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 7及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 2 古希腊哲学家毕 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
2、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追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 材料 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 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 “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 ”,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 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
3、料 1、材料 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 3、材料 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 4、材料 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 5同材料 1、材料 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 “天 ”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孔子的学生于夏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孟子一书载: “万幸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 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敦与之 ?曰天与之。 ” 材料 2 老于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 (意宇 )中有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4、 材料 3 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庄之以乱则凶。 ”“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请回答: (1)材料 1, 2、 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 (2)材料 1、 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 (3)材料 3的哲学观点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 3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指出: “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是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予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
5、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46页 上述论述在哲学上所体现的原理以及启示。 4 有人认为, “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 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此观点以及对待利益和理想的正确态度。 5 拿破仑描写过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地最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的 骑兵 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他写道: “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 评析上述材料所体现
6、的唯物辩证法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6 下面有三个哲学寓言的材料: 材料 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摘自吕氏春秋 察今 材料 2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摘自吕氏春秋 察今 材料 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平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7、: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摘自淮南子 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 1刻舟求剑和材料 2楚人过河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 ?其教训是什么 ? (2)材料 3塞翁失马的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 ?合理之处和不可取之处是什么 ?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人们的思想方法有何启示 ? 7 下列为中国文化中深涵哲理的典故或成语: 材料 1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 2 论衡中说:故夫河冰结 合,非一
8、日之寒。后人引申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材料 3 后汉书 丁鸿侍中说: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杜渐防萌亦作防微杜渐。 请回答: 这些典故所包含的哲理是什么 ?为什么 ?对我们在成才道路上有何指导意义 ? 8 材料 1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 “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 ”、 “爱无差 ”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会状态。 摘自 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 材料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
9、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摘自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材料 3 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回答: (1)用
10、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论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3)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9 中国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对认识 (知识 )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看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 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之;因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材料 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 材料 3 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
11、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为的意思 ),是性伪之分也。 ” 材料 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为三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 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 请回答: (1)材料 1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什么 ? (2)材料 2、材料 3同材料 1的共同点是什么 ? (3)材料 2与材料 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 ? (4)材料 4揭示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与行的关系是什么 ? 10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
12、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和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 3页 上述论述所体现的认识论原理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11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 上述两个论断在认识上对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有哪些启示 ? 12 有一种现点认为:追求现实物质生活
13、享受是唯物主义,而追求人生理想价值的实现是唯心主义。 试用所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评述并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现实物质 生活和人生理想价值。 13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建设和
1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2)分析科学发展观内容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的民本思想,强调要利民、裕民、惠民。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 (1)以人为本的深刻涵义。 (
15、2)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区别。 (3)以人为本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区别。 (4)以人为本同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本区别。 15 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 还是姓 社 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判断 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 请回答: (1)“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16、 ? (2)“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 16 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社全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国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请回答: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问时并存的依据。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7 材料 1 我们
17、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 “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 “大锅饭 ”,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摘 自邓小平文选第 3卷 155页 材料 2 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这里指的不
18、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遭接受。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 3卷 155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为什么 “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 (2)结合材料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 “拿事实来说话 ”的依据;当一些人对党的政策开始不理解时,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 (3)“拿事实来说话 ”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18 2008年 6月 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后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第二,
19、要勤奋刻苦学习。第三,要勇于艰苦创业。第四,要培养高尚品德。在谈到要勤奋刻苦学习时指出,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 长远看是青年素质的竞争。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形势下,当代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和紧迫。广大青年一定要在学习上下更大的力气,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打牢知识基础,培养严谨学风,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知识;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韵本领,把 “读万卷书 ”与“行万里路 ”结合起来
20、,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 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咸为既学识 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联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 +论述当代青年学习的重要性。 (2)“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的认识论含义、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你认为学习有哪些途径。 19 材料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
21、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 材料 2 党中央决定,从 2008年 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形势下, 9月 9日,中央召开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 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在
22、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或认识发展规律原理 )论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据。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论述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20 材料 1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3月 14日, “藏独 ”势力策动西藏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紧接着,北 京奥运会火炬在西方几国传递过程中遭遇暴力冲击和破坏; 5月 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级特大地震,数万生灵罹难。但是,多难兴邦,我们都取得
23、了战胜天灾人祸的胜利。更为可喜的是,北京在 8月举办的第 29届奥运会和 9月举办的残奥会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材料 2 “多难兴邦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 昭公四年。原文是 “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这句话是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对灾难的影响作出的判断,说明一个国家多灾多难,或能拓展疆土,而无难无虞,或可丧失国邦。 材料 3 恩格斯 1893年 10月 10日给俄国友人尼 丹尼尔逊复信中指出: “向你们的民族那样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卷,人民日报出版杜 1974年版,第 49页
24、) 请回答: 运用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我们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和取得奥运会和残奥会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和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练习试卷 7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 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正确答案】 (1)材料 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 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 3、材料 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的,后者是辩证法的。 (3)材料 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
25、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 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 1、 3、 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2 【正确答案】 (1)材料 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 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 3的天是自然界。 (2)材料 1、 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原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 2是道。 (3)材料 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则
26、吉,违背规律则凶。 这一观点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按照客观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正确答案】 (1)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 (2)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理论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人们掌握了革命理论就会变为革命精神,运用革命精神指导人们的行动就变成革命行动,所
27、以没有革命的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精神是 非常宝贵的。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强调了革命理论、革命精神对革命行动的能动反作用和重要意义。 (3)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任何革命都是为了革命阶级更根本更长远的物质利益。因此,离开了物质利益而只讲牺牲精神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 【正确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阻碍作用
28、。 (2)理想、前途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利益、金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关系,属于社会的物质范畴。因此,理想和利益、前途和金钱的关系属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想、前途是在现实的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理想、前途是为了实现长远的根本利益。我国今天的现实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正是全国人民的这一共同理想,指引着我国 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3)试题所述的观点,把理想同利益、前途同金钱混同,在哲学理论上是一种庸
29、俗唯物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是一种拜金主义观点,用这种观点来指导人生、指导行为,就可能导致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 (4)当代中国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理想观 ,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坚持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 【正确答案】 (1)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骑术不精但有纪律是法国兵的质,善于单个格斗但没有纪律是马木留克兵的质。一定数量的士兵和一定质
30、的士兵构成了士兵的战斗力。 (2)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量变。三百个法国兵、一千五百个法国兵属于量的变化到一定点时就转化为质的差别,就能战胜和打败三百个和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 (3)我国在新世纪 新阶段建设分三步走的前二步即 2010年和 2020年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现代化建设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质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质和量、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6 【正确答案】 (1)两则寓言说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随之而变化,不是被讥笑为固执迂腐 (刻舟求剑 ),或就
31、会在行动中遭受挫折和失败 (楚人过河 )。这两则寓言给人的启迪和教训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僵化停滞,必须顺应客观世 界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 (2)塞翁失马这一哲学寓言揭示好事和坏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好事和坏事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这一寓言的合理之处在于警示人们遇到好事和坏事都冷静对待与处理,不因好事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坏事而悲观失望。这一寓言不可取之处在于是从个人家庭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国家、民族的利益衡量好坏。 (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矛盾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
32、创新,开拓前进。 【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 【正确答案】 (1)上述三个典故所包含的哲理都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认为事物变化发展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和状态,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渗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典故中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冰冻三尺属于事物的质变,是由生于毫木、起于累土、始于足下、非一日之寒的量变引起和造成的结果。防微杜渐说的是在坏思想、坏事情或错误刚萌生时加以防止、杜绝,即不让其量变,就不会发生凶恶、灾害这种质变。 (3)在我们成才 (属于质变 )的道路上,一定要重视和应用这一原理指导我
33、们的学习和工作,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方面,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防止急于求成:另一面,要有是非、善恶观念,防止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发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我们就一定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才。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哲学原理第 4章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本题使用中国文化中三个有关典故进行考查、典故的文句对多数考生是不难的,命题的意图在于思想教育,克服急于求成、不重修养的不良现象。 (3)本题的回答思路,先答一 般原理,然后分析材料所含哲理,最后是引申发挥。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 【正确答案】 (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
34、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 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2)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 “实践、认识、再
35、实践、再认识 ”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加上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充分说明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3)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
36、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9 【正确答案】 (1)材料 1认为知识的来源有 两个,一是 “生而知之 ”即先天自生的,二是 “学而知之 ”即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2)材料 2继承和发挥了材料 1的 “生而知之 ”说,有不学而能、不学而虑的 “良能 ”、“良知 ”;材料 3继承和发挥了材料 1的 “学而知之 ”说,认为人们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人的作为 (即行动 )而获得的。 (3)材料 2的哲学倾向是唯心主义,材料 3的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 (4)材料 4揭示的知识的来源是行动和人类文明的进化
37、,知和行的关系是先行后知,以行求知,然后是知先行后,以知指导行,即行 知 行。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包含了唯物、辩证观点的合理因 素。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0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认识论,它认为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实际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又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实际,使客观实际向有益于人们的方向变化发展,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理论和实践、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相统一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
38、、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的事 业才能顺利发展、取得成功。相反,如果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不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3)因此,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正确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理论首先依赖于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即在实践中产生、 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其次理论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先进的理论
39、指导实践,促进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错误的落后的理论指导实践,阻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努力地自觉地实现和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观点是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名言,曾多次被列宁引用来说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是生动丰富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而理论则是相对稳定的,理论必须由实践把它变为现实、 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和检验,理论只有随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才能具有活力、成为常青之树。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是列宁的一句名言
40、,强调在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并推动革命运动的进行和发展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经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们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 义哲学原理 12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因此,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概念、观点
41、只是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上使用的,并非是物质生活享受或人生理想价值的同义语。 (2)从唯物史观来看,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有着联系的方面,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反作用于物质生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既有追求物质 生活享受的物质需求,又有追求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 (3)人们的需求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结合,通过在为社会作贡献中去谋求个人的利益;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既要树立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理想,又要脚踏实地的奋发图强,坚持自我价
42、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在为社会发展的奋斗中去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 【正确答案】 (1)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 体和创造者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与方法。 (2) 第一要义是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相联系的观点和方法。 核心是拟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即目的和手段相联系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
43、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体现了普遍联系、发展的过程性的观点和方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4 【正确答案】 (1)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 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
44、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民本思想中的 “民 ”,是相对于 “君 ”、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 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
45、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 (4)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5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是为了解放 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此,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只能是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体现的生产力标准。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碑任务,综
46、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提高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结果,所以, “三有利于 ”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具体化。 (2)“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有利于我们大胆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尤 其是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国内外各种复杂问题,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试题解析】
47、(1)本题考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实践观点、生产力观点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2)本题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试题,考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丰富和 发展,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本题的答法使用演绎分析,先回答哲学原理,然后分析 “三个有利于 ”的涵义及其意义,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加以发挥,但字数不能太多,答出要点即可。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正确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包括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48、、历史传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性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属于社会物质生活的范畴,思想观念属于社会 意识的范畴,前者的变化必然引起后者的变化,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外来因素的影响。出现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文化的反差,正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第一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49、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 b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正确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平均主义是一种产品的分配关系。在我国改革之前,产品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吃 “大锅饭 ”,撞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 生产、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严重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对发展生产力的阻碍。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拿事实来说话 ”,就是用实践的结果即事实来证明党的政策的正确与价值,所以这一名言的依据就是实践标准。实践检验真理和价值是一个过程,实践对政策的真理性和价值的检验同样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同样是一个过程,所以应当允许对政策的不同观点的存在。 (3)“拿事实来说话 ”是对实践标准的深刻、生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