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16 ,大小:2.16MB ,
资源ID:38516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85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循环经济概论1.ppt)为本站会员(feelhesitate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循环经济概论1.ppt

1、循 环 经 济 概 论,授课教师 赵怡晴Email Tel 62332770,circular Economy,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系 2009/09/17,No. 1,课程介绍,培养目标 掌握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原则和方法,能够分析企业内部的循环体系、企业之间产业链的循环体系、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社会循环体系以及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等。 为学生拓宽视野、树立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奠定基础。,课堂要求 不定期点名,每一次不到扣5分; 有3次不到的同学不能参加考试。,考试要求 开卷考试; 考试内容为课堂讲授内容。,教材参考 张扬等著,循环经济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

2、5年 鲍健强等著,循环经济概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 于秀玲等编著,循环经济简明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C ontents,第一节 循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 当代的响应,第一章 循环经济概论,第二节 循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归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警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逸周书大聚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曾发布禁令 “早

3、春三月,山林不等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春秋时,齐国相国管仲指出,有的君主把山林砍光,造成水源干涸,这是缺乏头脑的表现。,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战国时期的荀子继承发扬了管仲的思想,把保护资源与环境作为治国安邦之策。,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汉代的杨孚撰写了异物志,主张广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指出,“天下之病”许多都是由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天人调谐

4、”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天人调谐”思想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第二,天人合德的价值观。 第三,天人相参的生态观。中国古代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作天人关系。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最早成书的易经和洪范两书,就提出了朴素的整体思想。 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即人与自然虽可分,但究其根本则一体的思想。,与西方近代哲学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观念不同,

5、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战国时期的荀子则提出了“一物为万物一偏”,即一物为万物的一部分、万物又是更大的一道的一部分的“部分与整体”的辩证法思想。,到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和邵雍的“先天图”,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世界的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整体图式,提出了描述世界的构成和发展的系统模型。,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不仅表现在考察

6、和分析自然现象方面,而且充分体现在工程、建筑、医学、艺术等社会实践中。,例如,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结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结合起来医疗疾病,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二,天人合德的价值观。,老子很早就提出了人在世界中具有卓越的地位。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荀子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在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朴素整体观的同时,也明确承认人在世

7、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二,天人合德的价值观。,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合德思想。这里的“德”并非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道德”,而是广义的“德性”,或精神价值。,尽管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优势地位,但中国文化从来没有主张征服自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并将其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二,天人合德的价值观。,周易认为,人乃阴阳二气所化,故兼有刚柔两重禀性。阳刚之性要求人“自

8、强不息”,即发挥主动的创造精神;阴柔之性则要求人“厚德载物”,即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万物。在对自然的实践中,“自强不息”就是要积极地参加自然的演进。,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三,天人相参的生态观。,天人相参最早是由荀子提出的。 所谓天人相参,就是天、地、人三者相互并存,构成一个天、地、人三者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 这个天地人生态系统,通过“天行有常” 和“人有其治”统一起来,各自既有不同的分工,又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中国古代的主流生态观是在天人相分基础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天人相参。,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

9、第三,天人相参的生态观。,互养共生就是“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这里的“养”就是要注意不去打断天地万物互养共生的这种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辅助它和促进它,并有节制地加以利用,以达到和谐发展、永续利用的目的。,在天地人的统一体里,人和自然是相互协调的,是互养共生的。,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三,天人相参的生态观。,古代中国人根据对自然和生命的节律的掌握制定了各种禁令,就是所谓“时禁”。 这些禁令的对象(或者说保护的对象)不仅包括动物、植物,也包括非生命的木石、山川。当然,有生命的东西被置于无生命的东西之前,能够活动的生命又被

10、置于不能活动的生命之前。,天人相参、互生共养,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更是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规范,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三,天人相参的生态观。,据史记和尚书记载,我国早在帝舜时期就设立了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员(即虞),以后又设立虞部下大夫、大司徒等。 管仲在总结前代帝王处置山林川泽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的思想。,古代中国的“时禁”是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的。,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第三,天人相参的生态观。,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不仅诉诸外在的制度安排,更强调

11、内在的伦理道德。也就是说,“时禁”并非完全因为外在害怕报复的利害观念导致的制度选择,而更多是由于内在的“仁”或“不忍之心”。,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马尔萨斯在1789年发表的人口原理中,第一次强烈地提出人口具有迅速繁殖的倾向,这种倾向受制于自然环境(主要是土地和粮食)的限制。,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在论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上也与马尔萨斯保持一致,并发展了他的一些观点。,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出现则是近20年的事,是在人类面临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生态的严峻形势下产生的。而“循环经

12、济”的概念则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许多迹象表明,物质上的进步正在破坏着当代原住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并将导致富裕的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结构的进一步紧张。 当认识到正是由于现行的全球经济系统造成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压力之后,人们便开始呼吁可持续发展。,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其主要论点是人类社会的增长由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私有制、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并且它们均以指数形式增长。,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20世纪

13、70年代,以人口、资源和环境为主要内容,讨论以人类前途为中心议题的“罗马俱乐部”成立,随后发表了震动世界的著作增长的极限。,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由于地球的有限性,这五种趋势的增长都是有限的。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则后果很可能是人类社会突然瓦解、崩溃。科学技术也只能推迟“危机点”。,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增长的极限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无限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等待自然极限来迫使增长停止又是社会难以接受的。出路只能是:人类自我限制增长,或者说协调发展。,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绿色运动含有许多循环经济的思想,如人和自然

14、的协调一体、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相互联系等。 但是,由于绿色思想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且主要任务是保护环境,故其更侧重于“持续”,而不在于“发展”。绿色经济是一种不以增长为目标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并且绿色思想怀疑高科技的作用。 因此,绿色思想还不是循环经济思想,但是它促进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真正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成熟的是20世纪70-90年代联合国等组织发表的四个重要报告。,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人类环境

15、宣言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我们共同的未来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114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要求人类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使之不仅成为当代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也适合将来子孙后代的居住。这里包含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循环经济思想。,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http:/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资

16、源保护大纲,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给予了系统阐述,指出:“强调人类利用对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思想。,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至此,一个较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

17、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循环经济从理论开始走向实践。,二、 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思想的追述,http:/www.chinamsd.org/Article/relatednews/200703/73.html,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在英国,可持续发展已经作为“绿色经济蓝图”的重要部分,这个号召在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响应。 加拿大政府已经建立了一支包括环境和经济领域的人员在内的队伍,来考察在全加拿大实施可

18、持续发展、建立循环经济的意义。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正在积极地思考在澳大利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不同途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把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一项既定政策。,三、 当代的响应,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尽管采取了这些行动,但在具体环境中,有关将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的途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部分地取决于一些基本途径,这些途径除了包括具体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们的伦理观外,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受影响的生态类型的确认、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是否可得这样一些因素。,三、 当代的响应,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在发达国家中有一种怪现象,即使在很富裕的国家中,也有很清

19、楚的迹象表明:贫困在增加、环境在恶化和健康水平在下降。在许多城市的主要街道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贫困在富裕中增加”的现象。 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无家可归的人们凄苦地生活在贫民区。 由于富人的移动搬迁,许多野生地带正处在不断增加的生态压力之下。,三、 当代的响应,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在发展中国家,与人口增长相伴的沙漠化、森林消失和土壤侵蚀,正在削弱食品和纤维生产的生态基础。 耕地的减少与退化以及水的短缺,正在恶化着发展中国家许多地方的生存条件。 这一现象是不可持续发展螺旋式道路的一部分,影响着世界80%以上的人口和土地资源。,三、 当代的响应,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很明显

20、,这些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损害环境的行为,正在进一步地损害社会中最贫困阶层的人们,正在更严重地损害地球的资源和大气层的自净能力。 许多国家承认,改变这些不可持续的发展状况是非常紧迫的。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努力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合适的干预程度,什么是可用的最好方法,以及政治家对于那些本质上是不可持续的行动进行改变有多大决心等。,三、 当代的响应,循 环经济思想的历史综述,第一节,人类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因此,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国际合作中的许多问题又与公平、国际经济和政治力量有关。 到目前为止,虽然在国家与地区范围内,原则上已经达成了削减二氧化

21、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的一些协议,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国际协定的执行是有很大难度的。,三、 当代的响应,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人类的历史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调整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历史。 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本身规律的认识,并依据这种认识开展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此相联系、相适应,人类历史也经历了一次次社会文明的转型,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再到今天的工业文明。 而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激烈矛盾。,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归,第二节,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22、。 环境给予人维持生命的东西,并提供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环境的能力。 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归,第二节,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近二三百年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高喊着“进军”的口号,无情地向大自然索取。 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人类同自然界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大自然在忍无可

23、忍的情况下向人类猛烈反扑。 人类在经受了无数灾难的折磨和巨大的损失之后开始警醒和反思,展开了世界范围内的研讨。,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归,第二节,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环境宣言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宣言、行动计划的发表以及采取的许多共同行动,都说明人类已在反思之后觉悟了,并逐步形成一些共识,这些共识集中反映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循环经济是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回归,第二节,第二节,(1)资源短缺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人们真正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像

24、水、土壤、森林这类再生资源,还是像矿产和金属这类不可再生资源,都面临着程度不同的短缺问题。 据报道,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为40年。,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警示,第二节,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为60年。 世界性淡水短缺也日趋严重。在中国、印度、美国这些产粮国的广大区域,地下水位在下降,灌溉面积在缩小,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在干旱季节难得流入大海。世界上2/3的人口每天只能维持很低的用水量,约5亿人没有足够的饮用水。,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

25、类的警示,第二节,(2)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空气污染及固体废物的污染。)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许多国家生活废水的处理系统超过负荷。拉丁美洲的城市污水总量只有不到2%得到处理。在印度的3000个城市里,只有20个城市有污水处理系统。对非洲20个国家3.25亿人口的调查表明,2.01亿人口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警示,第二节,空气污染以飘尘、二氧化硫、氯化物、一氧化碳等为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二氧化硫排放量已使世界各地约6.25亿人的健康受损。全球城镇人口的70%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呼吸的空气中悬浮颗粒物不符合卫生标准,还有10

26、%的人呼吸的空气处于“临界”水平。 固体废物在“三废”中数量最多,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固体废物比重很小。随意堆放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处理的有毒工业废渣和医疗废物对人类危害很大。,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警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每年死亡的近 5000万人口中, 3/4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第二节,(3)生态系统失衡(表现在全球升温、土壤流失和沙化严重、草原与牧场退化、森林毁损、物种灭绝等。) 大气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是导致地球升温的主要因素。自1866年开始有记录以来,14个最热的年份全都出现在1980年以后。温度升高导致

27、冰川融化,强烈风暴频发,灾害不断。,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警示,第二节,根据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的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报告,20世纪90年代的大自然灾害3倍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保险损失增加了14倍。 地球物理与研究杂志介绍,北半球1920年到1970年期间,每年大约有40场风暴,自1985年以后,每年要遇到将近80场风暴,不到30年就增加了1倍。,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警示,第二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向我们显示,世界正进入物种潜在的大量灭绝时期。根据他们在2000年发表的最新评估,濒危物种在世界9946种鸟类物

28、种中占1/8,在4763种哺乳动物物种中占1/4,在25000种鱼类物种中占1/3。,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警示,第二节,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经济从1950年到2000年增长超过6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造成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逐步形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第二节,任何一种经济都需要四种类型的资本来维持其运行: 以劳动、智力、文化和组织形式展现的人力资本; 由现金、投资和货币手段构成的金融资本; 包括基础设施、

29、机器、工具和工厂在内的加工资本; 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第二节,在18世纪工业化运动开始的时候,世界上只有10亿人口,加之地球的经济系统很小,生态系统很大,稀缺的主要资本是人力,当时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以机器替代人力曾是当时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设想的主要手段。 但是工业运动200多年后的今天,经济系统已经很大,而自然资源日趋减少,以至于今天的自然资本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约束因素。而过剩的人力资源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需要解决的普遍社会问题。,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三、走可持续

30、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第二节,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迫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 21世纪议程和我们共同的未来等国际文献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第二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消费的同时,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与消费负起历史的责任。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31、,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这些观点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人们设想一种生态经济,既能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循环经济就是在这种思维的导引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经济模式。,循 环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产生,“生态”一词骤然流行,生态学成为最为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从生态平衡、生态意

32、识、生态系统、生态规律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看,生态学有着广泛的包容性和渗透性。,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一般认为,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d)于1886年提出来的。 “生态学”这个词是由希腊语的“房子、住所”派生而来,当时海克尔给生态学的定义是“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外部世界,也即广义的生存条件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最初的生态学概念是比较狭窄的,仅限于对动物的研究。,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1889年海克尔进一步提出:生态学是一门自然经济

33、学,它涉及所有生物有机体关系的变化,涉及各种生物自身以及它们和其他生物如何在一起共同生活。 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这一经典定义维持了近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对生物学的定义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例如,奥顿姆(E. P. Odum)于1971年提出: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我国已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年也提出: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34、第三节,生态学发展到今天,单单从定义本身,已经能够感觉到它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其一,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二,人类既是生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成为生态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对生态学的发展影响深刻的概念是生态系统、生物圈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探斯利(A. G. 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他把物理学上的系统整体性概念引人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是

35、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与生态系统联系紧密的另外一个概念是“生物圈”( biosphere) 。这一名词是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 Suess)于1875年首先提出的,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公里的高空,在地表以下可延伸至12公里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 地球上的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能量的固定、转化和物质的迁移、循环过程,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因此,也可以认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

36、大的生态系统。,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生物圈及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在促进生态平衡的过程中,人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必然要发生联系,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竞争与共生、改造与适应的发展史或生态史。,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循环经济就是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局部与整体、速度与效率、环境与发展、自然与社会间以及政府、企业、个人行为间复杂的生态冲突关系,实现一种生产高效、环境适度、系统和谐的持续、稳定、健康的综合发展。 这

37、里既有技术问题、体制问题,也有认识观念问题,其系统的复杂性、矛盾的冲突性使生态学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马世骏、王如松根据生态学的发展规律,把生态科学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于1984年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认为大到人类社会,小到区域或城市发展,其实质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要研究和阐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科学不应仅满足于描述自然,更

38、要用生态学原理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生态学这一概念虽然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先提出,但我国古代社会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理念就是生态智慧的早期体现。 生态学所一贯倡导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和生态平衡的朴素思想,都给循环经济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是循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1.生态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20世纪中叶以后,“环境”这个概念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它的内涵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 其实,环境必须相对于某一中心或主体才有

39、意义,不同的主体相应有不同的环境范畴,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对环境范畴的划分也是有差异的。,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在这里,自然因素的总和有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包括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二是并不泛指人类周围所有的自然因素,如整个太阳系、银河系等,而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影响的自然因素的总和。,2.环境科学,循 环经

40、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与环境就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人类的产生加速了环境自身的演化过程,人类大规模的产业活动催生了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局部环境问题发生阶段 第二,环境问题恶化阶段 第三,环境觉醒与行动阶段,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第一,局部环境问题发生阶段(20世纪中叶以前) 在20世纪中叶以前,地球上基本没有出现大的环境问题,环境本身也未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太大

41、的负面影响。 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范围还比较小,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因而虽然有局部的环境问题发生,但并未对地球造成严重的破坏。,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第二,环境问题恶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经济竞赛,在致力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问题的足够重视,甚至不顾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以过度消耗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寻求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从而使地球环境及人类自身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一时期地球上发生了几大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环境问题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42、地步,迫使人类不得不思考寻求经济社会如何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第三,环境觉醒与行动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在一些在环境和生态领域先知先觉的思想家们的呐喊下,环境问题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于是就有了一系列行动的产生。 比如,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的国家环保机构,联合国属下的环境规划署的建立等,在世界环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这些行动同步的是,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和综合性学科,在人类迫切要求认识环境问题、解

43、决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应运而生。,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在早期,环境科学的应用还局限于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范围,多是从环境科学技术的层面去研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机理、危害程度及其治理措施,因此,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等一系列边缘学科相继出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日趋复杂,人们发现,解决和治理环境问题如果单从科学技术层面上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法律等密切相关。,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如果不解决人们思想深处的观念问题,不借助一定的法律与

44、法规约束机制,环境问题终将难以收到标本兼治之成效。基于上述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环境科学又相继出现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评价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 环境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它有自己独立的理论框架、概念体系、价值目标、逻辑方法及具体的操作技术。它既包含自然规律又包含社会规律,它来源于又区别于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它的历史任务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运行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整人类的思想、观念继而调控人类社会行为,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同深化与持续发展。它以研究环境

45、建设,寻求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途径为中心,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为目标。” 因此,环境科学的诞生不仅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寻找到了技术方案,它实质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环境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工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经济发展观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环境科学将引导人类工业文明不断走向现代文明。,2.环境科学,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发展理论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寻求发展的学说,不同的发展理论或发展观念将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寻求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此时作为现代化建设理论依据的发展理论,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GDP的

46、增加为目标,把增长等同于发展,认为GDP的增长能自动改善生活质量,这时的发展理论演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惟经济增长观”。,3.发展理论,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惟经济增长观”的盛行,虽然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暂时的繁荣,但经济的一枝独秀并没有带来社会的繁荣进步,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沉重的社会代价使人们开始对这种“有增长而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的发展理论提出质疑,寻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这一阶段发展实践的探索和发展理论的反思,人们愈益深刻地认识到,增长仅仅是指一定时期产品或劳务的产出数量的增长,而发展则意味着产出结构、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等在内的变化;增长是一个

47、量的概念,而发展则更具备质的涵义。,3.发展理论,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如果从经济学的意义来分析的话,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增长不一定就能保证有发展。 发展必须建立在有效增长的基础上,发展不单指经济的发展,还应包括社会发展。如果仅仅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而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则必然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 因而,经济增长必须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由此,社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经济与社会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协调发展时期。,3.发展理论,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48、第三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发展观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质财富积累的迅速增长,辉煌的文明发展背后却掩盖不住日趋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对发展进程的影响,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使发展难以为继。 通过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新审视和工业文明痛定思痛的反思,人类将目光投向了可持续发展,寻找循环经济模式。,3.发展理论,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孜孜不倦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和发展理念,不仅使传统的发展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已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 虽然世

49、界各国在其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是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却是共同的目标追求。,3.发展理论,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通过对现代发展理论的追溯可以看出,发展理论在由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已经由一门指导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何尽快得到发展的学说逐渐深化成为跨学科、综合性的理论,日益发挥着指引经济社会与环境不断走上健康协调发展之路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模式形成的重要源泉,并为其提供整体、综合、协调的思想基础。,3.发展理论,循 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伦理学属于哲学范畴,传统伦理学是关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受历史发展的局限,它只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没有涉及与人相关的自然。 由于传统伦理学的视域范围只论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因而人们只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身养性,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算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修养,符合伦理学所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