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46KB ,
资源ID:83703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370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1、2006 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加尔文教2 考迪罗主义3 俾斯麦4 波斯尼亚危机5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6 吉田茂主义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7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建国三大政策。8 19241929 年苏联领导层关于国家发展的争论。9 希特勒对内政策和管制制度(截至 1939 年)。三、论述题10 1920 世纪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动向。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经济政策及其影响。2006 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专

2、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是 16 世纪由加尔文在瑞士开创的一个宗教派别,是宗教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加尔文教主张“ 因信称义 ”和建立廉价教会,提出 r“预定论”的宗教学说,认为个人的命运、成败和灵魂得救与否,不是靠善行、斋戒、忏悔,而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上帝从创世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 和“弃民”两类,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衡量一个人是“ 选民” 还是“弃民”的标志是他在现实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这一宗教学说更能反应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要求。地理大发现所引发的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剧烈的商业竞

3、争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经济力量,左右着个人的成败得失,同时资产阶级竞相追逐利益,成功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强了自信心,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预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1541 年,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将自已的宗教改革主张付诸实践。由于加尔文教的教义和教会的组织形式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英、法、尼德兰等国广为流传,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2 【正确答案】 考迪罗主义是在拉丁美洲形成的一种统治模式,它的形成是拉丁美洲特定的社会经济的产物。考迪罗被引申为“ 独裁者 ”,在拉丁美洲,凡以暴力摄取政权并借暴力维持独裁统治者皆称“军事考迪罗 ”。考迪罗代

4、表拉丁美洲最反动的势力,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考迪罗主义几乎在独立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考迪罗统治是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政治统治形式,他们取得统治的方式是武装政变。考迪罗统治的实质是独立后各国地主阶级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考迪罗的主要依靠是教会和军队,考迪罗拥有无限的权利,他们任意修改宪法或终止宪法的实施,宣布军事管制;随意没收人民的财产,任意监禁、流放,甚至处死任何人。他们还搜刮民财,抢劫国库,贪污受贿。 但是,考迪罗们的表现除了他们的共性外,也还存有差别。有些考迪罗采取了一些有益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措施;有些考迪罗的强有力的统治,客

5、观上阻止了一些国家的分裂;有些考迪罗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民众和印第安人的利益,被人称为“平民的考迪罗” 。但是好的考迪罗终究是少数,而且有很大的偶然性。总之,考迪罗制只能使国家和人民经常陷入苦难和不安之中。3 【正确答案】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人称“铁血宰相” ,是 19 世纪后半期普鲁士的首相和德意志帝国的首相,领导了德意志的统一战争,并在战后继续推动了德意志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的容克家庭。曾担任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驻俄大使、驻法大使,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1862 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后,积极推行铁血政策,奔走于德意志

6、的统一:在宪法纠纷中,俾斯麦成功的利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取得了宪法纠纷中的优势,赢得了国内局势的稳定,在随后的三次王朝战争中,俾斯麦利用他的外交手腕和高瞻远瞩的目光,成功的取得了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胜利,从而取得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后,俾斯麦一方面对内以军工业为主导发展经济,并同时颁布五月法令挤压以中央党为代表的天主教的势力,颁布非常法镇压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者及其政党社会民主党。同时,他也领导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福利系统另一方面对外展开“均势外交 ”,维护欧洲的相对和平以利于德国发展。威廉二世上台后,二人发生严重冲突。在互相鄙视的情况下,俾斯麦于 1890 年被迫辞职。1898 年 7

7、月30 日去世。4 【正确答案】 1908 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20 世纪初,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已独立的塞尔维亚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成了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象征;同时所谓的“大塞尔维亚主义” 也开始传播,引起奥匈帝国的惊慌,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向巴尔干半岛扩张的基地。俄国也想乘机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以便推行它的南下政策。1908 年 9月 15 日,奥国与俄国双方达成秘密协定,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黑两省,奥匈帝国则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但俄匈两国

8、行动不一致,俄国的目的未达到,便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提出抗议,并开始军事动员,同时向俄国求援。奥匈依仗德国的支持,要求塞尔维亚无条件承认“吞并” ,解除动员,并要求俄国促使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帝国兼并两省的既成事实,俄国被迫让步,并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其放弃反奥战争的动员和停止一切反奥行动。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5 【正确答案】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

9、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由于三国在是否邀请中国参加会议上存在分歧,因此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 1944 年 8 月 21 日到 9 月 28 日,苏美英三国参加。第二个阶段从 1944 年 9月 29 日到 10 月 7 日,中美英三国参加。这次会议就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建议案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定名为“ 联合国”,并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会员国的资格、联合国主要机构的组成和职权等问题。但是,在美英和苏联之间就安理会大国否决权和苏美之间关于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没有达成协议,

10、英美苏三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但是这些分歧和冲突并没有妨碍他们在筹建联合国问题上的合作,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基本上解决了在筹建联合国中的有关问题,规划了未来国际组织的蓝图,形成了联合国宪章的雏形,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6 【正确答案】 吉田茂主义是由日本首相吉田茂提出的一系列思想,是日本战后的重要思想,传统保守主义在战后日本的载体就是吉田茂主义。吉田茂主义就是吉田茂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包括:尊崇皇室、推崇日本传统与历史、倡导国家神道和传统价值观的保存与弘扬;反共、反苏、反对工人运动,主张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推行经济中心主义国策,而在国际政治中则奉行商人

11、式的国际政治理念,坚持防卫力渐增论,反对大规模重整军备,实行对美一边倒的实用主义外交战略,是主导战后日本政治发展轨迹的主流派思想。吉田茂主义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特征,是近代日本明治国家主义的延伸和 80 年代日本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启蒙思想,也是日本作为周边文明属性中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必然产物。吉田茂主义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7 【正确答案】 明治初期,日本的社会经济还很落后,明治政府为了摆脱落后,为了摆脱受外国奴役的地位,以争得民族独立,并且进而称霸东亚,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进

12、行国家的建设工作。为了进行建设,维新派派遣一个庞大的使团到欧美考察,参照这些考察报告,他们提出“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和“ 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第一,“殖产兴业 ”。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18681870 年间,实行了废除各藩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奖励贸易、整顿币制和统一全国汇兑等项措施,为资本主义在全国的发展扫清了不少阻碍。明治政府还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明治初年,政府首先接受幕府和各藩

13、经营的军工企业和矿山,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加以改造、充实和扩大,使它们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工业的主导力量。除此之外,政府又在各种工业部门中建立了一批“ 模范工厂”,以此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后来,大部分国营企业都以低价处理给与政府密切勾结的特权商人。政府创办了银行,1872 年制定了国家银行条例。此外,政府还普及工业教育,建立工业试验所,推广新技术。以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政策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资本主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根本措施,政府始终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工作中心,这是明治初年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 19 世纪

14、7080 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明治政府建立后不久,便尽一切可能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种文化制度和科学技术。为了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情况,明治政府派出庞大的代表团,赴欧美各国访问,同时还向西方选派留学生,聘用西方国家的各种技术专家和教师,引进技术和设备。明治政府为了使教育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实行了教育改革。1871 年设立文部省,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1872 年 8 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法令学制,正式开始实行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中,特别注重小学基础教育,力行普及初等教育,

15、为了尽快地掌握欧美的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努力兴办高等教育。这些措施对日本培养科技队伍,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富国强兵 ”。即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强盛,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 年颁布征兵诏书和 1873 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实行征兵制就是军制上的革命,就是取消封建武士军队,剥夺武士垄断军队的特权,从民众中征兵,建立资产阶级军队。在建立新式军队的同时,解散了在维新初期由诸藩军队改编的旧式军队。但是,实行征兵制也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官吏、专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除兵役,而且富人可

16、以免除兵役。新式军队称为“皇军” ,向军人灌输忠于天皇的封建思想。明治政府三大政策是互相联系的,“富国强兵” 是最高目的,而 “殖产兴业”及“ 文明开化”只不过是手段而已。“ 富国强兵”不但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镇压人民及对外侵略。“富国强兵” 政策的贯彻,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8 【正确答案】 列宁病重期间,党内讨论了民主问题,提出了“党的机关出现官僚化”的问题,要求发扬民主制,托洛茨基认为问题比决议写的要严重得多,托洛茨基的这番议论遭到大多数干部的反对,1924 年 1 月,俄共召开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谴责托派背离列宁主义,具有十分明显的小资产阶

17、级倾向,列宁逝世后,托洛茨基发表十月的教训直接点名批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武装起义中的严重错误,说他们采取了实质上是社会民主党的立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十分恼火,斯大林同他们联合在一起,翻出旧账,历数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到十月革命时期托洛茨基同列宁之间的分歧。1925 年 1 月,俄共中央全会严厉谴责托洛茨基,并决定解除他的陆海军人民委员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5 年 12 月 1831 日,俄共在莫斯科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斯大林代表党中央做政治报告,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立的生产必须装备的工业国。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组成“新反对派” ,反对

18、斯大林的报告。季诺维也夫认为苏联在走向一个特殊的无产阶级国家中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胜利不可能在苏联一国范围内,而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得以解决,加米涅夫提出对斯大林的信任问题,建议撤换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大会未就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而对新反对派反对斯大林的意图给以坚决的回击,大会肯定了党中央的路线,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撤销了加米涅夫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和季诺维也夫的列宁格勒省委书记的职务。党的十四大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不同,并阐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纲领。斯大林认为苏联应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仅能生产一

19、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认为苏联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至于轻工业、农业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发展重工业效力的部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问题可以不顾及,为了加快发展工业,斯大林认为必须利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提出以后,许多人发表不同意见,布哈林认为在当时条件下,经济建设只能以乌龟速度爬行,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恰亚诺夫主张大力发展农业,财政人民委员索科里尼科夫认为苏联发展工业必须同世界市场相联系,在最近的年代里

20、,苏联应该走农产品输出的道路,以换取外汇,进口机器设备,推动工业发展。托洛茨基提出不断革命论,要求在国际和国内不断反对资产阶级。1926 年托派分子和新反对派分子联合在一起,组成托洛茨基一季诺维也夫联盟,公开宜称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不可行的,要求成倍的增加私营工商业的捐税,并向富裕农民借粮食;要求加快工业化速度;认为资本主义势力的增长已影响到党和国家;1927 年 7 月进一步指责领导团体无力抗击帝国主义的反苏战争;托季联盟还极力宣传自己的纲领,并组织游行,联共中央认为托季联盟的行为已超出党章的许可范围,将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托季联盟在政治上被打倒,组织上被清除。1927 年 1

21、0月,党开始讨论五年计划的问题,最后经过斗争,确立了每年增加的要求,并在1929 年 4 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批准通过。9 【正确答案】 (1)修改宪法。1933 年当选总理后,很快就开始排挤其他的政党,建立独裁的一党专政。1933年发动了“国会纵火案 ”,大批逮捕了共产党员,查封了共产党的报纸,德共被迫转入地下,并于次日颁布了保护人民和国家法,取消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但在大选中法西斯仍未取得绝对优势。在取得天主教中央党等资产阶级政党的支持后,纳粹党胁迫国会通过了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希特勒据此获得了在四年内的立法权,有权不经过国会的同意制定法律、与外国签订条约。从此国会名

22、存实亡,立法权和行政权都归于希特勒一人之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终于被取消。(2)掌握全国行政权。在剥夺了国会权利后,希特勒又着手剥夺各州议会的权利,1933 年 3 月 31 日又颁布了各邦与政府一体化法,授权各邦政府颁布法令无须征得邦议会的同意。4 月 7 日,又颁布了各邦与政府一体化的第二个法令,规定中央驻各邦专员为各邦行政长官,中央政府有权任免各邦邦政府。1934 年又颁布了国家新组织法,废除各邦议会,各邦自治权归属中央。解散由各邦政府组成的参议院。这样,自德国统一以来建立的联邦制国家机构被法西斯独裁统治的中央集权制所取代。(3)解散各政党。为了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希特勒解散了除纳粹党

23、以外的所有政党,7 月 14日,纳粹党政府颁布了禁止组织新政府法,规定纳粹党是德国的唯一合法政党,凡保持或建立其它政党者,一律判三年以下徒刑或拘禁。1933 年 12 月颁布了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将纳粹主义确定为德国国家思想的支柱,宣布党和国家统一,在德国建立了纳粹党的一党专政。兴登堡去世后,内阁立即宣布一项法律。规定总统职务和总理职务合二为一,取消总统职务,从而使希特勒建立了独裁统治。(4)有计划的迫害犹太人。在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谬论的指导下,德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排犹暴行,1933 年 4月宣布禁止犹太人经商,6 月宣布禁止犹太人任国家机关职员、教师和军人,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1935 年

24、9 月,公然宣布剥夺犹太人的公民平等权利,取消犹太人的德国国籍,禁止犹太人和雅利安人通婚,并于 1938 年制造了“水晶之夜”事件。(5)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为了巩固法西斯统治、培养俯首帖耳的臣民,纳粹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加强了法西斯控制。1935 年 5 月 10 日,公开烧毁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国优秀著作。纳粹党严格控制文化、教育、宣传、新闻和出版部门,在消灭一切进步文化的同时,纳粹党向全国人民灌输纳粹主义思想,德国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纳粹化了。纳粹党宣传和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促使民众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做好侵略战争的准备。(6)建立法西斯的经济基础。为了适应发动对外战争的需要。希特勒上台后大力

25、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纳粹德国的经济体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按照“总体战”原则,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管制,把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的体制改变成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体制,迅速把国民经济转入战争轨道。1933 年,作为控制全国经济最高机关的“德国经济总会” 制定了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该条例使国家加强了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促进了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家的结合,从组织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进程。1934 年 1 月,政府颁布了国民劳动秩序法,规定实行“政企合一” ,在企业中推行 “领袖制”,企业主是拥有全权的企业领袖,工人应绝对服从其指挥,不得自行辞职。为加速强制发展战争经济,

26、1935 年 5 月,纳粹政府任命沙赫特担任“军事经济全权总办”,负责动员经济资源。1936 年 10 月,设立了“ 四年计划中央办公室”,提出了“德国经济必须在四年内做到能够应付战争的奋斗目标” 。这样,纳粹政府完全把德国经济拖入了战时轨道,随着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推进,重工业的投资比重也来越大。三、论述题10 【正确答案】 所谓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摄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和托拉斯。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首先,就客观的条件和影响而言,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870 年以后,

27、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其次,从主观的动机来看。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摄取高额利润,但这也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暂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结果导致价格、利润的普遍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的更加频繁、深刻、持久。而垄断组织就是为了调节由

28、此带来的危机而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最后,托拉斯和康采恩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在各国的表现: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形式也有所不同。(1)美国: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这同美国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很高有密切联系。美国的许多企业是在采用当时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创业之初规模就很大。它们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很快挤垮了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把生产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同一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垄断销售市场和加强竞争能力,又进一步采取合并的形式组成“托拉斯”

29、,确立了它们的垄断地位。美国的各重要工业部门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2)德国: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仅次于美国。在产品销售上进行垄断联合的“卡特尔”成为德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20 世纪初,卡特尔开始向高级形式拥有统一销售组织的辛迪加发展。与此同时,在一些主要生产部门还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巨大托拉斯和康采恩。因此,20 世纪初垄断组织已成为德国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3)英国:垄断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垄断组织的发展程度也比美、德两国要低。就垄断组织的形式而言,在销售方面较少实行联合的辛迪加和卡特尔。垄断组织在各工业部门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新兴工业中发展较快,垄断程度也

30、较高,并开始出现跨部门的垄断联合企业,在轻工业方面,特别是在棉纺和棉织这两个部门中甚至尚未形成垄断组织。在生产比较集中的棉线和染整业中也出现了垄断组织。(4)法国:法国向垄断阶段过渡时,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法国中小企业比重很大,工业生产集中程度比较低,因而在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上比不上美国和德国。同时,它也没有形成某种比较突出的垄断组织形式,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在法国都有所发展。法国的垄断组织首先发生在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冶金工业以及与冶金工业密切相关的部门。(5)俄国:俄国资本主义起步虽晚。但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也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在俄国,辛迪加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31、。这是因为重要工业企业一般都分别掌握在不同国别的外国资本家手中,它们在生产上难以联合组成托拉斯;而政府的大批订货和保护关税政策,又使资本家争夺订货和国内市场的斗争异常激烈。于是它们便组成辛迪加加以调节彼此间的矛盾。(6)日本: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欧美先进国家落后得多,但它的近代工业一开始就操纵在得到政府特殊保护与扶持的少数特权资本手中。这类特权资本原来就广泛从事商业、金融、运输、工业生产等各个部门的活动,以后它们又在对外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中膨胀起来,很快便转化为垄断资本。因而它们大多采取康采恩的形式。11 【正确答案】 (1)杜鲁门的“ 公平施政”,即每个美国公民都会得到公平的一份,包括:保

32、障充分就业;为低收人家庭建造廉价住房;提高最低工资限额;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建立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由国家提供贷款和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争取公民权利的立法等。影响:公平施政是对罗斯福“新政” 的继承和发展。 “公平施政”的提出,使得杜鲁门在 1948 年的大选中击败了共和党人,当选了总统。但“公平施政” 本身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有限的。许多改良主义立法,受到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改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保守派的竭力反对而未获通过。到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公平施政” 就偃旗息鼓了。(2)艾森豪威尔的 “现代共和主义”,这是一种介于 “新政式”的政府干预和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自由放任和

33、政府干预相互渗透,一方面承袭 20 年代在共和党内居于统治地位的联邦政府不干预经济问题的某些传统思想,主张坚决压缩公共开支、缩小联邦政府的活动规模;一方面又认可甚至扩大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所施行的某些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现代共和主义 ”虽然继续了“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共和党政府的中间路线,毕竟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经历了 50 年代前期的经济繁荣以后,自中期开始,美国社会经济走向恶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落后于西欧和日本,失业增加,物价上涨;科技发展速度受到苏联的挑战;贫困问题尤其是黑人贫困和种族歧视问题日益严重,民权问题成为美国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3)肯尼迪的 “

34、新边疆”政策,即实行大规模的减税,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房屋建筑和清除贫民窟提供经费和重新开发萧条地区;联邦援助教育和农场主;消除种族歧视;发展空间技术等。影响:肯尼迪的“ 新边疆 ”国内改革从总体上看,只取得了为数不多的成就,许多提案因受到国会保守派联盟的反对而被否决。1963 年肯尼迪遇刺后,遗留下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边疆 ”政策也不了了之。(4)约翰逊的 “伟大社会”,要求国会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住房、反贫困和民权等领域采取广泛的立法行动并付诸实践,“向贫困宣战” 是“伟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翰逊一再声称的“伟大社会” 的宗旨是“提高

35、人民生活质量”,试图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劳动力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扭转战后美国生产至上、重物不重人的经济发展理念,解决对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人力投资不足问题,使劳动力质量符合战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需要。影响:“伟大社会 ”的改革是美国政府所推行的自“新政”以来自由资本主义改革的顶峰,把“新政式 ”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是“新政”以来最野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并且在立法上取得了成功;但他企图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情况下进行改革,就使得这次改革的目标不得不走向消逝。(5)尼克松的 “新经济政策”,即冻结工资、物价、房租和红利 90 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

36、向美国兑现黄金,对进出口商品增收 10的附加税。影响:新经济政策一度对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产生了抑制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未能为滞涨问题找到出路。(6)卡特总统的 “中间道路”。即一面继续使用自由主义措施,一面又试图从保守主义中找办法,在政策上表现为左右摇摆的中间道路。特征:他在初期致力于刺激经济和实现充分就业;后又实行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包括削减联邦预算、控制贷款、节约能源等。影响:卡特政府的左右摇摆,忽而侧重刺激生产,忽而又转向了平抑物价,从根本上说,反映了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盛到衰时,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共和党政策都无法解决,而卡特的中间道路政策只是表现得更被动、更摇摆,以致陷入捉襟见肘的地步。(7)里根的“新保守主义”。即兼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农业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和严格控制通货膨胀。影响:“新保守主义 ”的实施,使得美国走出 “滞胀”困境,实现了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但里根的政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美国陷入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比值降低的严峻局面。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