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211 ,大小:562KB ,
资源ID:38515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851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ppt)为本站会员(eastlab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ppt.ppt

1、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院 沈越,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参考书目,1、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或高教出版社2003(4)年版。3、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吴易风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王健: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篇 导论篇,一、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对象及其流派划分 二、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和发展 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 四、

2、讲授纲要,一、研究对象及其流派划分,1、研究对象:与两门课程密切有关 西方经济学原理:但本课程不重技术性训练,而注重思想性 西方经济学说史:当代史 2、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 流行的两种标准 按主张自由主义还是干预主义,把其划分为两大流派 按理论观点、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基本一致划分流派 本课程综合上述两种标准 按战后主流经济学地位嬗变的时间顺序为3篇 再按上述后一标准分章,二、西方经济学(流派)历史渊源和发展,1、史前时期(公元前516世纪) 早期经济思想的特点: 只有经济思想,而无经济学理论体系 零星经济思想依附于其他科学,几乎无独立的经济(学)文献 2、近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1617

3、世纪) (1)历史背景:经济生活的市场化 作坊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变 农业的商业化,大规模贸易尤其是远洋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2)经济学最初形态:重商主义 重金主义 重工主义,3、近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三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古典革命” 革命的后果:古典经济学产生 代表者:经济学史上的牛顿亚当斯密(1723-90) 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古典革命的意义 确立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经济人假设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是利己的,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在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首次确立了经济学的

4、完整体系 斯密后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分流)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让巴蒂斯特萨伊 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各分支的综合: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自身的缺失:重视从供给方研究经济问题,造成需求研究缺失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冲击 边际主义的冲击 (2)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革命的后果:新古典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71) 门格尔(奥),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 新古典革命的意义 提出主观价值(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将需求因素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 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经济学再次

5、大综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主观价值理论与客观价值理论的综合:均衡价值(价格)论为价格分析提供了有用工具,构建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信条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 (3)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革命的后果: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 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 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 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4、战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对立 (1)凯恩斯主义的全盛时期(50年代70年代初) 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形成(1948年) 经济社会

6、背景:战后恢复时期经济高速增长 表现:凯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德日的“经济奇迹” 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2)经济自由主义复兴时期( 70年代初80年代) 理论背景:1930以来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调整和发展 经济社会背景:20世纪发达国家第二次大危机“滞胀” 表现:经济自由化 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过度干预造成的“政府失灵” (3)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抬头(90年代以来) 理论背景: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经济背景:经济自由化的负面效应显露出来 表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协调

7、 世纪之交的新动向:新兴的新古典综合派崭露头角,5、战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变革 开新自由主义复兴先河的“货币主义变革” 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斯拉法变革”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创新:“理性预期变革” 经济学新研究领域的开辟:非价格体系研究领域的复兴 新制度经济学 博弈论 信息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 “帝国主义经济学”:法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况,1、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国家干预主义) (1)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2)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3)新凯恩斯主义(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4)新凯恩斯主义(1980中期来):凯主义主流经济学

8、 (5)新兴的新古典综合(世纪之交提出) 2、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6)货币主义 (7)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8)供应学派 (9)新奥地利学派 (10)公共选择学派 (11)伦敦学派 3、其他流派 (12)新制度学派(非自由主义派) (13)新制度经济学(自由主义派) (14)德国学派,奥尔多自由主义:弗莱堡学派、社会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思潮 (15)瑞典学派 (16)希克斯的经济思想 (17)罗斯托的经济思想 (18)熊彼特的经济思想 (19)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激进经济学思潮,四、讲授纲要,第一篇 导论 第二篇 1950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要流

9、派 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学派) 第三篇 197080年代新自由主义主要流派 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 第五章 货币主义,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七章 供应学派 第四篇 1980年代以来(复兴的)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 第八章 新凯恩斯主义(当代 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 第九章 新兴新古典综合派(萌芽),第二篇 战后初期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学派),第一章 新古典综合派,

10、第一节 概述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产生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特点 1、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综合 理论体系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主义宏观经济学综合 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综合 政策主张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综合 2、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不断吸收新理论来发展自己理论体系,3、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灵活多变 随经济背景变化和理论进展,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建议 三、主要代表人物 1、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 1887-1975) 2、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1915- ) 3、詹姆斯托宾(Jams Tobin

11、 1918-2002) 4、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1918- ) 5、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 1924- ) 6、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L. Robert Klein 1920-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一、双重经济论(混合经济论)二、ISLM模型 1、ISLM模型的由来 # 2、围绕ISLM模型的争议 #三、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1、标准凯恩斯理论(60年代以前) 2、菲利蒲斯曲线(60年代占统治地位)# 3、对“滞涨”的解释(70年代),个别微观部门供给异常造成“滞涨”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涨” #四、关

12、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探讨 第三节 主要政策主张 一、50年代:审慎的补偿性宏观经济政策二、60年代:充分就业政策 1、充分就业政策主张提出的背景 2、“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差距” # “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 #三、70年代:政策主张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多重调节经济目标的提出及其相互协调 2、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 3、宏观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 4、调节范围扩大四、80年代以来:政策主张的进一步发展 #,简要评价 克服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分裂局面,建立起由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

13、平台 但构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初陋的 探索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其政策主张对战后50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一政策主张体系存在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对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理论体系以英美模式为背景,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希克斯在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1937)一文中,用一般均衡理论来描述凯恩斯的理论:按照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r)是由货币供给(Ms)与货币需求(Md)决定的。由于货币供给是由央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量实际由货币需求决定。货币需求由货币的灵活偏好(L)决定,影响灵活偏好的因素有交易、预防、

14、投机三个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又受国民收入(Y)影响,而国民收入又受投资(I)和储蓄(S)的影响,而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又与利率有密切关系。这样便可以凯恩斯理论的逻辑表述为下述关系:,Ms 央行的货币政策(外生变量) I r 交易动机 Y rMd L 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S希氏认为凯恩斯与他批评的“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一样,存在循环论证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回到“古典学派”的方法上来,用一般均衡方法来确定这些相互关联的变量。,为此他设计ISLM模型,把凯理论的消费函数、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和货币数量4个概念,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同时均衡思想联系起来,用以分析投资、储蓄、货币供

15、应量、货币需求量、利率和国民收入6个变量间的关系。r LMISY,希克斯对IS-LM模型的评价,1960年代中期新凯恩斯主义批评这一模型,希氏承认对此负有责任,尽管凯恩斯本人并不反对这样做,但他一直未作更多的评论,直到1979年他才对此作了较详尽的说明:IS表示流量均衡,因储蓄与投资都是流量,其均衡与时期相联系;而LM表示存量均衡,因灵活偏好与货币量都是存量,其均衡与时点相联系。二者同时均衡与自己观点矛盾。 他在资本与增长中阐明:如一个时期中存量均衡维持,意味着在这个时期内每一个时点上的存量均衡都被维持。由于LM尤其是L反映的是灵活性,如果认为它们在一个时期的每一时点上均衡都被维持,就无灵活性

16、可言。用这种存量均衡观念来制定LM曲线显然不妥。 同时,这排斥了不确定性,意味着所有时点上的预期都无例外地实现,这恰恰是凯恩斯批评“古典学派”的关键所在。,菲利浦斯曲线,工资上涨率(%) 通货膨胀率(%)菲利浦斯曲线失业率(%)0(菲利浦斯) (新古典综合派)用菲曲线解释失业与通胀,与凯恩斯相比有两点变化: 失业与通胀的原因从需求方转向供给方; 失业与通胀的关系从排斥转向交替。 (第一代与第二代通胀理论),托宾:劳工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因劳工市场供求受地区、年龄、职业、技能、性别、种族影响,即使总量上均衡,在结构上也可能失衡。这种失衡指劳工市场上“失业”和“空位”并存,其造成滞胀

17、机理是: 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因劳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工资存在“刚性”,尤其是在有工会的部门,即使失业存在,工资也上涨。失业丧失了促使工资、物价下降的功能。 空位的存在进一步推进了工资和物价的提高,出现滞涨。 再者,政府仍象30年代危机时那样,刺激总需求来解决失业。因失业并非总量失衡造成,扩大总需求不能解决失业,只会加速通货膨胀。这种从结构角度来解释通胀的理论被视为第三代通胀理论。,“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与“奥肯定律”,潜在GNP是指充分就业水平下的GNP。政府应采取“充分就业预算”政策来使实际GNP达到这一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奥肯定律”是计算“潜在的产出量”方法:g = a(u - ) g:

18、产出损失率,u: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系数奥肯把美国的自然失业率规定为4%,并用19471960年间55个季度的统计资料,通过简单回归的方法计算出就业损失率与产出损失率之间的比率(a)为3。假定实际失业率为7%,代入上式计算出产出损失率为9%,再假定该年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200亿美元,潜在产出量为:,1200 (100 % - 9 %)= 1318(亿美元)产出损失量为:1318 1200 = 118(亿美元),即所谓的“奥肯差距”奥肯强调,其新的经济政策有3点意义: 第一,注重消灭潜在产出量与实际产出量之间的差距; 第二,突出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以“潜在产出量”为目标进行扩张是

19、防止经济衰退的最好办法。,“充分就业预算”与“顺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充分就业预算”是托宾在十年来的新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政策主张。他认为经济政策应该盯住充分就业目标,实行所谓的“充分就业预算”:只要实际产出量低于潜在产出量,即使经济在上升,也要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消除二者的差距,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政策改变了原来凯恩斯主义只是主张在经济萧条时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主张,也改变了原来“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实施原则。他们提出如果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生活中存在潜在的产出量,即使经济在增长,也应该采取“顺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来制定经济政策。,第二章 新剑桥学派,第一节 概况 一、新剑桥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20、 二、主要代表人物1、琼罗宾逊(Joan V. Robinson 1903-1983)2、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oldor 1908-1986)3、庇诺斯拉伐(Piero Sraffa 1898-1983)4、米哈尔卡莱茨基(Michal Kalecki 1899-1970),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对新古典综合派的批评 1、关于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问题:反对把凯恩斯的思想与新古典经济学结合,主张用古典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2、关于凯恩斯思想核心的问题:反对把收入支出模型当作凯恩斯思想的核心,认为资本主义分配不合理的思想才是其理论的核心 3、关于均衡与非均衡观念:

21、反对用均衡观来替代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念,强调非均衡观是凯恩斯革命的要旨 4、关于经济分析对象问题: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只重视经济数量分析的做法,强调社会制度分析的重要性,5、关于分配理论基础问题:反对建立在边际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的分配理论,主张回到反映劳资利益对立的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 6、关于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的前提: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实际上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假设,主张回到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假设 7、关于投资储蓄的关系:坚持凯恩斯“投资支配储蓄”的思想,批评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 8、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反对滥

22、用凯恩斯经济政策,强调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二、价值理论斯拉伐在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中,由简到繁确立了一个关于价值决定的联立方程组: (AaPa + BaPb + + KaPk)(1 + r)+ Law = APa(AbPa + BbPb + + KbPk)(1 + r)+ Lbw = BPb (AkPa + BkPb + + KkPk)(1 + r)+ Lkw = KPk,方程式中:Pa 、Pb、 Pk :商品a、b、 k的价格;A、B、 K:商品a、b、 k的总产量;Aa、Ba、 Ka,Ab、Bb、 Kb和Ak、Bk、 Kk分别表示生产A、B、 K 所耗费的相应商品的数量;r:均

23、等利润率;La、Lb、 Lk:各部门投入的劳动量;w:每单位劳动的工资。,用总产品中扣除各个生产部门耗费的生产资料后余留下的产品构成国民收入,并令其等于1,形成一个国民收入方程:,A -(Aa + Ab + + Ak )Pa+B (Ba + Bb + + Bk) Pb + +K (Ka + Kb + + Kk) Pk = 1同时规定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等于1,即La + Lb + + Lk = 1,表示年国民收入是由社会年劳动投入量生产的。这个模型共有(K + 1)个独立方程和(K + 2)个未知数(K个价格,以及工资和利润)。因国民收入可分解为利润和工资,故只要工资(或利润率)已知,根据上述方程

24、便可以解出K个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或工资)。,三、分配理论在用“标准体系”解决了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矛盾后,从中导出自己的分配理论。他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式表达:r = R( 1 w )式中:r :利润率; R :全部国民收入对全部生产投入量的比率(即纯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比率,或工资为0时的最大利润率);w :工资率。,这一关系式表明,如果工资是由国民收入支付的,则工资和利润之间存在着一种线形关系,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动。斯拉伐并未对自己的分配理论做太多的探讨,只是说:“我现在发表的这套命题有一个特征,虽然它没有对价值和分配的边际学说进行任何讨论,它们仍旧是为了作为批判那一学说的基础而设计的。”,他人对

25、斯拉伐体系的阐发,在研究思路上,禀承自重农学派魁奈以来,并为李嘉图和马克思继承和发展的分析路径,把资本主义生产视为一个循环往复的再生产过程,批评主流经济学把生产看作从要素使用到消费者偏好满足结束的“单行道”。 在价值和国民收入本源上,恢复了客观价值理论,屏弃把其归结为主观因素的效用论、以及把主客观因素混合起来的供求论。 在工资与利润的关系上,恢复古典经济学关于二者存在此消彼长对立关系,抛弃了主流经济学坚持的工资和利润互不相干、各自由其边际生产力确定的观点。在增长理论中进一步论证,从长期来看分配向利润倾斜,而不利于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摈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单纯的、技术性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26、把制度、结构因素引入研究之中。认为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它既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制度有关,又与劳工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 资本收入是一种非劳动收入,它与价值形成无关,而来源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所有权。 从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两个角度考察工资: 前者取决于利润率、商品与货币流量、价格等因素;,后者在斯拉伐体系中是外生因素,不依赖于前者变动。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劳资双方议价能力等都是影响货币工资的高低。 四、失业通货膨胀理论 1、“市场操纵论” # 2、分配结构论 3、商业的政治循环论,第三节 政策主张 一、政策主张的特点 1、政策主张的重点:解决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27、 2、重视财政政策 3、对凯恩斯对付危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批评新古典综合派频繁使用“相机抉择”政策来干预经济 二、抑富济贫的收入分配政策1、抑富性政策主张 改革税制,实行高级差的累进税制减少富人的收入,带没收性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避免贫富差距的代际累积 2、济贫性政策主张 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工资增长率政策,改变或遏止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利于劳动者的趋势 实行广泛社会福利计划,帮助失业者和低收入家庭 三、财产(资本)形成政策(投资社会管制政策) 1、用财政盈余购买私人公司股票,抑制食利者阶层收入 2、推行职工持股计划 3、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经济发展,4、实行有利于低收入者财产积累政策

28、四、充分就业政策 1、实行针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的职业培训计划,提高其就业和收入水平 2、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增加国内就业岗位 五、其他政策主张 #,简要评价 通过斯拉法体系的变革,解决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为复兴古典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作为当时唯一能与新古典综合派抗衡的经济学流派,揭示出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内在矛盾,推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其政策主张对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形成发挥了一定影响,但也应为“福利病”负有一定责任 1980年代以后,随着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去世,该流派的影响也日趋下降 #,“市场操纵论”(从市场组织结构角度讨论失衡),卡尔多把经济划

29、分为三大部门,服务业与失衡关系不大,失衡主要由市场部门(众多生产者组成的初级产品部门)和计划部门(少数垄断企业组成的制成品部门)两大体系间矛盾造成。其特点是: 市场部门对价格反映敏感,价格变动会迅速消除市场失衡 计划部门受到垄断企业控制,价格由成本加计算利润组成。其行为特点是: 当市场对其产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主要通过库存机制,而不是价格调节来适应市场 当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时,企业成本增加会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上。失衡通常从初级产品部门开始,他分析了两种情况:,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下跌时,最初会引起制成品部门成本和价格下降,需求扩大,但最终不足以弥补因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造成的初级产品部门的需求萎缩

30、,从而造成经济衰退。30年代大危机由这种原因造成。 当初级产品部门价格上涨时,最初会引起初级产品部门的收入和需求增加,对扩大总需求有一定作用;但它同时会引起价格上涨,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以弥补物价上涨损失时,这导致工资-物价的轮番上涨,造成通胀。 这种通胀不会扩大需求,反会因成本增加缩小需求; 这时政府又采取紧缩性政策来治理通胀,使需求进一步萎缩,失业增加,最终形成滞涨局面。 通胀造成低收入家庭收入下降,刺激劳动供给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失业。1970年代的滞涨由这种原因引发。,第三章 新凯恩斯主义(),一、概况 1、形成和发展 2、主要代表人物 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 W Clower,1926-

31、 ),代表作: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一个理论评价(1965) 阿克塞尔莱荣霍夫(A Leijonhufvd,1933- ),代表作: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1968) 此外非均衡学派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经济学家R巴罗、H 格罗斯曼、法国经济学家J-P贝纳西和E马林沃德等。他们在克氏和莱氏提出凯恩斯的非均衡观基础上建立起非均衡的理论模型,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一种新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宏观经济学发展。,二、关于均衡与失衡问题 1、关于凯恩斯体系与瓦尔拉斯体系的根本分歧 # 2、克洛委尔与莱荣霍夫的进一步评析 # 三、其他问题上的分歧 1、关于宏观与微观问题 2、关于动态和静态问题 3、关于货币政策

32、和财政政策的关系问题 #,简要评价 对凯恩斯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区分,澄清了战后经济学界对二者的混淆,对促进凯恩斯思想的研究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新古典的均衡观与凯恩斯的非均衡观之间差异的研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迄今西方经济学界仍未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上述工作引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裂至今仍未弥合,使宏观经济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取向: 新古典主义取向:为理论逻辑的完美而从微观经济学演绎出来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取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构建的宏观经济学,关于凯恩斯体系与瓦尔拉斯体系的根本分歧,他们依据凯恩斯在“就业的一般理论”(1937)论文中的

33、观点,指出凯恩斯体系与新古典体系的对立: “第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我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被动的、含糊的和不确定的,结果古典学派在货币和利率理论上发生了错误; 第二,古典学派信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古典学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关于两大体系的矛盾,克氏和莱氏做进一步分析:,按照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存在n 种物品的供给,设Si(i= 1,2,n)代表n 项物品的供给量,Pi代表该项物品的价格,而Di = D

34、(P1,P2,Pn)代表第i项物品的需求,它是所有物品价格的函数。瓦氏必须证明,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Pe),对于所有物品都满足Di(Pe)= Si。瓦尔拉斯为解这个关系式的两个假设被凯恩斯革命否定: 首先,否定了关于总需求衡等于总供给假定。因上述各种物品的供求方程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Pi DiPi Si ,即“瓦尔拉斯定律”联系起来,它意味着总需求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等于总供给,或超额需求总和为零,即Pi DiPi Si = 0 。,其次,瓦尔拉斯体系中的这组均衡价格(Pe)通过“拍卖人”“喊价”的方式传递信息,即通过竞卖和竞买的方式保证供求双方不存在“虚假交易”,即价格在未达到均衡时不发生交

35、易,或者说,所有交易都按均衡价格进行的。这一假设存在两个问题: 瓦尔拉斯体系是无时间概念的体系; 它还是一个未考虑货币因素的物物交换体系。这种理论只存在经济学家的理念中,而与现实市场活动不吻合。,克洛委尔和莱荣霍夫的评析,克氏从名义需求与有效需求、单一决策假说与双重决策假说角度分析了两大体系的差异: 瓦氏体系建立在只考虑名义需求的单一决策假说基础上。 凯氏体系则建立在既考虑名义需求又考虑有效需求的双重决策假说基础上。 莱氏则从忽视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角度批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市场不完全或存在信息成本的条件下,市场对需求变化的最初和最直接的反应不是价格调整,而是数量或产量调整:,瓦氏

36、体系中所有市场调整都是价格调整,由于价格调整可以保证市场信息在供需者之间及时传递,因此,瓦氏认为市场始终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但凯氏体系考虑到数量调整问题,因数量调整无法在供需者之间传递信息,只有在市场主体获得充分信息后才进行价格调整,这种推迟价格调整的方式会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第三篇 新自由主义篇,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 第五章 货币主义 第六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第七章 供应学派,第四章 新自由主义概述,一、新自由主义的形成新自由主义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团体,20世纪30年代后形成的新自由主义大体有3种情况: 在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冲击下,认识到传统的自由主义教条不能适应新情况

37、,主动对传统的“自由放任”原则进行修正(如德国弗莱堡学派、伦敦学派尤其是代表人物罗宾斯)。 在大危机和凯恩斯主义兴起后,为了维护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教条,不得不对传统理论进行改造。 在大危机和凯恩斯革命后,仍坚持传统自由主义信条,并致力修补旧自由主义教条。这种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也常常被称为“旧”自由主义。这样,新旧自由主义的分界线就不再是时间,而是理论观点上的基本立场(如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二、早期的新自由主义早期的新自由主义主要特征是,在大危机背景下和凯恩斯主义的挑战面前,完成从旧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为自由主义在新的条件下提供了符合历史潮流的基本信条

38、。属于这一派别的主要有4个学派: 美国最著名新自由主义是芝加哥学派。其创始人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奈特(1885-1972),成员还有西蒙斯(1899-1946)、斯蒂格勒(1911-1991)、弗里德曼(1912-)等。,英国最有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大多集中在伦敦经济学院(LSE),也称伦敦学派。其创始人是坎南(1861-1935),成员还有罗宾斯(1898-1984)等人。 奥地利新自由主义集团(新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是米塞斯(1881-1973),成员还有马克卢普(1902-)和伯勒等人。 德国新自由主义被统称为奥尔多自由主义,因1948年创立著名的经济学年鉴奥尔多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

39、物有欧肯、贝姆、罗佩克、吕斯托、米勒-阿尔马克和艾哈德等。,冯哈耶克(1899-1992)的身份很特殊 由于极端的自由主义立场,他被誉为自由主义的“精神领袖”,并时常被称为“旧”自由主义者。 上述各派都把他视为自己的代表人物: 奥裔英籍,在维也纳大学师从米塞斯,是奥地利学派的中坚人物; 在伦敦经济学院工作近20年,是该学派重要成员; 战后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德语经济学家而与德国自由主义者关系密切,从芝加哥大学退休后,晚年在德国弗莱堡生活和工作。,三、第二代新自由主义二战后各国新自由主义的创始人先后去世。新一代自由主义者继承了前辈的理论,并在不同的领域中有所发展。除年龄差别外,他们与前人的差

40、别还在于:前者注重在变化了的条件下重新阐发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后者不满足于研究自由主义教条。他们在两个方面发展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学: 注重重大的理论问题研究,针对凯恩斯主义的责难,发展和完善了传统理论。 货币主义对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使货币数量论建立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理性预期学派在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发展出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相抗衡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供应学派通过“萨伊定理”现代化,在“需求决定论”盛行时期,在经济学中重新为“供给决定论” 争得一席之地。 重视将自由主义原则的具体化、实用化,使自由主义可以在政策领域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 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提出并坚持以“简单规则”为核

41、心的货币政策主张。 供应学派提出的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美国走出“滞胀”困境,也改变自由主义者只尚空谈、脱离实际的传统形象。,简要评价 通过两代自由主义者的努力,建立起比旧自由主义更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影响到其他学科,首先表现出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 在重新阐发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基础上,重构了能与凯恩斯主义与计划经济理论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只在共同论敌意义上才存在) 在政策层面,构建一套与国家干预主义抗衡的政策主张,对尊重市场规则,制衡政府过度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五章 货币主义,第一节 概述 一、货币主义的基本特点 货币最重要; 凯恩斯主义理论和

42、经济政策已经失败。 二、货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芝加哥大学教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三、货币主义形成和发展,50年代产生时期: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1956)标志着货币主义的产生; 60年代发展时期:货币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体系,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影响不断扩大; 70-80年代极盛时期:主要标志有两点: 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竞选纲领中宣布信奉货币主义,揭开西方国家经济自由化的序幕。,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货币需求理论和恒久性收入 1、货币需求函数弗氏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它既不是关于产量或货币收入

43、的理论(针对凯恩斯主义),也不是关于物价水平的理论(针对旧货币数量论)。货币需求由财产数量决定,因财产不易度量,可用收入来代表。可用一个多元的收入函数来表示: M/P = (Y,w;rm,rb,re,1/p dp/dt,u),式中:M/P:实际货币需求Y:实际收入W:非人力资本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rm:预期货币名义报酬率rb :预期债券名义报酬率re :预期股票名义报酬率1/p dp/dt:预期价格变动率u :其他变量,2、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决定弗氏把收入分为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前者是人们依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长期中获得的经常性的、有规则的收入流量; 后者是人们在短期中获

44、得的非连续性的和偶然的收入。货币需求主要受恒久性收入影响,据此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由于各种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故货币需求也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凯恩斯主义企图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产量和就业量的理论值得怀疑;不仅如此,这还会破坏经济体系的稳定性。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就应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一致。,他用经验分析来支持这一观点:恒久性收入变动对货币需求变动的影响很大,其弹性系数为1.8;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小,其弹性系数为-0.15。 第二,从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概念中引申出恒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概念。在这4个变量中只有恒久性收入与恒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恒久性收入

45、是稳定的,恒久性消费也是稳定的。凯恩斯主义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规律值得怀疑,进而他对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消费理论,以及建立在其消费理论基础上的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提出质疑。,二、货币供给的传递机制和名义收入货币供给机制是指央行增减货币供应量而对经济发生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方式。央行货币供给的变化首先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化,然后逐步传导到产量上。货币供给是央行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经济变量,它的增减对货币需求进而对实际经济影响很小。他的观点既与旧货币主义不同,也与凯恩斯主义不同。 前者认为央行增发货币只有物价效应,是一种严格的“古典两分法”;,后者认为只有产量效应,完全否定“古典两分法”; 他认为这既有物价效应,又

46、有产量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温和或经过修正的“古典两分法”。至于名义收入变化中,多少是产量效应,多少是物价效应,他并未说明。不过,他认为这只是从短期(510年之内)来看,从长期( 10年以上)来看,这种政策就只有物价效应,而无产量效应。这是因为央行扩大货币供应量后,虽然会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产量,但物价也会慢慢上升,这会使资本供给者要求更高的利率以抵消通货膨胀损失,随之而来,扩大货币供应量降息的效应就会消失,只剩下物价效应。,弗氏还进一步分析了凯恩斯主义犯错误的原因。他们的模型只考虑了货币和债券两种金融资产。当人们发现自己手中货币增加时,只去购买债券。事实上,这时可供人们选择的资产不仅是债券,还

47、有股票、房地产、耐用消费品等多种资产。这样,名义收入增加的降息作用远不及凯恩斯主义解释的那么大。此外,弗里德曼在研究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时,还研究了传导的“时滞”。他认为,在央行增减货币供应量后69个月才会引起名义收入和产量的变化,要再过69个月才传导到物价上。,三、失业和通胀理论 1、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他认为,大公司对市场的垄断,工会对劳工市场的垄断,财政赤字等因素也会引起物价的上涨。当没有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上涨只涉及个别物品,不会造成物价普遍、持续上涨。只有当其引起货币量增加时,才会导致通胀。这实际上暗含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两个概念的区别,即物价上涨不一

48、定是通胀,但通胀必定表现为物价上涨。所以弗氏强调通货膨胀“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产物。,他认为通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增长超过了产量增长,货币不能被货币需求(收入或产量)吸收所致。这是因为产量增长受到人力和非人力资本的限制,增长速度慢,但纸币增加却不受这种限制,其增长速度往往超过产量增长。他还用历史来证明这一看法: 在贵金属充当货币时,因货币增长受资源限制,那时没有通货膨胀。 战后胀的原因是,政府执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产量增长。此外,弗氏还把预期概念引入其通胀理论,以说明凯主义货币理论及政策失效。,2、自然失业率(失业理论)失业理论与他的“自然失

49、业”概念联系在一起。自然失业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情况下,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中所必然存在的失业,或是与零通货膨胀或稳定的通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自然失业可能降低,却不会消失。在自由主义者看来,通胀由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造成,与零通胀或稳定的通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强调的是没有干预情况下的失业率。这个概念充分反映了“古典两分法”的诉求。 自然失业由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构成:,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商品市场和劳工市场不健全,需求与供给的随机变异性,劳工市场信息不畅通,以及劳工市场信息成本和劳动力流动费用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接受现有就业条件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虽不是弗里德曼首创,却是经他才得到丰富的经济学内涵,为人们普遍接受。,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