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5 ,大小:599.50KB ,
资源ID:37112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711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案___中国旅游地理.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案___中国旅游地理.doc

1、 1 中国旅游地理 教案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地理学 教学课题与课时: 旅游与旅游地理学( 4 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着的大众化旅游活动及其为之服务的旅游地理学,从理论到实际有一个基本认识,并初步掌握旅游及其要素构成、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旅游地理的产生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旅游科学文化素质和旅游地理科学素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旅游要素及其构成;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任务。 知识要点: ( 1)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 2)旅游地理学的 学科理论与方法; (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书目: 1保继刚 .论旅游地理

2、学的研究核心 .人文地理 .1992,( 2) . 2保继刚 .旅游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郭来喜 .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李旭旦主编) .科学出版社, 1985. 4郭来喜 .旅游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节 旅游及其要素构成 旅 游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活动,涉及到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又是伴随着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二者相辅相成。 一、旅游的科学概念 旅游是分布于广阔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是人们以旅行游览、观

3、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以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随着“旅游”一词在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广泛 出现,关于其科学概念也就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 (Tourism)一词最早以旅行与游览两层意思出现在英国 1811 年出版的牛津词典中。但真正赋予其科学概念的是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 (Hunziker and Krapf),他们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 (后改为不作主要居留 ),并

4、且不从事任何赚钱活动 (后改为主要不从事赚钱活动 )”。该定义 20 世纪 70 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AIEST)”采用,并得到许多国家旅游专家的承认,故被称为“艾斯 特” (AIEST)定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生活力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短期性、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世界旅游组织 (WTO)对旅游的定义是:“ 般来讲是为了消遣和外出旅行,游客在某个国家的逗2 留至少要超过 24 小时”。 各种旅游概念不论其表述如何,但都具有共同含义:旅游以娱乐消遣、休闲度假和文化为目的,而主要不是为了赚钱或其他公务活动;旅游是暂时的、短期

5、的停留,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有所区别;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他乡的旅行的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经济现象,它关联着社会、经济、文化、保健、科技、生态和政治等各个方面。 二、旅游要素构成 旅游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旅游的主体,即旅游者;旅游的客体,即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地;旅游的媒体,即旅游业。这三个基本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构成完整的旅游系统。 1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发展的历史表明,旅游是先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然后才有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人才队伍,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导因素,他们的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是决定旅游业内部比例关系及其结构的主要因素,因而,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

6、最活跃的因 素,居主体地位。 按活动的地域范围,国际上一般将旅游者分为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1937 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第一次解释外国旅游者:“旅游者系指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 24 小时的人”,并规定旅游者中包括:出于消遣、家庭事务或健康等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出于某种职责去参加会议的人;因公务而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中途停靠,即使不足 24小时的人。但旅游者中不包括抵达某国就业任职,不管是否订有合同,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者;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人;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 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即使在境内超过 24 小时的人。 1

7、963 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旅游会议 (简称罗马会议 ),提出了游客、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的概念,并指出:游客是指“出于任何原因 (不包括为了从事带有报酬的职业 )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访问的人”。游客包括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旅游者是指“到 个国家访问逗留至少 24 小时的游客”;短程游览者是指“到一个国家访问逗留不到 24 小时的游客”。 1967 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通过了罗马会议这一定义。目前世界各国也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定义, 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有国情,我国 国家旅游局和统计局对包括外国旅游者在内的国际旅游者解释为:“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

8、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并明确规定应邀来我国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各国驻华使馆人员;常驻我国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新闻记者、商务机构人员:乘国际班机直接过境的旅客、机组人员和在口岸逗留不过夜的铁路员工以及船舶驾驶人员和其他人员;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回大陆定居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已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在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 ;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都不在国际旅游者范围之内。但必须明确的是,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旅游仍需支付外币以及他们的旅游消费对中国经济的刺激作用,同其他来华旅游者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统计上暂时列为国际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

9、。 随着各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又提出:“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而在其居住国境内进行 24 小时以上 年之内旅行的人,均视为国内旅游者”。 无论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具有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肯花钱,以及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 美好回忆的共同心理特征等特点,都必须具备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足3 够的闲暇时间和外出旅游的愿望和兴趣等条件。 2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在国外被称作旅游吸引物( Tourism Attraction),是指旅游地吸

10、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在国内“旅游资源”这一名词已被人们认同,并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人们着眼点的不同,各专家学者对其概念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最具权威性的应该是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于 2003 年所发布的 旅游区(点)质 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7775-2003 中所规定的概念,即旅游资源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必须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去进行,旅游资源所指极为广泛,可把现今地理圈中一切有形实体和相关环境囊括在内;同时,对旅游资源也要进行了必要的限定,即首先,“必须对旅

11、游者产生吸引力”;其次,“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第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应“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依据其吸引功能,旅游资源可分为世 界级向性、国家向性、地方向性三个层次;按其形成和属性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购物型等;按资源的客体属性,可分为物质性旅游资源、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和物质与非物质共融性旅游资源;按资源的发育背景,可分为天然赋存性旅游资源、人工创造性旅游资源和两者兼具的复合性旅游资源;按资源的开发状态,可分为已开发旅游资源 (现实态 ),待开发旅游资源 (准备态 )和潜在旅游资源 (潜在态 )等;按

12、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可分为再生性旅游资源与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值得特别提 出的是郭来喜、吴必虎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研究项目成果依据对旅游资源普查的应用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人文和服务 3 大景系、 10 大景类、 98 个景型,(如表 1.1); 2003 年,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又颁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 GB/T18972 2003旅游资源分类 、 调查与评价方案,将旅游资源分为 8 主类, 31 亚类, 155 个基本类。 旅游资源一般具有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开发利用的重复性、多层次性、可创新性以及原始性、易损性和不可移动

13、性等特点。 3旅 游业 旅游业是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体,是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广义的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休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涉及到许多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其中最直接的部门是旅行社、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 旅游业是旅游供给的提供者和旅游市场的组织者。旅游业所出售的商品,是一种固有的有形设施和无形的服务,它通过旅行社、饭店和交通向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旅行社在旅游供求活动中,是发起旅游、招徕和接待旅游者和组织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旅游路线、导游等服务的行业;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

14、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其任务是解决旅游者从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以及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目的地和同一目的地内的各地区之间便利往来的交通问题;旅游饭店是指向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场所。除此之外,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传递信息情报而涉及的邮政、通信、报刊、广播、电视等,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服务部门。 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旅游活动系统。 4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一、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 (Geography of Tourism)是伴随着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 门新兴学科。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15、以及学者们对旅游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国际上,旅游地理学又有游憩地理学、闲暇地理学、观光地理学、娱乐地理学或康乐地理学等别称。名称虽有不同,但其研究对象却基本一致,即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娱乐、康乐消遣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 门学科。 按照学科体系,现代旅游地理学分为理论旅游地理 (或称通论旅游地理 )、区域旅游地理和应用旅 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属于区域旅游地理学的范畴。因此,中国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特定地域范围内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于本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英国人皮尔斯

16、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供给的空间模式、需求的空间模式、旅游地地理,旅游流、旅游影响、旅游空间模型等六个方面。郭来喜 (1985)则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旅游的起因及其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的地域分布、移动规律与发展预测;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地域组合及 其技术经济评价、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 (点 )布局与建设规划;旅游区划与旅游地域组织体系;适合不同对象的旅游路线组织与方案设计;旅游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对策;旅游业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作用与影响。保继刚( 1999)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

17、地及演化规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十个方面。 可以说,旅游地理的研究已广泛涉及了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各个方面。鉴于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应包括七个方面: 1 旅游地理学的一般理论 主要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属性、内容方法以 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2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实践 主要研究学科的野外考察和调查,旅游地图的设计与应用; 3旅游开发与规划 主要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一般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 4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 主要研究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环境、基本特征和地域类型,中国旅游产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国际和国内客源市场的分

18、布和主要特征; 5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主要研究旅游区划的一般理论及中国旅游地理区划实践 ; 6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中国旅游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国西部旅游开发、旅游黄金周等系关中国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 7中国旅游地理区 主要研究中国的 8 大旅游地理区、 32 个旅游省(市、区)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特征,以及各旅游省(市、区)内的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和主要旅游区的布局与建设。 由于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性,受政治体制、思想意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参照国内外研究探索

19、的新成果,把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内容和任务探索引向既有深度和广度,又有现实作用的轨道,更好地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5 三、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1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无疑属于地理科学范畴。但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看,旅游又是一种文化活动,被视为部门人文地理学。由于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产业,又可视为部门经济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一门重要分科。但旅游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关系很密切,尤其研究自然旅游资源离不开自然地理学 。因此,旅游地理学是处于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三者之间的 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

20、。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旅游地理学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同时,旅游地理学研究涉及的范围,除地理学各大分支外,还与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环境学、经济学关系密切。因此,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特点并与上述各门学科有内在联系的新兴边缘学科。 3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旅游地理学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并直接服务 于旅游业,因此特别注重其应用性研究。欧美一些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直把旅游地理视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们研究的旅游应用范围很广,如研究娱乐土地的利用和规划,国家公园、州立公园和其他

21、公共场所的开辟与容纳量的估算,度假村的发展和定位,冬季体育运动设施的规划;研究旅游流的测定技术和旅游流预报技术;许多国家直接把旅游地理作为训练从事旅游职业人员的基础教材,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旅游饭店、旅馆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英国学者赫 罗宾逊 (H Robinson)就特别强调旅游地理具有“应用地理”性质。 综上所述,旅游地理学是一门 综合性部门地理学,是 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 四、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任务 1服务于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 自 20 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到目前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的初步确立,成功的经验很多,但失败的教训也不少,特别是旅游资源不当开发所造成建

22、设破坏乃至破坏性建设和一些旅游热点景区的超负荷接待,所带来的旅游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令人忧心。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旅游者崇尚自然、追求绿色消费。为此,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我国 21 世纪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唯一模式选择和最终目标。如何认识和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如实了解、掌握和宣传中国的旅游国情。中国旅游地理正是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律,研究国际、国内旅游活动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学科,是正确认识中国风光、中国风

23、貌、中国风俗、中国风味和中国风物,即中国特色的重要途径。中国旅游地理也就成为制定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拟订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规划,制定符合可持续 发展思想的旅游管理措施的科学依据之一。中国旅游地理教育也就成为旅游工作者树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服务,推动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6 随着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休闲理念的确立,未来的社会成员都有可能成为旅游者。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旅游从业成员,而且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旅游者。中国旅游地理教育可以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风采的自然、人文景观,并揭示它们的形成

24、、发展的奥秘,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引发旅游动机,树立旅 游意识。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依据不同的经济和时间支配能力以及自己的偏好,科学地选择旅游线路和内容,制定旅游消费计划;还可以提高对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使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增加建设美好未来的责任感,从而自觉地维护旅游环境,爱护旅游设施,保护名胜古迹。 3发展旅游地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旅游地理虽已成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但毕竟年轻,其理论和实践同国际水平仍有相当差距。用库恩的科学哲学“范式”理论来考察,现阶段中国双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地理学仍处于“前范式”( pre-paradigm)阶段。

25、但一门科学要走向成熟,必须走向“范式”。只有对中国及各区域的旅游地理进行深入透彻探讨,才能提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而又双符合国际标准的科学规范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对各个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进行旅游地理教育,不仅可使大批旅游地理教学力量加入中国旅游地理研究行列,而且可使更多未来的社会经济工作者和中学地理教师在旅游资源的分布、评价、分类、利用、保护,旅游小区规划、建设、开发、布局,以及旅游客源地、旅游者的流量、流向、特点等研究领域,找到他们的用武之地,共同为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作贡献,使中国旅 游地理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更加深厚的根基。 五、中国旅游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现代中国旅游地理经二

26、十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发展成为了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学科,并已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体系。 1 中国旅游地理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系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自然、技术、经济、社会诸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并处于时间、空间物质统 一体的不断发展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运动的观点,空间和时间统一的观点,矛盾对立统一和相互联系与互相制约的观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中国旅游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

27、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论,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分析,才能揭示旅游产业分布与旅游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 中国旅游地理的传统方法 学习和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的传统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分析、统计图表、旅游地图、比较分类、技术经济论证等方法。 ( 1)实地考 察法 中国旅游地理是景观性、地域性、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为获取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的第一手资料,实地考察是基本方法之一。实地考察包括全面考察、重点考察、典型考察、抽样考察等形式。通过实地考察不仅能加深对旅游地理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助于将感性认识升化为理性认识

28、,从而对所学内容作出正确的评价。明确实地考察任务、掌握实地考察技能和编制实地考察报告,是旅游工作者应有的基本功之一。 7 ( 2)文献资料分析法 这是运用充分占有的旅游资料进行科学理论分析,以说明各个区域旅游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特 点,以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和策略的一种方法。中国旅游地理内容庞大而复杂、且不断变化更新,一切都想通过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去学习研究是不可能、也不必要。因此,借助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是又一基本方法。文献资料包括考察报告、统计数据、工作总结、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历史文献等;文献资料获取可通过实地考察、官方提供和文库采集等途径获取。

29、 ( 3)统计图表法 这是旅游地理工作者运用统计的方法,把大量繁杂的统计数字整理汇编加工成统计图表,用以说明旅游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统计图表在形式 上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表根据表中主词结构又可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统计图是利用几何图形、地理略图等来说明统计资料的图件,可分为几何类、象形类和统计地图三种类型。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右几何图形中的柱状图、圆形图、曲线坐标图等。 ( 4)旅游地图法 这是将各类景物、景点及旅游路线、设施等内容,用特定符号表现于地图上的一种方法。旅游地图包括导游图、旅游文通路线图、资源图、综合图、各类专题图等类型,是旅游开发、管理、研究及旅游者的必

30、备工具,从中可以了解旅游资源地域分布规律和差异、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旅游业发 展状况等。 ( 5)分类对比法 这是旅游地理工作者运用旅游学观点,把各种风景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把握其本质属性及其异同的一种方法。中国旅游地理是一个庞杂的知识系统,只有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才能使之杂而不乱;同时,通过区域对比分析,可以提高认识,把握区域发展的地位和特色,加深印象。如按其旅游景观的吸引力大小,可分成绝景、胜景、中景、小景;按其吸引对象可分成综合类、专门类 (游泳、登山、狩猎等 );风景水按其适用性可分成点缀、沐浴、饮用、疗疾、娱乐,便是这一方法的妙用。 ( 6)技术经济论证法 这是对各种旅游开发 利

31、用布局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计算和分析,然后择优选用,以获取最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一种方法。旅游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论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合理外发利用的技术经济论证、区域旅游总体布局的技术经济论征、具体区位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旅游交通运输方案选择技术经济论证、旅游规模的技术经济论证等。 3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鉴于传统的现象描述和定性解释的局限,难以解决地理学中所面临的大量实践课题,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曾掀起了一场“地理革命”,把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引进地理学领域,试图进行地理学的“理论化”和“ 数量化”,建立 门真正的“科学”,企图以数学计量方法进行理论归纳,以可以应用、操

32、作的数学模型表达区域社会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使模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理论、现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吻合。中国旅游地理工作者把握住了地理学的这一发展方向, 80 年代以来便在旅游地理研究中,引入了数学计量方法,用数学模型对旅游活动演化或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以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进行调控和管理。同时,在技术手段上也广泛采用遥感方法、自动制图、计算机、电子信息、数码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从而使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视野扩 大。周期缩短、精度提高,服务更适合于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在方法论上已经历了现象描述、定性解释、模型化和计量化三个阶段。而定性描述

33、并未过时。定量分析也需逐步发展和完善,其发展趋势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8 第三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古代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 人类历史上旅行出游活动发源地之一的中国,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广泛出现于诗歌、散文、游记、专著等古代文献中。 早在殷商西周时代问世的诗经便以诗歌形式颂扬了当时的民间出游活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为中 国最早记载山川风物的典籍;西汉史学家、旅行家司马迁周游塞北江南各地,“纵观山川形势,考察民风,访古籍、采集传说”而撰成的史记,蕴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一生考山探水而撰成的水经注,是一部描述记载祖国山川的“宇宙未有之奇书”;晋代僧人法显历时 1

34、5 年,旅行考察南亚和东南亚 30 余国,所著佛国记记载了所历国家的山川风物;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等国探求佛法,回国后著成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亲践的 110 个国家和传闻国家的交通、城邑、关防、气候、物产、风土、习俗等极为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还有 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陆游的入蜀记和赵汝适的诸番志;元代耶律楚材的西游录、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和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明代费信的星槎胜览、马欢的瀛涯胜览、巩珍的 西洋番国志 和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清代魏源的海国图志、刘继庄的广阳杂记和顾炎武的肇域志等,都不乏旅游地理记述内容,有的还是古代旅游地理名著。中国独一无二的地方志,共 1

35、 万余种 10 万余卷,也是最丰富的古典旅游资料参考文库。 中国古代的旅游地理史料和著作,以描述罗列形式为主,种类广 泛,内容丰富,文学艺术色彩浓烈,科学探索性强。 二、近代、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近代、现代旅游地理学是伴随着旅游和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 20 年代, 1930 年美国地理学评论刊登的 K c麦克默里 (K.c.McMarry)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 文,被认为是地理学家研究现代旅游的第 篇论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涉足这一领域的地理学者越来越多,他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以空间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见长并区别于其他学科。 20 年代以来,一

36、大批有影响的旅游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如 日本浅香幸雄的观光地理学 (1974)、美国 I.M.马特勒的国际旅游地理 (1976)、英国 H.罗宾逊的旅游地理学 (1976)、原苏联 E A科特罗梁夫的休憩与旅游地理 (1978)、南斯拉夫阿姆布洛热维奇的旅游地理学 (1979)、加拿大史密斯的游憩地理学 (1983)等。至 80 年代初,世界现代旅游地理学形成初步框架。 中国地理学家涉足旅游地理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早在 1934 年张其昀就著有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 1940 年任美锷著有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但由于中国近代、现代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 ,中国现代旅游地理曾长期处于停滞沉寂状态。在中国,真

37、正有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其明显标志是 1979 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此后,自然地理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纷纷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旅游地理方向逐渐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旅游地理研究是以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的研究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陈传康、郭来喜、谢凝高、武光和、杨冠雄、郭康等旅游地理学家,都亲身投入并完成了大批国家和地方委托的区域旅游和规划任务;同时,他们又积极从事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旅游资 源评价、旅游环境研究、旅游气候研究、旅游者行为研究、引力模型的应用、旅游区位论、9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方法、旅游区

38、划、旅游地图编制等旅游地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北京旅游筹备处, 1981)、旅游地理文集(郭来喜, 1982)、中国旅游地理(郭来喜, 1981)、中国旅游地理(周进步, 1985)、中国旅游地理(刘振礼, 1988)、旅游地理学(雷明德, 1988)以及现代旅游地理学(卢云亭, 1989)等相继出版问世。 90 年代后,保继刚、吴必虎、楚义芳、孙文昌、王 兴中、彭华、马勇、王家骏、路紫、陈建昌、陆林等一批青年旅游地理学家活跃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他们应用国外最新成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相应的实践任务研究,翻译、述评国外文献资料,乃至进行理论创新、著

39、书立学,使中国旅游地理沿着科学化和实用化研究方向齐头并进地健康发展。此期间涌现了大量经典著作,如王兴中( 1990)的旅游资源景观论、孙文昌( 1990)的应用旅游地理学和( 1999)的现代旅游开发学、陈安泽( 1990)的旅游地学概论、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92)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保继刚等( 1999)的旅游地理学、邹统钎( 1993)的旅游开发与规 划、柴本源等( 1997)的旅游地理学、杨载田( 1999)的中国旅游地理、罗兹柏等( 2000)的中国旅游地理,吴必虎( 2000)的地方性旅游开发与管理和( 2001)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等等。 中国旅游地

40、理从倡导发展到走向成熟,已形成了理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地理、应用旅游地理三大并驾齐驱的体系,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很大成绩,相当部分原创性研究成果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水平,如吴必虎等学者关于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率随出行距离增加而衰减变化的曲线,就被国际旅游界称其为“吴曲线”等,表明中国旅游地理已经从倡导发展阶段走向了成熟阶段。 三、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主体方向 中国旅游地理学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令人欣慰。但从总体上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同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旅游地理学者在研究视野上仍不够宽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描述性工作多,研究手段上新技术的运用尚处

41、于尝试阶段,理论研究不系统,等等。为适应并解决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复杂难题,中国旅游地理 学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应向既顺应世界潮流又具有自己特点的方向发展: 1 拓展研究内容 旅游地域系统由旅游客体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及其旅游资源)、旅游主体子系统(旅游客源地及其游客)、旅游媒体子系统(旅游休闲业)三大子系统构成。在研究内容上要从以第一子系统为主,拓展到对三个系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其中的专题包括旅游资源调查、分类的规范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者空间行为与旅游客流空间调节的研究;旅游需求预测方法的研究;旅游地图的编制技术研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理论与方

42、法的研究。鉴于环 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现实选择,因而上述专题都应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根主线来开展研究。 2 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 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和精髓,实用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从科学方法论角度看,方法的研究包括四个连续的层次,即:描述研究、解释研究、预测研究和规范化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的或应用的,都应不断努力使之达到四个层次的完善。 3 开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10 跨学科研究是 21 世纪科学 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地理科学的固有特点。旅游地理学者也

43、应吸取相邻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以及管理科学等)的知识营养和研究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决断能力。尤其是发展中的现代旅游业,是一个产业联系面很广,而本身结构又比较松散的产业,发展中所涌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更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和合作研究。 4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早,发展快,有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尤其是 70 年代以来,陆续问世了一批旅游地理名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可通过派出留学生,参加国际 学术会议,组织学者出国考察等方式,广泛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组织力量,有选择地翻译介绍、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选择适当机

44、会在我国组织召开有关国际旅游学术会议,以使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尽早同国际接轨。 第二章 旅游开发与规划 教学课题与课时: 旅游开发与规划( 6 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区域规划及旅游环境问题与保护的一般理论问题及有关应用操作规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资源评价、小区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和线路设计、旅 游环境保护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旅游景点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环境问题与旅游环境保护。 知识要点: ( 1)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 2)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评价; ( 3)旅游资源开发; ( 4)旅游区域开发规划; (

45、5)旅游环境问题与旅游环境保护。 参考书目: 1陈建昌等 .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地理研究 .1998,( 3) . 2王家骏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决策行为研究 .西南论苑 .1997. 3邢道隆等 .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 .旅游学刊 .1987,( 3) . 4俞孔坚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派别及方法 .青年风景师 .1988. 5吴承照 .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 .青岛出版社 .1998. 6邹统钎 .旅游开发与规划 .广东旅游出版社 .999. 7胡必虎 .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 .科学出版社 .2000. 8保继刚等 .旅游开发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1

46、. 9孙文昌 .应用旅游地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0马勇 .区域旅游规划 理论、方法、案例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节 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一、旅游者的活动行为层次及其形成机制 1旅游者活动行为层次的内容 旅游者活动行为层次从低层到高层依次可分为基本层、提高层、专门层、最高层共四个层11 次。每个层次都有其行为特点。 ( 1)基本层次 其行为特点为观光游览, 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 , 其目的是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 2)提高层次 其行为特点为娱乐和购物。旅游者去游泳、划船、垂钓、打猎、滑冰等野外

47、旅游活动和参加舞会、音乐会,以及进茶馆、咖啡厅等室内休闲 娱乐活动,以丰富和提高旅游活动内容,给旅游者以精神方面的享受。旅游者在旅行活动中购买和欣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精美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日用品,同样也是 种美的享受。 ( 3)专门层次 其行为特点主要有休养和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考察调查、商务活动、修学活动等特殊旅游活动。专门层次行为具有对旅游目的地的较强选择、需要特殊服务、旅游花费大等特点。 ( 4)最高层次 又称旅游文蕴,即当旅游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使其从悦目、悦身、悦心,达到悦志的境界,也就达到了超脱意识境界的旅游,其具体形式多种 多样,但其内涵和本质就一个,

48、即生态旅游。 一般说来,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旅游行为之后,但并不一定是在较低层次旅游行为的优势出现后才开始出现,因此,各旅游行为层次可同时并存。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图 3.1 图 3.1 旅游行为层次关系图 2影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主要原因 影响旅游活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等三部分。 ( 1)内动力 即旅游动机,是激励人们去旅游的心理原因。常以愿望、兴趣、爱好等形式表现出 来,从而促使产业旅游行动。 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旅游需要是人们全部需要的一部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om Maslo

49、w)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基本的生理需要,即衣、食、住等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即需要稳定、安全和受保护;爱的需要,即情感、集体荣誉感、感情联系等;受尊重的需要,即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能受别人尊敬;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马斯洛的这五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并逐个提高的,只有当低一级的 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之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继续奋进的动力。旅游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消费形式,旅游动机当属高层次的需要。然而旅游动机又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身心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四类。实际上还有一种经济动机。 ( 2)外动力 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由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具有鲜明的观光游览 娱乐购物 休养疗养 出席会议 宗教朝拜 考察调查 商务活动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