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0180-2017 代替 Q/GDW 180 2008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66kV or under overhead c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2018 - 02 - 13 发布 2018 - 02 - 13 实施 国家电网 公司 发布 Q/GDW 10180 2017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 和 定义 . 1 4 符号 . 2 5
2、 路径 . 3 6 气象条件 . 4 7 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 . 5 8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 7 9 杆塔型式 . 9 10 杆塔荷载和材料 . 10 11 杆塔设计基本规定 . 14 12 杆塔结构 . 15 13 基础 . 16 14 杆塔定位、对地距离和交叉跨越 . 17 15 附属设施 . 2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典型气象区 . 22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架空电力线路环境污秽等级 . 23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基础上拔土计算容重和上拔角 . 25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弱电线路等级 . 26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公路等级 . 27 编制说明 .27 Q/
3、GDW 10180 2017 II 前 言 为规范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设计 ,制定 本标准 。 本标准 是 在总结 2010年以来国家电网系统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设计实践和 工程应用成果的基础上 ,并 参考了 GB 50061等有关规程、规范编制而成。 本标准代替 Q/GDW 180 2008,与 Q/GDW 180 2008 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增加了第 4 章“ 符号” ; 附录增加了表 B.2 架空电力线路典型环境污湿特征与相应现场污秽度评估; 新增钢管杆应用的内容; 增加了防舞条款; 深化、细化了重要交叉跨越方案的设计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 基建部 提出
4、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网 北京 经济技术研究院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 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 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经济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电力设计院、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经济研究院、江西省电力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显鑫、 李鹏、 黄连壮、程述一、李奥森、张子引、王东星、卢飞、田雷、庾思黎、黄浩、刘颢、于性波、丛培元、程巍、张景涛、马强、王海民、徐佩洪。 本标准 2008年 3月首次发布, 2017年 6月第一次修订 。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 部。 Q/GDW
5、 10180 2017 1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技术 。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新建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以下简称线路)工程的设计,技术改造线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8.1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GB 3098.2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母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
6、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DL/T 284 输电线路杆塔及电力金具用热浸镀锌螺栓与螺母 JTG D2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轻冰区 light ice area 设计覆冰厚度为 10mm及以下地区。 3.2 中冰区 medium ice area 设计覆冰厚度大于 10mm小于 20mm地区。 3.3 重冰区 heavy ice area 设计覆冰 厚度为 20mm及以上地区。 3.4 稀有风速,稀有覆冰 rare wind speed,rare ice thicknees 根据历史上确实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
7、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覆冰情况所拟定的验算气象条件。 3.5 平均运行张力 everyday tension 年平均气温情况下,弧垂最低点的导线或地线张力。 Q/GDW 10180 2017 2 3.6 重力式基础 weighting foundation 基础上拔稳定主要靠基础的重力,且其重力大于上拔力标准值的基础。 3.7 钢筋混凝土杆 reinforced concrete pole 普通钢筋混凝土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杆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的总称。 3.8 居民区 residential area 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 3.9 非居民区 nonresi
8、dential area 上述居民区以外地区。虽然时常有人、有车辆或农业机械到达,但未遇房屋或房屋稀少的地区。 3.10 交通困难地区 difficult transport area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AI: 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 AS: 构件的体型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 A(K、 S、 C、 ) : 基础上拔或倾覆的承载力函数; C: 结构或构件的裂缝宽度或变形的规定限值 ; d: 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 D: 导线水平线间距离; DX: 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 DP: 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 DZ: 导线间垂直投
9、影距离; f: 钢绞线强度设计值; f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max: 导线最大弧垂; fu: 钢绞线的破坏强度 ; F: 设计荷载; Fu: 悬式绝缘子的机械破坏荷载或针式绝缘子、瓷横担绝缘子的受弯破坏荷载或蝶式绝缘子、金 具的破坏荷载; h: 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 H: 海拔高度; K: 机械强度安全系数; L: 档距 ; LK: 悬垂绝缘子串长度; Lp: 杆塔的水平档距; n: 海拔高度为 1000m 以下地区的绝缘子数量; nh: 海拔高度为 1000 3500m 地区的绝缘子数量; P: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 Pmax: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
10、 ; Q/GDW 10180 2017 3 R: 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 S: 导线与地线在档距中央的距离; SGK: 永久荷载标准值; SQiK: 第 i 项可变荷载标准值; TE: 基础上拔或倾覆外力设计值; U: 线路电压; WI: 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 W0: 基准风压标准值 ; WS: 杆塔风荷载标准值; WX: 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 : 风压不均匀系数; C: 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 Z: 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 S: 构件的体型系数; SC: 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 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 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11、 1: 钢绞线强度扭绞调整系数; 2: 钢绞线强度不均匀系数; o: 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i: 第 i 项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f: 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 K: 几何参数的标准值; S、 C: 土及混凝土的重度设计值 ; rf: 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5 路径 5.1 架空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考虑运行、施工、交通条件 、微地形微气象条件、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和路径长度等因素,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5.2 市区架空电力线路的路径,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线路路径走廊位置,应与各种管线和其他市政设施 统筹
12、 安排。 5.3 架空电力线路路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减少与其他设 施交叉;当与其他架空线路交叉时,其交叉点不宜选在被跨越线路的杆塔顶上。 b) 架空电力线路跨越架空弱电线路的交叉角,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架空电力线路与架空弱电线路的交叉角 弱电线路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交叉角 40 25 不限制 架空弱电线路等级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D 的规定。 c) 3kV 及以上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越储存易燃、易爆物的仓库区域。架空电力线路与甲类生产厂房和库房、易燃易爆材料堆场以及可燃或易燃、易爆液(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应符Q/GDW 10180 2017 4 合 GB500
13、16 的规定。甲类厂房、库 房,易燃材料堆垛,甲、乙类液体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可燃、助燃气体储罐与架空线路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电杆(塔)高度的 1.5 倍;丙类液体液体储罐与电力架空线路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电杆(塔)高度 1.2 倍。 35kV 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与储量超过 200m3的液化石油气单罐的最近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40m。 d) 架空电力线路宜避开洼地、冲刷地带、不良地质地区、原始森林区以及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 e) 架空电力线路不宜跨越房屋。 5.4 架空电力线路不宜通过林区,当确需经过林区时应结合林区道路和林区具体条 件选择线路路径,并应尽量减少林木砍伐。 10kV
14、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通道宽度,不宜小于线路两侧向外各延伸 2.5m。35kV 和 66kV 架空电力线路宜采用跨越设计,特殊地段宜结合电气安全距离等条件严格控制树木砍伐。 5.5 架空电力线路通过果林、经济作物林以及城市绿化灌木林时,不宜砍伐通道。 5.6 耐张段的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a) 35kV 和 66kV 线路耐张段的长度,不宜大于 5km; b) 10kV 及以下线路耐张段的长度,不宜大于 2km; c) 通过中 冰区 、重冰区的重要线路,设计时宜缩小耐张段的长度 。 5.7 路径选择应避开军事设施、大型工矿企业及重要设施等,符合城镇规划。 5.8 路径选择应考虑电台、机场、弱电线
15、路等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 6 气象条件 6.1 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的气象资料和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按以下重现期确定: a) 35kV 及以上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气温及最大设计风速重现期均应取 30 年; b) 10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气温重现期应取 15 年,最大设计风速重现期应取 30 年; c) 如沿线的气象与附录 A 中表 A.1 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 6.2 确 定最大设计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 10min 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作样本,并宜采 极值型分布作为概率模型。统计风速的高度应采用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 10m 高。 6.3 架空电力线路
16、的最大设计风速,应按最大风速统计值选取,且不应低于 23.5m/s。山区 架空电力线路 的最大设计风速,如无可靠资料,应按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 10%选用,且不应低于 25m/s。 6.4 重要线路最大设计冰厚,轻冰区、中冰区、重冰区均宜较附近一般架空电力线路的最大设计覆冰增加 5mm。对重冰区架空电力线路,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 进行验算。 6.5 架空电力线路位于河岸、湖岸、高峰以及山谷口等容易产生强风的地带时,其最大设计风速应较附近一般地区适当增大。 6.6 最高气温宜采用 +40 。在最高气温工况、最低气温工况和年平均气温工况下,应按无风、无冰计算。 6.7 架空电力线路设计采用
17、的年平均气温,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a) 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 3-17 之间时,年平均气温应取与此数邻近的 5 的倍数值; b) 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小于 3 或大于 17 时,应将年平均气温减少 3 5 后,取与此数邻近的 5 的倍数值。 6.8 架空电力 线路设计采用的导线或地线的覆冰厚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可取 5mm、 10mm、 15mm 或20mm。冰的密度应按 0.9g/cm3计;覆冰时的气温应采用 -5 。覆冰时的风速宜采用 10m/s。 6.9 安装工况的风速应采用 10m/s,且无冰,气温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a) 最低气温为 -40 的地区,应采用 -15 ; b) 最低气温为
18、-20 的地区,应采用 -10 ; c) 最低气温为 -10 的地区,应采用 -5 ; d) 最低气温为 -5 的地区,应采用 0 。 6.10 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 15 ,风速可采用 10m/s;检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时,风速应采用 0m/s,且无冰。 6.11 内部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可采用最大设计风速的 50%,但不宜低于 15m/s,Q/GDW 10180 2017 5 且无冰。 6.12 在最大风速工况下应按无冰计算,气温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a) 最低气温为 -10 及以下的地区,应采用 -5 ; b) 最低气温为 -5 及以上的地区,应采用 +10 。
19、6.13 带电作业工况的风速可采用 10m/s,气温可采用 15 ,且无冰。 6.14 长期荷载工况的风速应采用 5m/s,气温应采用年平均气温,且无冰 。 7 导线、地线、绝缘子和金具 7.1 一 般规定 7.1.1 架空电力线路的导线,可采用钢芯铝绞线或铝绞线,地线可采用镀锌钢绞线。在沿海和其他对导线腐蚀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使用耐腐蚀导线。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节能金具。 7.1.2 市区 10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 ,遇下列情况可采用绝缘铝绞线: a) 线路走廊狭窄,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地段; b) 高层建筑邻近地段; c) 繁华街道或人口密集地区; d) 游览区和绿化区;
20、e) 空气严重污秽地段; f) 建筑施工现场。 7.1.3 导线的型号应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工程的技术条件综合确定。 7.1.4 地线的型号应根据防雷设计和工程技术条件的要求确定。 7.1.5 66kV 架空电力线路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时,导线、地线应选择技术成熟、运行经验丰富的产品, OPGW 光缆宜选用全铝包钢结构。 7.1.6 66kV 架空电力线路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时,导线悬垂绝缘子串应采用独立挂点双联串设计,耐张绝缘子应采用双联及以上结构形式,单联串强度应满足最大使用荷载的安全系数要求。风振严重区域的导、地线线夹、 防振锤和间隔棒应选用加强型 金具、耐磨型金具或预绞式金具。
21、7.2 架线设计 7.2.1 导线或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使用张力,不应大于绞线瞬时破坏张力的 40%。悬挂点的张力不应大于绞线瞬时破坏张力的 44%。导、地线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条件下,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瞬时破坏张力的 70%,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超过 77%。 7.2.2 导线的张力弧垂计算,在各种气象条件下应采用最大使用张力和平均运行张力作为控制条件。地线的张力弧 垂 计算可采用最大使用张力、平均运行张力和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作为控制条件。 7.2.3 导线与 地线在档距中央的距离,应符合式 ( 1) 要求: S0.012L+1 ( 1) 式中: S导线与地线在档距中央的距
22、离,单位为米( m); L档距,单位为米( m)。 注:计算条件:气温 15 ,无风、无冰。 7.2.4 导、地线防振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铝钢截面比不小于 4.29 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其导、地线的平均运行张力上限及防振措施,应符合表 2 的要求。当有多年运行经验时可不受表 2 的限制。 b) 对 7.2.4 a)以外的导、地 线,其允许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及相应的防振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运行经验确定,也可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 Q/GDW 10180 2017 6 表 2 导线或地线平均运行张力上限及防 振 措施 档距和环境状况 平均运行张力上限 (瞬时破坏
23、张力的百分数)( %) 防振措施 钢芯铝绞线 镀锌钢绞线 开阔地区档距 500m 16 12 不需要 非开阔地区档距 500m 18 18 不需要 档距 120m 18 18 不需要 不论档距大小 22 - 护线条 不论档距大小 25 25 防振锤(线)或 另加护线条 7.2.5 66kV 线路经过易发生舞动地区时应采取或预留防舞措施。 7.2.6 35kV 和 66kV 架空电力线路的导线或地线的初伸长率应通过试验确定,导线或地线的初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可采用降温法补偿。当无试验资料时,初伸长率和降低的温度可采用表 3 所列数值。 表 3 导线或地线的初伸长率和降低的温度 类型 初伸长度 降低
24、的温度 ( ) 钢芯铝绞线 铝钢截面比 4.29 4.38 310-4 15 5.05 6.16 310-4 410-4 15 20 7.71 7.91 410-4 510-4 20 25 11.34 14.46 510-4 610-4 25(或根据试验数据确定) 镀锌钢绞线 110-4 10 铝钢截面比小的钢芯铝绞线应采用表中的下限数值;铝钢截面比大的钢芯铝绞线应采用表中的上限数值。 7.2.7 10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导线初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可采用减少弧垂法补偿 , 弧垂减小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铝绞线或绝缘铝绞线采用 20%; b) 钢芯铝绞线采用 12%。 7.3 绝缘子和金
25、具 7.3.1 绝缘子和金具的机械强度应按式 ( 2) 验算 : KF Fu ( 2) 式中: K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可按表 4 采用; F设计荷载,单位为千牛( kN); Fu悬式绝缘子的机械破坏荷载或针式绝缘子、瓷横担绝缘子的受弯破坏荷载或蝶式绝缘子、金具的破坏荷载,单位为千牛( kN)。 7.3.2 绝缘子和金具的安装设计可采用安全系数设计法。绝缘子及金具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 4 绝缘子及金具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 类型 安全系数 运行工况 断线工况 断联工况 验算工况 悬式绝缘 子 2.7 1.8 1.5 1.5 Q/GDW 10180 2017 7 表 4 (续)
26、 类型 安全系数 运行工况 断线工况 断联工况 验算工况 针式绝缘子 2.5 1.5 - 1.5 蝶式绝缘子 2.5 1.5 - 1.5 瓷横担绝缘子 3.0 2.0 - 1.5 复合绝缘子 3.0 1.8 1.5 1.5 金具 2.5 1.5 1.5 1.5 8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8.1 架空电力线路环境污秽等级应符合本 规定 附录 B 中表 B.1 的规定。污秽等级可根据审定的污秽分区图并结合运行经验、污湿特征、瓷外绝缘表面污秽物的性质及 其等值附盐密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35kV和 66kV 架空电力线路绝缘子的型式和数量,应根据 绝缘子的单位泄漏距离确定 。瓷绝缘的单位泄漏距离应符合
27、本 规定 附录 B.2 的有关规定。 8.2 35kV 和 66kV 架空电力线路,宜采用悬式绝缘子。悬垂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在海拔高度 1000m以下空气清洁地区,宜采用表 5 所列数值。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应比悬垂绝缘子串的同型绝缘子多一个。全高超过 40m 的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 10m,应增加一 片 绝缘子。 表 5 悬垂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 单位 :个 绝缘子型号 绝缘子数量 线路电压 35kV 线路电压 66kV XP-70 3 5 8.3 6kV 和 10kV 架空电力线路的直线杆塔,宜采用针式绝缘子或瓷横担绝缘子 ,也可采用柱式绝缘子 ;耐张杆塔宜采用悬式绝缘子串或
28、蝶式绝缘子和悬式绝缘子组成的绝缘子串。 8.4 3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直线杆塔宜采用针式绝缘子或瓷横担绝缘子;耐张杆塔宜采用蝶式绝缘子。 8.5 海拔高度为 1000 3500m 的地区,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数量,应按式 ( 3) 确定: nh n1+0.1( H 1) ( 3) 式中: nh海拔高度为 1000 3500m 地区的绝缘子数量,单位为片; n海拔高度为 1000m 以下地区的绝缘子数量,单位为片; H海拔高度,单位为千米( km)。 8.6 通过污秽地区的架空电力线路,宜采用防污绝缘子、有机复合绝缘子或采用其他防污措施。 8.7 海拔高度为 1000m 以下的地区, 35kV
29、 和 66kV 架空电力线路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拉线、脚钉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拉线、脚钉的最小间隙 单位:米 工况 最小间隙 线路电压 35kV 线路电 压 66kV 雷电过电压 0.45 0.65 内部过电压 0.25 0.50 运行电压 0.10 0.20 Q/GDW 10180 2017 8 8.8 海拔高度为 1000m 及以上的地区,海拔高度每增高 100m,内 部 过电压和运行电压的最小间隙应按本规 定 表 6 所列数值增加 1%。 8.9 10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导线之间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 7 的规定。采用绝
30、缘导线的线路,其最小间隙可结合地区运行经验确定。 3kV 10kV 架空电力线路的引下线与 3kV以下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 0.2m。 表 7 过引线、引下线与邻相 导线之间的最小间隙 单位:米 线路电压 最小间隙 3 kV 10kV 0.3 3kV 以下 0.15 8.10 10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的导线与杆塔构件、拉线之间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 8 的规定。采用绝缘导线的线路,其最小间隙可结合地区运行经验确定。 表 8 导线与杆塔构件、拉线之间的最小间隙 单位:米 线路电压 最小间隙 3 kV 10kV 0.2 3kV以下 0.05 8.11 带电作业杆塔的最小间隙应符合下列要求
31、: a) 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间隙,在海拔高度 1000m 以下的地区 ,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b) 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应增加 0.3m 0.5m。 表 9 带电作业杆塔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间隙 单位:米 线路电压 10kV 35kV 66kV 最小间隙 0.4 0.6 0.7 8.12 架空电力线路,可采用下列过电压保护方式: a) 66kV 线路,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30d 以上的地区,宜沿全线架设地线。 b) 35kV 线路,进出线段宜架设地线。 c) 在多雷区, 3kV 10kV 混凝土杆线路可架设地线,或在三角排列的中线上装设避雷器;当采用铁横担时,宜提 高绝缘子
32、等级;绝缘导线铁横担的线路,可不提高绝缘子等级。 8.13 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宜采用 20 30。山区单根地线的杆塔可采用 25。杆塔上两根地线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导线与地线间垂直距离的 5 倍。 8.14 有地线的杆塔应接地。在雷季,当地面干燥时,每基杆塔工频接地电阻,不宜超过表 10 所列数值。小接地电流系统,无地线的杆塔,在居民区宜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 30。 表 10 杆塔的最大工频接地电阻 土壤电阻率 ( m) 100 100 500 500 1000 1000 2000 2000 工频接地电阻( ) 10 15 20 25 30 8.15 钢筋混凝土杆铁横担和钢筋混凝土
33、横担线路的地线支架、导线横担与绝缘子固定部分之间,宜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接地引下线相连。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的非预应力钢筋可兼作接地引下线。利用钢筋兼作接地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电杆,其钢筋与接地螺母和铁横担间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外敷的Q/GDW 10180 2017 9 接地引下线可采用镀锌钢绞线,其截面不应小于 25mm2。接地体引出线的截面不应小于 50mm2,并应采用热镀锌。 8.16 通过耕地的架空电力线路,其接地体 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 9 杆塔型式 9.1 市区架空电力线路宜采用多回路杆塔和不同电压等级线路共架的多回路杆塔 。塔位占地受限时,
34、宜采用钢管杆。 9.2 35kV 及以上单回路杆塔,导线可采用三角排列或水平排列;多回路杆塔可采用鼓型、伞型或双三角型排列。 3kV 10kV 单回路杆塔,导线可采用三角排列或水平排列;多回路杆塔,导线可采用三角和水平混合排列或垂直排列。 3kV 以下杆塔,导线可采用水平排列或垂直排列。 9.3 架空电力线路导线的线间距离,应结合运行经验,按下 列要求确定: a) 35kV 和 66kV 杆塔的线间距离,应按下列公式 ( 4)( 6) 计算: 0 .4 0 .6 5110k UD L f ( 4) 2X 43PZD D D( 5) h 0.75D ( 6) 式( 4)( 6)中: D导线水平线
35、间距离 ,单位为米( m); 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单 位为米( m); 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单位为米( m); 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单位为米( m); 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单位为米( m); U线路电压 ,单位为千伏( kV); fmax导线最大弧垂,单位为米( m); h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单位为米( m)。 b) 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垂直线间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66kV 杆塔不应小于 2.25m; 35kV杆塔不应小于 2m。 c) 10kV 及以下杆塔的最小线间距离,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采用绝缘导线的杆塔,其最小线间距离可结合地 区运行经验确
36、定。 表 11 10kV及以下杆塔最小线间距离 单位:米 线路电压 线 间 距 离 档 距 ( m) 40 及以下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3 kV 10kV 0.6 0.65 0.7 0.75 0.85 0.9 1.0 1.05 1.15 3kV 以下 0.3 0.4 0.45 0.5 - - - - - d) 3kV 下线路,电杆两侧的两导线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0.5m。 e) 380V 及以下沿墙敷设的绝缘导线,当档距不大于 20m 时,其线间距离 不宜小于 0.2m。 9.4 10kV 及以下多回路杆塔和不同电压级同杆架设的杆塔,横担间最小垂直距离,应符
37、合表 12的规定。采用绝缘导线的多回路杆塔,横担间最小垂直距离,可结合地区运行经验确定。 Q/GDW 10180 2017 10 表 12 横担间最小垂直距离 单位:米 组合方式 直线杆 转角或分支杆 3 kV 10kV 与 3 kV 10kV 0.8 0.45/0.6 3 kV 10kV 与 3kV 以下 1.2 1.0 3kV 以下与 3kV 以下 0.6 0.3 注:表中 0.45/0.6 系指距上面的横担 0.45m,距下面的横担 0.6m。 9.5 35kV 和 66kV 架空电力线路,在覆冰地区上下层导线间或导线与地线间的水平偏移,不应小于表13 所列数值。设计覆冰厚度为 5mm
38、及以下的地区,上下层导线间或导线与地线间的水平偏移,可根据运行经验确定。设计覆冰厚度为 20mm 及以上的重冰地区,导线宜采用水平排列。 表 13 覆冰地区上下层导线间或导线与地线间的最小水平偏移 单位:米 设计覆冰厚度 ( mm) 最小水平偏移 线路电压 35kV 线路电压 66kV 10 0.2 0.35 15 0.35 0.5 20 0.85 1.0 9.6 3 kV 66kV 多回路杆塔,不同回路的导线间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14 的规定;采用绝缘导线的杆塔,不同回路的导线间最小水平距离可结合地区运行经验确定。 表 14 不同回路的导线间最小距离 单位:米 线路电压 3 kV 10kV
39、35kV 66kV 线间距离 1.0 3.0 3.5 9.7 66kV 与 10kV 同杆塔共架的线路,不同电压级导线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3.5m; 35kV 与 10kV同杆塔共架的线路,不同电压级导线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2m。 10 杆塔荷载和材料 10.1 荷载 10.1.1 各 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 (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 )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等情况。 10.1.2 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最大风速、无冰、未断线; b) 最大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 c) 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 (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 )。 1
40、0.1.3 直线型杆塔的断线 (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 )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断导线 (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 )情况 b) 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单导线时,断任意一根导线,分裂 导线时,任意一相有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无风、无冰。单导线的断线张力,应按照表 15 的规定确定。 表 15 单导线断线张力与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比值( %) 钢芯铝绞线型号 钢筋混凝土杆及拉线塔 自立式铁塔 JL/G1A-95/20 及以下 30 40 JL/G1A -120/20 JL/G1A -185/45 35 40 JL/G1A -240/20 及以上 40 50 Q/GDW 10180
41、2017 11 c) 两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对平地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一根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 40%及50%。 d) 多回路杆塔。单导线时,断任意 两根导线;分裂导线时,任意两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仍按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的规定选用。地线未断、无冰、无风。 e) 地线不平衡张力情况。不论带多少回路的杆塔,任意一根地线有不平衡张力,导线未断、无冰、无风。地线的不平衡张力,应按照表 16 的规定确定。 f) 针式绝缘子杆塔的导线断线张力宜大于 3000N。 表 16 地线不平衡张力与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比值( %) 杆塔类别 钢筋混凝土杆 拉线铁塔 自立式铁塔 66kV 及
42、以下线路 15 20 30 50 10.1.4 耐张型杆塔的断线 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在同一档内断任意两相导线 (终端杆塔应考虑作用有一相或两相断线张力的不利情况 )、地线未断、无冰、无风; b) 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无冰、无风; c) 断线情况时,所有的导线和地线的张力,均应分别取最大使用张力的 70%及 80%。 10.1.5 重冰地区各类杆塔的断线工况,应按覆冰、无风、气温为 -5 计算,断线工况的覆冰荷载不应小于运行工况计算覆冰荷载的 50%。重冰地区还应按所有导线及地线不均匀脱冰(一侧覆冰 100%,另侧覆冰不大于 50%)计算不平衡张力荷载。对直线 杆塔,可按导
43、线和地线不同时发生不均匀脱冰验算。对耐张型杆塔,可按导线和地线同时发生不均匀脱冰验算。 10.1.6 各类杆塔的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 10.1.7 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 10m/s 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下考虑下列荷载组合: a) 直线型 (含悬垂转角型 )杆塔的安装荷载: 1) 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发生的荷载。 2) 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导线及地线的锚线张力。 b) 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 1) 导线及地线荷载。锚塔:锚地线时,相邻档 内的导线及地线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紧线塔: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
44、同档内的导线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已架设或未架设。 2) 临时拉线所产生的荷载。 c) 安装荷载计算,应计及下列因素: 1) 安装人员及其携带的工具等附加重力荷载。 2) 导线及地线的初伸长补偿、施工误差及过牵引等产生的影响。 3) 牵引或提升导线及地线时对杆塔的冲击作用。 10.1.8 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应按实际需要,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 10.1.9 终 端杆塔应计及变电所 (或升压站 )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 10.1.10 外壁的坡度小于 2%的圆锥形构件和圆筒形钢管构件,应计及风激横向振动的效应,必要时宜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0.1.
45、11 导线及地线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式( 7)和式( 8)计算: WX= W0 Z SC C d Lp B sin2 (7) W0=V2/1600 (8) 式( 7)( 8)中: WX垂直 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单位为千牛( kN); 风压不均匀系数,应根据设计基准风速,按照表 17 的规定确定; C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 C取 1.0;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 现行国家标准 GB 50009 的规定确定,当基准高度不是 10m 时,应作相应换算; Q/GDW 10180 2017 12 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线径小于 17mm 或覆冰时 (不论线径大小 )应取 SC=1
46、.2;线径大于或等于 17mm 时, SC取 1.1; 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单位为米( m); Lp杆塔的水平档距,单位为米( m); B1导、地线及绝缘子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 5mm 冰区取 1.1, 10mm 冰区取 1.2, 15mm 冰区取 1.3, 20mm 及以上冰区取 1.5 2.0; 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单位为度( ); W0基准风压标准值, kN/m2,应根据基准高度的风速 V, m/s,按式 (8)计算。 表 17 风压不均匀系数 风速 V(m/s) V10 V=15 20V 30 30V 35 V35 计算杆
47、塔荷载 1.0 1.0 0.85 0.75 0.70 校验 杆塔电气间隙 1.0 1.0 0.85 0.75 0.70 注:对跳线等档距较小者的计算, 宜取 1.0 10.1.12 杆塔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式( 9)计算 WS=W0ZSZB2A S (9) 式中: 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单位为千牛( kN); W0基准风压标准值, kN/m2; S、 AS分别为 构件的体型系数和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 m2,体型系数按现行国家规范 GB50009确定;对重冰区覆冰工况下 AS应考虑为正常无冰 条件下面积的 2 倍; 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对杆塔本身,当杆塔全高不超过 50m 时,应按照表 18
48、对全高采用一个系数;当杆塔全高超过 50m 时,应按现行国家规范 GB50009 的规定,采用由下到上逐段增大的数值,但其加权平均值不应小于 1.5。对基础,当杆塔全高不超过 50m 时,应取 1.0;全高超过 50m 时,应取 1.3; B2构件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 5mm 冰区取 1.1, 10mm 冰区取 1.2, 15mm 冰区取 1.6, 20mm及以上冰区取 1.8, 20mm 及以上冰区取 2.0 2.5。 表 18 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Z 杆塔全高 H(m) 50 Z 铁塔 1.0 1.2 1.5 基础 1.0 1.0 1.3 注: 对自立式铁塔,表中数值适用于高度与根开之比为 4 6 10.1.13 绝缘子串风荷载的标准值,应按式 (10)计算 WI=W0 Z B1 AI (10) 式中: 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单位为千牛( kN); W0基准风压标准值, kN/m2;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 现行国家标准 GB 50009 的规定确定 ,当基准高度不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