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4 ,大小:1.71MB ,
资源ID:401038      下载积分:5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4010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Q GDW 11675-2017 ±1100kV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Q GDW 11675-2017 ±1100kV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pdf

1、ICS 29.240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675 2017 1100kV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1100kV DC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2018 - 01 - 18 发布 2018 - 01 - 18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 Q/GDW 116752017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 3 5 路径 5 6 气象条件 6 7 导线和地线 7 8 绝缘子和金具 9 9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 10 10 导

2、线布 置 12 11 荷载 13 12 杆塔 18 13 基础 22 14 对地距离及交叉跨越 23 15 通道 设计 27 16 环境保护 29 17 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 29 18 附属设施 29 附录 A(资 料性附录) 导线表面最大电位梯度计算 . 31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电晕无线电干扰场强计算 . 3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电晕可听噪声计算 . 34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地面合成场强和离子流密度计算 . 35 附录 E( 资料 性附录) 弱电线路等级 . 36 附录 F( 资料 性附录) 公路等级 . 37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内河航道等级 . 38 编制说明 39

3、 Q/GDW 116752017 II 前 言 为在 11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 基建部 和 直流建设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 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文卫兵、张福轩、胡劲松、余军、孙涛、李本良、李喜来、高福军、赵江涛、侯中伟、鲁俊、刘泉、李永双,袁志磊、张小力、郎需军、张小力、张彤、李美峰、李晋、周军、夏亮、张超、李永双、夏波、张国良、张林枫、阴玮、李先志、江

4、岳、郭勇、陈鹏、程述一、刘琦、马勇、田雷、王志强、赵雪灵、刘福海、陈兴哲、潘祖杰、蒲凡、朱永平、胡吉磊、杨博 。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6752017 1 1100kV 直流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11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的主要技术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双极单回 1100kV线路的设计 ,单极线路、与接地极线路共塔线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5、用于本文件。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159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3098.1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3098.2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母、粗牙螺纹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JGJ 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Q/GDW 1829 架空输电线路防舞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1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 1100kV DC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标称电压为 1100kV 的直流架空输电线路。 3.2 地面 合成场强 total field strength above g

6、round 由导线所带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和由空间电荷产生的电场 合成的地面场强。 3.3 离子流密度 ion current density 在电场的作用下,空间电荷不断向地面移动,地面单位面积所接收到的电流。 3.4 弱电线路 telecommunication line 泛指 传输 各种电信号 的电信 线路。 3.5 Q/GDW 116752017 2 轻、中、重冰区 light/medium/heavy icing area 设计覆冰厚 10mm及以下地区为轻冰区,设计冰厚大于 10mm小于等于 20mm地区为中冰区, 20mm及以上地区为重冰区( 20mm冰区可按中冰区或重冰区两种冰区进

7、行设计)。 3.6 基本风速 reference wind speed 一般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 10m高度处 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 10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 3.7 稀有风速 、 稀有覆冰 rare wind speed、 rare ice thickness 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覆冰。 3.8 耐张段 section 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 3.9 平均运行张力 everyday tension 年平均气温情况下,弧垂最低点的导线或地线张力。 3.10 等值附盐密度 equivalent salt dep

8、osit density(ESDD) 溶解后具有与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自然沉积物溶解后相同电导率的氯化钠总量除以表面积,简称等值盐密。 3.11 不溶物密度 non-soluble deposit density(NSDD) 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非可溶性残留物总量除以表面积 ,也 称灰密。 3.12 轻、中、重污区 light/medium/heavy contamination area 地区等值盐密小于等于 0.05mg/cm2为轻污区,等值盐密小于等于 0.08mg/cm2大于 0.05mg/cm2为中污区, 等值盐密小于等于 0.15mg/cm2大于 0.08mg/

9、cm2为重污区。 3.13 居民区 residential area 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 3.14 非居民区 non-residential area 居民区以外地区 ,虽然时常有人、有车辆或农业机械到达,但没有房屋或房屋稀少地区。分为一般非居民区和人烟稀少的非农业作业区。 Q/GDW 116752017 3 3.15 交通困难地区 difficult transport area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 3.16 间隙 electrical clearance 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 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 3.17 对地距离 ground clearan

10、ce 在规定条件下,任何带电部分与地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3.18 保护角 shielding angle 通过地线的垂直平面与地线和被保护受雷击的外侧子导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 3.19 采动影响区 mining affected area 受矿产开采扰动影响的区域。 3.20 大跨越 large crossing 线路跨越通航大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 1000m以上)或铁塔较高(在 140m以上),导线选型或铁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 别困难的耐张段。 3.21 重要输电通道 important transmission lines corridor 重要

11、输电通道由若干构成骨干网架的架空输电线路和战略性架空输电线路组成 。 3.22 双极 double pole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的正负极。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 文件 。 4.1 作用与作用效应 C结构或构件的裂缝宽度或变形的规定限值;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P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 Pmax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 Q/GDW 116752017 4 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SEhk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值; SEQK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效应的 代表 值; SEVK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值; SGE永久荷载效应的 代表 值; SGK永久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SQ

12、iK第 i项可变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Swk风荷载效应的标准值; T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验算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或常年荷载; TE基础上拔或倾覆外力设计值; 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 TP导、地线的拉断力; TR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 V基准高度为 10m的风速; WI绝缘子串风荷载标准值; WO基准风压标准值; WS杆塔风荷载标准值 ; WX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 C混凝土的重度设计值; S土的重度设计值。 4.2 电工 n海拔 1000m时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 nH高海拔下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 U系统标称电压; Um系统最高电压; Ue系统额定

13、运行电压; U0海拔为 0m时的 50%放电电压; Uh 海拔为 h时的 50%放电电压; 爬电比距。 4.3 计算系数 B1导线、地线及绝缘子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 B2构件覆冰后风荷载增大系数; Ka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 KC导、地线 的设计安全系数; ki悬垂绝缘子串系数; KI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Ke单片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有效系数; m海拔修正因子; m1特征指数; 风压不均匀系数; C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 Q/GDW 116752017 5 Z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S构件的体型系数; SC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WE抗震基本组合

14、中的风荷载组合系数。 0结构重要性系数; 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EQ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分项综合 系数; f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 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i第 i项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4.4 几何参数 AI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 AS构件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 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 d导线 、 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 fC导线最大弧垂; H海拔高度; L档距; Lk悬垂绝缘子串长度; L01单片绝缘子的几何泄漏距离; Lp杆塔的水平档距; LS单片绝缘子的有效爬

15、电距离 ; S导线 与地线间的距离; 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k几何参数的标准值。 5 路径 5.1 路径选择宜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和红外测量等新技术;在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发育地区,宜采用地质遥感等技术;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地质、冰区、交通、施工、运行及地方规划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使路径走向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经济合理。 5.2 路径选择应避开军事设施、大型工矿企业等重要设施,并应符合城镇规划,当无法避开时应取得相关协议,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线路邻近民房时,在湿导线情况下房屋所地面的未 畸变合成电场应不超过 15kV/m。线路不应跨越经常有

16、人居住的建筑物以及屋顶为燃烧材料危及线路安全的建筑物。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 13.4规定。 Q/GDW 116752017 6 5.3 路径选择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宜避开重冰区、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区域,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宜避开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当无法避让时应做好评估、报批工作。 5.4 路径选择应考虑与邻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地磁台、输油输气管道等的相互影响。 5.5 路径选择宜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道路,改善 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 5.6 轻、中、重冰区的耐张段长度分别不宜大于

17、10km、 5km、 3km。当耐张段长度较长时应考虑防串倒措施。在高差或档距相差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短。 5.7 有大跨越的输电线路路径应结合跨越点,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8 输电线路与主干铁路、高速公路、重要输电通道交叉,应采用独立耐张段。 5.9 山区线路在选择路径和定位时,应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安全度。 5.10 规划走廊中有多回线路时,宜根据技术经济比较及施工、运行安全因素,统 筹规划路径。 6 气象条件 6.1 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及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基

18、本风速、设计冰厚重现期应按 100年考虑。 6.2 确定基本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 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为样本,并宜采用极值型分布作为概率模型。统计风速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一般输电线路应取离地面 10m; b) 大跨越应取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 10m。 6.3 山区输电线路,宜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观测等方法,由邻近地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推算山区的基本风速,并结合实际运行经验确定。当无可靠资料时,宜将附近平原 地区的统计值提高 10%选用。 6.4 基本风速不宜低于 27m/s。必要时还宜按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 6.5 轻冰区宜按无冰、 5mm、 10mm设计

19、,中冰区宜按 15mm、 20mm设计,重冰区宜按 20mm、 30mm及以上设计。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 6.6 地线设计冰厚,除无冰区段外,应较导线增加 5mm。 6.7 设计时应加强对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应充分考虑微地形、微气象条件、导线易舞动地区等影响。 6.8 大跨越基本风速,当无可靠资料时,宜将附近陆上输电线路的风速统计值换算到跨越处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 10m 处,并增 加 10%,然后考虑水面影响再增加 10%后选用。大跨越基本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 6.9 大跨越设计冰厚,除无冰区段外,宜较附近一般输电线路的设计冰厚增加

20、 5mm。 6.10 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Q/GDW 116752017 7 a) 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3 17之内,应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 5的倍数值; b) 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 3和大于 17时,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 3和 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 5的倍数值。 6.11 安装工况风速应采用 10m/s,无冰,同时气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最低气温为 40和 30的地区,宜采用 15; b) 最低气 温为 20的地区,宜采用 10; c) 最低气温为 10的地区,宜采用 5; d) 最低气温为 5的地区,宜采用 0; e) 最低气温为 0的地区,宜采用 5。 6.12

21、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 15,当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其值大于等于 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风速取 15m/s,否则取 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时,风速应采用无风、无冰工况。 6.13 操作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宜取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风速的50%,但不宜低于 15m/s,且应无冰。 6.14 带电作业工况的风速可采用 10m/s,气 温可采用 15,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6.15 覆冰工况的气温宜采用 5,同时风速在轻冰区、中冰区可采用 10m/s,重冰区可采用 15m/s。 7 导线和地线 7.1 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型式,宜根据系统

22、需要按照经济电流密度选择,也可根据系统输送容量,结合不同导线的材料结构进行电气和机械特性等比选,并应满足可听噪声 和 无线电干扰等 限值及安全可靠 的要求,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其中导线表面最大电位梯度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 A,电晕无线电干扰场强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 B,电晕可听噪声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 C,地面合成场强和 离子流密度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 D。 7.2 在海拔 1000m及以下地区,距直流架空输电线路正极性导线对地投影外 20m处, 80%时间, 80%置信度, 0.5MHz频率的无线电干扰不超过 58dB( V/m)。 7.3 海拔 1000m及以下地区,距直

23、流架空输电线路正极性导线对地投影外 20m处 , 由电晕产生的可听噪声( L50)不 应 超过 45dB( A) ;海拔高度大于 1000m 且线路经过人烟稀少地区时,由电晕产生的可听噪声 不 应 超过 50dB( A) 。 7.4 当晴天时,直流线路下地面合成电场强度和离子流密度 限值 不应超过表 1的规定。 表 1 合成电场强度 和离子流密度限值 途经区域 合成电场强度( kV/m) 离子流密度( nA/m2) 居民区 25 80 一般非居民区 30 100 人烟稀少的非农业作业区 35 150 Q/GDW 116752017 8 7.5 直流线路大跨越的导线截面宜按允许载流量选择,并应与

24、陆上线路允许的最大输送电流相配合,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6 验算导线载流量时, 应 满足下列要求: a) 流过线路导线的直流电流,应取换流站整流阀在冷却设备投运时可允许的最大过负荷电流。在无可靠系统资料情况下,流过线路导线的最大过负荷电流可取 1.1倍的额定电流。 b) 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的允 许温度可采用 70C(大跨越不得超过 90C) ; 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的允许温度可采用 80 (大跨越不得超过 100C); c) 环境气温应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并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功率密度应采用0.1W/cm2 ,相应风速 应 为 0.5m/s(大跨越风

25、速 应 为 0.6m/s)。 7.7 地线(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应满足短路电流热容量要求,且表面最大场强不宜大于 18kV/cm。 7.8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25。地线、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OPGW)的设计 安全系数不应小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7.9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 公 式 ( 1) 计算: CpKTT max ( 1) 式中: Tmax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 N); Tp导、地线的拉断力( N); KC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7.10 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

26、,不应超过导、地线拉断力的 60%。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拉断力的 66%。 7.11 地线(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应满足电气和 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钢绞线或复合型绞线。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结构选型应考虑耐雷击性能,其最外层单线直径应不小于 3.0mm。 重冰区还应满足脱冰跳跃及过载对其机械强度的要求。 验算短路热稳定时,计算时间和相应的短路电流值应根据系统条件确 定,地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 a) 钢(铝包钢)芯铝绞线和钢(铝包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 200 ; b) 镀锌钢绞线可采用 400; c) 铝包钢绞线可采用 300 ; d)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允许温度应采用产

27、品试验保证值。 7.12 导 、 地线防振措施应按下列条件设计: a) 铝钢截面比不小于 4.29 的钢芯铝绞线 的 平均 张力, 不 应 超过拉断力的 25%。分裂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 7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他防振措施;档距在 700m以上 可 采用防振锤(阻尼线)或另加护线条防振。阻尼间隔棒宜不等距、不对称布置。 b) 镀锌钢绞线或铝包钢绞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 2的要求。 Q/GDW 116752017 9 表 2 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防振措施 情 况 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拉断力的百分数) % 防振措施 档距不超过 600m 的开阔地区 12 不需

28、要 档距不超过 600m 的非开阔地区 18 不需要 档距不超过 120m 18 不需要 不论档距大小 25 防振锤(阻尼线)或另加护线条 7.13 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如无资料, 镀锌钢绞线或铝包钢绞线塑性伸长可采用 1 10-4,可降低温度 10补偿 。 7.14 线路经过导线易舞动地区时应采取或预留防舞措施,具体方案可参照 Q/GDW 1829执行, 或通过运行经验确定 。 8 绝缘子和金具 8.1 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应符合表 3的规定。双联及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

29、情况考虑。 表 3 绝缘子机械强度安全系数 情 况 最大使用荷载 常年荷载 验算 断 线 断 联 盘型绝缘子 棒型绝缘子 安全系数 2.7 3.0 4.0 1.8 1.8 1.5 注 1:常年荷载是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验算荷载是验算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 注 2:断线、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有冰、 5oC; 注 3: 棒型绝缘子包括 复合绝缘子 和 瓷棒绝缘子 。 8.2 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KI应按公式( 2)计算: KI=TR/T ( 2) 式中: TR 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 kN); T 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验算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或常年

30、荷载( kN)。 8.3 导线悬垂串在轻 、 中冰区 宜 采用复合绝缘子,重冰区 宜 采用盘型绝缘子;耐张串 宜 采用盘型绝缘子 。 8.4 采用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具表面应热镀锌或采取其他相应的防腐措施。 8.5 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最大使用荷载情况应不小于 2.5; b) 断线、断联、验算情况应不小于 1.5。 Q/GDW 116752017 10 8.6 绝缘子串及金具应考虑均压和防电晕措施。有特殊要求需要另行研制或采用非标准金具时,应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7 当线 路与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距离小于 5km时,地线(含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 应绝缘,大于或等于 5km

31、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地线(含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 是否绝缘。地线绝缘时宜使用双联绝缘子串。 8.8 与横担连接的第一个金具应回转灵活且受力合理,其强度应高于串内其他金具强度。 8.9 在线路设计中,悬垂 V型绝缘子串两肢之间的夹角的一半可比最大风偏角小 5 10,或通过试验确定。 8.10 大风 频发 区宜采用耐磨材料制造的金具。 8.11 耐张塔跳线宜采用刚性跳线。 8.12 导线绝缘子串采用 V型串时,宜 采用加强外侧肢金具强度 ,提高 外侧肢可靠性 。 9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 9.1 线 路的绝缘配合,应使线路能在工作电压、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 9.2 线路

32、 的绝缘水平,一般应按污秽条件下的最高运行电压选择绝缘子片数,并按操作过电压和雷电过电压进行校核,对重覆冰线路还应按绝缘子串覆冰后的覆冰耐压强度进行校核。 9.3 线路的防污绝缘设计,应根据绝缘子的污耐压特性,参考污区分布图和交直流积污比,结合现场实际污秽调查及运行经验并考虑污秽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形式和片数。 9.4 在 海拔高度 1000m以下地区 , 轻污区 0.05mg/cm3盐密时工 作电压要求 的 悬垂 V型 绝缘子串绝缘子片数 (钟罩型 ) 不宜 小 于表 4 的数值。 表 4 轻污区 0.05mg/cm3 盐密时工 作电压要求 的 悬垂 V 型 绝缘子串绝缘子片数 (钟罩

33、型) 标称电压( kV) 1100 单片绝缘子的高度( mm) 170( 195) 爬距( mm) 545( 635) 绝缘子片数(片) 83( 77) 9.5 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可取悬垂串同样的数值。 在中、重污区,爬电比距可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的适当减少。 9.6 复合绝缘子在轻、中、重污区其爬电比距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最小要求值的 3/4。复合绝缘子两端均应加装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应满足雷电过电压和 操作过电压的要求。 9.7 在海拔高度超过 1000m的地区,绝缘子的片数应进行修正,修正方法可按公式 ( 3) 确定。 8150/10001 HmH nen ( 3) Q/GD

34、W 116752017 11 式中: nH 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 m1 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定; H 海拔高度( m) 。 9.8 线路在相应风偏条件下,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最小间隙不应小于表 5所列数值。 表 5 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 单位 : m 海拔高度( m) 1000 2000 3000 工作电压 3.2 3.7 4.2 操作过电压( 1.50 p.u.) 8.1 8.7 9.2 海拔高度( m) 1000 2000 3000 操作过电压( 1.58 p.u.) 8.9 9.5 9.9 雷电过电压 / 带电作业 /

35、 9.9 大于 1000m海拔的空气间隙放电电压需要修正,对于修正的系数 Ka可按公式( 4)计算: 5081mHa eK ( 4) 式中: Ka 空气间隙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 H 海拔高度 ( m); m 海拔修正因子,工作电压、雷电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应取 1.0;操作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与电压的关系按图 1中的曲线 a(极对地绝缘)取值。 图 1 海拔修正因子 m Q/GDW 116752017 12 9.10 应结合当地已有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特点、地形地貌特征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因素进行线路的防雷设计;在计算耐雷水平后,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 9.11 线路应

36、沿全线架设双地线。杆塔上地线对导线保护角平丘地区不宜采用正值 ,山区不宜大于-15。 9.12 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宜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确定。 9.13 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 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表 6所列数值。当土壤电阻率超过 2000 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 30时,可采用 6 8根总长不超过 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可不受限制。 表 6 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 土壤电阻率( m) 100 及以下 100 以上至 500 500 以上至 1000 1000 以上至 2000 2000 以上 工频接地电阻() 10 15 20 25 3

37、0 9.14 通过耕地的线路,其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 10 导线布置 10.1 导线的线 间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a) 对 1000m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公式 ( 5) 计算: AfkULkD cfki 1102 ( 5) 式中: D 导线水平线间距离( m); ki 悬垂绝缘子串系数(见表 7); Lk 悬垂绝缘子串长度( m); U 系统标称电压( kV); fc 导线最大弧垂( m); kf 系数, 1000m以下档距取 0.65,1000m 2000m之间档距取 0.8 1.0; A 增大值 ;10mm 15mm覆冰, A 0; 20

38、mm 30mm覆冰, A 0.5m; 40mm及 以上 覆冰, A 1.0m。 表 7 ki系数 悬垂串形式 I-I 串 I-V 串 V-V 串 ki 0.4 0.4 0 b) 导线 垂直 排列时垂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公式 ( 5) 计算结果的 75%。 10.2 覆冰地区导线和地线间的水平偏移应满足导线和地线在不均匀覆冰、不同期脱冰时静态和动态接近的电气间隙要求。 10.3 直流线路与接地极线路共塔时,直流线路导线与接地极线路导线的垂直距离宜大于 13m,耐张塔跳线与接地极线路的净空距离应大于操作过电压间隙。 Q/GDW 116752017 13 11 荷载 11.1 荷载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39、 a) 永久荷载 应包括 导线及地线、绝缘子 及其附件、杆塔结构构件、杆塔上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体等的重力荷载;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 。 b) 可变荷载 应包括风和冰 ( 雪 ) 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 11.2 杆塔的荷载可分解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 11.3 各类杆塔均应按照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 ( 含纵向不平衡张力 ) 情况、不均匀覆冰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计算,必要时尚应按照地震等稀有情况的荷载组合验算。 11.4 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

40、( 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 大横向荷载组合 ) 。 b) 设计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 c) 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 ) 。 11.5 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悬垂型杆塔 ) 的断线(含纵向不平衡张力 ) 情况,应按 5 、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任意一极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 b) 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无纵向不平衡张力。 11.6 耐张型杆塔的断线 ( 含纵向不平衡张力 ) 情况应按 5 、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并应按同一档内,断任意一根地线,任意一极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进行荷载计算。 11.7 各类杆塔的 验算覆冰荷载情况,按验

41、算冰 厚 、 5 、 10m/s风 , 所有 导 、 地线同时 同向 有不 平衡张力 ,使杆塔 承受 最大弯矩 情况。 11.8 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 10m/s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计算荷载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悬垂型杆塔的安装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提升 导线 、地线及其附件时的作用荷载,应包括提升导、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等重力荷载(导线按 1.5 倍计算,地线按 2.0 倍计算)、安装工人和工具的附加荷载,动力系数宜采用 1.1,附加荷载标准值可按表 8取值 。 表 8 附加荷载标准值 单位 : kN 导 线 地 线 跳 线 悬垂型杆塔 耐张型 杆塔 悬垂型杆塔

42、耐张型杆塔 8.0 12.0 4.0 4.0 6.0 2) 计算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的作用荷载时,锚线对地夹角不宜大于 20 ,正在锚线相的张力宜采用动力系数 1.1。挂线点垂直荷载取锚线张力的垂直分量和导、地线重力和附加Q/GDW 116752017 14 荷载之和,纵向不平衡张力分别取导、地线张力与锚线张力纵向分量之差。 b) 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塔在 锚地 线时,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应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档内的地线应已架设。紧线塔在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可已架设或未架设,同档内的导线应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 档内的地线应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可已架设或未架

43、设。 2) 锚塔和紧线塔均应允许考虑临时拉线的作用,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不应大于 45,其方向应与导、地线方向一致,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宜按 160kN考虑,地线临时拉线按平衡地线张力标准值宜按 10kN考虑。 3) 紧线牵引绳对地夹角宜按不大于 20考虑,计算紧线张力时应考虑导、地线的初伸长、施工误差和过牵引的影响。 4) 安装时的附加荷载标准值可按表 8取值。 c) 当无特殊要求时, 导、地线的架设 宜 先架设地线再架设导线。 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 30、可以上人的铁塔构件,应能承受设计值 1000N的人重荷载,此时,不应与其他荷载组合。 11.9 10mm及以下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

44、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符合表 9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垂直冰荷载应取 100设计覆冰荷载。 表 9 10mm 及以下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 ( 含纵向不平衡张力 ) ( %) 地形 地线 悬垂塔导线 耐张塔导线 平丘 100 20 70 山地 100 25 70 11.10 中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符合表 10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垂直冰荷载应取 100设计覆冰荷载。 表 10 中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 ( 含纵向不平衡张力 ) ( %) 冰区 地线 悬垂塔导线 耐张塔导线 15mm 100 35 70 20mm 10

45、0 45 70 11.11 重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应按表 11规定的覆冰率计算确定,垂直冰荷载应取 100设计覆冰荷载。 表 11 重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计算时的覆冰率 ( %) 冰区 悬垂塔 耐张塔 20mm 70 100 30mm 80 100 40mm 90 100 50mm 100 100 重冰区 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如无实算数值,可取表 12 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 Q/GDW 116752017 15 表 12 重冰区导线、地线最小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 ( %) 冰区 悬垂塔导线 悬垂塔

46、地线 耐张塔导线 耐张塔地线 20mm 55 100 75 100 30mm 60 100 80 100 40mm 65 100 85 100 50mm 70 100 90 100 11.12 10mm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取值应符合表 13的规定。无冰区段和 5mm冰区段可不计算由不均匀覆冰情况引起的 不平衡张力。垂直冰荷载宜取 75%设计覆冰荷载,同时应按5 、 10m/s风速的气象条件计算。 表 13 10mm 及以下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 %) 悬垂型杆塔 耐张型杆塔 导线 地线 导线 地线 10 20 30 40 11.13 中冰区、重冰区不均匀覆冰

47、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按表 14 规定的覆冰率计算 确定 。垂直冰荷载不小于 75%设计覆冰荷载,同时应按 5 、 10m/s风速的气象条件计算。 表 14 中冰区、 重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不平衡张力覆冰率( %) 悬垂型杆塔 耐张型杆塔 一侧 另一侧 一侧 另一侧 100 20 100 0 中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的取值除应按表 14 规定的覆冰率进行计算外,具体取值不应低于表 15 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百分数。 表 15 中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 %) 冰区 悬垂塔导线 悬垂塔地线 耐张塔导线 耐张塔地线 15mm 15 25 35 4

48、5 20mm 20 30 40 50 重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的取值除应按表 14 规定的覆冰率进行计算外,具体取值不应低于表 16 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 力百分数。 表 16 重冰区不均匀覆冰的导、地线最小不平衡张力( %) 冰区 悬垂塔导线 悬垂塔地线 耐张塔导线 耐张塔地线 20mm 25 46 42 54 30mm 29 50 46 58 40mm 33 54 50 63 50mm 38 58 54 67 Q/GDW 116752017 16 11.14 各类杆塔均应计算所有导、地线同时同向有不均匀覆冰的不平衡张力。中 、 重冰区杆塔还应计算所有导、地线同时不同向有不均匀覆冰的不平衡张力。 11.15 各类杆塔在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以及不均匀覆冰情况下的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 11.16 防 串倒的加强型悬垂型塔,除按常规悬垂型塔工况计算外,还应按所有导 、 地线同侧有断线张力(含纵向不平衡张力)计算。 11.17 终端杆塔应考虑换流站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 11.18 计算曲线型 杆 塔时,应考虑沿高度方向不同时出现最大风速的不利情况。 11.19 位于地震烈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