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55.50KB ,
资源ID:487695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4876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livefirmly3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1、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广义知识 2 习得性失助 3 学习定势 4 认知结构特征 5 内部反馈 6 归因维度 7 有潜在意义的材料 8 形式训练说 9 具体运算阶段 10 同化 11 他律道德阶段 12 习惯化 13 系列交叉研究 二、简答题 14 简述价值观、态度、品德及其相互关系。 15 简述学习、成熟、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16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 17 以一个概 念 (或规则 )的教学为例,用三种不同方法设计测验项目,来检验学生对概念 (或规则 )的掌握水平。 18 儿童的体格发展有哪些规律 ? 19 儿童的知觉发展

2、有何特点 ? 20 气质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 ? 21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有哪些特点 ? 22 哪些措施有利于控制儿童的攻击性 ? 23 柯尔伯格如何解释个体道德的发展 ? 三、论述题 24 试分析态度、品德、价值观领域学习等与认识领域学习的学习规律的异同点。 25 联系教学实践说明,如何从恰当选择教材内容与改进材料编排顺序上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 26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述评。 四、案例分析 27 试举一个你所知道的 “追星 ”案例,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偶像崇拜现象并提出你的建议。 五、研究设计 28 有人认为,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更多地受同伴的影响,而品行端正的青少年则更多地受到父母

3、的影响。请设计一项研究检验这一观点。 (要求说明研究的基本思路、被试、研究工具或材料、研究步骤、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 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名词解释 1 【正确答案】 广义的知识是指人类认识 客观世界及其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各种媒体长期贮存,供后人学习和借鉴。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 “世界是什么 ”的问题,后一类知识是回答 “怎么办 ”的问题。 2 【正确答案】 指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Seligman MEP 1975)等经过十余年对大量的动物和

4、人的研究后所指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现象。这就是当动物或人长期暴露于不可回避的和不定时的厌恶刺激下,个体会逐渐失去回避动机,转而表现出一种失助、失望、消极和 被动挨打的行为模式。按习得性失助说,一旦病人知觉自己的病痛是无法控制的,也将会逐渐表现出失助和失望行为,包括忧郁、动机行为减少或表现放弃等,成为慢性疼痛综合征。习得性失助说重视病人对疼痛的自我知觉与疼痛行为之间的联系,因而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强调个人的病史和个人对疼痛的独特体验。 3 【正确答案】 指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必要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

5、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 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功能固定 ”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消极的影响。 4 【正确答案】 这是建构主义者看待知识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结构具有网络概念,人类的认知系统可以在多种限制条件下进行运算,虽然有时认知过程是系列的过程,但有些时候是同时发生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头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型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同时,知识中还存在结构不良 领域,比如知识应用的每

6、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的相互作用 (即概念的复杂性 );同类的各个具体事例中,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 (即实例间的差异性 )。结构不良领域普遍存在。 5 【正确答案】 指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调动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性的过程,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控。人的任何有一定目的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就是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满足和兴奋,又产生一种追求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上的失败者,首先是兴趣的被剥夺者,其次是精神上的被折磨者。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尽最大可

7、能让学生扮演成功者的角色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6 【正确答案】 归因理论由三个维度 (内外因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制性维度 )来探索个体行为归因认识的倾向及其规律性。 内外因维度。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稳定性维度。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 素。如人的情绪、努力程度、态度及心境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品质则会长时间保持稳定;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像气候条件、人事关系则易于变化; 可控性维度。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

8、的动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做出不同预测。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 7 【正确答案】 指能够通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 (nonarbitrary)和 实质性 (substantiVe)的联系的学习材料。这种联系是非人为和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的联系是在某种合理的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有意义

9、学习除要求学习在内部学习结构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产生潜在意义的外部条件,即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与学生学习范围内的有关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基于此,教师在选择和安排教学材料时,需要考虑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及联系 。 8 【正确答案】 指一种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 “心智 ”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它把训练和改进 “心智 ”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一个学科的直接效用并不重要,心理官能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即学习的内容并不重

10、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该学说还认为,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要经历一个 “痛苦 ”的过程。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 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 “心智 ”的各种官能是否可以分别训练使之提高,从而自动地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不是训练 “心智 ”的各种官能 ?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挑战。 9 【正确答案】 指皮亚杰心理认知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

11、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 缺乏抽象性。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皮亚杰设计了不同的守恒任务,如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等,每一种守恒任务都包含着同样的三个步骤,以数量守恒为例来看这三个步骤: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扣子,它们的排列方式也完全一样; 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个扣子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数量未变; 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具有相同的数量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正确问答这个问题。 10 【正确答案】 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 感受刺激

12、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这是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中的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做出反应。 11 【正确答案】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 段:前道德阶段 (出生后至 3岁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 7岁 )、自律道德或

13、道德主观主义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12 【正确答案】 习惯化是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 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或者说,习惯化是人在一定情景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 13 【正确答案】 指前后连贯的、多学科生态系统、多学科交叉、不同方法相结合的研

14、究。例如,聚合交叉研究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许多长处;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聚合交叉式设计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量。 二、简答题 14 【正确答案】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价值观在高

15、中阶段初步形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 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是一种反映形式,它具体体现为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在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通的。品德

16、就是付诸行动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5 【正 确答案】 (1)成熟指由个体内部的 (如遗传密码 )时间表而非经验引起的身体和行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与学习相对。生理成熟包括个体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和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心理成熟指个体智力、语言、情绪及社会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二者并未同步。 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所谓 “成熟势力说 ”。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他更着重于成熟,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

17、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 (内环境 )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他的一个双生子爬梯实验室是很著名的。 (2)学习可以促进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纯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近二三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关于人类学习对成熟的促进影响,瑞士著名儿童心理 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1969)认为,必须通

18、过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儿童的成熟。他还说: “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 (3)学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习还可以优化人的心理素质。 16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 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

19、会意义,是培养学生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措施。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教育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设置适合的目标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从出生起就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只不过儿童入学后,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开始出现分化,有些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随着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则因学习失败而对知识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师

20、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设置适合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水平,并且形成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与此同时,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成绩结果进行自我奖励和强化。 (4)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与不断变化更新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5)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迁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仅一般的知识、技能可以迁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也是可以迁移的。在学生还没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之前,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学生原有的其他方面学习的内部动机,因势利导地使之迁移到新的

21、学习活动中去。 (6)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竞赛或竞争活动历来被当做激发斗志、争取优良成绩 的手段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 (7)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以外部的物质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但外部奖励运用不当,很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8)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 反馈在这里的意思是

22、提供 给学生的关于其成绩的信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激起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 17 【正确答案】 (1)概念的教学可以采用概念的形成和同化两种形式。下面以物理概念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物理概念是人脑中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每个概念都是建立在对有关问题的充分感知、分析、再综合和抽象的基础上。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尽可能从集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选择一些程序性较强的例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抓住反映物

23、理事实的本质因素,摒弃非本质因素,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授速度概念的时候,首先列举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飞机在空中飞,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人在地面上行走等。让学生分析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属性,学生往往只注意其非本质属性运动,而忽略了飞机飞得比汽车行驶得快,汽车行驶又比人走得快这一本质属性。教师引导学生去抽象出它们运动快慢不同,然后对本质属性加以概括,速度概念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概念教学中必须涉及概念的 几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有关和无关的特征、正例和反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明确的语言解释概念的本质,比如: “速度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同时,要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

24、关特征,结合正反例和变式等教学。最后,还要结合实践的事例进行练习补充。 (2)测验学生的掌握水平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根据你的理解,请叙述速度的概念是什么 ? 请你简单叙述速度与路程或时间有什么不同 ? 请你根据生活实际,列举一个关于速度的实际例子。 18 【正确答案】 儿童生长发育包括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 两个方面,广义的身体发育包括形态、生理和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体格发育是指外部形态发育,可用人体测量指标来反映。 (1)体格发育的一般规律 头尾发展规律:在青春发育期之前,儿童头部生长快于躯干和四肢。 2个月的胎儿头长为身长的 1/2,出生时为身长的 1/4,而成人头长为身长的 1/8。这种发育

25、规律称之为头尾发展规律。 近侧发展规律:在婴儿期,儿童体格发育表现形式之一为躯于的生长先于四肢,四肢的近端生长先于远端,称之为近侧发展规律。 向心律:在青春期,青少年身高发育遵循由足至小腿、大腿再 到躯干的发育规律。 (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连续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时刻在进行着,但是在不同时期 (年龄阶段 )各器官组织生长快慢不同。脑细胞的发育主要是在 6岁以前,特别是 3岁以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脑细胞在 6岁以后就不发育了, 6岁后甚至一生我们的脑细胞都在不断地发育成熟,只是其发育的速度减慢。生后体重和身高有两个突增时期即婴儿期和青春期,也并不是说在

26、儿童期的其他时期身高体重就不再增加。 (3)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性 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和同样的情况进行,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在 6岁以前发育最快,特别是 3岁以前。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青春发育期以前,生殖系统一直处于幼稚期,到了青春发育期,生殖系统开始加速发展,在短短的十年左右,生殖系统便发育成熟。淋巴系统到 12岁左右发育到人一生的最高峰,随后淋巴组织开始缩小,所以,在 12岁时可以触及儿童颌下淋巴结节和腹股沟淋巴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在 8岁之前或 20岁以后还能触及淋巴结则是一种异常情况。 (4)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在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 长速度是不均衡的,有的时

27、期快,有的时期慢。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我们的全身大多数器官有两次生长突增的高峰,第一次在胎儿期,第二次在青春初期。 (5)个体的差异性 由于受机体内、外因素如遗传、环境、营养、教养、性别等的影响,可产生相当范围的个体差异。 19 【正确答案】 儿童的知觉发展主要表现在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方面。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 (1)婴幼儿时期知觉发展的特点。婴儿对外界事 物的方向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能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28、,在 8、 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 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到幼儿时期,逐渐开始发展和完善。 (2)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特点。在大小知觉方面,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知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在形状知觉方面,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 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但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还缺乏把握。在方位知觉方面,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在方位知觉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 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 11岁儿童已能比较概

29、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20 【正确答案】 (1)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现代儿童气质理论研究突破了成人气质研究的类型,从气质特质理论出发来描述儿童的气质差异。凯根在对气质特质中抑制一非抑制这一项内容的研 究中,把儿童划分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托马斯和切斯认为,儿童的气质会在活动水平、适应性、趋势、分心程度、强度、情绪、持久性、节律性和反应阈限九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对这九个气质维度进行研究,得出了二种气质类型:容易型儿童、困难型儿童、缓慢发动型儿童。 (2)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它影响到个

30、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学校中,儿童的气质特点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而且影响到他们上课和完成作业时的表现,影响到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 物的评价以及在集体活动中的协调关系等。 (3)儿童气质的差异能预示他们怎样与别人交往,也能预见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很多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这些研究发现,从总体上说,困难型儿童和缓慢发动型儿童比容易型儿童学习成绩差一些。这些差异反映在教师的评价和分数上。这些与气质有关的差异在标准化成就测验中也有所表现。张履祥、钱含芬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气

31、质类型相关极为显著。在多血质、多血 粘液质、多血 胆汁质学生中,学习优等生明显多于学习差生;而在抑郁 质和胆汁 粘液质的学生中表现出明显的“气质优势 ”。林崇德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气质具有不同的记忆优势。对于数量多、难度大的实际材料,高级神经活动强型的人较弱型的人效果要好。高级神经活动强型的人记忆无意义音节效果较好,而弱型的人记忆大量有意义的文章效果较好。在动觉记忆方面,对于不太复杂的任务,弱型的人比强型的人记忆要好;而对于复杂的任务,强型的人比弱型的人记忆要好。这说明,儿童不同的先天气质差异各自都有智力发展的优势。 21 【正确答案】 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

32、荡不稳。其 主要特征有: (1)热情、容易激动 青少年办事积极、富于热情,情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 (2)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 青少年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的起因以及表现特点与儿童期不同,表现其情绪情感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于智力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青少年慢慢地会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3)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 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

33、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22 【正确答案】 早期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向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 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

34、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 “斯金纳箱 ”,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在教学中,在单独运用一种行为改变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行为技术塑造良好行为。 (1)塑造良好行为。通过连续接近技术等逐步引导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自我比较调节,达到减少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这样一个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行为延伸。 (2)消退不良行为。消退就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寻找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消退不良行为。教师在消退时要注意,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

35、好的行为,并且,应结合消退使用其他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最后,有些错误行为在密度和频率上一开始会上升,这种上升如果还属于能忍受的范围,就从这种情景中选择准备消退的行为。 (3)根据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表 现特征、根源等综合运用多种行为改变技术,包括消退法、渐隐法、惩罚法等,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3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用海茵茨偷药的两难故事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36、在这一水平上,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第一阶段:他治道德;第二阶段:个人主义、工 具性目标和交换。 (2)习俗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个人力图针对具体现象进行部分的逻辑运算。第三阶段:人际的相互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第四阶段:社会系统和良知。 (3)后习俗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第六阶段:普遍性的伦理原则。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们不断接触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

37、道德 推理的练习。 三、论述题 24 【正确答案】 态度、品德、价值观领域学习等与认识领域学习的学习规律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1)态度、品德、价值观领域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道德及社会性从来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时时刻刻地存在于人的各种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认识。所以,对儿童态度、品德的提高也不应当离开他们的生活,而要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展开,这种培养应当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绝不是脱离了生活的培养, 绝不能为了道德而道德。在教学实施上,必须贯彻标准的这种根本理念,使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

38、之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的知识学习。同时,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布卢姆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六类:知识 (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理解 (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应用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 )、分析 (区别和了 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综合 (把思想重新组织为一种新的完整思想,产生新的结构 )、评价 (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做出判断 )。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同

39、时又是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认知领域侧重建构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强调基础性和系统逻辑性。主要是教授为基础,加上学生的自我学习。而态度、品德和价值观的学习是学生在个性、社会性发展需要的延伸,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习得的。 25 【正确答 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其中,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材的编排上,要注意在各个教学单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体现出各单元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切忌造

40、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割裂。教学层次要合理,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时也应注意避免内在逻辑性差的教材和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中的内在联系,例如小学两步应用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间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迁移。对缺 乏内在联系的材料,则利用教学进行弥补。 (2)学习迁移既是先前的学习对于以后学习的影响,那么它的迁移就必须以先前学习的知识 (即认知结构 )为基础。 “温故 ”就是重现旧知识, “习新 ”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向。即利用已内化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去影响和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掌握,沟通新旧知识、技能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体系,以促使知识向

41、能力转化。 例如,语文教学中教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篇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理解 “护官符 ”对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学生如果单从这一课 去理解情节发展的某些动因是会有一定的困难的。但如果老师利用学生认知结构里储存的有关孔乙己情节的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这样的点拨:孔乙己一文的 “笑 ”之所以是构成情节发展的动因,是因为小说通过多次写 “笑 ”来展现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环境,并让人物的典型性格在这典型环境中逐步发展形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贾雨村从开始装腔作势要捉拿凶手到后来徇私枉法,都因 “符 ”而起作用,也就是说人物性格也是随 “符 ”的出现而逐步发展的。因而

42、它也同孔乙己的 “笑 ”一样,都是情节发展的诱因和动因。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 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教学中,安排好教学材料和内容编排,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 “故 ”到 “新 ”的纵向迁移,并且使 “故 ”也得到巩固。 26 【正确答案】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维果茨基在运用因果发生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彼此间有机联系着的有关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三大学说,形成了由心理发展的活动说、心理发展的中介说、心理发展的内化说三位一体的心理发展理论。这一理 论在

43、20世纪 70年代传人西方后与建构主义思潮融汇,产生了作为建构主义重要范型之一的 “社会建构主义 ”。 社会建构主义是指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与知识。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 “社会对话 ”与 “社会协商 ”,文化和社会情境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与其他构建主义理论一样,社会构建主义也把心理看成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但它更关注这一社会建构过程中社会的一面。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文化建构主义者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定 位于个体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将学习看做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基本的文化适应过程,看做是一种

44、 “合理的边缘性参与 ”。 维果茨基强调,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 符号为中介的,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作为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产物的文化。他指出,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客观规律:人所特有的作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的交往活动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这种从社会的、集体 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 “内化 ”机制。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

45、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维果茨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他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 “自下而上的知识 ”,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 “自上而下的知识 ”,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 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教育教学就是使学生从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从而把 “最近发展区 ”变成现实的发展,这是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显然,最近发展区、活动、心理

46、工具、内化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中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系。 但是,维果茨基还没有揭示出个体认知的内在机制,对个体主体性还不够重视。 四、案例分析 27 【正确答案】 青少年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制约着他 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角度和程度。少男少女崇拜偶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极端事件来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对儿童心理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案例:四川一位 13岁女孩在连看八遍流星花园后,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性格缺陷是学生在追星中出现极端选择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凡是采取自杀行为的

47、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绝大多数是不健康的。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缺陷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父母、教师、同伴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支持性作用。 一个人如果有真心朋友,他内心的种种不快就会倾诉出来,紧张的情绪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教育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自杀是懦夫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勇敢的人应该面对现实。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青少年要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当遇到挫折时,应将压抑的情绪及时、合理地宣泄,就不会失去理智而做糊涂的事了。 重视家长在青少年追星中的正确引导作用。家长一般关注的是儿女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

48、理活动、情感需求往往关心得不够。其实,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崇拜偶像,家长的任何不客观的甚至过激 (如这位家长说张国荣 “变态 ”,语言过激 )的言语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激化矛盾,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但家长也不能对此置若罔闻,任孩子如痴如醉地迷恋明星。在孩子追星这个问题上,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并坦然接受孩子对明星的崇拜。 重视学校在树立科学偶像中的作用。偶像崇拜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种自然、普通的现象。沉重的学习负担、激烈的升学竞争、严峻的就业压力,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青少年寻找快乐的本性就在有限的自由时间里 投向了 “明星 ”和

49、“偶像 ”,从中得到暂时的快乐与放松。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常常扮演着一个不恰当的角色,即极力引导学生去接受死板的政治教育,而压制学生的个人崇拜,实际上常常导致学生更偏向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及媒体在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五、研究设计 28 【正确答案】 我们从这个题目中可以获得一些信息。研究者要研究的主体是青少年,主要存在两类。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和品行端正的青少年。需要探索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的影响,一个是同伴的影响,一个是父母的影响。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个研究中, 自变量分别是同伴影响和父母影响,因变量分别是青少年表现出的品行不良与品行端正。因此,我们可以做以下研究设计: 研究的题目:青少年品行发展与同伴、父母影响的关系。 研究的基本假设: (1)品行不良的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相对于父母等更多地受同伴的影响。 (2)品行端正的青少年更多地受到父母的影响。 研究的工具和材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两个群体 青少年和家长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问卷设计要求科学、标准化。 研究步骤;在几所初中、高中学校随机选择 250名被试,男女生各半。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发给学生自己完成。同时,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