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69 ,大小:2.49MB ,
资源ID:388877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3888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八章:辛亥革命及清朝的覆亡.ppt)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八章:辛亥革命及清朝的覆亡.ppt

1、第八章:辛亥革命及清朝的覆亡,(1901年1912年),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一、20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1、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权益 想一想: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变化 直接占领中国领土的瓜分企图 共同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的政策 以军事征服为主 通过清政府进行的温和的、以政治经济的侵略为主,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政治侵略的方式:签订不平等条约,10年间共签订不平等条约、条款220多个。 后果:使中国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利益遭到野蛮瓜分。,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签订通商航行条约,为经济掠夺提供保证; 争夺铁路修筑权;

2、 争夺采矿权; 进行掠夺性的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想一想:帝国主义为何加紧争夺铁路修筑权?,“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日本朝日新闻,想一想:,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转变,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放弃了对华的军事侵略?,小规模的侵略战争不断:,日俄战争: 时间:19041905年 起因:争夺中国东北 结果:沙俄战败,被迫将南满的侵略权益转让给日本 影响:沙俄势力退守东北北部,南部归日本势力控制,英国入侵

3、西藏,时间:19031904年 起因:占领西藏、瓜分中国 结果:江孜、西藏相继陷落,英国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未得到清政府承认。由于英、俄在西藏的争夺相持不下,故订立西藏协定,等待时机瓜分西藏;1906年,中英签订续订藏印条约,承认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1902年直隶广宗县爆发了景廷宾起义,影响波及河南、山东; 19011905年,各地发生的抗捐抗税斗争达70余起 1910年湖南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广西、江苏、江西等省也发生抢米风潮 19011905年各地爆发的反洋教斗争60余起,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发展背景: 列强侵略的深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国内商品市

4、场、劳动力市场迅速扩大; 清末新政实行奖励工商的政策,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创办; 20世纪初的反帝爱国运动、收回利权和抵制外货运动,给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1895-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1895年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民族资本超过官僚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 民族资本发展较快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矿冶、纺织、金属加工、食品等行业; 交通运输业中的民族资本发展迅速,出现了商办铁路的高潮; 商办银行开始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第一,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极其微弱; 第二,重工业基础薄弱; 第三,资金少、规模小,资本有机构成低; 第四,工业布局不合理,

5、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出现了大的资本集团:北方周学熙集团、南方张謇集团; 出现了区域性商会并着手建立全国商会; 利用商会有组织地参与经济政治活动,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熟和民族资本的真正形成,其中下层和华侨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其上层成为立宪派的基础。,4、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形成背景: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派遣留学生的盛行 新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爱国和向往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成为资产阶级中下层的政治代言人,5、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拒法运动:1903年上海绅商和群众集会,要求拒法,驱逐王之春; 拒俄运动:1903年东京留学生和上海各

6、界人士召开拒俄大会,东京留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 反美爱国运动:1905年各界人民掀起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19031911年,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孙中山的初期革命活动: 身世: 出生广东,檀香山就读,香港西医书院求学,交友于改良主义思想家,17岁的孙中山,孙中山早期的政治活动:,1893年:筹划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但没有提出具体的组织形式和行动计划 。 1894年:上书李鸿章,阐述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革新主张, 无结果。 1894年底,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革命目标:“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7、” 主要成员:华侨 性质:兴中会已经不同于旧式会党,而是一个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革命团体。这个团体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正式成立。,孙中山逃亡海外后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至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孙中山建国方略 想一想:孙中山在海外所接触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对他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有何影响?,总结:,这个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成员及活动地区主要在海外

8、、在中国香港,在国内的宣传、组织工作力量都很小,影响也很小。他们的主张,尚未被多数的资产阶级活动家和先进人物所认识、接受。当时在中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2、大批知识分子走向革命,背景:清政府对外战争的失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广大人民对这个政权的不满 过程:两个反思 自立军起义失败,对维新运动的反思,对义和团运动的反思,部分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受民主共和思想,表现:,1902年,章太炎、秦力山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242周年纪念会”,公开强调反清,对扩大革命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19021903年,蔡元培、章太炎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宣传爱国革

9、命思想; 黄兴、蔡锷等在日本东京组织军国民教育会,以推翻清政府为宗旨,以“鼓吹、暗杀、起义”为斗争手段。,3、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背景: 从1901年起,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出版大量的书刊,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思想,到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 革命宣传的中心:上海、东京,革命派创办的报刊,苏报案:,时间:1903年6月 起因:苏报刊登了介绍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驳斥康有为政见的文章,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事件经过:清政府串通上海工部局查封了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并将其监禁在监狱中。 结果: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制造“苏报案”,不

10、仅未能阻止革命的传播,反而进一步促进了爱国志士的觉醒。,总结:,1903年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成为舆论界的主导思潮,“革命排满”口号风靡一时,大批知识分子转向革命。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保皇派的民主宣传,宣传阵地:清议报、新民丛报 宣传内容:提出广泛开启民智的主张,系统地进行了有关资产阶级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经济学说、道德观念的宣传,还一度倾向革命。 宣传宗旨:君主立宪,4、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成立前后的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总结:,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规模不大、力量分

11、散,革命政纲不完整。革命团体的建立,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勃兴的重要标志,为统一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准备了组织条件。,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一、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想一想: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是什么?,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背景,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力 量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及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理论探索的逐渐深入 组织条件:大批知识分子转向革命,革命小团体纷纷建立 客观形势: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政党,将分散的革命力量团结起来,2、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时间:1905年8月

12、地点;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总理)黄兴(执行部庶务总干事) 组织机构:总部设于东京,按三权分立原则,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在海内外设立分会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民报 革命的方针、政策:军政府宣言、略地规则、对外宣言等 性质: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新内涵:a、孙中山把民族革命(反满)与政治革命(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紧密地结合起来;b、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与资产阶级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最终目

13、标联系在一起的;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不是反满复仇主义。 民族主义的核心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满洲贵族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地位: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的内涵: a、强调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族革命必须与政治革命同时进行,这是建立民国的基本途径; b、进行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不仅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而且批判了君主立宪思想和帝王思想,表现了民主主义的战斗精神。,民权主义的新创造:,“五权分立”学说:在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三时期”说:孙中山

14、认为要实施三民主义,一定要循序渐进,要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 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民生主义?,实行民生主义的原因:避免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带来的种种祸害,实现一个没有贫困、没有剥削、人人富足的美好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产生,源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土地问题 民生主义的实施办法:核定地价,按价收税,涨价归公,总结: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

15、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4、同盟会成立的意义:,把过去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组织,联合改建为全国性的革命政党,选出了自己的领袖,形成了革命的领导核心; 制定了较为完整、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制定了革命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度、实施方案,第一次提出了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和大体的行动准则,增强了革命的自觉性; 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替了旧式的农

16、民反抗斗争,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同盟会的革命宣传,1、宣传概况: 宣传武器:资产阶级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及共和制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改革方案。 宣传重点:宣传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判封建思想,大造革命舆论 宣传阵地:民报 主要宣传者:孙中山、宋教仁、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刘师培等,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1)论战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 (2)论战的核心内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3)论战影响: 批判了立宪派的错误立场,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立宪的界限; 扩大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进一步扫清了革命道路上的思想障碍

17、,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使许多人从立宪保皇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扩大了革命力量。,(4)革命派在论战中的不足,在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未作出正面的、明确的回答; 在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表现出不依靠群众的所谓“有秩序革命”; 把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改革说成是实行社会主义,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5)论战的性质:,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两个不同派别关于未来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政体和手段斗争的争论,不是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三、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三、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方声洞,秋瑾,徐锡麟的遗书,四、反清力量的交汇,1、立宪派与清政府濒于决裂的边缘 立宪派在海内外成

18、立立宪团体,积极开展实行立宪议会民主政治的宣传,并组织了三次颇具声势的国会请愿活动,迫使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宣布缩短预备期限。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企图进一步集权于皇族,这使立宪派极度失望,同清政府处于决裂的边缘,一部分人转向革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左、右翼终于沟通。 立宪派的分化,既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也使武昌起义后的政局复杂化了。,2、群众自发斗争的急剧高涨,辛亥革命前,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遍布城乡 斗争主要内容:抗捐抗税 斗争的急剧高涨:1900年反抗斗争130次,1910年增加到290余次 最具影响的斗争:长沙抢米风潮,莱阳抗捐抗税斗争,3、保路运动(1911

19、年),起因:责任内阁宣布铁路国有,剥夺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自办铁路的权利。 参与者:湘、鄂、川、粤四省与筑路息息相关的绅商、地主、农民 运动方式:集会、上书、请愿、罢工、罢市等 斗争规模最大的:四川保路运动,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等联络会党,发动起义,吴玉章在四川荣县宣布独立。保路同志军进攻成都,震动全国。,保路运动的影响:,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保路运动震撼着清朝的统治根基,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鼓舞了革命党人的胜利信心,分散、牵制了清朝统治力量。,4、统治阶级内部出现裂缝,1905年的官制改革,削弱了汉族地主官僚的势力,引起了汉族官僚集团的不满; 1909年,载沣将袁世凯开缺回籍

20、,引起袁世凯的不满; “皇族内阁”出台,汉族官僚受到排挤,统治阶级内部离心力增大。,第三节:辛亥革命的胜利 和开始失败,一、武昌起义,1、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的原因: 湖北的经济近代化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较大 ; 湖北革命党人的工作比较扎实 ; 湖北革命党人对起义的部署比较周密。,2、武昌起义,起义的准备阶段: 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 推举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 拟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推定了起义后军政府的负责人; 派人到上海迎接同盟会领导人主持大计,到临近各省联络策应。,武昌起义的爆发,爆发时间:1911年10月10日 领导人:熊秉坤、金兆龙 光复时间:1911年10月12日

21、,3、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成立时间:1911年10月11日 军政府都督:黎元洪 民政部部长:汤化龙 改国号:中华民国 法令:鄂州临时约法,湖北军政府的成立,黎元洪,湖北军政府,二、革命迅速发展,辛亥革命后的形势,1、辛亥革命后的形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3个省和上海宣布独立) 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转向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2、各省独立的方式:,新军起义:如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浙江和福建; 旧军阀倒戈:如江苏和广东; 咨议局易帜:如安徽和广西。,想一想:如何看待立宪派、旧官僚在革命高涨的情况下纷纷转向革命?,作用: 立宪派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联系,积极组织共和新政权

22、,有助于减少革命的阻力; 孤立了清政府,壮大了革命力量,加速了清朝的崩溃。 负面影响: 立宪派多数是从权应变、附和革命,他们与革命派离心离德,激烈争夺胜利果实; 立宪派、旧官僚力图阻止革命的深入,与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妥协,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革命迅速发展,辛亥革命后清朝官僚纷纷逃离武昌,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临时政府成立过程中的斗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集团坚持在武汉开会以陈其美、程德全为首的上海集团坚持在上海开会1911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虚 临时大总统之席以待袁世凯反正,并决定定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2月,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23、,被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黎元洪就任副总统,以同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时间:1912年元旦国旗:五色旗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2、临时政府的组成,临时政府的组织原则:“部长取名,次长取实” 临时政府领导的名额分配:9名总长,立宪派、旧官僚占6名,3名总长、各部次长基本上是革命党人 结论:临时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的政权,它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大胜利。,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4、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的成立,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作为临时政府的立法机关;在参议院的43名议员中,同盟会员占33名,立宪派

24、占8名,其他2名,可见革命派居主导地位。,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的议员,5、临时政府颁布的重要法令,1912年1月,临时政府公布修正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政府体制实行总统制; 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的自由; 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

25、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和进步性。在宪政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四、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1、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帝国主义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原因:担心辛亥革命会威胁他们的在华利益 表现:英、美、法、德等国兵舰相继驶入长江,外国军队进驻北京至山海关沿线; 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出售武器合同,支持清政府镇压革命; 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防止落入革命党人手中。,想一想:武装干涉的计策能否得逞?列强的对华政策还会发生什么新变化?,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从“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策略转变

26、的原因: 革命发展迅猛,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列强忙于准备一战,武装干涉力不从心; 列强间矛盾重重。 策略转变的表现: 宣布“严守中立”; 鼓吹中国局势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启用袁世凯。 “严守中立”的实质:寻找新的代理人,2、袁世凯出山,(1)背景: 袁世凯在北洋六镇中实力很大; 列强要求清政府启用袁世凯; 朝廷中出现了“非袁不能收拾”的呼声,(2)袁世凯出山后的举动,破坏新军张绍曾、吴禄贞密谋的滦州起义,稳住了北方局势; 指挥北洋军攻陷汉口、汉阳,威胁革命; 下令停止进攻武昌,授意其亲信朱家宝、孙宝琦附和革命; 派出亲信,向武汉政府提议和谈。,袁世凯出山,滦州起义的

27、官兵,袁世凯,(3)袁世凯的策略:,一方面借助革命势力威胁清朝皇室向他交出政权; 一方面借助清朝残余势力以及他所控制的北洋军队威胁革命党人向他交出政权。,袁世凯对革命党人又打又拉,打的时候以拉为目的,拉的时候以打相威胁,3、立宪派、旧官僚的拥袁活动,背景: 立宪派由于缺乏足够与革命派较量的军政实力,于是转而聚集到袁世凯周围,借助袁世凯的势力来与革命党人争权。 活动: 频繁往来于南北之间,劝说袁世凯赞同共和,劝说革命党人待袁世凯以大总统之职。 评价: 立宪派、旧官僚是袁世凯势力的重要社会基础,4、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孙中山反对议和妥协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坚持武装推翻清政府,反对议和妥协。为

28、此,他组织各省革命军队,准备北伐。,临时政府困难重重,来自帝国主义的刁难: 政治上:拒绝承认临时政府 军事上:竭力阻止北伐 财政上:截留南方独立各省海关税收,拒绝贷款给临时政府 来自袁世凯的两面手法:又打又拉 来自立宪派、旧官僚的和谈拥袁呼声,革命党人的软弱与妥协,汪精卫鼓吹共和非袁不可; 章太炎主张“虚大总统以待北方之英”、“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宋教仁协同汪精卫在南北两方调停; 黄兴苦于筹措北伐军费,对北伐信心不足,主张与袁世凯妥协。,孙中山态度的转变,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态度,使孙中山深感无奈,他就任大总统后,即致电袁世凯,表明了虚位以待之心。 孙中山态度转变的原因:对袁世凯、对旧势力的

29、本质认识不清;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认识不明确。,5、南北和谈,时间:1911年12月 和谈双方:湖北军政府伍廷芳清政府唐绍仪 和谈协议: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清王朝的灭亡,袁世凯以武力胁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至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但是由于民国的实权已被袁世凯所掌握,这就预示着革命失败的开始。,南京临时政府的夭折,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1912年3月6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

30、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临时政府的夭折,标志着辛亥革命遭到了重大挫折。,孙中山派出迎袁使团迎接袁世凯南下,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1、历史意义: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2、失败原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逐步镇压了革命党人,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派的力

31、量过大; 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摧毁封建制度 的根基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害怕群众运动越轨,强调“有秩序”的革命,革命党人在革命中的失误,革命理论的不彻底; 革命组织的涣散; 革命政权上的幼稚病;,革命党人中的功成身退的思想,“不修旧怨,咸与维新”的思想,资历思想,第九章:北京民国政府的统治,(19121919年),第一节: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与反袁斗争,一、“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1、政党政治的尝试: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形势发展: 1912年3月,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内阁; 唐绍仪内

32、阁的要害部门由袁世凯控制,但内阁成员多数由同盟会员组成; 1912年4月,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北宣告“统一”。,各派政治力量的对比,袁世凯虽然夺得政权,但慑于民主潮流方兴未艾的声威,还不敢公开反对共和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让出了中央的主要权力,但还控制着南方数省和参议院的多数,在人民中也具有较大影响,是捍卫共和制度的中流砥柱; 立宪派既依附于袁世凯,又要求改良政治,还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云贵两省; 总结:在这种政治格局下,从辛亥革命到“二次革命”地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宽松的局面,也激发了人们尝试“政党政治”的热情。,自由、民主等目标的迈进,各种社

33、团、政党纷纷建立; 大量兴办报刊杂志; 大量兴办实业; 大量兴办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事业;,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民国初年的主要政党,2、袁世凯与革命派的权力斗争,内阁:袁世凯任命亲信唐绍仪为内阁总理,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内阁要害部门由袁世凯控制,但同盟会员占阁员一半; 参议院:袁世凯下令改选临时参议院,使许多立宪派人士成为议员; 各省: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利用他解散南方革命党人的军队。,3、“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宋案”发生的背景: 袁世凯采用欺骗手法,麻痹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放松了对袁世凯的警惕; 宋教仁主张组织责任内阁,以分取袁世凯的政治权力,并展开了积极的努力; 1912年底到

34、1913年初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胜,宋教仁到南方各省发表演说,准备组织国民党内阁,威胁到袁世凯的政治权力。,“宋案”,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追查结果、幕后指使人就是袁世凯。“宋案”震惊了全国,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之一。,“善后大借款”的签订:,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不经国会同意,以全部盐税收入作为抵押,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一项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善后大借款”成为“二次革命”的又一导火线。,4、“二次革命”,想一想:“宋案”发生后,国民党人的态度是什么? 宋案的发生使许多国民党人从对袁世凯的幻想中惊醒,走上了积极反袁的

35、道路。但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散,孙中山主张立即武装讨袁,胡汉民及大部分国民党议员主张法律讨袁,这使武装讨袁停留在口头上。,“二次革命”的爆发,1913年6月,袁世凯在做好战争准备后,借口李烈钧等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进入江西,发动了内战; 国民党人在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被迫仓促迎战。7月12日,李烈钧回到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二次革命”正式爆发。,“二次革命”形势图,“二次革命”失败的影响: 资产阶级掌握的地方政权全部丧失; 北洋军阀势力扩张到整个长江流域; 孙中山、黄兴、李烈钧、胡汉民等相继逃亡日本。 “二次革命”的性质: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

36、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制度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的涣散; 革命派政治上革命性大为减退; 思想上妥协倾向严重; 组织上不统一; 军事上缺乏统一指挥部署,单纯军事冒险; 革命得不到本阶级的支持。,5、群众的反袁斗争:白朗起义,原因:袁世凯对外卖国、对内横征暴敛 时间:19131914 领导者:白朗 起义区域: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甘肃 口号:“打富济贫”、“逐走袁世凯”、“建立完美之政府” 意义: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二、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 袁世凯破坏民国的三步曲: 第一步:利用国会,从临时大总统变为正

37、式总统 采取的办法: 分化收买北京的国民党人; 授意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任命该党的熊希龄组成内阁; 逼迫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总统,第二步:解散国会,采取的办法: 以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撤消国民党议员资格,使国会名存实亡; 组织封建遗老成立“政治会议”; 借“政治会议决议”下令解散国会; 逼熊希龄内阁辞职。,第三步:破坏临时约法,授意政治会议召开约法会议,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 废除了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了内阁制,扩大了总统的权力; 通过大总统选举法,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规定总统可以终身任职并可传之子孙。 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2、袁

38、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所作的准备: 接受日本瓜分中国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二十一条”批准文书,“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并加以扩大; 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 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 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 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与日方签订“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实质:是变中国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称帝心切的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对他的支持,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在日本的最后

39、通牒下,签字接受了“二十一条”; 全国人民开展了反对签订“二十一条”的运动,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聘请洋顾问,为复辟寻找理论支持,袁世凯的法律顾问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鼓吹中国用君主制比共和制合适; 袁世凯的政治顾问有贺长雄发表了新约法论,鼓吹中国应由袁世凯作皇帝,统揽大权。,为复辟大造舆论,袁世凯提倡尊孔读经,掀起复古逆流; 陈焕璋、麦孟华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孔教会”; “孔教会”在各省、市成立分会,并以不忍杂志作为舆论阵地;,“筹安会”的建立,公开倡言复辟帝制,1915年8月,杨度等6人经袁世凯授意,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复辟帝制,复辟活动正式开场

40、。在导演了种种“公民请愿”、“国体投票”的把戏后,12月,袁世凯宣布接受“推戴”,大封百官,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世凯准备元旦举行登基大典。,3、全国人民掀起反袁斗争,1915年8月,全国掀起反对“二十一条”的运动; 1914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建设完全民国; 黄兴等同盟会元老另外组织了“欧事研究会”,开展反袁斗争。,4、护国运动,反袁联合阵线的形成: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设完善民国为宗旨,从事武装反袁的道路 ; 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黄兴实际上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西南地方实力派之间起桥梁

41、作用。欧事研究会的成员,最后大多数都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梁启超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后,一直支持袁世凯。但是,粱启超也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表示不满。他拒绝袁世凯二十万元的高价收买,无视各种威胁和陷害,在1915年8月31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表示反对帝制,震动很大。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情况下,中华革命党、欧事研究会、进步党以及受革命情绪影响的西南地方实力派,在反对袁世凯这个问题上,结成了反袁联合阵线。,护国运动的爆发,蔡锷,爆发时间:1915年12月25日; 领导人:蔡锷、唐继尧、李烈钧 简要经过:1915年12月,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兵分三路向川、黔、桂进军,贵州、两广相继

42、独立;袁世凯的复辟引起了北洋军阀内部的分化和帝国主义的不满,致使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不敢登基;1916年,袁世凯的亲信陈树藩在陕西独立,陈宦在四川独立,汤乡茗在湖南独立,深感绝望的袁世凯于6月病死,护国运动终止;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任内阁总理,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护国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各派反袁势力,不论其政治企图如何,都是以维护民国,赞成共和、恢复民主制为号召,这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任何人要复辟帝制,只能落得身败名裂) 护国运动的结果:由于运动的主要领导权没有掌握在革命派手中,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提出的口号仅限于反袁,护国运动后重新恢复

43、的共和国徒具形式,军阀专制统治依然如故,反袁斗争的胜利果实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窃取。,想一想:,护国运动胜利的原因?,第二节:军阀混战和护法运动,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军阀的特点: 有私人的军队,军队由一个首领通过家族、亲属等封建关系的网络统率; 占据一定的地盘; 实行个人专制的直接军事统治; 北洋军阀的特点: 采用外国兵制; 财政来源不完全依靠封建经济; 实行募兵制;,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1、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中国社会经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地方农业经济; 中国是一个多个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袁世凯之死使他们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为在中国相互争夺而扶植各自的傀儡,造成军阀间的派系斗

44、争。,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段祺瑞和冯国璋,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二、“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1、“府院之争” 北京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国务院:段祺瑞独断专行,梁启超、汤化龙组成“研究系”,成为段祺瑞的御用工具总统府:黎元洪、冯国璋联合反袁,张继结合部分原国民党人组成“商榷系”,基本持反段态度,“府院之争”尖锐化的导火线: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府院之争”尖锐化: 段祺瑞主张参战,效法袁世凯,以武力胁迫国会通过参战案; 黎元洪反对参战,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段祺瑞指使其亲信将领反黎,黎元洪陷入困境。,2、张勋复辟,复辟时间: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复辟借口:调停“府院之争” 复

45、辟经过: 张勋率“辫子军”入京,逼黎元洪下台,解散国会,抬出溥仪,恢复清朝旧制; 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段祺瑞借助张勋赶走黎元洪后,打出反复辟招牌,率军入京,于1917年7月12日赶走张勋,复辟丑剧收场。 段祺瑞继任国务院总理,冯国璋为大总统。,二、护法运动,1、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 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对德、奥宣战; 借参战之名,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扩大皖系军阀实力; 以民国“再造者”自居,抛弃旧国会和临时约法,企图以临时参议院代替旧国会。,2、护法运动,背景: 张勋的复辟活动,使孙中山看到了护法的紧迫性,他揭露了段祺瑞进行专制统治的用心,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

46、和的主张,号召保卫临时约法; 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威胁到了西南军阀的地盘,他们因此对孙中山的护法主张给予了某种程度的支持。,护法运动,经过:,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正式举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 海军总长程璧光率第一舰队脱离北洋政府,到达广州,一些国民党议员也离京南下; 1917年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1917年8月,护法军政府宣布段祺瑞为叛逆,出师北伐,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云、贵相继脱离北京政府,其余十几个省份有护法军起事;,经过:,段祺瑞军队进入湖南、四川,对西南各省用兵; 段祺瑞借机消耗直系军阀的实力

47、,冯国璋为保全自己,提出“和平统一”口号,消极怠战,与西南军阀勾搭; 西南军阀取得了政治上、军事上与北洋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本后,准备妥协,转而排挤孙中山; 1918年5月,改组军政府,变元帅制为总裁制,改举孙中山为七总裁之一; 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护法运动失败后的孙中山,护法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 护法运动的意义: 反对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维护了临时约法的尊严。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孙中山企图利用军阀间的矛盾来争取真正的民主共和,结果证明是不可靠的。,三、帝国主义趁火打劫,沙俄策动外蒙独立:1911年10月 沙俄制造事端,强行霸

48、占我国领土 沙俄发动对新疆的侵略 英国在西藏扶植代理人 英国煽动西藏上层分子发动叛乱 西姆拉会议,四、军阀政治与社会动荡,袁世凯死后,各系军阀在政治上争斗不已,军事上血腥厮杀,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19161917年,皖系、直系战胜非北洋系的黎元洪; 1918年,皖系的段祺瑞将直系的冯国璋赶下台; 1920年,新直系曹锟、吴佩孚在奉系支持下打败皖系,控制了中央政府;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败退关外,黎元洪取代徐世昌为大总统; 1923年,直系将领赶走黎元洪,曹锟以贿赂当选大总统,此后,军阀混战愈演愈烈。,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曙光,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1

49、、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工业建设会趣旨 想一想: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发展背景:,内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外因:一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情况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 以纺织和面粉等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民族纺织业形成了一些资本集团。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民族资本和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