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检测十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测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 1 新中国成立后 , 党中央做出在一些尖端科技上取得突破的战略决策是出于 ( )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加强国防的需要 打破核垄断 建立霸权的需要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新中国在尖端科技上的一些战略决策并非是为了建立霸权的需要 , 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答案: D 2 (2010山东济宁 )观察图片 , 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 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 图 反映出中国为
2、和平利用核能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C 图 反映出 “ 文化大革命 ” 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D 图 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解析: 是天文观测工具,故错误; 错,我国利用核能建立水电站才是和平利用核能源的表现; 错在 “ 文化大革命 ” 促进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的说法上,故只有 D 项正确。 答案: D 3 下列关于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 双百 ” 方针的提出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政治运动的开展和 “ 文革 ” 的进行 A B C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
3、生准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科学、艺术繁荣的前提, “ 双百 ” 方针的提出和科技、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推动了科学、艺术的繁荣,故 正确。开展政治运动和进行 “ 文革 ” 不利于科学、艺术发展。 答案: A 4 “ 我带了几 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 , 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 , 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 , 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邓稼先是在 “ 双百 ” 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4、力。从材料中中国还不能生产尼龙袜子,反映出中国的生产还比较落后,而邓稼先把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反映了归国科 学家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邓稼先是在 “ 双百 ” 方针提出前归国的,并且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其中 虽然是原子弹发明后的影响,但材料中并没有显示中国已拥有了原子弹。 答案: D 5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 , 小说 、 戏剧 、 诗歌 、 影视等争奇斗艳 , 学术 、 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 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 这是因为我党 ( ) A 制定了 “ 星火计划 ” B 重新贯彻了 “ 双百 ” 方针 C 制定了 “ 科教兴国 ” 战略 D 提出 “
5、 向现代科学进军 ” 的号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基本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文艺、科技蓬勃发展,得益于我党的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方针的贯彻。 答案: B 6 (2010临沂模拟 )“ 两弹一星 ” 研制成功 , 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 A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中国科技水平在世界领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联系 60 年代的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可知,“ 两弹一星 ” 的研制成功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 答案: B 7 2007 年 10 月 24 日 , 中
6、国探索器 “ 嫦娥一号 ” 成功升入太空 , 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 了现实 , 中国的航天史又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 中国迈入航天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 神舟 ” 5 号发射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属于航天事业的是 C、 D。其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 1970 年, “ 神舟 ” 5 号发射成功是 2003 年,故选 C。 答案: C 8 “ 在他心里 , 国为重 , 家为轻 , 科学最重 , 名利最轻 。 5 年归国路 , 10 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 , 他是先行人
7、” 这是组委会给 2007 年度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之一的著名科学 家钱学森的颁奖词 , 其中的 “ 两弹 ” 应该是指 ( ) A 原子弹 、 氢弹 B 原子弹 、 导弹 C 氢弹 、 导弹 D 原子能 、 原子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 “ 两弹一星 ” 的战略决策,钱学森等科学家为 “ 两弹一星 ” 的出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应选 B。 答案: B 9 (2009济宁模拟 )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 , 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 ( ) A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中
8、国成功发射 “ 东 方红 ” 1 号 C 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D 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解析: 结合教材知识,可发现与三枚烟标相联系的史实是: 1970 年 4 月 24 日北京时间21 时 35 分,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 ” 1 号送入太空,一曲嘹亮的 “ 东方红 ” 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答案: B 10 阅读下框内的文字材料 , 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 A “ 东方红 ” 1 号卫星发射成功 B “ 神舟 ” 5 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 的分
9、析能力。结合材料中的 “ 飞 ” 、 “ 中国人进入太空 ” 可以判断这是外国对中国 “ 神舟 ” 5 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评价。 答案: B 11 (2009广东湛江 )下图是我国 “ 嫦娥一号 ” 探月卫星发回的数据所合成的月球照片 ,这次探月工程是在我国建国初 “ 两弹一星 ” 战略发展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 。 “ 两弹一星 ” 中什么的发展对探月工程来说极为重要 ( ) 原子弹 导弹 氢弹 人造卫星 A B C D 解析: 对探月而言,要有卫星,还要有发射卫星的相应技术。 答案: D 12 美国经济学家唐 帕尔伯格曾如此赞誉一位世界名人 : 他 “ 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
10、。 他所赞誉的是 ( ) A 黄道婆 B 袁隆平 C 爱迪生 D 达尔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审准关键词 “ 丰衣足食的世界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人是袁隆平。 答案: B 13 (2010济宁高三统考 )中国的农民说 , 吃饭靠 “ 两平 ” (邓小平 、 袁隆平 )。 这分别体现了两人哪方面的成就 ( ) A 解放思想 、 杂交水稻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杂交水稻 C 改革开放 、 勤俭节 约 D 一国两制 、 转基因技术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 农民 ” 和 “ 吃饭 ” 。邓小平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
11、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所以, B 项是正确的。 答案: B 14 有人说 , 袁隆平鼓起了全国人民的 “ 米袋子 ” , 王乐义 (山东寿光人 , 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 )丰富了全国人民的 “ 菜篮子 ” 。 这主要说明农业科技有利于 ( ) A 提高蔬菜产量 B 增加农民收入 C 提高粮食产量 D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析: 本 题旨在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A、 C 两项分析不够全面, B 项包含于 D 项当中,只有 D 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D 15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 , 其体现在 ( ) 第一
12、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完善了教育立法 形成初等 、 中等 、 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B C D 解析: 与陶行知有关, 所述内容实际上在民国时期即已出现。我国在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所以 是正确的。 答案: B 16 (2010江苏淮阴统考 )下图是毛泽东的题词 , 该题词提出的特定历史背景是 ( ) A 新中国刚成立 , 百废待兴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C “ 文革 ” 结束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D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13、。 “ 双百 ” 方针是 1956 年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提出的,因此应选 B。 答案: B 17 (2009天星网高考冲刺卷 )2008 年是恢复高考 31 周年 。 1977 年的恢复高考 ( ) 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 B C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95 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 不正确。 答案: B 18 (2010惠州模拟 )“ 希望工程宣传画 ” 说明了 90 年代以来 , 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 A 扫盲工作 B 普及义务教育
14、 C 加强中等教育 D 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 希望工程 ” 动员 全社会援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 B 19 (2009临沂模拟 )1977 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 , 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此 , 他 ( ) 提出了 “ 双百 ” 方针 恢复了高考 提出了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 强调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A B C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 “ 双百 ” 方针是 1956 年毛泽东针对科学、文艺界正式提出的,应该排除; 都是邓小平重视科教文化 事业的表
15、现。 答案: D 20 (2010惠州高三调研 )图摄于 1993 年 11 月 , 为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的 “ 旁听生 ” , 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 , 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1 题 18 分,第 22 题 14 分,第 23 题 18 分,共 50分 ) 2
16、1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恩格斯说: “ 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那么我们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 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 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17、 ) 材料三 被誉为 “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 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 141 公斤, 1998 年达到 450 公斤,增长了 3.2 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 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 1976年到 1998 年累计增产 粮食 3.5 亿吨,按每吨 1000 元计算,累计增收 3500 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 450 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 500 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请回答 : (1)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生产 、 生活产
18、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 (6 分 )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 (8 分 )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 (4 分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第 (1)问结合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来解答。第 (2)问结合所学知识就可正确作答。第 (3)问要认识到科技与生产的相互促进关系。 答案: (1)18 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业时代推进到了蒸汽时代 ;19 世纪 70 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了电气时代 ; 20 世纪中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信息技术 、 计算机时代
19、。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 , 被誉为 “ 第二次绿色革命 ” 。 杂交水稻增产明显 , 南优二号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 20%以上 , 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 , 被许多国家引种 ,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 (3)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的 , 反过来科技的进步又会推动社会 生产的发展 , 二者相辅相成 , 互相推动和促进 。 22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
20、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 、 二 , 分析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 、 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 (4分 ) (2)根据材料三 , 归纳胡锦涛报告的主要观点 。 (6 分 ) (3)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 (4 分 )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
21、料的能力。三则材料层层递进,重视教育。且都没有离开现代化,所以 “ 科教兴国 ” 是解答本题的钥匙。回答时要简明,抓住要害。解答第 (2)题时要注意分析材料,理清思路,使答案层次化,以增强说服力。 答案: (1)发展教育为科学 研究提供人才 , 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 (2)要优先发展教育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 教育是科技进步 、 社会发展的基础 。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 23 (2010山东济宁高三调研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 材料一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 恩尼阿克 ” 诞生于 1946 年,主要是用来计算炮弹飞行的弹道的。它以电了
22、管为元件,采用外插型程序,需人工接通电路,主要功能是十进位加减法运算。 引自维基百科全书 材料二 1969 年,美国国防部为了能够在核战争爆发时保障军队内部的通讯联络 ,建立了由 4 台计算机互联而成的试验性分组交换网络 阿帕网。到 1974 年 4 月,阿帕网扩大到包括 15 个节点并管理 23 个大学工作站的规模。 198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一个名为 NSF net 的高速信息网络,取代阿帕网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并向全社会开放,使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服务阶段。 1991 年,欧洲核子物理中心发明了用超文本键接网页的环球网,也称为 “ 万维网 ” ,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文献检
23、索和查阅方法,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引自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启示 材料三 观察下列图片 图 1 中国 1983 年研制的银河 型 图 2 2009 年 10 月 29 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 超级计算机 “ 天河一号 ” 诞生, 其优越性能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一 图 3 中国研制的计算机处理器 “ 龙芯一号 ” 材料四 信息泛滥、网上黄毒、沉溺于网络以及利用网络犯罪等等,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引自信息时代的种种问题 阅后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 分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发明与兴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 概括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主要历程 。 (8 分
24、)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研制开始于何时 ? 材料三中我国计算机研制中的重大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 (4 分 ) (3)四段材料反映了哪两个核心问题 ? 对此 , 你有哪些重要启示 ? (6 分 ) 答案: (1)原因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动 , 军事发展的需要 ; 民众对科技成果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 主要历程 : 由军事需要到科学研究再到向社会开放 , 由局部网络到全球网络的发展过程 。 (2)20 世纪 50 年代 (或答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说明 : 我国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 我国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 。 (3)核心问题 :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的发 展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的同时 , 也对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启示 : 计算机 、 计算机网络 、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 “ 双刃剑 ” , 需要正确对待 。 我们对此必须积极应用 , 趋利避害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