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练习试卷 2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 ( A)民报的创刊 ( B)新青年的创办 ( C)每周评论的出版 ( D)新民丛报的创刊 2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 )。 ( A)实业救国 ( B)民主共和 ( C)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 D)三民主义 3 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 “新 ”是指 ( )。 ( A)改变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 B)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 C)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
2、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4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 ( B)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 C)后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 D)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5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 )。 ( A)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 ( B)巴黎和会上中国 外交的失败 ( C)十月革命的胜利 ( D)北洋军阀独裁卖国 6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 )。 (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 B)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 C)是先进阶级领导的,具有
3、广泛的群众基础 ( D)十月革命的影响 7 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的篇幅报道和评论了五四运动这一伟大运动的杂志是( )。 ( A)民报 ( B)新青年 ( C)每周评论 ( D)新民丛报 8 下列关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性质的说法准确的是 ( )。 ( A)封建军事独裁政权 ( B)封建买办的独裁政权 ( C)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专制政权 ( D)是帝国主义扶植的傀儡政权 9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夭折,其共同原因在于 ( )。 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帝国主义列强的直接破坏 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没有充分地发动人民群众 ( A) ( B) ( C) ( D) 10 日本在二十
4、一条中提出: “中国沿海岛屿不得租于他国。 ”其真实目的是( )。 ( A)排斥其他列 强,妄图独霸中国 ( B)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利益 ( C)欺骗国际舆论 ( D)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 ( A)旧三民主义 ( B)新三民主义 ( C)民主革命纲领 ( D)自由平等学说 12 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事件是 ( )。 ( A)中山舰事件 ( B)整理党务案 ( C)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 D) “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 13 在五四运动中起先锋作用的是 ( )。 ( A)青年学生 ( B)工人阶级 ( C)农民阶级 ( D)商人 二、名词
5、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14 府院之争 15 张勋复辟 16 安福国会 17 白朗起义 18 “好人政府 ”主义 19 “废督裁兵 ” 20 “省自治 ”和 “联省自治 ” 21 “制宪救国 ” 22 冯玉祥 23 西原借款 24 西姆拉会议 25 刘师复 26 每周评论 27 新青年 28 少年中国学会 29 醒狮派 30 问题与主义之争 31 五四运动 三、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 ,共 120分。 32 述评新文化运动。 33 评述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及其原因。 34 简述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引起的三次思想论争。
6、 35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 36 评析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7 试论述 “五四运动 ”以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替变化。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练习试卷 2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4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5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6 【正确答案】
7、 B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7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8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9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0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2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3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14 【正确答案】 府院之争指 1916年至 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1916年,袁
8、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依 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祺瑞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的问题上,双方斗争激烈。 1917年 5月,黎元洪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棋瑞愤然离去。黎元洪请张勋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5 【正确答案】 指民国初年张勋策划的溥仪复辟帝制事件。 1917年 5月 “府院之争 ”后,黎元洪无力 与段祺瑞抗衡,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与段
9、祺瑞密谋,通电逼迫黎元洪下台解散国会,并于 7月 1日拥溥仪登基。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的,史称张勋复辟。张勋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各界群众纷纷集会通电,要求讨伐张勋。段祺瑞组织 “讨逆军 ”誓师讨伐张勋,张勋失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张勋复辟的闹剧仅演了 12天。 1917年为农历丁巳年,所以,此事又被称为 “丁巳复辟 ”。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6 【正确答案】 因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选举过程被安福俱乐部所控制,故称为安福国 会。 1917年 6月,张勋复辟,解散民元国会。 7月,段祺瑞再造共和打败张勋。但因为民元国会反对段祺瑞参战,所以段棋瑞没有恢复民元国会,
10、而是在梁启超等建议下, “效法 ”辛亥革命初期成立了临时参议院,制定新的国会组织法,举行全国大选。选举结果安福系获得多数。 1918年 8月 12日,临时参议院解散,安福国会正式成立。安福系领袖王揖唐为众议院议长。 1918年 9月 4日,国会正式选举徐世昌任中华民国总统,接替了代总统冯国璋。 1920年 7月爆发直皖战争,直系取胜之后控制北京,段祺瑞辞职, 8月,安福国会被解散。 【知识模块 】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7 【正确答案】 是袁世凯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袁世凯统治时期,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斗争。 1912年,白朗在河南西部率众起义,队伍迅速扩展至几万人,转战豫、
11、鄂、皖等省。 1914年,白朗改义军为 “公民讨贼军 ”,提出 “逐走袁世凯 ”、 “设立完美之政府 ”的政治口号。白朗起义军于 1914年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但它给了袁世凯的军阀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其反动统治的崩溃。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8 【正确答案】 1922年 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 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认为中国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他们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 “好人 ”组成 “好人政府 ”,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由这些人组成 “好人政府 ”,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 “大我
12、 ”。这种 “好人政府 ”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理想。 1922年 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王宠惠等人入阁,王担任国务总理。他们都属英美派,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 “好人 ”,因而这个政府有 “好人政府 ”之称。实 际上,它只是听命于吴佩孚的傀儡。这个政府为曹醌所不容,结果仅存在了 3个多月就垮台了, “好人政府 ”昙花一现,成了历史的陈迹。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19 【正确答案】 此为民国初年一种流行的政治口号。辛亥革命后,军阀拥兵自重,操纵政治,连年战乱,成为国家的极大祸患。有人认为,只有废除督军,裁减军队,才能杜绝乱源。废督裁兵运动因
13、之兴起。 1921年,吴佩孚导演 “驱徐迎黎,法统重光 ”的闹剧。即将出任大总统的黎元洪没有军队,为削弱军阀势力,所以通电全国要求废督裁兵。孙中山也响应 “废督裁兵 ”,并提 出 “化兵为工 ”的具体计划,“废督裁兵 ”运动由此开展起来。北京、上海等地的团体发表宣言、通电,召开裁兵大会,一致要求废督裁兵,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军阀政治制度下,希望军阀自动裁兵,无异与虎谋皮。因此,喧嚣五六年之久的 “废督裁兵 ”运动,因毫无实际效果而烟消云散。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0 【正确答案】 是民国初年一种流行的政治思潮,在 1920年下半年至
14、1923年,这种思潮颇具规模。代表性言论有章太炎的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和胡适的联省自治与 军阀割据等文章。他们认为,中国致乱的根源,是由于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引起军阀争夺总统、总理职位。救治的办法是增大地方权限、民众权力,实行“省民自决主义 ”,各省制定宪法,民选省长,实行自治,在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 “联省自治的共和国 ”。他们企图通过这种办法来改良政治,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这种思潮虽有民主气息和进步意义,但却忽略了中国政局纷乱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一些地方军阀利用 “省自治 ”的口号,作为巩固自己地盘、对抗中央军阀的理论。在大部分省,根本就未实施。 【知识模块】 北洋政
15、局 与社会革命 21 【正确答案】 制定一部民主宪法,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这是 20世纪初期改良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东方杂志在 1921年出版了两期宪法研究专号。主张制宪救国的人认为,大小军阀掌握着中央和地方的政权,人民毫无民主自由,因而造成政治混乱。当务之急就是制定一部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来约束军阀的行为。在制宪救国活动高潮中,有些省虽然制定了宪法,但那些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至于国家根本大法的制订,根本无从入手。因此,这个活动毫无结果。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2 【正确答案】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在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 19
16、26年秋,在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并率部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一度附和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因与蒋发生利害冲突, 1930年,联合阎锡山等举兵反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 “九 .一八 ”事变后,冯积极主张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1933年 5月,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后为蒋介石所迫辞职。 193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1946年,被迫以 “水 利考察专使 ”名义出访美国。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要求组织联合政府。是年 7月,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回国时,
17、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不幸遇难。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3 【正确答案】 段祺瑞政府曾以 “参战 ”为名,向日本大肆借款,扩充皖系实力,推行武力统一。从 1917年到 1918年,日本政客西原龟三六次来华,经手八笔借款,合计 1.45亿日元,称为西原借款。这是一笔反动政治借款,段祺瑞不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出卖东北的铁路、矿 产、森林等大量权益给日本,还允许日本派各种顾问,与中国合办警察,训练军队。从而加强了日本对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控制,使日本在 “二十一条 ”中提出的所有侵略要求,几乎在这里得到了全部继承。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4
18、【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后,英国加紧了在我国西藏的分裂活动。 1913年 10月,由英国操纵的中英藏会议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企图迫使中国承认西藏独立。遭到中国代表拒绝之后,英国又抛出事先炮制好的所谓 “西姆拉条约 ”,企图把中国西藏、西康、青海等大片领土分裂出去。中国代 表在当时就拒绝在条约上签字,而后的中国历届政府也始终没有承认过。英国在背后又背着中国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用秘密换文的方式捏造了一条非法的 “麦克马洪线 ”,把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5 【正确答案】 字子麟, 1904年在日本留学,加人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成为最早的一批会员
19、。 1907年,被同盟会派回广州暗杀水师提督李准,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坐牢 2年。在牢中对无政府主义作了研究,受到极深的影响,开始从民主主义转到无政府主义。出狱后赴香港,开始从同盟会 中分化出来,从事无政府主义活动。 1912年 5月,在广州发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 “晦鸣学社 ”,不久,又组建了另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 “心社 ”。它们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无政府主义进入新阶段 师复主义的形成。 1913年 8月,创办学社机关刊物晦鸣录,极力宣传国际上无政府主义主要流派的思想, 1914年 7月,在上海发起成立 “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 ”,并发表宣言。 1915年 3月 27日,因肺病
20、去世。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6 【正确答案】 每周评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于 1918年 12月在北京创刊,陈独秀任主编,主要撰稿者有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等。 1919年 8月, 每周评论被北洋政府封闭。在 “五四 ”运动前后,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互为补充,宣传了进步思想,传播了革命道理,鞭挞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五四 ”运动爆发以后,每周评论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部分的篇幅报道和评论了这一伟大运动。胡适担任主编以后,在每周评论上,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 “问题与主义 ”的辩论。在 “五四 ”期间,每周评论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敌人,
21、起了很大的作用 。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7 【正确答案】 新青年是 “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革命刊物。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为 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 1922年 7月休刊。 1923年
22、 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从创刊到 1926年 7月停刊,前后十年,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8 【正确答案】 是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成立于 1919年 7月,以 “创造少年中国 ”为宗旨。 1923年后出现分化,其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 (国家主义派 )。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29 【正确答案】 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 “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 ”,国家
23、主义派是 “帝国主义的走狗 ”, “民族运动的死敌 ”, “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 ”, “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 ”。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0 【正确答案】 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思想辩论。1919年 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 “主义 ”,主张应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而不要高谈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分离,研究实际问题与宣传主义必须结合,改
24、造社会必须“根本解决 ”,才能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谈什么主义,用什么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是社会改良思想与社会革命思想的争论。其意义在于,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求得根本解决。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1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是 1919年 5月 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
25、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三、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120分。 32 【正确答案】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政治方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政治腐败,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中国政局动荡,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方面:到 20世纪初,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到中国,
26、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上台后,搞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深刻背景,在内容上也不仅限于文化方面。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7、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探索中国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由 1915年兴起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勇敢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文化运动的 “新发展 ”的 “新 ”,是指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此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 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28、。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子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 普及与繁荣。 (4)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3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传播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
29、几个方面: 一是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五四以前,曾有过一些社团;五四以后,社团大批涌现,如李大钊组织了 “少年中国学会 ”;周恩来等组织了 “觉悟社 ”等。讨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这些社团的重要议题。 二是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大量涌现。除 “五四 ”前创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外, “五四 ”后,各种进步刊物大量涌现,主要有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以及上海的星期评论等等。 三是大量发表了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批进步刊物的创办,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它们大量刊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特别是新青年第6卷第 5号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出了一系列介绍、讨论
30、和批评马克思学说的文章。 四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出版。五四运动时期,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 1920年,陈望道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同年,马克思的资本论自叙、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在这一时期,列宁的一些著作也开始被翻泽出版。 (2)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自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救民,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为此 ,先
31、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这符合中国革命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广泛传播的一个根本条件。 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一战期间及其稍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工人的斗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地需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 第三,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力地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铜,促进了人们的
32、思想解放,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潮流。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第四,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重新探索中国出路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国情与中国有许多近似之处,又是中国的近邻。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倾向于社会主义,推动他们去认 真地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4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同时也有多种西方思想学派传入中国,不同的思想对于中国问题的解
33、决,必然出现不同的意见,由此引起了三次大争论。 第一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使用主义之间的论战,也被称为 “问题与主义论战 ”。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进行根本改造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是社会改良思想与社会革命思想的争论。其意义在于,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求得根本解决。 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间的论战,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争论的中心是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实质上是采取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道路改造中国的问题。当时,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主张走十月革命之路,但不明确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目标,以为马上就要开始社会主义革
34、命,这是理论上的不足。 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无产阶级政党,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而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必须用革命 手段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阶级消灭之前,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这次论战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谬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以后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纲领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通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使人们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才
35、能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5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是 1919年 5月 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
36、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 了主力军的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主要表现在: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这种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斗争中,许多人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走上了彻底反帝的道路。第二,全国人民同以军阀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实现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和拒签和约。第三,运动中提出了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的战斗口号,这是反帝反封建口号的具体化,反映了中国人
37、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纲领。第四,群众中形成了各阶级、各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五四运动既是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新文化运动,两者相辅相成。 “五四 ”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同时,五四运动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使原来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转变为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 “五四 ”后新文化运动 的主流。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敢于挑战旧势力,打破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五四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哺育了一代杰
38、出的人才。 (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五四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引起的,又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五四运动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命运的开始,第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 人阶级已经摆脱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和组织的,他们本质上是正在转变中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已经取代
39、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和领导阶级。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6 【正确答案】 相同点: 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
40、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 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37 【正确答案】
41、 1840年至 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五四运动 ”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急剧变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呈现出交替变化的趋势。 “五四运动 ”至国民革命时期 (1919年 5月至 1927年 7月 ),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上。五四运动的矛头指向是北洋军 阀和它的后台帝国主义。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
42、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北伐的对象即北洋军阀。同时,北伐影响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于是,它们开始干涉和破坏革命。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但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之一。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特别激烈,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右倾主义的斗争亦十分激烈。但它们受制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 8月至 1937年 7月 ),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从 1931年至 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43、逐步上升为最主要矛盾。这个时期,尽管国民党新军阀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共产党内部路线斗争激烈,但这些都是局部范围内的矛盾和斗争,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共两党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 1931年,日本制造 “九一八 ”事变,中日民族矛盾由此上升并被激化。 1935年,日本制造 “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居主导地位,并制约和影响着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其他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 7月至 1945年 8月 ),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七七 ”事变后,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积
44、极组织抗战,共产党则在敌后展开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但这时,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国民党经常制造反共摩擦,如 “皖南事变 ”等。总之,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制约和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等都在民族矛盾面前退居次要地位。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 8月至 1949年 9月 ),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妄图统治世界。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因此,随着抗战的胜利,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一直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最后,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知识模块】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