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练习试卷 3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 334年的徐州相王承认了 ( )国和 ( )国的对等地位。 ( A)魏、吴 ( B)楚、秦 ( C)魏、齐 ( D)齐、晋 2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为争夺 ( )地区而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 A)上党 ( B)河东 ( C)河内 ( D)南阳 3 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灭掉的国家是 ( )。 ( A)赵 ( B)韩 ( C) 齐 ( D)楚 4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观点是 ( )提出的。
2、 ( A)孔子 ( B)孟子 ( C)庄子 ( D)老子 5 ( )比道家前进了一步,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著名论点。 ( A)孟子 ( B)荀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6 主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的是 ( )。 ( A)荀子 ( B)墨子 ( C)孙武 ( D)韩非子 7 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铁中心有 ( )。 邯郸 临淄 棠溪 宛 ( A) ( B) ( C) ( D) 8 诸侯国的国君如何用人呢 ?有人主张: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这种主张最终可能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
3、。 ( A)墨子 ( B)荀子 ( C)孔子 ( D)孟子 9 春秋后期的 ( )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病人。 ( A)扁鹊 ( B)华佗 ( C)孙思邈 ( D)张仲景 10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 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 (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A)甘石星经 ( B)灵宪 ( C)天文 ( D)星占 11 兵家是专门研究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齐国的( ),他所著的兵书是一部杰出的古代兵书。 ( A)吴起 ( B)孙膑 ( C)孙武 ( D)庞涓 12 吕氏春秋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4、。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 B)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 (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所起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 加速了民族融合 促进局部统一 促进了社会变革 巩固了分封制 ( A) ( B) ( C) ( D) 14 提出 “天有常道,她有常数 ”, “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家是 ( )。 ( A)孟子 ( B)荀子 ( C)庄子 ( D)韩非子 15 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 )。 ( A)他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 ( B)他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
5、 ( C)他的抗秦事迹 ( D)他的爱国爱民精神 16 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 “郑国渠 ”位于今天的 ( )。 ( A)河南郑州附近 ( B)四川成都附近 ( C)陕西咸阳附近 ( D)河北邯郸附近 17 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 )。 (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利益 (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18 春秋时期的鲁国初税亩和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 为代表的各国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法的最大作用和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 )。 (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B)出
6、现了新的阶级,形成了新的阶级关系 ( C)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貌 ( D)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 造成变法局面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 )。 ( A)奴隶已经缺乏劳动兴趣 ( B)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 C)地主阶级迫切要求上升为统治者 ( D)社会环境优越 20 春秋战国时期曾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思想家是 ( ) ( A) 老子 ( B)孔子 ( C)庄子 ( D)荀子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1 管仲 22 叁其国、伍其鄙 23 葵丘之会 24 城濮之战 25 践土之盟 26 殽之战 27 楚庄王问鼎 28 鞍之战 29 鄢陵之战 30 弭
7、兵之会 31 “隐民 ”、 “私属徒 ”、 “宾萌 ” 32 “公作 ”、 “分地 ” 33 “相地而衰征 ” 34 初税亩 35 老子 36 孔子 37 孙子兵法 三、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 题 30分,共 120分。 38 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39 简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意义。 40 春秋大国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如何区别 ? 41 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 春秋战国练习试卷 3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 【正确答案】
8、A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4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5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7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8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9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0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2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4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5 【正
9、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7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8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9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0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1 【正确答案】 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颖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襄公乱政时,管仲辅佐公子纠,纠失败后,管仲经挚交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 “仲父 ”。管仲对齐国的内政、经济、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
10、秋时期第一霸主,被称为 “春秋第一相 ”。著有管子一书,共 24卷, 86篇,今存 76篇,其中轻重等篇,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2 【正确答案】 “叁其国 ”,即将国都地区划分为 21个乡,其中工 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 “伍其鄙 ”,即在鄙野地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使他们各有所务,以利老少传习,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叁其国而伍其鄙 ”是管仲在政治体制上进行的一项改革。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
11、3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 (今河南兰考 ),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这次盟会规定,凡同盟之国 ,互不侵伐,必须共同对付外敌。葵丘之会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4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33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国在宋、齐、秦等国的声援下,于公元前 632年,出兵车七百乘,与楚大战于城濮 (今河南范县 )。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袭击敌军薄弱部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5 【
12、正确答案】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盟于践 土 (今河南原阳县境 ),盟约规定: “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晋文公还得到周襄王的策命,史称 “践土之盟 ”。 “践土之盟 ”成就了晋文公 “取威定霸 ”的业绩。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6 【正确答案】 在晋称霸之时,秦也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 627年,秦穆公乘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但在回军至段 (河南渑池、洛宁一带 )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帅都被晋俘获,史称 “殽之战 ”。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7 【正确答案】 楚庄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 尹,整饬内政,兴修水
13、利,国势逐渐强大。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伐陆浑 (河南嵩县北 )之戎,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去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8 【正确答案】 公元前 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乞师,晋派大军到靡笄山下 (今山东长清 ),齐、晋大战于鞍 (今山东济南 ),齐师战败。齐和晋结盟,并答应归还所占鲁、卫的土地。鞍之战表明,晋的势力仍是非常强大,齐企图代替晋的霸主地位是难以实现的。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9 【正确答案】 公元前 579年,晋、楚两国在华元的调停下议和,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公元前 576年,楚首先破坏盟约而向郑、卫进兵。次年,晋因
14、为郑服于楚而伐郑,郑求救于楚,楚恭王亲率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鄢陵 (今河南鄢陵 ),楚战败而退兵。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0 【正确答案】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晋、楚两国本身也疲于征战,于是在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 “弭兵 ”的活动。 “弭兵 ”之会总共有两次,公元前 579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订立了停止武力、互帮互助的盟约。但是盟约订立后三年,晋楚之间再次爆发 战争。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双方都想停止战争,而一些小国也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间 “弭兵 ”成为大势所趋。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公元前 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
15、、滕、邾等 14国诸侯会于宋。会议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和滕、邾等属国外,原来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 “弭兵之会 ”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权地位,但也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1 【正确答案】 随着 封建生产关系的滋长,受地主剥削的农奴大量出现。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 “隐民 ”、 “私属徒 ”、 “宾萌 ”之类的称呼。 “宾萌 ”系指外来的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相类似; “隐民 ”和 “私属徒 ”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依附户虽不自由,但身份不
16、同于奴隶。他们是隐存在奴隶社会内部的封建依附关系,他们虽还受到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2 【正确答案】 吕氏春秋 .审分览指出: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所谓 “公作 ”,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 “分地 ”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 “公作 ”与 “分地 ”之间的区别,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说明春秋时代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孕育在奴隶制内部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3 【正确答案】 即不管是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优劣征收不等的赋税。如此一来
17、,地尽其利,民尽其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齐国经 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对封建的生产关系起了催生的作用。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4 【正确答案】 即 “履亩而税 ”,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 594年 (宣公十五年 )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指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5 【正确答案】 即老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 传为楚国人。写成于战国时的老子是
18、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还认为 “反者道之动 ”,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老子的政治主张是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所造成的,统治者应该 “损有余而补不足 ”,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6 【正确答案】 孔子 (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县 )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 “仁 ”为核心、以 “复礼 ”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
19、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法律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 “礼治 ”和 “明德慎罚 ”思想,继续维护 “亲亲 ”、 “尊尊 ”的宗法等级原则;宣传 “为政以德 ”的 “德治 ”,重视道德感化作用和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对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对周礼也进行了一些顺乎时代要求的修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提供了先决条件;他整理诗、书、礼、易、乐 (已佚 )、春秋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经典。 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后,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 “圣人 ”。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论语,是研究孔丘思想最可靠的依据。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7 【正确答案】 孙武,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字长卿,齐
20、国人,著有孙子兵法13篇。具体篇目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对于了解敌我双方非常重视,认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还提出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即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孙子兵法 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三、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题 30分,共 120分。 38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
21、称为 “诸子百家 ”。各家学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 “百家争鸣 ”。 社会背景: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 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 “百家争鸣 ”的阶级基础。 二是 “士 ”构成了 “百家争鸣 ”的主体:战国时代的 “士 ”,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 “士 ”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
22、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 代言人。 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 “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 “合则留,不合则去 ”,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 “率其群徒,辩其谈说 ”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主要原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战
23、争中取得霸主 地位,竟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授徒讲学,打破了 “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这也推动了 “百家争鸣 ”的出现。 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
24、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此外,这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9 【正确答案】 借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先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 (1)各国国君名 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 “王 ”来作为自己的称号。 “王 ”已不再是周天
25、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 (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义称相邦或相国。将或将军,为武官之长。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 (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 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者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 (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战国时期随着边疆地区的发展,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极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 “三老 ”,里
26、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 (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 (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 立,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官吏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而是领取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佣的性质。国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40 【正确答案】 武器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
27、、剑、戈、弓矢等,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比以前更加锋利和坚韧。同时 ,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放射的弩机等比以前更加广泛。 兵种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兵种是战车部队,作战方式主要是列阵作战。战国时期的兵种则有步兵、骑兵和车兵,步兵、骑兵较之车兵轻捷灵活,作战方式也由列阵而战改变为争夺战和运动战。由于武器的先进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攻城战和大规模野外作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41 【
28、 正确答案】 (1)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 221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亡。至此,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关卡林立,强征勒索,给交通和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周灭亡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长期的割 据混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向往 “四海之内若一家 ”的前景
29、,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秦国的强大决定了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军功爵 ”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农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严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秦相反,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内部又纷争不已,国力一再削弱,由秦国完成统一也就成 为必然。 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吕不韦、缪寡、太后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注重网罗人才,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王绾、蒙恬等人,各尽其用;在军事上,采取了 “远交近攻 ”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国。秦王嬴政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秦统一的意义: 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 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