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一、红日在艺术结构上的独特匠心:小说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这三次战役中,解放军有败有胜,作家的描写也有略有详,各有侧重。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作家一开始就把解放
2、军放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体现出这位战争小说作家在当对表现现代战争的独到眼光。然后,作品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形象地完成了对时代共名的印证和阐述: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现代革命战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和无数牺牲,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二、小说在战争观念和美学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红日突破了以往小说将着墨重点放在“连队”上的写法,直接以中共一支“常胜英雄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为叙述中心,将笔触从军师团一直延伸到连排班,从高级将领写到普通战士,从军队写到地
3、方,从前方战场写到后方医院,视野开阔而层次分明,场面宏大而结构紧凑。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这除了指小说刻画了从军队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的多层次的丰富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包括爱情生活在内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外,还体现在:,一、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性的揭示。作家在刻画我军官兵形象,表现他们的英雄行为时,十分注意表现他们的七情六欲,挖掘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以及在战争进程中人物精神上的自我斗争。不仅写出了他们作为我军基层指挥官的一面,还写出了来自他们的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这样的描写隐含了对农民文化传统的批判意味,显示了作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二、小说对敌对人物形
4、象的刻画并没有采用漫画化方式,而是较为真实地写出了他们作为具有不同政治立场的军人的责任感、作战才能甚至作为人的良心。在战争小说中,把敌方的形象作为一个有独立地位的艺术形象来描写,在客观上是对战争文化规范下“二元对立”艺术模式的偏离,使作品的人物较为丰富、生动、可信。,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小说中用大量的篇幅反映非战争的现实场景,如医院、后方生活、爱情生活的场景等,来衬托现代战争,使对战争的叙述更加丰富生动。一方面使小说叙述有张有弛、快慢协调,使读者获得一种阅读上的快感;另一方面,这些舒缓明朗的非战争场景和细腻感人的爱情画面,本身就是对战争暴力的一种对照,它的叙述行为就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性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