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长沙教师招聘考试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备考指导,讲师:刘文静,2,自然地理知识板块,一、地球与地图 二、宇宙环境 三、大气环境 四、水环境 五、陆地环境 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七、自然灾害,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温线,【例题演练】图示为河湖关系补给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河湖补给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M河补给甲湖 甲湖补给M河 N河补给乙湖 乙湖补给N河 A、 B、 C、 D、 11、如果M河、N河流经的等高距相同,关于两条河流的流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速相同 B 、M河比N河流速慢 C、M河比N河流速快 D、 两河流速难以比较,10.B。
2、【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等高线的判读。等值线都有凹凸定律(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图中在M和N处都形成了河流,因此两处应该都是集水线,穿过的均为山谷,根据凹凸定律,凸高为低,所以上图西边低,东边高,M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水从甲湖流向M河。根据同样的原理分析下图,可以推出水从N河流向乙湖,所以,该题选择B。 11.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比例尺的判读。根据图示可以判读出:两图的比例尺一致、等高距相等。但是两幅图的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不一致,第一幅图等高线稀疏,第二幅图等高线密集。比例尺、等高距一致,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坡度陡,河流流速越快,所以N河流比M河流流速快,因此该题选B。,地球运动的意义,【例题演练】图
3、1为某时刻不同日期分布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为6月19日,N是北极点,经线NB位于太平洋中。读图回答4、5题。4、图示时刻北京日影的朝向是: A、朝向西南 B、朝向东南 C、朝向西北 D、朝向东北 5、图示日期后一周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先像北后向南移动 B、黄河下游发生凌汛现象 C、北京的昼长逐渐增大 D、北京某校正午时旗杆的影子先变长后变短,A,A,【例题演练】图3为北半球热力环流或北半球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 8、若图3为北半球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3气温比2高 B.1、2、4、5、中气压较高的是1、5 C.降水差异是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D.甲、乙
4、两地实际风向分别是西南方和东北风 9、若图3为北半球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下列正确的是( ) A.1为极地高气压带 B.2为副极地低气压 C.甲地盛行东北信风 D.乙地盛行西风,D,B,【例题演练】图9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10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718题。 18图9甲处的洋流与图10中、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A B C D 19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D,C,18. 【答案】D 【解题思路】首先,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因此从气温分布规律上来
5、说,北高南低;又材料中所给abc,所以由北向南为a、b、c,排除和;又因为马达加斯加岛位于中低纬大洋西岸,所以该处为暖流,故选择。 19. 【答案】C 【解题思路】该处为暖流,故可以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选择C项。A选项,顺风顺水才能加快,逆风逆水反而会减慢;B选项,寒暖流交汇处或者上升补偿流处易形成渔场,该处不符,故排除;D项,洋流应该是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下图为北半球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B.甲山地为常绿阔叶林C.乙山地为温带草原带D.丙山地可能为热带(季)雨林带 2.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
6、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D,A,1.【答案】D。 【解题思路】三座山脉山顶均为苔原景观,山顶与山脚间的高度不同,垂直带谱不同。说明三座山脉所处纬度差异较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当地纬度越低。因此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为丙、乙、甲,A错误。海拔越高,热量条件越差。由此可推断1地应为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2地为针阔混交林,3地为水热条件更优的热带雨林或季雨林。D正确。 2.【答案】A。 【解题思路】因三地所处纬度不同,基带热量条件不同,故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A正确。,教学论,课标解读三板技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知识结构为线索 展示双边活动 以知识为落脚
7、点,【例题演练】 31.阅读关于“地形地势与气候”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形地势与气候”的内容。 地形地势与气候: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坡的温度、湿度状况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 山脉对底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使山脉西侧的水分、气温状况也产生差异。比如,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的南端“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使西侧沿海平原的湿润景观与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荒漠景观形成
8、了鲜明的对比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这就是导致某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快速写出教学目标的技巧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说出、列举、背诵、复述、识别、解释、说明、分类、对比、归纳、辨析、设计、撰写、检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了解、体验、掌握、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目标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科学规律,人与自然,交流合作,克服困难,积极乐观健康向上,教学过程 四部曲: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自评互评巩固提高 回忆拓展小结作业 三部曲:,导 入,新课教学,知识点1归纳总结 知识点2归纳总结 知识点n归纳总结,巩固提高1,巩固提高2,巩固提高n,过渡,小结作业,【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世界与生
10、活世界统一的认识观。,(2)教学建议 环节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爬过山?谈一谈爬山的经历和体验。 生:暑假爬峨眉山的时候,在山脚时穿的是短袖,越往上爬,感觉越冷,最后到山顶的时候冻的不行,租了棉衣穿上。 师:也就是说随着海拔的升高,什么在发生变化呢? 生:气温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以谈话聊天的方式引出课题,而且谈话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体验和感受,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地理具有生活性的特点。,环节二:
11、实验讨论,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器材:电吹风(吹冷风表示有冷气流经过,吹热风表示有暖气流经过)、挡板一个(代表山脉)、温度计两支、蜡烛两支(代表太阳辐射) 人员:操作员1名、观察员1名、记录员1名 步骤:1.挡板放中间,温度计放两边,先把电吹风调到冷风档,然后请两位观察员读出各自的读数并记录为第一组数据;2.再把吹风机调到热风档,两位观察员报出温度计度数并记录位第二组数据;3.关掉吹风机,点燃两支蜡烛并放在挡板的一侧,请观察员报出温度计度数并记录为第三组数据。 2.学生讨论,总结现象。比较第一组数据,左边的度数低于右边;比较第二组数据,左边的度数高于右边;比较第三组数据,左边高于右边。即:
12、通过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可知,山脉阻挡了冷气流和暖气流的直接流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通过第三组数据可知,山脉阻挡了太阳的辐射,也会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 3.教师归纳总结: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坡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山脉两侧气温的差异,进而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4.教师展示图片:南美洲地形图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图。 学生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
13、景观? 5.教师小结: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常年受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的湿润水汽,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山脉西侧)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背风坡(山脉东侧)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于是形成了西侧沿海平原的湿润景观与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荒漠景观的鲜明对比。即: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东西两侧的植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6.展示图文资料:赤道南侧坦桑尼亚东北部乞力马扎罗山为非洲第一高峰,山麓地带白昼气温可高达50,山麓到山顶生长着热带、温带、寒带植被,山顶常年被积雪覆盖,很难见到它的真面目。
14、学生思考讨论:在地处赤道、终年炎热、绿树浓郁的热带地区,为什么会有终年积雪的地方? 7.教师总结: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下降。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正是你们爬山感觉越来越冷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图文结合的资料,学生能够直观看到从山麓到山顶植被景观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也解决了课堂开始时学生的疑惑,做到首尾呼应。,环节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小组间合作讨论,完成课本“活动题”。 【设计意图】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迁移、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 环节四:小结作业,巩固延伸 各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搜集身边有关的气候现象并且分析其影响因素,下节课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以收束式小结和带有启发性的作业形式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的再回顾和系统掌握;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做到与生活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STEP4,STEP1,STEP2,认知考试,扫除盲点,STEP3,重点突破,查缺补漏,临考冲刺,6S,STEP5,STEP6,考前押题,谢谢大家!,预祝大家考试成功!,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