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农业生产现状已经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脱贫目标的实现。 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符合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是建立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将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培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业生产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发展,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的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着 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对市场发展的适应能力,增强农
2、村经济实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收入,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富民富县目标。 “九五”以来, *县紧紧围绕“九五”计划纲要和 2010 年远景目标规划,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农业产值年均递增达到 5.42%,人均粮食产量达到 209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81 元;相继完成投资 52 万元的苏集河三岔河二期险段治理工程;完成投资 313 万元 的南部人饮二期工程,解决了 1850 户、 7900 人和4600 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总投资 1650 万元的农网改造一期二批工程、 2 总投资
3、 550 万元的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均已完成了投资任务。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好成绩。投入资金 135 万元,完成造林 3.05 万亩,占计划的 107%。其中退耕还林(草) 0.8 万亩,占计划的10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19.6%,“整县灭荒”通过了省上验收,州上连续三年在全县召开了春季植树造林现场会。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种植业结构逐渐趋于合 理,形成了“农、林、牧、粮、经、草”多元发展的农业新格局。 近几年来, *县不断探索创新,及时总结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正确确立了“潜力在山区,希望在特产,关键靠科技,根本抓水保”和“农
4、业稳县,林畜药菜富民,科教工商兴县,开发两业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通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作土的文章,发树的财,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已建成蚕豆、油菜、洋芋、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庭院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花椒、大接杏、酸巴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林果业。以肉牛羊育肥加 工为主的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以康美肉牛为龙头,新增养殖大户 163 户,新建规模养殖场 16 个为主体的畜牧产业;走出了以山地节水日光温室为主要措施的反季节果蔬生产旱作农业的路子。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步伐,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县上决定在全
5、县范围内通过积极努力,抢抓机遇,认真实施以中低产田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推广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较大的优势和有利条件。从气候条件看: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完全能够满足各种农 3 作物和林果树 种的生长与发育的需要。从资源条件看: *尚有 10 万亩宜林宜草大地埂和 10 万亩宜林荒山荒沟有待开发利用,有 29 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土地潜力很大。从发展现状看:旱作高效生态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在粮食生产上,针对连续干旱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调整结构, 扩大抗旱作物、耐旱品种入手, 突出抓了地膜覆盖、种子工程、机耕机播等旱作高效农业
6、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到 2002 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 2.32 亿元( 90 不变价),农业增加值为 1.18 万元。粮食总产量 5.8 万吨,人均产粮 240 公斤。从服 务体系建设来看:县上有农技推广中心、畜牧站、林业技术指导站、园艺站、水保站等农技推广机构,乡(镇)设立了林果站、农技农经站、畜牧站、水保站。有农业科技干部 167 名,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 37 名,加之各种科普研究会,全县形成了以县直服务单位为龙头,乡镇服务组织为依托,村级服务组织为主体,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上下贯通的技术服务网络,一些林果、农技、养殖实用技术得到了及时推广运用。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7、及可行技术,技术实力比较雄厚。从交通条件来看:县境内有蒿临、康冶、定新、康广公路穿越全境,各干线互相联结,交通便利。县 城与各乡镇通公路,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 228 公里,村村通电、通农机道路。 从以上各因素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光热资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交通便利,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产、贮、供、销、加工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创出了一条适合 *实际的山区旱作农业发展的路子,为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创造了条 4 件,积累了经验,实施综合开发具有一定基础。同时群众期望高投入、高效益、高收益的项目,舍得向农业投资,对农业综合开发要求迫切,一
8、旦项目下达,能尽快得到实施。因此在我 *开 展农业综合开发条件具备,切实可行。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 ( 1)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涉及附城、康丰、虎关、苏集、草滩等 5 个乡镇。 ( 2)项目规模 中低产田改造 2.4 万亩; 优势农产品基地 3.6 万亩; 节水农业示范 0.24 万亩; 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0.45 万亩。 ( 3)项目建设内容 1)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内容:以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以土壤改良、良种繁育等为主的农业措施、以防护林为主的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2)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内容:以良种繁育、设施栽培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措施和科技推广 措施。 3)节水
9、农业示范建设内容:高新节水技术 药材喷灌示范、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 4)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内容:营造水保林、栽植生态经济林等林 5 业措施。 ( 4)项目工期 项目建设工期为 3 年( 2004-2006)。 1.3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为 2245 万元。其中,中低产田改造 1165 万元,占 51.9%;优势农产品基地 675 万元,占 30.1%;节水农业示范 186 万元,占 8.3%;农业生态工程建设 219 万元,占 9.7%。 资金筹措:中央财政资金 999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749 万元,自筹资金 497 万元。三种资金的比例为 1 0.75 0.5。
10、 1.4效益 新增小麦 120 万公斤,玉米 30 万公斤,马铃薯 90 万公斤,蚕豆 72万公斤,豌豆 48 公斤,油菜 84 万公斤,中药材 135 万公斤,蔬菜 150万公斤,沙棘 75 万公斤。 新增产值 167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255 元。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 16.51%,财务净现值 1048 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 9.33 年,静态投资回收期 7.44 年。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成立由 *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及管理小组,以农业综合开发办、农牧局、水利局、林业局、财 政局等部门的领导为成员,吸收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具体工作,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
11、开展各项 6 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搞好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项目建设资金设立专门帐户,在县项目领导与管理小组审批后,由县财政局进行发放,按国家财经法规与项目规定进行资金使用的稽查,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的制度。 7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县位于 *省中南部, *回族自治州南端,地理位置介于东经 10324 103 49,北纬 34 52 35 27。南北长约 57.5Km,东西宽 34.5Km,总面积 1081 平方公里;东邻临洮县,北接广河,南连渭源、临潭、卓尼,西邻和政。 2.1.2 水文气象 *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东北向西
12、南光照减少,温度降低,降水量增多。年平均气温 6,年极端最高气温 33.2,年极端最低气温-32.2, 0的活动积温 2831.8, 10的活动积温 2092.3,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 2449.8 小时,年日照百分率 55%。太阳总辐射量多年平均为 134 千卡 /cm2,多年平均无霜期为 141 天,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61.6mm,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 548.4mm,降水量分布不均,空间分布差异大,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降雨主要集中在 7、 8、 9 三个月,而 4、 5、6 作物生长期降雨稀少。最大风速 25 m/s,年均风速 0.8m/s。 2.1.3 地形、地貌及土壤 *县地处黄土高原
13、向青藏高原过渡的交汇地带,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峰峦迭障,河谷相间,山川交错,垂直变化明显。总的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南北狭长。海拨在 1898 3908 米之间,相对高差 2010 米。地貌 8 类型主要是黄土丘陵和河谷阶地,其次为强烈侵蚀的山地,河谷地势较平坦,其余均为沟壑山地,沟壑纵横,波状起伏。境内 有莲花山和太子山脉尖石山、抱儿子山、白石山等高峰,可谓“九山一川”。形成了高山、丘陵、沟壑、梁峁、河谷纵横交错的复杂地形地貌。 河谷阶地即苏家集河、中砥河、三岔河、流川河形成的冲积阶地。一、二级阶地和河漫滩最发育,高级阶地不发育,窄狭且不连片。顺河流河谷阶地坡降 2.6%至 4.5%,地势
14、较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生产条件优越;川塬区低山、川地带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多,是农、林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东南部是高寒山地,植被较好。项目治理地选在河谷、阶地上,治理面积 6.45 万亩。 项目区耕地土壤类型有:黑 垆土、黑土、黄绵土、红粘土四土类;有山地耕种麻土、川谷地耕种麻土、山地耕种黑土、川谷地耕种黑土、塬坪耕种麻土、山地在白土、山地耕种红土、川谷耕种红土八个土属和山地黑麻土、山地黄麻土、川谷黑麻土、川谷黄麻土、山地在白土、塬坪黄麻土、山地厚层大黑土、山地退化黑土、川谷厚层大黑土、川谷退化黑土、山地白麻土、山地麻土、川谷红土十三个土种。土壤全氮含量 0.1 0.2%,速效
15、磷含量 3 10PPm,速效钾含量 100 150PPm,有机质 1.29 1.85%。总体肥力状况是:少氮、缺磷、部分土壤缺钾,耕地有机质不足。 2.1.4 水资源 除自然降水外,境内河流均为洮河支流。南有洮河、冶木河、杨家河;中有胭脂河、中砥河、苏家集河、三岔河;北部有流川河。河流总流径为208.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49.29 亿 m3,其中过境水 47.43 亿 m3,占 9 总径流量的 96.2%,自产水 1.8 亿 m3,占总径流量的 3.8%。人均 20921多 m3,属丰水区。全县有大、小水库、水坝五座,总库容 154.4 万 m3。地下水资源贫乏主要是苏家集河、胭脂河和
16、流川河河谷潜水和各大沟潜水。境内河流和泉水属淡水,无污染,矿化度 0.39 0.58 克 /升, PH 值 7.18.2,硬度 10.66 20.85,含碘量 0.36 9.01 毫克 /升,是人畜饮水、灌溉农田的良好水源。河谷潜水利用困难很大,广大山区还是难以摆脱干旱的威胁。 对选定的项目区来说,是水资源较丰富的区域。 2.1.5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至 2002 年底,全县耕地 32.31 万亩,其中:河谷川地 8.28 万亩,山地 24.03 万亩,中低产田 29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83%。梯田面积 17.6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54.75%。有效灌溉面积仅为 9.86 万亩
17、,占总耕地面积的 30.52%,开发潜力巨大。项目区耕地 10.35 万 亩,其中:山地 6.54万亩,占 63.2%,川水地 3.81 万亩,占 36.8%。梯田面积 6.71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4.83%。有效灌溉面积为 5.17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9.95%, 2.1.6 自然灾害 *县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气候区域差异,时空变化较大,无霜期短,年均气温较低,热量不足,降水不均,春末夏初干旱常有发生,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 47%,经常出现暴雨和冰雹,并时常伴有泥石流。因此,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 10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及劳
18、动力 *县是一 个回、汉、东乡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的 56.1%。全县辖 16 个镇乡, 152 个村民委员会, 1618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4.83 万户,总人口 24.1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2.94 万人,人口密度223 人 /km2,乡村劳动力 8.65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37.71%。项目区辖 5镇乡, 45 个行政村, 577 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 1.96 万户,乡村总人口9.50 万人,农业人口 8.58 万人,乡村劳动力 3.13 万人。(详见附表 2-1)。 2.2.2 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总土地面积 162.5 万亩,其中:耕地 32.31 万亩,
19、 占总土地面积的 19.88%;林地 55.53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34.17%;牧草地 36.76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22.62%;城乡居民厂矿用地 3.60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2.22%;交通用地 1.45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0.89%;水域 2.26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39%;未利用土地 30.52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8.78%。项目区土地面积 30.02 万亩,其中:耕地 8.54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28.45%;林地 5.76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9.19%;草地 5.78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9.25%;城乡居民厂矿 用地 1.23 万亩,占总
20、土地面积的4.10%;交通用地 0.42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1.40%;水域 0.95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3.16%;未利用土地 7.34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24.45%。 2.2.3 农业生产水平 *县是一个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主 11 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年播种面积约为 31.53 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约 24.13 万亩,亩均产 240Kg,经济及其它作物 7.4 万亩。在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洋芋、蚕豆四大作物为主,小麦播种面积 11.24 万亩,亩均产 225Kg;玉米播种 面积 4.53 万亩,亩均产 311Kg;洋芋播种面积4.34
21、 万亩,亩均产 230Kg;蚕豆播种面积 4.02 万亩,亩均产 215Kg;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的种植比例为 45:19:19:17。经济作物有油料、中药材,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3.02 万亩,亩均产 155Kg;中药材播种面积 4.06 万亩,亩均产 236Kg。油料、中药材的种植比例为 43:57。其它作物播种面积 0.32 万亩。粮食、经济、其它的种植比例为 77:22:1。 2002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 23220 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 16334 万元,林业产值705 万元, 牧业产值 6149 万元,渔业产值 32 万元。农业增加值为 11848万元。地方特产有中药材、
22、酸巴梨、野山杏、果牛、沙棘、蕨菜、卧龙头、石花菜、苦芨菜等丰富的野果及野菜资源,品种多,历史久,质量优、产量高。养殖业也比较有特色。项目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9.98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8.03 万亩,其中夏粮面积 4.25 万亩,秋粮面积 3.75 万亩,夏、秋比为 0.53 0.47;小麦播种面积 3.59 万亩,亩产 227 公斤;蚕豆播种面积 0.66 万亩,亩产 210 公斤;玉米播种面积 2.02 万亩,亩产 320公斤;洋芋播种面积 1.76 万亩,亩产 229 公斤。小麦、玉米、洋芋、蚕豆的种植比例为 0.45:0.08:0.25:0.2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1.84
23、 万亩,其中油料播种面积 1.04 万亩,亩产 160 公斤;中药材播种面积 0.8 万亩,亩产238 公斤。油料、中药材的种植比例为 0.57:0.43。其它播种面积 0.12 万亩。草田面积 6.56 万亩。粮、经、草比例为 0.49 0.11 0.40。林地面积 6.77 12 万亩;果园面积 221 亩。 2002 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5584 万元。 2.2.4 地方财政与农民纯收入 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有一般性收入和基金预算 收入两大项。 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 141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 1081 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1166 元,人均产粮 209 公斤。 2.2
24、.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通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已形成了以县直技术部门为龙头,乡镇服务技术站为依托,村级服务组织为主体,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四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并拥有一支以高、中级年轻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农业科技队伍。目前,各类农牧业科技人员已达 167 人,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 37 人。另外,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实用可行的技术 。项目区共有乡镇农技站 5 个,科技人员52 人,其中:农艺师 12 人,助理农艺师 12 人,技人员 28 人,农民技人员 112 人。 2.3基础设施 2.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 截止 2002 年底, *县共完
25、成水利工程 629 处,其中自流渠 47 条,总长 216 公里,已衬砌渠道 25.94 公里,占总渠道的 12%;中、小型水库 5座,塘坝 5 处,总库容 253.25 万立方米;提灌站 17 处;机井 31 眼,已配套 16 眼;建成集雨水窖 233 眼;高压农电线路 648.3 公里,低压农电线路 1300 公里;地下埋设管道 827 公里;喷灌设备 20 台(套)。有效灌 13 溉面积 9.86 万亩,保灌溉面积 8.01 万亩。项目区有九坪渠、康城渠、吴坪渠 3 条自流渠,总长 129 公里,已衬砌渠道 13.8 公里,占总渠道的 11%;有电力提灌 12 处;有机井 28 眼;中、
26、小型水库 3 座,兴利库容 227.7 万立方米;建成集雨水窖 62 眼;高压农电线路 220 公里,低压农电线路 330公里;地下埋设管道 82 公里;喷灌设备 0 台(套)。有效灌溉面积 51700亩,保灌面积 48000 亩;这 3 条自流渠、 12 处电灌、 28 处井提灌对苏集河河谷区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3 座水库对苏集河河谷区的灌溉、排水、 防洪、水土保持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大多数灌区始建于或改造于 70 年代前,建设标准低,设备老化严重,干、支、斗、农渠都是土渠,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严重,水分渗漏很大,水的利用率不高,水的利用系数在 45%以下。
27、2.3.2 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是全县主要川坪地区,田间斗、农渠配套不完善。项目区斗、农渠全为土渠,水份渗漏严重。项目区大部分耕地处在河谷地带,长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困扰着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本来就不十分完善的各项田间工程更加残缺不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水土流失在农田物质循环上起耗散作用, 它冲走了一部分肥料与土壤中原有营养物质,使得营养物亏损量增大,其后果是向土壤中不断掠夺,造成土壤贫瘠化,限制产量不能提高。因此本项目土地整治就必须在治理水土流失上做文章,特别是要加强田间工程的建设,做到林、田、路、渠相配套,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得以充分保持。 2.3.3 农业机械及农业服务设施 14
28、 近几年内 *县农业机械及农业服务设施发展较快,全县完成机耕15.01 万亩,机械播种 1.00 万亩。全县 60%以上的农业运输基本上靠农业机械完成,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以下是全县及项目区农业机械情况统计表(见 表 2-1)。 农机拥有情况统计表 表 2-1 辆(台)、部、万亩 项 目 拖拉机 农用汽车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大中型引农具 小型引农具 排灌机具 机耕 机播 大中型 小型 动力机械 加工机械 全县 1 836 25 1123 1193 42 1473 439 15.51 0.1 项目区 附城 99 148 148 3 165 18 1.40 0.8 苏集 1 8
29、0 90 2 148 75 1.47 0.1 康丰 41 61 12 67 1.41 虎关 93 6 75 1 91 128 1.41 0.9 草滩 38 90 90 1 51 5 0.55 0.09 从以上统计看出,项目区农业机械占全县的 35%以上,是全县农业机械设施较完备的地区,对项目的建设极为有利。 2.3.4 交通与电力 *县境内有蒿临、康冶、定新、康广公路穿越全境,各干线互相联结,交通网发达。县城与各乡镇通公路,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228 公里。 供电设施齐备,刘家峡大电网从县内经过,年 供电量 1425 万千瓦时。*县已建成小水电站三座,分别是莲花电站、虎关电站和丁古
30、电站,装机 15 容量为 2730 千瓦,年发电量为 1400 万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对阶地提灌工程有利。 16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项目区地处丘陵河谷农业区,属低温带半湿润地区,土质肥沃,光热资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灌溉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信息便捷,科技文化传播快,对农业的发展较为有利,但就从全县整个经济发展来说,其带动作用是不显著的,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的限制,适应不了经济更快发展的要 求。主要限制因素有: ( 1)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干旱、暴雨、冰雹、冻害是项目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31、工程完好率仅 75%左右,严重影响着工程效益发挥;一些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有干无支,半拉子工程多。各种类型的干旱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大部分地靠天吃饭,从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 2)土地质量不高,项目区有 6.59 万亩中低产田分布在川区和山塬地带,利用不充分,远未发挥生产潜力,而农户无力进行投资治理,严重制约着作物产量、品质的提 高。 ( 3)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种植结构中粮经比为 8.2:1.8,注重粮食的生产,形成“一边倒”。 ( 4)集约化程度不高,综合利用深加工不够,商品性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17 ( 5)农
32、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生产效益低下。种植业在 *县农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但从目前生产来看,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式耕作为主,科技推广应用不够广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效益低下。同时,农作物品种老化,品质低劣,较大的限制了增产、增收,需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来解决。 3.2开展 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主要是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
33、。一是对粮油等不具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要努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对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高价值产品要提高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提高竞争力。二要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布局结构,适当发展高科技农业,主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 护生态环境的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三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国内需求变化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从以上发展要求来说,农业综合开发及中低产田的改造是完全必要的。 当前,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种薄收”是土地生产力不强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整治,实行集约经营,达到由低产到中
34、产,由中产到高产稳产,无论从增产还是增收都是极 18 为显著的,同样对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极为有利,对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 的作用。国家一直强调,中低产田的改造治理其一是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出和增强品质,其二是发展节水灌溉,经济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这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相间,洮河一级支流由西向东穿越全境,形成河谷地势平坦、沟壑地形地貌复杂的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很大。丘陵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占全县耕地的 25.6%,是农业生产的重点;山旱地分布在各地山区,占全县
35、耕地的 74.4%,是农业主要用地形式。统计资料表明,苏集 河川区及阶地带集中了 *近 1/2 的人口,同时也是农产品生产、城镇建设、商贸交流和交通等用地的主要区域,加上人口的增长,一方面土地减少(年以 500 多亩速度减少),另一方面需求增加,这一切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和增加效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县有中低产田面积 29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83%,全县境内的川水、山旱耕地中均有分布。其中地处河川区地段有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有 6.59万亩。究其原因:一是干旱缺水,部分耕地因渠道渗漏而供水不能适时适量,生产效益极其不高,小麦亩产在 200 多公斤左右
36、,玉米亩产在 300350kg 左右。二是土壤瘠薄,基础肥力低,结构性不良,水肥气热生态环境失调,养分有效性低,保肥供肥能力不足,物质投入不足,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三是土壤利用不合理,广种薄收,耕作粗放,使生态 19 平衡失调,水土流失严重。以上几点,迫切需要利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科技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从调整农林牧生产结构入手,逐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生产力,使土地向高标准农田转变,减轻生产压力,为调整粮经比,发展商贸流通作出贡献。可见,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从增产潜力方面 来说,通过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产量的调查对比分析,其增产潜力是巨大的,小麦亩产净增 15
37、0 200kg 是可能的。项目区粮食平均产量为 248kg。通过对农户走访调查,同一地区,缺水田亩产量在 100kg 左右,灌溉保障田亩产 400kg 以上。因此,从制约项目区耕地高产的不同因素进行针对性调查来论证,消除其制约因素,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是较大的,于项目建设也是可行的。 20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水资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部分。 4.1.1 降水 *县地形地貌复杂,河谷、阶地、丘 陵沟壑都有分布,从西南到东北降水依次减少。按 2002 年 *县气象资料,全年年均降水为 496.6mm,全县土地总面积为 1081 平方公里,合 5.3
38、7 亿 m3 的降水。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 232.7 平方公里,合 1.16 亿 m3 的降水。年内各月降雨量分布不均匀,7 9 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 57.84%, 3、 4、 5、 6 月份作物播种、生长期降雨量少,造成季节性干旱,作物此间须进行灌溉。 4.1.2 地表水 *县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洮河水系支流。南有洮河、冶木河、杨家河;中有胭脂河、中砥河、苏家集河、三岔河;北部有流川河。河流总流径为208.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49.29 亿 m3,其中过境水 47.43 亿 m3,占总径流量的 96.2%,自产水 1.8 亿 m3,占总径流量的 3.8%。人均 20921多 m3,高于全
39、国、全省人均占有量(全国人均 2780 m3,全国人均 1496m3),属丰水区。项目区地表水主要来自苏集河和草滩河,根据 *县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均径流量为 5230 万 m3,地表径流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多年平均径流 7 9 月占 49%为最多。年内流量不均, 5 月最接近年平均值,又是夏季灌用水高峰季节,来水量偏低,不利于灌溉。详见表 4-1。 21 项目区河 流水量汇总表 表 4 1 项目 合计 苏集河 草滩河流域面积 ( K m2) 232.7 199.7 33多年平均流量 (m3/ s ) 1.58 1.58多年平均径流量 ( 万 m3/ 年) 5230 4980 250多年平均径
40、流深( mm)P = 5 0 % ( 万 m3/ 年) 4800 4336 464P = 7 5 % ( 万 m3/ 年) 3532 3181 351 4.1.3 地下水 *县地下水主要存在于河谷滩地砂砾石层内,据省水文地质部门初勘计算,苏家集河、胭脂河和流川河两岸河谷地带有较丰富的地下潜水,静储量为 630 万 m3,可开采量为 450 万 m3。另外还有以泉水形式溢出的地下水,根据对全县主要泉水典型调查的结果分析,年溢出量 366 万 m3。项目区地下水总量为 330 万 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90 万 m3。详见表 4-2。 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可开采量水量统计表 表 4-2 项目 开采面
41、积( k m 2 ) 地下水储量(万立米/ 年) 可开采量(万立米/ 年)项目区 232.7 330 90 以下是项目区水资源情况统计表。 22 项目区水资源情况表 表 4-3 单位:万 m3/年 项目 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 总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小计 地表水 地下水 保灌率 P=50% 5130 4800 330 4890 4800 90 P=75% 3782 3532 250 3622 3532 90 可以得出,项目区水资源可利量 P=50%时是 4890 万 m3, P=75%时为3622 万 m3。 4.2供需平衡分区 按项目区地形、地貌、水资源的利用形式等条件,分两种类型进行分
42、析。 4.2.1 山地旱作区 全县海拔在 1898 3908m 之间,地形地貌差异大。项目区的草滩乡分布在东南部。东南部是高寒山地,主要是山旱地和陡坡地、沟壑山地,农业属山地旱作区,有用集雨窖进行集雨补灌的,只是规模很小,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但雨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为 817.6mm,本旱作区主要以自然降水进行农业种植,对水利用率不高。 4.2.2 河谷阶地川坪区 河谷阶地即苏家集河、中砥河、三岔河、流川河形 成的冲积阶地。地势较平坦,水源充足,利用自流灌溉或电提灌进行灌溉,保灌率在 65%以上,是农、林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本区有 4 个乡镇,土地总面积 23 30.02 万亩,耕地面
43、积为 8.54 万亩,全县 9.86 万亩水浇地中 5.14 万亩就在这里。同时集镇临近蒿临公路,人口集中,是工业、农业、城镇居民用水的主要分布区。水源主要是苏集河河水,以自流灌为主,电灌为副的方式进行农田灌溉。塬上乡村也有利用机井进行补灌的。 本区自然降水为 1.16 亿 m3,苏集河水量 4980 万 m3,人均水量较高,属丰水区。但因水利设施老化,配套率不高,因渠 道渗漏、田间农渠不配套而利用率较低,在 40%左右。同时还应指出,洮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项目区应注重发展节水灌溉,为下游农业、工业及生活用水作出贡献。 4.3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 根据 20
44、02 年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情况,现状需水量情况如下表: 项目区现状年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定额 表 4-4 项 目 工业 m3/万元 城镇生活 L/人日 农村生活 L/人日 灌溉定额( m3/亩) 50% 75% 现状 2002 年 71.77 40 68 150 175 注:农 村生活用水定额包括农村人口( 25L/人 .日)、大牲畜( 30 L/头 .日)、小牲畜( 8 只 /人 .日)和小家畜( 5L/只 .日)的用水。 以定额为标准, 2002 现状年项目区需水量( P=50%、 75%)为如下情况。 24 项目区现状需水量( 2002年) 表 4-5 项 目 保灌率 P=50% P=
45、75% 工业用水 工业总产值(万元) 7039 7039 需水量(万 m3) 51 51 城镇生活 城镇人口(万人) 0.93 0.93 需水量(万 m3) 14 14 农村生活 农村人口( 万人) 8.58 8.58 需水量(万 m3) 213 213 农业灌溉 灌溉面积(万亩) 5.17 5.17 需水量(万 m3) 775.5 904.8 渠道利用系数 0.40 0.40 毛需水量(万 m3) 1939 2262 总需水量(万 m3) 2217 2540 现状年( 2002年)水资源平衡表 表 4-6 单位:万 m3 项 目 保 灌 率 P=50% P=75% 水资源总量 合计 5130
46、 3782 地表水 4800 3532 地下水 330 250 过境水 可利用水量 合计 4890 3622 地表水 4800 3532 地下水 90 90 过境水 25 需水量 合计 2217 2540 农业 1939 2262 工业 51 51 城镇生活 14 14 农村生活 213 213 余缺水量( +/-) 合计 +2673 +1082 地表水 2673 1082 地下水 过境水 从表中得出,现状需水量( P=50%、 P=75%)是项目区水资 源总量的43.22%和 67.16%;是可利用水量的 45.34%和 70.13%;由此可见,项目区总的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根据项目区资料提
47、供。 2002 年现状供水量为1928 万 m3/年,现有供水能力较差,需水占供水的 115%,调后缺口为 289万 m3/年。由于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供需发展不平衡。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和管理各项水利工程,提高供水能力。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利用水量及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 *县 “十五”发展规划,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9.0,增加保灌面积 2.2 万亩。项目建成后,年需水量如下表。 26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需水量情况表( 2007年) 表 4-7 项 目 保灌率 备注 P=50% P=75% 工业用水 工业总产值(
48、万元) 14144 14144 需水量定额( m3/万元) 80 80 需水量(万 m3) 113 113 城镇生活 城镇人口(万人) 0.97 0.97 需水定额 (L/人 .日 ) 60 60 需水量(万 m3) 21 21 农村生活 农村人口(万人) 8.97 8.97 定额包括人用水、大牲畜、小家畜的用水。 需水定额 (L/人 .日 ) 78 78 需水量(万 m3) 255 255 农业灌溉 灌溉面积(万亩) 7 7 灌溉定额 (m3/亩 ) 150 175 需水量(万 m3) 1050 1225 渠道利用系数 0.6 0.6 毛需水量(万 m3) 1750 2042 总需水量(万 m3) 2139 2431 规划水平年( 2007年)水资源平衡表 表 4 8 单位:万 m3 项 目 保 灌 率 P=50% P=75% 可供利用水量 合计 4890 3622 地表水 4800 3532 27 地下水 90 90 需水量 合计 2139 2431 农业 1750 2042 工业 113 113 城镇生活 21 21 农村生活 255 255 余缺水量( +/-) +2751 +1191 从上表得出,设计水平年需水量( P=50%、 P=75%)是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的 43.74%和 67.12%。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