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2 ,大小:540KB ,
资源ID:37413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741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十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ppt)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十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ppt

1、第十章 区域城镇体系 规划,交通工程教研室 陈大鹏,第一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1、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2、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城镇体系由城镇、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当其中一个因素产生变化时,整个系统也产生变化。 (2)等级层次性:系统由不同的等级层次的子系统构成。 (3)动态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城镇体系必然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也要阶段性地修订。,二、城镇

2、体系的类型 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少的组合方式分 (1)单中心体系类型:大部分区域如此 (2)双中心体系类型: 山东:济南、青岛;辽宁:沈阳、大连。 (3)多中心体系类型:如穗、 港、澳三个中心,2、 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分 (1)矿区型 (2)农业区型 (3)流域型:长江中下游城镇体系 (4)铁路公路沿线型:如陇海兰新城镇带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分 (1)全国 (2)省域 (3)市域 (4)县域,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1、意义 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

3、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城镇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2、任务 建设部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指出的任务是: 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城镇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3、内容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确定保护

4、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要发展城镇的 建设。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四、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5、规划讨论、征求意见阶段 6、评审定案阶段 7、上报审批及实施反馈阶段,第二节 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 1、中心城市吸引力范围 中心城市吸引力覆盖的范围才是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 强中心:突破行政区,应做经济区的规划 弱中心:强化中心或行政区划调整,2、区位与地理位置 区位是经

5、济概念,一般解释为“空间位置”,重点强调了和周边地区或城镇的相对位置,和单纯地提地理位置有区别。,3、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 (1)自然要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运输要素:公路、铁路、航运等水陆交通条件 (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主要指中心城市、开发区,大型工矿基地,重要市场的影响。 (4)边缘区位效应: 城市边缘城市边界城市地理单元边界,4、区位分析 (1)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协作关系等调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及以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其对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 (2)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的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

6、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丘陵山区适宜建设用地少,城镇体系不完整。 平原低丘区城镇体系容易发育。 2、水资源: 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制约条件 3、矿产和森林资源 工矿城市形成的前提 4、旅游资源: 旅游城镇建设的前提,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1、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1)划分城镇体系发展的阶段 (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3)发现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规律性的东西,2、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 (1)城镇体系的现状:数量与分布,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与作用,城镇之

7、间的相互联系等。 (2)城镇体系的结构特色:职能结构、规模等级结构、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 (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生态环境,城镇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2、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近10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情况(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工业结构,农业产值,农业结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人口年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在上层次区域中的排位。农业结构的分析,工业企业,经济

8、技术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情况。,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4、教育和科技情况 5、生态环境条件 (1)区域生态环境 (2)城镇环境污染状况,五、城镇发展的综合评价 分层次,列指标,赋权重,打分后加权平均,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发展战略 1、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般都要依据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国土规划以及新近的五年计划和十年远景规划等资料,研究提出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及其目标,并与当地计委,经济管理其他部门协商一致。,2、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

9、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具体到一个区域则应有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城市发展战略,(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城镇化水平目标; 城镇的经济发展目标;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动的目标; 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 城镇环境质量目标;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目标。,(3)城镇发展的战略阶段 近、中、远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案例三门峡市的发展战略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边陲,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是随着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诞生的新兴城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位,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华项

10、目试点城市为契机,完成了三门峡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 城市战略定位 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能源产业基地和旅游服务中心;河南省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基地;黄河金三角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2. 空间发展战略 从三门峡城市定位出发,将三门峡的城市空间战略可概括为“东西对接、北连运城、强化中心”三大战略。 3. 城市形象战略 三门峡的城市形象定位为“黄河文化古邑,陇海产业新城,滨水宜居城市”,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城镇化水平的定义 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内的非农人口、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居住

11、一年以上) 2、区域总人口的增长预测 自然增长+机械增长,自然增长按计生委控制指标,3、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 通过典型调查可得到剩余劳动力入城的比例,速度 4、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时间序列趋势预测; (2)经济指标相关分析; (3)剩余劳动力转移法。,第四节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简单归纳为:三结构一网络 规模等级结构 职能分工结构 空间分布结构 区域基础设施网络,1、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三个层面: (1)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通过研究规划区域在大区域和全国的地位作用,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两方面来明确其职能。 (2)从较大区域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进行分析

12、研究 即划出职能不同的城市经济区,而分区中的中心城市职能决定了该分区城镇体系基本的职能。 (3)具体研究每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2、城镇职能分类 (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属该类型。可分为全国的、大区域的、省域、地市级、县域中心的城市 其综合职能和专门化职能可兼而有之 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主体 (2)某种或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 交通枢纽型;工业型; 旅游型商贸型;集贸型;农业服务型,3、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 (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职能类型组合 (2)对主要城镇要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 (3)中心城市和副中

13、心城市,还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以至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 (5)针对城镇体系现状职能结构的特点和问题,根据区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原理和区域发展战略,建立起新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充分展示各城镇的优势和特色。,中心城市的概念:是指在区域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经济活动枢纽作用的城市。 中心城市的作用(P77): 组织作用 集聚作用 辐射扩散作用 传输作用,三、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 1、城镇规模等级分类 (1)特大城市100万人 (2)大城市50万人 (3)中等城市20万人 (4)小城市20万人,2、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 (1)自上而下的城镇总人

14、口分配; (2)自下而上的城镇规划人口汇总; (3)数据调整平衡,确定等级规模规划方案。 (4)分析论证,揭示规划实现后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新特点,四、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 (1)低水平均衡阶段 (2)极核发展阶段 (3)集聚扩散阶段 (4)高水平网络化阶段,2、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 (1)大城市地区圈层型 城镇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起绝对主导地位。首位度高,城镇联系密切,但以向心联系为主,同级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弱。 (2)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点轴型 (3)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分散型。 (4)行政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均衡型。,

15、3、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 (1)点极核发源 (2)圈大城市圈层发展(1小时通勤交通) (3)区城镇密集区 (4)带(线、轴)沿主要的交通线集中发展,案例庆阳市城镇体系规划,1. 城镇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2010年(近期):268.56万人 2020年(远期):287.96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参照庆阳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的预测,2005年,2010年、2020年庆阳市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5%、30%和45%。本次规划确定庆阳市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目标为2010年(近期)30%,2020年(远期)45%,城镇人口分别达到80万人和126万人。,2. 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发

16、展战略 庆阳市的城镇体系发展采取“强化中心,突出重点,抓好一线,带动全面”的发展战略。强化中心就是要不断强化庆阳市区这一中心城市,形成初具实力,带动作用强的陇东中等城市。突出重点就是要在城镇发展中抓好各个县城的建设。抓好一线就是要抓好凤翔路口甜水堡一条线上的城镇建设,形成庆阳市域城镇发展的主轴线。实现带动市域城镇全面发展的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城镇和农村发展的协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数量与分布 庆阳市现有36个城镇,规划新设35个建制镇,使庆阳市城镇的总数达到71个。规划采用点轴发展模式,城镇主要沿河谷分布,沿主要交通线分布,沿资源开发带分布,形成沿凤甜公路一线的主轴带,沿

17、国道309和沿省道303的两条次轴带,构成庆阳市城镇发展的“土”字型构架。,(3)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 庆阳市城镇的规模等级可分为四级。 第一级为庆阳市,现状城镇人口17.8万人,规划人口为40万人。 第二级为7个县城和长庆桥工业区,共8个城镇,人口规模510万人。 第三级为重点城镇,城镇规模为13万人。 第四级为一般镇,规模小于1万人,(4)城镇的职能结构 综合型的市域中心城市:庆阳市区,其功能完善,职能综合,中心性强。 工业型城镇:肖金、长庆桥、马岭、城壕、元城、驿马、周家、甜水堡等城镇将形成以采油、石化、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煤炭等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 片区和县域中心镇:庆阳市以外的7个县

18、城和长庆桥工业区承担县域中心和庆阳南部片区中心的职能。 旅游服务型城镇:太白镇、南梁镇、董志镇、政平镇等具有明显的旅游服务功能。 农贸镇:其余51个小城镇以服务于所在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主,是以农副产品贸易和加工业为主的城镇。,第十一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人与自然的关系 1 农业文明臣服自然 2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3 生态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一节 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规划要求,一、区域环境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地域的分割性 跨行政区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治理的困境 跨行政区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困难 大气流动造成污染物跨行政区迁移规划难以控制,区域具有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19、环境污染出现工业、城镇、农村共存的状态,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与要求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注重宏观规划的合理性,将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相结合 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方针 因地制宜原则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资源形势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 生产力布局分析 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区域社会要素分析 人口分析 社会意识分析 突出环境要素分析 气象要素分析 自然地理要素及生态状况分析 污染形势分析,第二节 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一、准备阶段 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 调查研究,弄清问题 编制技术大纲 部署编制任务,

20、二、编制阶段 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 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定向描述 定量指标,环境预测与生态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资源、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的规模、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环境污染状况与环境容量的预测 区域开发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环境规划所需要的投资及其效益分析,编制规划方案制定达到规划目标的具体途径,要有多方案比较 生态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 估算投资与可行性分析 完成规划文本 三、报批阶段,第三节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内容,一、环境调查与评价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 三、生态功能区划,四、规划方案的优化与决策 规划方案设计 设计原则 (1)满足目标要求 (2)提高资源利用率

21、 (3)遵循相关政策法规 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1)分析调查评价结果 (2)分析预测结果 (3)列出规划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指标 (4)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对策,规划方案的优化 通过方案比较确定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最佳方案 规划方案的决策 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通过层层决策、层层淘汰、反复循环、多次反馈,直到获得最佳方案为止,五、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必须切实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规划与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法律保证 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第四节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一、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 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的特点 从末端控制向全

22、过程控制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清洁生产,采用节能、降耗、低污染的无废、少废、无害、少害工艺,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物实行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3R原则)和资源化 从点源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以集中治理优先转变,规划的主要内容 布局规划 确定排放量与消减量目标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根据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确定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与去除量 对老污染源,制定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的规划,提出治理对策,确定污染物消减量 制定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实现区域环境目标的其他主要措施,二、城镇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合理功能分区 进行能源规划 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规划 垃圾处理规划

23、 绿地系统规划,三、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内容 明确大气污染控制目标 优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改革能源结构和燃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治理污染,回收利用废气中的有用物质,使有害气体无害 扩大绿化面积,发展植物净化 充分利用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四、水污染控制规划,水功能环境规划水质功能区划,监控断面,水质管理信息系统等 水质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 治理污水规划,第五节 生态规划,一、生态政区规划 目标与要求 目标是生态和谐 要求是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 主要内容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文化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二、自然保护规划,自然资源保护规划: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4、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一般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使人类认识自然界,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使其永续利用,我国自然保护区类型 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草原生态、荒漠生态、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海洋和海岸生态等 珍贵植物或特殊植被及水源涵养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自然公园) 自然历史遗迹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

25、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蔽护所,开辟科研、教育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规划内容 充分调查后,论证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迫切性、可行性 确定保护区范围、等级、保护类型 提出保护、建设管理的对策意见,

26、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太白、眉县、周至三县交界处,面积56325公顷,1965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历史遗迹。 本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太白山顶海拔3767米,为秦岭的主峰。秦岭山脉为我国南北气候和植物的分界线,太白山则处于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区生物交汇过渡地带,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高等植物有20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青树、星叶草、太白红杉等21种;高等动物有27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豹等20多种。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该

27、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难得的“天然实验室”。,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洋县境内,面积29906公顷,199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在熊猫及其生态环境。 本区地处秦岭中坡南段,海拔900-3071米之间。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多雨,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基本完整,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水青树、连香树等2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25种。本区为秦岭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区,现有大80余只,约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1/3,保留着一具相对完整和相对稳定的大熊猫繁殖群体,是一处最有价值的大熊猫分布区,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

28、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面积52931公顷,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态环境 地处秦岭主脊之北侧,最高海拔2996米,相对高差近1800米。区内植物种类复杂、资源丰富,高等植物有622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与省级保护植物20多种。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落叶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着14群,总数约1500只的金丝猴,是我国金丝猴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还曾多次发现白色金丝猴。本区除金丝猴外,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羚牛、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佛坪县境内,面积29

29、240公顷,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在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最高峰鲁班寨海拔2904米,相对高差1900余米。区内峰峦叠翠、气候温和、森林景观原始古朴、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等植物有158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独叶草、星叶草等20多种;高等动物有2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20多种。大熊猫是本区的保护重点,不但分布密度全国最大,且有棕色大熊猫在这一地区神秘出现,被誉为“宝中之宝”。,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长安、柞水、宁陕三县交界处,面积16418公顷,1980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羚牛及其生态环境。 本区地处秦岭中段,秦岭主脊自西向东从保护区的中部通过,最高峰牛背梁海拔2820米,相对高差达1800米以上。区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据初步调查,有高等动物1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羚牛、黑鹳、豹等10多种。羚牛是本区的保护重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冷杉林和松林中,种群数量约100 多只,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