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实验专题突破,义乌中学 吴贵忠,专题一 教材实验研究与拓展,专题概述 高考分析 复习指导 方法突破 一、知识技能要熟练 二、常规操作要规范 三、原理现象会解释 四、技术方法能拓展 五、新情境下能迁移 六、设计思想能组合,高考分析,教材实验是教材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实验、演示实验、生物科学史上经典实验。考试要求认真分析这些实验,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选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过程的评价和修正、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达到熟悉和建立科学思维过程的目的。高考命题往往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重组与改造,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
2、材中常规实验的考查一般为: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分析和解释;对实验步骤及实验顺序的分析和解释;对实验设计中对照实验的分析和解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如显微镜)。,重视教材规定的实验,以此作为全程复习的基础,理解和掌握教材规定的实验 这些实验内容,是最基本的高考复习要求,是实现复习高效率的出发点。按照实验研究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不同,教材中的实验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见表1),复习指导,复习中应注意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总结,更要站在全新的、应用的角度去重新分析已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从
3、中提取出真正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每个实验的设计思想、设计思路,要做到触类旁通、能力迁移;二是每个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显微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的制作、研磨、过滤等)。,方法突破,一、知识技能要熟练 实验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包含了对教材实验的原理、取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注意事项、设计思想等的考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建议复习时对教材中每一个实验进行概括总结,要求能独立完成考纲规定的相关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典例1 有时候,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所限而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中
4、正确的是 A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 B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可用30%的NaCl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 C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可用乙醇代替丙酮 D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时,可用葫芦藓代替,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实验的选材,可用排除法。A错误,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目的是要观察细胞分裂,而蒜叶细胞不分裂,故不能代替洋葱(根尖)。B错误,不能用30%的NaCl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因为30%的NaCl溶液(摩尔)浓度太高,分离速度快,会使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C正确,色素可以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石油醚,故可以用酒精(乙醇)代替丙酮。答
5、案:C,发散类比,1生物材料选择要合理 材料选择要满足实验要求:如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因为这些材料中主要的糖类为不具还原性的蔗糖;观察叶绿体时,选择菠菜叶下表皮稍带叶肉(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而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含少而较大的叶绿体)或用藓类(叶片薄、叶绿体大),观察时应选择靠近叶脉部位细胞(叶脉附近细胞中水含量丰富,细胞质流动明显);观察有丝分裂时,选择幼小根尖或动物受精卵;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选择紫色洋葱表皮(液泡呈紫色,便于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选择新鲜绿叶(叶绿素含量丰富)等。有些实验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处理,如:研磨肝脏细胞以释放出细胞的过氧化氢
6、酶;向血细胞悬液中加入清水,使细胞吸水破裂等。,2药剂选择要恰当,实验设计类题目通常会提供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因此,如果能够熟悉这些常用器材和药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往往能从中发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具体的实验步骤。现在总结如下: 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Ca(OH)2:鉴定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 或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NaHCO3:提供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 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本尼迪特剂: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碘液:鉴定淀粉 苏丹、:脂肪的鉴定 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他不同浓度的盐溶液 琼脂:激素或其他物
7、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配制培养基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 革兰氏染液: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红色色 CaCL2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二、常规操作要规范,常规操作是实验考查的一个重点,包括使用各种玻璃器皿和其他工具、仪器,如显微镜的使用、水浴加热、研磨和过滤、层析法、试剂配制、制作玻片标本,以及进行操作、观察、记录、绘图等。要求能规范地进行相关操作及其描述。,典例2 在将显微镜的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并寻找物像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的操作过程是 A调节细准焦螺旋 B调节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 D调
8、节光圈,思路分析: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的正确方法:将目标转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将细准焦螺旋大约逆时针转半圈。在观察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节光圈,选择合适的进光量。答案:B,发散类比,1视野中物像与标本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2使用显微镜为什么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 3在视野中发现污点,如何判断其位置? 4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制片方法: 装片法:把整个实验材料制成装片,如用葫芦藓观察叶绿体。 切片法:把材料切成薄片,以便观察,如脂肪鉴定。 压片法:把材料压碎成一薄层,以便观察,如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 涂片法:把材料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以便观察,如血涂片。,三、原理现象会
9、解释,对教材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现象要做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解释。注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本实验的相关原理,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解释和预测材料实验时,主要涉及寻找因果关系和它们之间的规律,分析自变量如何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典例3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片时,一般要求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这是为了避免材料变干影响观察 B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洋葱根尖,是为了维持细胞活性 C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因为这些材料中主要的糖类为不具还原性的蔗糖;D当观察角度与赤道板相垂直时,才能看清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思路分析:四个选项都是关于实验原理和现
10、象的解释,可用排除法。A正确,考查装片的制作;B错误,用清水漂洗已解离的洋葱根尖,是为了洗去多余的解离液,便于染色;C正确,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因为这些材料中主要的糖类为不具还原性的蔗糖 D正确,考查有丝分裂图像的观察,或观察角度与赤道板不垂直则染色体会重叠或者看上去比较分散。答案:B,发散类比,重要的、常考的教材实验原理与现象举例 1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原理和出现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2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和压片的作用是否相同?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原理相同吗?层析结果滤纸条上色素的上下列顺序是怎样的?色素带最宽的和最窄的分别是什么色素?相互间距
11、离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4质壁分离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四、技术方法能拓展,教材实验包含了一些正确的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如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淀粉+碘液(蓝色);还原性糖+本尼迪特试剂(红色);脂肪+苏丹(橘黄)或+苏丹(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这些技术方法可用于一些类似的特定实验中,甚至教材中的整个实验,可用作其他用途,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用于鉴别细胞的死活、测定细胞液的浓度等。深刻挖掘教材实验的技术方法,并能联想、拓展应用,是近年高考的常见考试形式,应引起高度重视。,典例4 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图所示。当组成气孔的
12、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 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 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要求写出实 验材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 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思路分析:本题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引流法操作的拓展应用,考查的知识点是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题的解题关键: 一是通过审题分析,正确判断出保卫细胞吸水(开启)、失水(关闭)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失水原理间的关系;保卫细胞吸水,叶片气孔开启;保卫细胞失水,叶片气孔关闭。 二是要熟悉和掌握临时装片的制片过程及显微镜的
13、正确操作步骤。,答案: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菠菜、清水、浓盐水、盖玻片、载玻片、显微镜、吸水纸、滴管、镊子等。 实验步骤:取菠菜叶,用镊子剥取表皮。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表皮放入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气孔,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气孔状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上浓盐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取盖玻片下的液体,反复做几次。继续观察气孔的变化,并作好记录。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在清水中气孔应开启,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启。在浓盐水中气孔应关闭,因为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浓度时,保卫细
14、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保卫细胞的吸水、失水,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失水,质壁分离,引流法。,五、新情境下能迁移,点击思维 教材实验在新情境下的迁移应用,并非教材实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教材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实验方法、设计思路等应用于新的实验材料,典例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设计两个实验:,1探究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2证明血液中存在葡萄糖。 现提供:新取尿液样品、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清水、试管、离心机、三脚架、大烧杯、火柴、酒精灯、石棉网等。回答下列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上述两个实验均需要增加的一种试剂是 , 实验原理为 。 实验2比实验1复杂,其原因是 。 写出实验2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步骤
15、1: 。 步骤2: 。 现象: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葡萄糖(是一种还原糖)的实验鉴定,利用的是显色原理,所以应避免所用材料本身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因此实验2应先分离出血浆,然后再验证血浆中有无葡萄糖的存在。,答案: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 葡萄糖还是还原糖,加热被斐林试剂氧化,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 血液呈红色,若直接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则产生的现象与血液颜色相近。而尿液的颜色不会干扰显色反应。 步骤1:取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5mL,用离心器离心,获得上清液步骤2:取2mL上清液,加入新制的斐林试剂,在沸水中加热现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技巧点拨,这类试题,抛开外衣,实质就是教材实验的再现。与教
16、材实验相比,往往有三个变化:实验材料的变化:若所给材料不能直接用于实验,须加以处理,如本题的血液不能直接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再如试剂的浓度不适宜,应重新组配。实验条件的变化:如光照条件,按实验的要求可遮光或增加光照。实验结论的变化:根据题目的设计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六、设计思想能组合,教材实验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实验,包含了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如同位素示踪法(验证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等)、加法创意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
17、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减法创意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的三种温度(或pH)设置方法。设计思想的组合考查,是将教材中不同的实验设计思想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性完成相关的实验方案设计。,技巧点拨,1常考的实验设计思想组合举例:温度(或pH)与蛋白质变性、激素的活性、膜通透性、种子的活性、细胞分裂、微生物的呼吸强度等;有丝分裂观察法与秋水仙素诱发染色体变异;还原糖的鉴定与胰岛素的作用;细胞培养技术与癌变的观察;单侧光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微生物培养技术与转化技术
18、侵染实验;酶解法与遗传物质的确认。,2组合设计要注意“实验组”与“对照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对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专题二 实验设计与方法剖析,高考分析 实验设计类试题思维最大,信息和情境新颖,设问角度多样,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其思维能力。命题大多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等,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会
19、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类实验设计、对照类实验设计(验证型、探究型)、调查类实验设计、杂交类实验设计.分析近几年的浙江高考试题,实验设计是必考的一种题型。,解题指导,解答实验设计类试题的一般思路: 1首先确定实验目的,并对其去粗取精,提炼要点。 2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要做到对原理理解透彻。 3根据实验原理,对照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确认变量,初步形成操控变量的方法。 4根据变量的分析,确定对照的方法。 5结合实验所给的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简便性原则),草拟具体步骤方案。 6设计具体步骤后,要顺藤摸瓜,通过实验结
20、果(现象)的判断,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 7回归检验。检查自己设计的实验是否存在科学性原则,紧扣实验原理来进行分析;是否有遗漏的方法;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存在,即检验实验的严密性、科学性问题。实验设计的检验过程是终应该对照实验原理,回归实验目的。,方法突破,一、观察方法要得当 观察类的实验设计大多是以教材实验为依据,变式考查对观察材料的选择、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染色方法等。观察类实验一般不需要另设对照组,解题时,只要能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规定的现象即可。,典例1 请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现象。 推荐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紫色洋葱、吸水纸、滴管、清水、质量分数为3
21、0%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0%的KCl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酒精溶液等。 设计原理: 。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一小块洋葱表皮平展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原生质层紧贴在细胞壁上。 第二步: 。 第三步: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现象。,思路分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自动复原的原理是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则植物细胞渗透失水。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所以发生质壁分离。如果植物细胞吸收了外界溶液中的离子(或其他溶质),改变了细胞内外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则植物细胞通过渗透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可结合教材中
22、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进行设计。注意所给出的三种试剂,选用质量分数为10%的KCl溶液较合适,因为植物细胞能主动吸收K+和Cl-而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注意引流法的运用。,答案:设计原理:渗透作用。 实验步骤:第二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上质量分数为10%的KCl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取盖玻片下的液体,反复做几次。,误点警示,观察类实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取材:根据观察对象采用合适的材料,如观察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 2注意材料处理: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观察对象,做不同的材料处理,如浸泡、染色、解离、保持生活状态等。 3注意制片方法。 4
23、注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二、变量操控要科学,对照实验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变量的操控。解题时首要的任务是以实验目的为目标,以实验原理为依据,以实验材料为基础,确认实验变量(自变量)和反应变量(因变量),分析实验变量如何操纵、无关变量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如何检测。,典例2 为了验证环境因子光照、二氧化碳的不足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将叶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抽取叶内气体使之下沉于水中,在不同条件下根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推测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请回答: 实验假设 。 实验组1:取三角瓶,编号A,加入一定量的冷开水;再加入一定量的NaHCO3粉末,使其在水中溶解;用黑纱布(透弱光)包裹三角瓶后,适
24、宜温度下水浴保温;放入下沉小叶圆片10片,将三角瓶置于日光灯下;记录叶片上浮所需时间或一定时间内的上浮叶片数。 参照实验组1请简要写出实验组2应变化的条件 。 参照实验组1请简要写出对照组应变化的条件 。 预期结果:实验组1: 。实验组2: 。 浸没于水中的叶圆片上浮的原因 。,思路分析,实验目的是验证环境因子光照、二氧化碳的不足分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题干中已给出了实验原理,即根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的长短推测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一个实验变量是光照,操纵方法是遮光;一个实验变量是CO2浓度,操纵方法是NaHCO3平衡法。反应变量是叶圆片上浮,检测方法是观察并计时。,答案:光照强弱(度)、CO2等
25、条件都会影响光合作用 不加入NaHCO3粉末,不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其余方法与实验组1相同 不用黑纱布包裹三角瓶,其余方法与实验组1相同 叶片上浮所需时间长(上浮慢) 叶片上浮所需时间长(上浮慢)叶片上浮所需时间短(上浮快) 光合作用产生O2,方法导引,1常考的实验变量的操纵方法: 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平衡容器中CO2浓度NaHCO3溶液 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处理) 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除去光合作用对细胞呼吸的干扰给植株遮光,2常考的反应的显示方法: 光合速率O2释放量或CO2吸
26、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呼吸速率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体积的变化 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神经系统兴奋性等 生长激素的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或身长变化) 胰岛素的作用动物活动状态、血糖浓度,三、对照设置要合理,对照实验设置的合理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他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
27、完全一样。 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典例3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活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 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 A方法步骤: 。 B预期结果: 。 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
28、,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观察各管颜色变化。 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 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思路分析: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依据的原理是渗透作用。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可维持正常形态,在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失水皱缩,在蒸馏水中过量吸水而胀破。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即用10%NaCl溶液、蒸馏水与生理盐水进行条件对照。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凡是涉及确定变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验中,一
29、般都需要设计对照组实验。该同学实验设计的最大缺陷是缺少必要的对照。,答案:A方法步骤: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各2mL。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活鸡血,振荡摇匀,放置5min。分别取3支试管中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B预期结果: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 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pH也基本不变。,发散类比,
30、1设计实验对照组的诀窍是什么? 提示:在影响实验结果的诸多因素中,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只有一个因素即实验要研究的因素不同,其他因素必须相同且适宜。这就是设置对照时的首要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 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作任何实验处理。 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施以部分实验因素处理,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实验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出两种相应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不再另外设置对照组,是实验前后之间的对照。 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
31、即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这种方法常用于等组实验中。,四、步骤设计要逻辑,对照实验步骤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一步,取材、分组、编号。在这里实验材料包含实验中用到的各种动植物,取材时要注意数量和生理及发育状态相同;用具有烧杯、培养皿、饲养动物的容器等等。这些材料、用具在试题中都会给出,注意要结合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合理利用。 第二步,相同处理和不同处理。根据实验变量设置对照(注意:单一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且最适)。 第三步,进一步的相同处理。其他因素相同且最适的继续。 第四步,检测、观察、统计、比较。找出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对象,观察、记录、统计、比较实验数据和现象。如果实验现象是隐蔽的,
32、必须找出具体的检测方法,以显现实验结果,便于观察。,典例4 据报道,一些不法商家生产的所谓“100%纯牛奶”居然根本不与牛发生关系,只要用香精、糖、自来水和一些添加剂,就可以生产出“纯牛奶”。更为耸人听闻的是,不法商家利用垃圾堆里的破旧皮鞋、皮衣、皮帽及其他皮具,经过化学、生物处理,水解出皮革中的原有蛋白(称“人造蛋白”),作为原料制成假牛奶。有人分析,“阜阳假奶粉案”所造成的大头娃娃致死,并非单纯是蛋白质含量低那么单纯,很可能是添加了“人造蛋白”所致。 请设计实验,探究“人造蛋白”是否比缺乏蛋白质更有害儿童正常发育。 实验材料:幼龄大白鼠若干、真正的纯牛奶、不含任何蛋白质的假牛奶、含有“人造
33、蛋白”的假牛奶、发育状况测定装置(可测定一定的发育状况指标,具体不作考试要求)、饲养装置等。 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相应的结论。(写出其中2条即可),思路分析:,该实验步骤设计的基本点是: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造蛋白”是否比缺乏蛋白质更有害儿童正常发育。但不能以幼儿直接实验,应选用幼龄大白鼠作实验对象。实验的变量是“人造蛋白”,操纵方法是喂食。反应变量是发育状况。应设置两个对照组,分别喂食真正的纯牛奶和不含任何蛋白质的假牛奶。无关变量应均衡控制。如选择的大白鼠应基本一致,如年龄、体重、发育状况;分组应随机平分;喂食量应相等;其他饲养条件相同且适宜。步骤的设计要求符合逻辑,先后顺序很重
34、要。,答案:实验步骤:选取年龄相当、体重相当、发育良好的幼龄大白鼠若干,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标记为A、B、C。分别饲养。每天分别给A、B、C三组大白鼠饲喂等量的真正的纯牛奶、不含任何蛋白质的假牛奶、含有“人造蛋白”的假牛奶。在相同的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用发育状况测定装置测定A、B、C三组鼠的发育状况。记录各组发育状况指标,计算出各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A组发育正常,B组和C组均不正常,但B、C两组发育状装饰品指标差异不显著。说明“人造蛋白”并不比缺乏蛋白质更有害儿童正常发育。A组发育正常,B组和C组均不正常,但B组比C组发育状况指标好,差异显著。说明“人造蛋白”比缺乏蛋白质更有害儿
35、童正常发育。,技巧点拨,1注意步骤设计的科学性。 确定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的操作程序,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及时对仪器和步骤进行有效矫正。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要思考题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怎样运用。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题中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一般应充分利用;二是除非题目条件允许,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加实验材料和试剂。要特别注意“科学合理、设计简捷、装置简单、效果明显”的标准。,2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往往需要分段叙说,并加以编号。 试管(或烧杯、水槽等)要加以编号,以便叙说简洁。 尽量使用规范的实验术语,
36、如:载玻片、盖玻片、临时装片、无N培养基、含青霉素的培养基;等量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振荡、充分研磨等。不能用含糊的口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是“薄的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等等。,五、结果分析要全面,仔细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规律是: 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 若条件X存在,事件P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 若条件X存在,事件P不能发生,条件X改变,事件P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典例5 有机
37、物在植物体仙的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环境因素不仅能影响有机物运输的速率,也能影响有机物运输的方向。植物茎上某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既可能较多地运输到植物的顶端,也可能较多地运输到植物根部(如图所示)。研究发现,运输的方向可能和大气温度、土壤温度两者的温度有关。 请你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探究大气温度、土壤温度的温并非对植物有机物运输方向的影响”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已知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适宜温度是22,低于15有机物运输受限制)材料和用品:几棵完全相同的实验植物,分别能给大气和土壤升降温的仪器、温度计、14C标记的二氧化
38、碳、放射性元素测量仪等。 方法步骤: 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此题的实验设计首先一定要抓住“大气温度、土壤温度的温差对植物有机物运输方向的影响”这个探究条件,这样才能设计相应的实验步骤;其次要注意对照组的设计,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保持相同;最后要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探究性的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要全面,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如两组的对照,大多有三种可能;变量促进结果;变量抑制结果;变量与结果无关,或全肯定;全否定;一肯定一否定等。思维上可按数学上的数值讨论:若ab,则;若ab,则若a=b,则。,答案:方法步骤:取三棵实验植物,置于三种不同的环境中,对照组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都恒定
39、在22;实验组大气温度为15,土壤温度为22;实验组二大气温度为22,土壤温度为15;分别只给植物上某一片叶(饲喂叶)饲喂14C标记的二氧化碳(如上图);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对照组与实验组一、二中植物顶端和植物根部中放射性碳的含量,分别记作植物顶端:a、a1、a2和植物根部:b、b1、b2。 如果aa1a2,b2bb1,则说明大气温度大于土壤温度,有利于有机物向顶端运输;大气温度小于土壤温度,有利于有机物向根部运输; 如果a2a1a1,b1bb2,则说明大气温度大于土壤温度,有利于有机物向根部运输;大气温度小于土壤温度,有利于有机物向顶端运输; 如果a1=a=a2,b1=b=b2,则说明有机物的
40、运输与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没有直接的关系。,误点警示,1注意区分预测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二者是有区别的,回答问题的方式不同。 预测实验结果是根据实验原理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从而预先猜测可能是什么样的结果、有几种结果可能性,都要事先预测到。 分析实验结果是从结果出发去寻找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等。它是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对意料之外的结果乃至失败的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推论。二者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题意用词的科学性和准确规范性。当然无论是预测实验结果还是分析实验结果,都既要考虑最后的结果,也要考虑中间步骤的结果。 2探究性实验结果分析出现
41、最多的问题有:分析不全面,不能准确分析各种可能性。结论和结果不能一一对应。,六、调查方向要明确,调查类实验设计,要注意“四个明确”,即调查对象要明确、调查范围要明确、调查方法要明确(如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统计方法要明确。,典例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A白化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思路分析:用排除法,根据调查的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
42、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的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故可排除A和C。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具有家庭聚集的特点,不适合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故可排除D。答案:B,方法导引 调查法中常使用的调查方法、统计技术和测量技术:,专题三 实验分析方法剖析,高考分析 实验分析类试题,着重考查理解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并对相关结论进行解释与评价的能力,命题的素材大多以教材内容和教材实验为基础,创设全新的情境,给出或要求答出实验过程,考查对实验的
43、分析和评价。按考查的核心问题,可分为假设预期型、结果结论型、数据与图表型、原理释因型、评价修正型。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此类题型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解题指导 总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从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入手,分析实验假设,并作出预期。总结概括实验原理,研究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联想基本知识,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建立关联。,一、假设与预期,点击思维 此类试题要求对实验作出假设、预期。解题的一般思路有:变量关联法。有关假设预期的考查,往往是给出了一定的实验过程,应注意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假设”实质上就是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关联,阐明自变量如何引起因变量。“预期”则是阐明给出一定的自变量会引起因变
44、量如何变化。 现象联想法。分析实验现象,联想相关知识,寻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个原因也就是“假设”。 因果联系法:已作出假设,进一步分析,若“假设”成立,则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若“假设”不成立,则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即“预期”。,典例1 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甲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无菌落产生;甲细菌在完全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产生了甲菌落。实验二:乙细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无菌落产生;乙细菌在完全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产生了乙菌落。 实验三:甲细菌与乙细菌混合在基本培养基中培养结果有菌落产生。 如果实验三出现的是一种新菌落,既不是甲菌菌落,也不是乙菌菌落(已排除突变),对这
45、一实验现象的原因提出你的假设: 。 如果在实验一的培养基中增添甲物质,则会出现甲细菌的菌落;实验二的培养基中增添乙物质,则会出现乙细菌的菌落;实验三是将甲细菌和乙细菌同时培养,结果出现了甲细菌和乙细菌两种菌落。根据上述实验再现提出你的假设: 。,思路分析:,的“假设”可用现象联想法。实验三出现的是一种新菌落,新菌落的产生可联想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题中已排除基因突变,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故可能的原因是甲乙细菌间发生了基因重组。的“假设”可用变量关联法。实验一单独培养甲细菌,不产生菌落是因为缺少甲物质。与实验三对照,自变量是乙细菌,所以实验三产生
46、了甲菌落的原因是乙细菌的存在,可能是乙细菌产生了甲物质;同理,实验二和三对照,实验三产生了乙细菌可能是由于甲细菌产生了乙物质。答案:甲乙细菌间发生了基因重组 甲细菌代谢产生了乙细菌繁殖需要的乙物质,乙细菌代谢产生了甲细菌繁殖需要的甲物质,发散类比,很多试题中往往只提出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而没有提出假设,实验假设应怎样表述? 实验假设是实验者自己对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未经证实的解释。假设是问题的延伸,同时也是实验设计的基础。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同一问题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提出不同的假设。一般情况下,假设无对错之分,但假设又有好坏之分,一个好的假设总是和作出假设的前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47、派生性和演绎性。在表述上,假设应该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如“细胞分裂素是否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这是实验提出的问题,而该实验的假设则可以表述为“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或“细胞分裂素没有延续叶片衰老的作用”。,二、结果与结论,点击思维 结果:指可观察或测量的实验现象,应为实验实际出现的情况。 结论:结论的得出须依据实验结果,即若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则得出与先前的假说一致的结论或“假说成立”,若实验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则得出的结论应为“假说不成立”。 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时,首先要分清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根据相关原理,结果只有一个,结论只有一个;探究性实验遵循完整性原则,结果有多种可能,每一个结果有一个结论。 解题的一般思路:通过实验目的或步骤(根据单一因素不同)找出实验变量,将实验分为多个对照组。由因找果,分析实验变量与结果间的逻辑关系,先得出正确结论(分结论)。再根据各对照组中得出的“分结论”,综合为“全面结论(总)”。在验证性实验中,如果实验目的已知,可直接作为正确结论,但全面性要因对照组而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