污染物折算浓度。 烟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日报表、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 能记录测定数据和仪器运行状态数据,仪器运行不正常时发出告警信息。 仪器数据采集控制器应能保证存储至少半年的原始数据。 仪器应能对数据文档进行文档保存和备份,能自动生成运行参数报告,数据报告,掉电记录报告和操作记录报告。 仪器系统应具有二级操作管理权限。 具有异常情况自动恢复功能。 提供网络接入功能,传输协议符合 HJ/T 212的要求。 系统应具有显示仪器现场工作状态功能,可设置条件查询和显示历史数据,打印告警信息和各种图表。

29、仪器应能够记录不高于1min的累积平均值,能显示和打印 1min、15min的测试数据。 小结: DB13/T 1643.12012 12 A.4 监测站房 表A.4 项目 技术规范要求 是否符合 监测站房 监测站房的基础荷载强度2 000 kg/m2,其面积应2.5m2.5m,空间高度应2.8 m,站房建在标高0 m处。 站房内应有空调和冬季采暖设备,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030,湿度应60%,空调应具有来电自动重启功能,站房内应安装排风扇。 监测站房内配电功率能够满足仪表实际要求,功率不少于8 KW,至少预留三孔插座5个、稳压电源1个、UPS电源1个。 监测站房内应配有有生产资质单位生产的标准

30、气体,且在有效期内。 仪器设备工作电源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接地线缆应大于4 mm2的独芯护套电缆。接地电阻小于4 ,且不能和避雷接地线共用。 平台、监测站房、交流电源设备、机柜、仪表和设备金属外壳、管缆屏蔽层和套管的防雷接地,可利用厂内区域保护接地网,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厂区内不能提供接地线或提供的接地线达不到要求的,应在子站附近重做接地装置。 电源线和信号线加防雷器。 接地线和零线不得共用,主机柜外壳和可导电的金属外壳要可靠接地。 电源线、信号线与避雷线的平行净距离1m,应避免交叉。 由烟囱或主烟道上数据柜引出的数据信号线要经过避雷器引入监测站房,应将避雷器接地端同站房保护地线可靠连接。 信号

31、线为屏蔽电缆线,屏蔽层应有良好绝缘,不可与机架、柜体发生摩擦、打火,屏蔽层两端及中间均需做接地连接。 监测站房仪器应按施工图排列整齐,监测仪器顶平直度和平面度应不大于 5mm,监测仪器牢固固定,可靠接地。二次接线正确、牢固可靠,配导线的端部应标明回路编号。配线工艺整齐,绑扎牢固,绝缘性好。 小结: DB13/T 1643.12012 13 A.5 安装施工 表A.5 项目 技术规范要求 是否符合 安装 绘制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布置图。 不得多台固定污染源排放设备共用一套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每台固定污染源排放设备均需安装烟气自动监测系统。 固定污染源烟气净化设备设置有旁路烟道时,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探

32、头应安装于烟气混合烟道。 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探头安装位置应优先选择垂直管段和烟道负压区域,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颗粒物探头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4倍烟道直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2 倍烟道直径处;气态污染物探头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2倍烟道直径,以及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0.5倍烟道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 / (A+B),式中A、B为边长。当安装位置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气流稳定的断面,但安装位置前直管段的长度必须大于安装位置后直管段的长度。 在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断面下游应留有参比方法采样孔,采样孔

33、布设应按照GB/T16157确定,在与烟气自动监测系统互不影响测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 烟气自动监测系统探头不宜安装在烟道内烟气流速小于5 m/s的位置。 若一个固定污染源排气先通过多个烟道后进入该固定污染源的总排气管时,应将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在该固定污染源的总排气管上。不得只在其中的一个烟道上安装一套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将测定值的倍数作为整个源的排放结果。 当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在矩形烟道时,若烟道截面的高度大于4 m,则不宜在烟道顶层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若烟道截面的宽度大于4 m,则应在烟道两侧开设参比方法采样孔,并设置多层采样平台。 点测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测量点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34、、颗粒物测量点位离烟道壁的距离不小于烟道直径的 30%,气态污染物、氧量及流速的测量点位离烟道壁距离不小于1 m; 2、测量点位应接近烟道断面的矩心区。 线测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测量点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颗粒物测量点位所在区域离烟道壁的距离不小于烟道直径的 30%,气态污染物、氧量及流速的测量点位离烟道壁距离不小于1 m; 2、中心位于或接近烟道断面的矩心区,测量线长度大于或等于烟道断面直径或矩形烟道的边长。 DB13/T 1643.12012 14 表A.5(续) 施工 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流程图、设备技术文件、设计图样、监测设备及配件货物清单交接明细表,施工安全细则等有关文件。设计图

35、样应符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电气制图、建筑结构制图等标准的规定。 是否做到:按交货清单和安装图样明细表清点检查设备及零部件,缺损件应及时处理,更换补齐。 是否做到:运转部件如:取样泵、压缩机、监测仪器等的滑动部位均需清洗、注油润滑防护。 参比方法采样孔内径应90 mm,并安装法兰。 现场端连接材料(垫片、螺母、螺栓、短管、法兰等)为焊件组对成焊时,壁(板)的错边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管子或管件对口、内壁齐平,最大错边量不大于1 mm。 采样孔的法兰与联接法兰几何尺寸极限偏差5 mm,法兰端面的垂直度极限偏差为2/1000。 颗粒物监测仪器发射单元和颗粒物监测仪反射单元、激光从发射孔的中心出射到对

36、面中心线相叠合的极限偏差2/1000。 从探头到分析仪的整条采样管线的铺设应采用桥架方式,管线倾斜度不得小于5,在每隔 4 m5 m 处装线卡箍。直接抽取法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的伴热管伴热温度不低于120。 电缆桥架安装应满足最大直径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要求。电缆桥架的连接应采用连接片联结。配电套管应采用钢管和 PVC 管材质、配线管,其弯曲半径应满足最小弯曲半径要求。 电缆的敷设应将动力与信号电缆分开敷设,保证电缆通路及电缆保护管的密封,自控电缆敷设应符合输入、输出分开,数字信号、模拟信号分开的配线和敷设的要求。 安装精度和连接部件坐标尺寸应符合技术文件和图样规定。 各联接管路、法兰、阀门封口垫圈

37、牢固完整,均不得有漏气、漏水现象。所有的管路、气路阀门、排水系统安装后应畅通和启闭灵活。烟气自动监测系统空载运行24h后,无渗漏现象。系统应满足设计承压要求,采用模拟试验检验,管路不得出现脱落、漏气、漏水、振动强烈现象。 反吹气应为清洁气体,反吹系统应进行耐压强度试验,试验压力为常用工作压力的1.5倍。 电气控制和电气负载设备的外壳防护应符合GB4208的技术要求,户内达到防护等级IP24级,户外达到防护等级IP54级。 小结: DB13/T 1643.12012 15 A.6 调试检测报告 表A.6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项目名称 实测值 考核指标 是否符合 颗粒物 零点漂移

38、 不超过2.0%F.S. 量程漂移 不超过2.0%F.S. 相关系数 0.85;当参比方法测定颗粒物平均浓度50mg/m3时0.70 CI(置信区间半宽) 15%(该污染源的排放限值) TI(允许区间半宽) 30%(该污染源的排放限值) 二氧化硫 零点漂移 不超过2.5%F.S. 量程漂移 不超过2.5%F.S. 线性误差 不超过5% 响应时间 200s 准确度 20 mol/mol 时,绝对误差不超过6 mol/mol; 20mol/mol250mol/mol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250 mol/mol时,相对误差15%。 氮氧化物 零点漂移 不超过2.5%F.S. 量程漂移 不超过2.5%F.S. 线性误差 不超过5% 响应时间 200s 准确度 同二氧化硫。 流速 速度场系数精密度 当流速10 m/s时,5%; 当流速10 m/s时,8%。 或相关系数 9个数据时,相关系数0.90。 烟温 绝对误差 不超过3 氧量 相对准确度 15% 结论 所用标准气体名称 浓度值 生产厂商名称 参比方法 所用仪器名称 型号 方法依据 DB13/T 1643.12012 16 A.7 结论 表A.7 负责人: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DB13/T 1643.12012 17 A.8 烟气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布置图 表A.8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