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194.84KB ,
资源ID:371988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719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DB13 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lawfemale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DB13 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pdf

1、ICS 65.140 B 47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3472016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2016 - 05 - 23发布 2016 - 07 - 01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DB13/T 23472016 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建成、路子云、冉红凡、刘文旭、马爱红、屈振刚。 DB13/T 23472016 1 中红侧沟茧蜂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

2、diator(Haliday)以粘虫为繁育寄主的人工繁育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粘虫的人工饲养和中红侧沟茧蜂繁育的环境条件、种源、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以粘虫为中间寄主的中红侧沟茧蜂的人工繁育。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中红侧沟茧蜂 属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天敌,其寄主涉及到鳞翅目夜蛾科和尺蛾科的40多种昆虫,其中包括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和甘蓝夜蛾Mam

3、estra brassicae (Linnaeus)等。 2.2 粘虫人工饲料 用于人工饲养粘虫的饲料,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方法见附录C。 2.3 滞育茧 处于滞育状态的中红侧沟茧蜂蜂茧,颜色为褐色,纺锤形,长宽= 4.5 mm1.5 mm,重3.8 mg4.4 mg,04可保存一年。 2.4 发育茧 处于发育状态的中红侧沟茧蜂蜂茧,颜色为绿色,纺锤形,长宽= 4.6 mm1.7 mm,重3.2 mg3.7 mg,04可保存7d10d。 3 人工繁育环境条件 3.1 厂房条件 厂房水电设施齐全、具有良好的防水、保温性能,周围植物稀少或可严密隔离。 3.2 车间组成 DB13/T 23472016

4、 2 由人工饲料制备室、粘虫养殖室、接蜂室、繁蜂室、消毒室、质量检测室、包装车间、恒温冷藏室、原材料库组成。 3.3 配套设施 3.3.1 通风系统 在各养殖室内安装通风设备,通风口用60目纱网隔离。 3.3.2 控温、控湿系统 采用全自动温湿度调控系统控制环境条件;粘虫幼虫饲养室环境条件为温度:261,相对湿度3龄以下幼虫70%80%,4龄以上幼虫为60%70%;成虫饲养室环境条件为温度211,相对湿度为75%85%,光周期为LD=1212。发育茧繁殖条件温度为261,相对湿度60%70%,光周期LD=1410;滞育茧繁殖条件温度为161,相对湿度60%70%,光周期LD=1014。 3.3

5、.3 防逃逸设施 在门口设置隔离间,在通风口、窗户等处设置防虫网,防止幼虫和成虫逃逸。 4 粘虫的人工饲养 4.1 粘虫种源 由玉米田间采集幼虫,室内继代培养,挑选生长发育良好,健康的个体作为种源。粘虫鉴定特征见附录B。 4.2 粘虫卵 4.2.1 粘虫卵的收集 以聚丙烯塑料绳为产卵底物,将其穿入产卵箱顶层事先挖好的小孔中,末端系扣防止塑料绳脱落;塑料绳长度以达到或超过产卵箱底部为准,每天收集有粘虫卵的塑料绳。 4.2.2 粘虫卵的保存 将每天收集的粘虫卵放入保鲜袋中,置于温度04的冰箱内保存。 4.2.3 粘虫卵的消毒 将带有粘虫卵的塑料绳先用无菌水冲洗23遍,然后用4%甲醛溶液浸泡10mi

6、n,最后再用无菌水冲洗23遍,充分晾干。 4.2.4 粘虫卵的孵化 晾干的有粘虫卵塑料绳放入保鲜袋,加少许玉米苗保湿。放入温度261,光周期为LD=1212的光照培养箱中使其孵化,卵孵化后转入养虫袋内饲喂。 4.3 粘虫幼虫 4.3.1 养虫袋 DB13/T 23472016 3 养虫袋用100目锦纶纱制成,长、宽均为33cm,袋口用塑料拉杆封住。袋内放入U形铁丝,撑起一定空间,供幼虫在其间取食活动。此袋可供养12龄小幼虫1000头左右,34龄幼虫200300头,5龄以上幼虫70头左右。 4.3.2 粘虫低龄幼虫饲养 13龄粘虫小幼虫需选择较鲜嫩的玉米苗作为饲料在养虫袋中饲养,在养虫袋内每天加

7、入100g200 g新鲜玉米苗供幼虫食用。每天清除虫粪和更换饲料,操作时注意把残余在玉米芯叶内的幼虫收回,防止幼虫丢失;待幼虫到达3龄及时调整养虫袋内幼虫密度。 4.3.3 粘虫大龄幼虫饲养 幼虫到达4龄后用人工饲料在养虫袋饲养,人工饲料配方及配制方法见附录C。此时幼虫取食量、排粪量不断增加,每天添加60g120g人工饲料,必须保证养虫袋每饲料的足量供应和及时清除粪便。同时随着幼虫的生长及时调整幼虫密度并且剔除病虫,5龄前每袋供养200头左右,5龄后每袋供养70头左右。养虫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此时幼虫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61,湿度为60%70%,光周期为LD=1212。 4.4 粘虫蛹 4.4.

8、1 粘虫化蛹盒 用长35cm,宽25cm,高10cm的塑料盒供粘虫化蛹,盒盖中间配有纱网。 4.4.2 粘虫化蛹 将6龄幼虫挑出放入化蛹盒内,每盒可放幼虫100150头。盒底铺有35层吸水纸,喷洒适量水并放少量玉米苗保湿。 4.4.3 粘虫蛹收集 待粘虫化蛹3d后收集蛹。 4.4.4 粘虫蛹消毒 将蛹放入4%甲醛溶液浸泡20min,然后用清水冲洗23遍。 4.4.5 粘虫蛹羽化 将消毒后的蛹放入与化蛹盒内,盒底放35层吸水纸,用湿毛巾盖在盒子顶部。放入温度为261,湿度为75%85%,光周期为LD=1212的养虫室内使其羽化。 4.5 粘虫成虫 4.5.1 粘虫成虫营养补充 成虫羽化后需饲喂1

9、0%蜂蜜水以补充营养。将80ml100ml 10%蜂蜜水倒入容积250ml三角瓶中,用脱脂棉制作一灯芯状吸绳,一端插入蜂蜜水中,另一端在瓶口,供粘虫成虫取食。 4.5.2 粘虫成虫产卵箱 产卵箱规格为50cm35cm55cm,框架、底座、后座为铝合金材料,前面为玻璃推拉门,其余面为不锈钢纱网,每笼可供300头左右成虫产卵。 DB13/T 23472016 4 4.5.3 粘虫成虫产卵 在产卵箱内放置300头粘虫成虫,雌雄虫随机。箱顶盖上湿毛巾保湿,成虫3天后开始产卵,产卵介质为聚丙烯塑料绳。 5 中红侧沟茧蜂的繁育 5.1 中红侧沟茧蜂种源 在非抗虫棉田采集棉铃虫幼虫,通过室内饲养获得自然蜂种

10、。中红侧沟茧蜂鉴定特征见附录A。 5.2 中红侧沟茧蜂接种箱 接种箱规格为40cm35 cm35cm的透明盒,前盖带有60目的锦纶纱网以保持盒子的通透性。 5.3 中红侧沟茧蜂接种 在中红侧沟茧蜂羽化后按雌雄1:1的比例放入蜂箱(雌雄鉴别见附录A),并使之交配48h。然后在接蜂箱底部放150g200 g玉米苗,并饲喂10%蜂蜜水以补充营养。接蜂时,在箱内放入交配后的中红侧沟茧蜂雌蜂100头,箱底部放入2龄2龄末的粘虫幼虫2000头,封闭好箱盖以防粘虫幼虫逃逸。接种24h后取出被寄生粘虫幼虫,并更换下一批粘虫幼虫。 5.4 被寄生粘虫幼虫饲养 将接种24h的粘虫幼虫过筛后,放入养虫袋,幼虫密度为

11、每袋500头。每天更换饲料并清除粪便,及时剔除病虫和未寄生幼虫。饲养控制条件因繁育滞育茧和发育茧而不同(见5.5)。 5.5 中红侧沟茧蜂蜂茧的繁育 5.5.1 发育茧的繁育 将被寄生的粘虫幼虫在温度261,LD=1410,相对湿度65%75%的条件下饲养,一般10d左右即可出茧。 5.5.2 滞育茧的繁育 将被寄生的粘虫幼虫在温度161,LD=1014,相对湿度65%75%的条件下饲养,一般25d左右出茧。 5.6 中红侧沟茧蜂蜂茧贮存 5.6.1 发育茧的贮存 将发育茧放到底部有湿沙土的玻璃瓶中保湿,置于温度05的冷藏箱,可存放7d10d。 5.6.2 滞育茧的贮存 将滞育茧放到底部有湿沙

12、土的玻璃瓶中保湿,置于05的冷藏箱,可存放一年左右。 DB13/T 23472016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中红侧沟茧蜂形态特征 A.1 成虫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 体长 3 mm。 头 触角丝状,18节,深黑,长4.20mm5.00 mm,约与体等长。横形,向后圆形收窄。颜面和颊具革状细皱。额和头顶具细刻点。唇基基部稍隆起,与颜面微分开;幕骨陷深。颚眼距稍长于上颚基宽。单复眼间距约为单眼直径的2.8倍。 胸 前胸背板侧方光滑,中央凹陷,内有短横脊。中胸盾片及小盾片具皱状刻点;盾纵沟由浅而细的皱显出;小盾片前凹内具纵脊。中胸

13、侧板前方具皱状刻点,中央侧沟之后平滑有光泽。后胸侧板满布粗糙皱纹。 翅 径脉从翅痣中央发出;第2肘室四边形,向端部狭;第1肘间横脉与肘脉第1段端或肘脉第2段着色部位等长;小脉在基脉外方,其距稍短于小脉本身长度。 腹 并胸腹节具网状粗皱;中纵脊明显。第一背板长约为宽的2倍,满布皱纹,中央稍纵凹,侧缘几乎平行,端部圆,后端中央有明显的光滑小隆丘;其余背板光滑。 体色 体黑色,腹部有时呈黑褐色,第2+3节背板赤黄色;触角黑褐色,柄节基部多半红褐色。须淡黄色;足赤黄色,基部或中后足基节基部黑褐色;翅基片淡赤色,翅稍带烟褐色,翅痣和翅脉暗褐色,翅痣基部有黄白色斑。 触角较粗且长,上颊稍长于复眼横径。其余

14、同。 A.2 卵 中红侧沟茧蜂产生无卵黄卵,初产卵长289.9430.9m,卵椭圆型,稍微有点儿弯曲,颜色为乳白色或无色透明。 A.3 幼虫 中红侧沟茧蜂将卵产于寄主体内,幼虫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其发育时期随着温度和湿度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为6d11d,中红侧沟茧峰幼虫有3个龄期。初孵幼虫长0.51 mm、宽0.12mm,腹部扁平,非常活跃;头部高度骨化,头长0.12mm、宽0.21mm,比身体其余部分宽,具l对触角和1对运用自如的角质化的颚;体色乳白色,有13节,最后1节长80m、宽40m,呈圆锥型尾巴状。随着幼虫的生长,在尾丝的背侧面凸出1个球状器官,该器官为尾囊,尾巴消失,这时幼虫体长1.

15、77mm、宽 0.51mm。在产卵后108h113h,1龄幼蜂开始蜕皮;2龄幼蜂为无头型,尾囊发达,可见10节腹节。在寄生后7d8d,3龄幼蜂在寄主腹节45节处钻出结茧化蛹,平均体长4.5mm、宽1.5mm,头不再比身体宽,腹节第27节各有1对气孔。至幼蜂钻出寄主后,寄主血腔中仍能观察到幼蜂蜕下的皮壳。 A.4 茧 纺锤型。中红侧沟茧蜂具有兼性滞育特性,能产生2种不同颜色的茧,即滞育茧(褐色)和非滞育茧(绿色)。绿色最为常见,特定的条件下产生褐色茧,茧表有时有纵形皱纹。滞育茧的平均单茧重比非滞育茧重,抗逆性强。 DB13/T 23472016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粘虫形态特

16、征 B.1 成虫 淡黄色或淡黄褐色至淡灰褐色,体长15mm20mm,翅展35mm45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触角丝状,胸发达,遍被鳞毛。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圆形,淡黄色或褐黄色,肾纹后端有1个白点,其两侧各有1个黑点。由翅尖向斜后方有 1条暗色条纹。后翅正面暗褐,反面淡褐,向基部色渐淡,缘毛白色。翅僵针刺状,雌蛾3根较尖细,雄蛾1根略粗壮。雄蛾较小,体色较深,其尾端经挤压后,可伸出1对鳃盖形的抱握器,抱器略似扫帚,抱器腹大,内突及背突均小,抱器冠发达,抱握器顶端具1长刺,这一特征是别于其他近似种的可靠特征。雌蛾腹部末端有1尖形的产卵

17、器。 B.2 卵 半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卵粒单层排列成行,但不整齐,常夹于叶鞘缝内,或枯叶卷内,在水稻和谷子叶片尖端上产卵时常卷成卵棒。 B.3 幼虫 体色多变,初孵幼虫多为灰褐色;23龄幼虫灰褐或捎带暗红色,取食嫩叶后,胸腹部前半截常现绿色。密度小时,4龄以上幼虫多呈淡黄褐至黄绿色不等。密度大时,多为灰黑至黑色。头黄褐至红褐色,有暗色网状纹。头部中央沿蜕裂线有黑褐色纵纹,略似“八”字形。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有细黑线,背中线两侧有2条红褐色纵条纹,近背面较宽,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纹。胸盾片浓黑,有光泽。胸部第一节和腹部第一至八节

18、两侧各有气门一个,气门盖黑色。腹部第三至六节腹面各有腹足1对,第十节有尾足一对。腹面污黄色,腹足及尾足外侧有半月形黑褐色斑。趾钩黑褐色,呈半环形排列。16龄幼虫体长依次为:3.4mm、7.4mm、9.4mm、16.5mm、23mm、38mm左右;头宽依次为:0.32mm、0.53mm、0.82mm、1.30mm、2.40mm、3.50mm左右。腹足1龄只有后2对;2龄除后2对外,前2对也已发育,但不完全;3龄后3对已发育完全,前1对尚未发育完全;4龄以上4对腹足均发育完全。 B.4 蛹 初化蛹乳白色,渐变红褐色。蛹长19mm23 mm,宽约9mm。第五至七腹节背面近前缘处有横脊状隆起,上具点刻

19、,横列成行呈马蹄形,中央刻点大而密,两侧渐稀,后缘呈锯齿形。腹末有尾刺3对,中间1对较粗直,两侧2对细小略内曲。生殖孔雄蛹位于腹部第九节;雌蛹位于腹部第八节的腹面。 DB13/T 23472016 7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粘虫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方法 C.1 粘虫的人工饲料配方 玉米叶粉(抽穗前的玉米叶) 160 g 麦麸 160 g 酵母粉 50 g 琼脂 25 g 白糖 20 g 维生素C 4 g 复合维生素B 1.5 g 山梨酸 3 g 尼泊金 5 g 水 2000 ml C.2 人工饲料制作 在饲料锅中放入1300ml水煮开;加入琼脂25g、白糖20g;加入玉米叶粉160g、麦麸160g、山梨酸3g、尼泊金5g、酵母粉50g(用700ml水搅拌);降温加入Vc 4g,Vb 1.5g(混合磨碎),混合均匀。 搅拌好的饲料倒入已消毒的瓷盘内,晾凉后放入冷藏箱保存,随用随取。 _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