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43KB ,
资源ID:837042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370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2006年西北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2006年西北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1、2006 年西北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二里头文化2 弭兵3 云梦秦简4 轮台罪己诏5 土断6 百济7 二府8 斡脱钱9 朱由榔10 古今图书集成二、论述题11 论述西周“ 蕃封建卫” 的内容及其影响12 论述两汉对西域的经营。13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赋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14 论述我国古代典志类的历史文献及其价值(不少于六种)。2006 年西北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1959 年,

2、徐旭生先生在河南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上世纪 60 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此后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发现了数十处遗址,经过重点发掘的有偃师二里头、登封告城望城岗、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等遗址。在这些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中,偃师二里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把这些文化遗存称之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存可以分为四期,根据碳14 测定,都在夏代纪年的范围之内或稍微偏晚。目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2 【正确答案】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晋、楚两国本身也疲于征战,于是

3、在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弭兵” 的活动。“弭兵”之会总共有两次。公元前 579 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订立了停止武力、互帮互助的盟约。盟约订立后三年,晋楚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双方都想停止战争,而一些小国也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间“弭兵” 成为大势所趋。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公元前 546 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等 14 国诸侯会于宋。会议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和滕、邾等属国外,原来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弭兵之会” 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权地位,但也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

4、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3 【正确答案】 1975 年 12 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代竹简一千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因出土地在湖北云梦,故称。竹简上的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狱案例一种。法律条文第一种不仅有一部分律文,而且有关于律文的解释;第二种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徭役、刑徒、狩猎、度量衡等方面的律令,有田律、仓律、置吏律、军爵律等近二十个标题;第三种包括游士律等,并且有具体的解释。治狱案例是对一些案例的审讯、调查等具体记录。4 【正确答案】 汉武帝末年,由于长时期的兴师暴众和严刑峻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5、。征和四年(公元前 89 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废除)擅赋,力本农” ,表示与民更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此后,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5 【正确答案】 东晋政府为解决南迁的北方人口的户籍问题,实行“侨置郡县” 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造成了地方机构交叉重叠,给户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为此,东晋南朝政府相继实行了“土断” ,就是以居住地(“土”) 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撤销、合并一些侨置郡县,将侨人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与当地农户一样纳税服役。其中东晋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

6、” 和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成效最大。随着土断政策的实行和时间的推移,南迁的北方人口逐渐融入南方社会。6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高旬丽、百济、新罗。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都城泗(今韩国扶余)。国内杂有新罗、高丽、日本和中国人,风俗尚骑射,读书史,信佛教,采用南朝刘宋的元嘉历法,婚娶之礼略同中国。隋开皇初年,百济王余昌曾遣使贡献方物,文帝封其为百济王。隋平陈时,有一战船漂至百济的附庸国,还航时经过百济,余昌资送甚厚,并遣使祝贺平陈胜利。此后每隔数年,必遣使者人隋贡献方物,隋朝也厚礼回赠。隋进攻高丽时,曾与百济互相派人联络,百济虽声言助隋,实则严兵自卫。唐前期与百济

7、仍有来往。公元660 年,在唐朝和新罗联军的进攻下,百济灭亡,其领土由新罗统一。7 【正确答案】 北宋时期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合称。北宋时期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而且把唐末五代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 分割宰相的财权。中书门下(又称“ 政事堂” ,是宰相、参知政事的官署)和枢密院(枢密使、副使的官署),合称“二府 ”,即政府和枢府。二府的设置,限制了宰相的权力,使皇帝可以总揽大权,操纵自如了。8 【正确答案】 斡脱指蒙古和元朝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地区就出现了高利贷。蒙古贵族提供本银,委

8、托中亚木速蛮(指伊斯兰教徒)商人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从中坐收高额息银,称为“斡脱钱” 。蒙古初期,高利贷年息百分之百,次年利息转为本,又复生息,利滚利,称为“羊羔息” 、“羊羔儿利”。有些农民和手工业者迫于生活或交纳赋税,不得不求助于斡脱钱,到期还不清债,斡脱们就私刑逼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240 年,窝阔台汗下诏以官府钱物代还民户或官吏欠下的斡脱钱。元朝专立斡脱户,设诸位斡脱总管府、斡脱所等机构,为斡脱商人提供种种特权。后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或其它商务活动的,都一概称为斡脱,已不限于中亚商人了,甚至发展到了海外。9 【正确答案】 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昭宗。初被封为桂王,1646 年在广

9、西巡抚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在广东肇庆即帝位,并改年号为永历,树起抗清斗争的旗帜。1647 年,清军攻下肇庆,朱由榔从肇庆先后逃到梧州、桂林、全州、武冈等地。1648 年,桂王政府又迁回肇庆。但是由于桂王政权腐朽,内部纷争激烈,在清军的紧逼下,朱由榔又由肇庆仓皇西奔梧州,继而南宁。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与李定国领导的大西政权联合抗清。但是由于联军内部的矛盾,清军摸清了大西军内部的情况,遂向联军发起总攻。永历十三年(1659 年)正月,清军陷昆明,桂王朱由榔逃往缅甸。康熙元年(1662 年)春,吴三桂在缅甸俘获桂王,带回昆明,后以弓弦绞杀于市。10 【正确答案】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清康熙时陈

10、梦雷编,雍正时又重增编。全书共 10000 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 6 编。每编又分若干典。共合 32 典。古今图书集成搜罗宏富,贯通古今,分类详细,编排系统,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二、论述题11 【正确答案】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分封宗亲、姻亲和功臣到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属国,统治当地的部落人民,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国” ,这就是所谓的周初大分封。分封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周室子弟和宗亲,这是受封者的主体部分。如封周公于鲁,封召公于燕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二,古代圣王后裔。如封神农后裔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后裔于蓟,舜后裔于陈,禹之后裔于杞。这类封国比较小,是

11、周借以表明承袭圣人之治的体现。第三,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臣谋士,封姜太公于齐即属于这一类。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并有保护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节诸侯国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而诸侯国对天子有隶属关系,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以表示服从王室;诸侯国要派遣军队戍守都城或随天子出征;诸侯定期朝聘,到王廷述职;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室服役,如修筑城邑、宫室等。第二,各分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除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外,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

12、可以再次分封,一般是封地内的中心地区由诸侯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采邑” ,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 。因此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封臣,而相对于下级封臣就是封君,处于“亦君亦臣” 的政治地位。分封诸侯并非周初的权宜之计,而是西周国家的重要组织形式。周处于中国国家的早期形态,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治的主要纽带,将宗室姻亲作为分封的主体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也可以与宗法制相互支撑,起到巩固周统治的作用。通过分封制周王室建立了众多的诸侯国,用以藩屏天子,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形成了周统治的基本骨架,奠定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分

13、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通过分封宗亲功臣,并辅之以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分封制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利于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应该看到分封制是国家形态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其维系纽带主要是依靠血缘宗亲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血缘上的疏远,必然削弱分封制的存在基础;另外,分封制下的国家并非一个真正统一的政治经济整体,而是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地方诸侯亦君亦臣的政治地位是造成分裂的重要隐患。到了春秋时期终于酿成诸侯割据、列国纷争的局面。12 【正确答案】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亚

14、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公元前 2 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这些国家大的只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秦汉之际,匈奴族已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 2 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汉武帝即位后,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决心反击匈奴。建元三年(前 138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尽艰辛到达大月氏,但是这时的大月氏人却不愿意东归。张骞没有达到目的,只好东返,于元朔三年(前126 年)返回长安。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张骞是西汉

15、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金币丝帛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企图联合乌孙抗击匈奴的进攻。张骞到达乌孙时,正遇上其国内乱,乌孙无意东归。原定的目的虽未达到,但他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最后顺利返回长安。乌孙还派了数十名使者携带礼物到长安答谢。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当时匈奴贵族还控制着楼兰、车师等国,经常出兵截断汉和西域各地的交通,攻杀汉使,掠取财物。元封三年(前 108 年)汉武帝任命赵破奴率军进攻楼兰、车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带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

16、的哨所。太初元年(前 104 年) 汉武帝派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击败大宛后,西域的交通更加畅通,西域各国和西汉的政治经济来往更加频繁。于是西汉把亭障延至盐泽一带,又在楼兰、渠犁、轮台等地设校尉管理屯田,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置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汉宣帝时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都护府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以下,设有属官。从此,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完全确立,汉对西域各国有权册封国王,颁赐官吏印绶,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的传人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

17、域的影响很广泛。此外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域劳动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西汉人民居住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东汉初年,匈奴利用中原混乱之际,控制了西域各族所居住的广大地区。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 73 年) ,班超因攻打匈奴有功被派出使西域。74 年,汉军击退了匈奴,西域与汉朝断绝关系 65 载后又复沟通,东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及戊己校尉,镇抚西域。75 年,北匈奴发动反击,西域通道再次断绝。班超只带随从吏士 36 人出使西域,其使命是联络西域各地的君长,脱离匈奴,亲附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第一站

18、是鄯善。最终使鄯善王归附东汉,向东汉称臣。汉明帝因鄯善王归附,提升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班超乃率领随行人员沿昆仑山北麓由南道到达于阗。从于阗继续西进,先后降服了疏勒、莎车。永元三年(公元 91 年) ,汉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主力西迁,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之后,班超又降服焉耆、尉犁和危须,最终再度将西域隶属于东汉的统治之下。班超功封定远侯。 班超出使西域 30 年,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东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是在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和政权的形式下实现的。采取“宽小过,总大纲” 的政策,允许西域各族保持较大的自主权。使西域各族能够摆脱

19、匈奴贵族的奴役和残酷剥削,中原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顺利交流,对西域开发和内地的发展都是有利的。13 【正确答案】 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整顿赋税制度,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即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

20、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的垦田数为准。 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 ,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简化了税制,使得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两税法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土地兼并更加严重;由于“量出以制入” ,致使税额不断增加,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绢帛交纳,后

21、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 的现象,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所交纳的,叫做“免役钱” ;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官户等也都得按照户等出“助役钱” 。方田均税法,是在对土地进行丈量清查的基础上,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好坏一一登记上册,并按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率高低。这项法令对大量隐瞒田地的豪强地主不利,遭到他们的反对,因此丈量工作进展很慢,仅仅在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的五路进行过,以后便停顿下来。明初赋是

22、以土地为对象征收的,按田亩计算。役是以人为对象征派的。按户所征派的役,叫做里甲,按丁所征派的役,叫做均徭。而在征收的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猛烈,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了。嘉靖十年(1531 年)局部地区就出现了一条鞭法。1581 年,张居正把一条鞭法推向全国。主要内容有:田赋折银征收。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原来,各种名目的徭役主要由人丁负担,现在改为按人丁和田粮两者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由于各地和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23、因地、因时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地方以田为主,以丁为助;有的地方以丁为主,以田为辅;有的地方丁、田平均摊派;个别地方也有全部摊入田亩的。但不管程度如何,徭役摊入田赋的趋向是一致的。改革以后必须的诸役负担,由官府雇人承应。即“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赋、役银合并征收。将田赋银和由丁、田共同承担的徭役银合并征收。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 丁、粮毕输于官 ”,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 统一赋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将力役部分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且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和下层百姓的流移,地亩、人丁的确

24、切数字总是难以查清。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便对传统的按丁征税的办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 制度。摊丁人亩的实行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清廷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税为准,以后额外增丁,永不加赋。第二步,实行摊丁人亩,也叫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税银,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额摊到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称为“地丁银” 。同时,将地丁之外的匠班银、市丁银等其他赋役也合并在田

25、赋中征收。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摊丁人亩” 终于在全国得以推行,从而完成了中国赋役史上的又一次大的变革。摊丁入亩的实行,使历来实行的二元税制度变成单一的土地税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4 【正确答案】 典志类的历史文献是专门分类汇辑与论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典章制度方面的文献内容,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正史中的书、志以及一些典制体的通史、断代史等都属于典志类的历史文献。 司码迁史记中的“书”八篇,分专题记载各种典章制度。 历书 谈历法;律书论六律;礼书主要是论礼的产生和作用乐书主要是论音乐的产生和作用;天官书记载天文;封禅书记载历代帝王

26、对鬼神的祭祀;河渠书记载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平准书记载汉代的社会经济情况及经济政策的演变。史记“八书”开创了后世典志体的先例。班固汉书的“ 志” 部分,丰富和发展了 史记 的“八书”,立了“ 十志”。律历志主要是叙述度量衡与历法等;礼乐志主要是叙述礼仪制度及音乐舞蹈等;食货志系统的叙述了自古迄王莽时期的农业经济情况及工商货币情况;郊祀志、天文志和沟洫志分别在史记的封禅书、天官书、河渠书的基础上增入了一些新的内容。此外,汉书还新创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四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记述了殷周以来至西汉末年法律制度的演变和一些具体法律、法令的规定;五行志记述了大量灾异迷信,以及日蚀、月蚀、地

27、震的情况;地理志记载了自远古至汉代的地理沿革,包括郡县、封国设置。及山川户口、风土民情、海外交通等内容;艺文志记录了汉代官府藏书的情况,并对书籍进行了分类,考察了各种学科及不同流派的源流与得失,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图书目录学著作。十志叙事,都是贯通古今,是后世通典、通考等典章制度通史的开端,特别是新创的四志,属于开创性的著作,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全书共 200 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它集中保存了从远古传说时代到唐德宗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刑法、民族等方面的资料,条理清楚,极便检索。是研究唐以前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

28、史籍。食货典十二卷,论述了田制、版籍、赋税、历代盛衰户口、钱币、漕运、盐铁、鬻爵、榷酤、算缗、平准、轻重等内容;选举典六卷,论述了历代选举制、考绩制等内容;职官典二十二卷,论述了历代官制要略,历代王侯封爵、州郡、文散官、禄、秩品等内容;礼典一百卷,论述了历代沿革礼、唐开元礼等内容;乐典七卷,论述了历代沿革、十二律、歌舞、清乐等内容;兵典十五卷,论述了叙兵、法制、料敌致胜等内容;刑典八卷,论述了刑制、肉刑议、宽恕、囚系等内容;州郡典四卷,包括序目、古雍州、古梁州、古荆河豫州、古冀州、古兖州、古青州、古徐州、古扬州、古荆州、古南越等内容;边防典十六卷,论述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内容。通典的出现

29、,遂在编年、纪传两种史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体,即“政书体”,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后来的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考以及各种“会要” 、“会典”的编纂,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以至形成一套贯通古今的政书系列,为后人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资料。续通典与清朝通典。北宋宋白的续通典与杜佑的通典相衔接,是杜书的续编,共二百卷,但已亡佚。清乾隆时命“三通” 馆臣重修,共一百五十卷,体例与通典相同。有食货典十六卷,选举典六卷,职官典二十二卷,礼典四十卷,乐典七卷,兵典十五卷,刑典十四卷,州郡典二十六卷,边防典四卷。本书对880 年来典章制度的源流得失,叙述的颇有条理,其中以

30、对明朝制度的论述最为详备,有参考价值。清朝通典也是清乾隆时命“三通” 馆臣修的,共一百卷,是续通典的续编,分九典,是研究清朝从开国至乾隆中期的典章制度最重要的参考书。 郑樵的通志虽然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但其中的“二十略” 把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的过程,在内容上比杜佑的通典要广阔的多。有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清乾隆时官修续通志六百四十卷,是通志的续编。后又修清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二十略的内容更加丰富,是续通志的续编。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沿

31、袭了通典的体例,论述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二十四门,有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史籍。明代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沿袭了文献通考的体例,除原有的二十四考外,又增加了节义、氏族、六书、谥法、道统、方外六考,合为三十六考。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清乾隆时又命“三通” 馆臣另撰 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体例仍沿袭马书,是研究宋、辽、金、元、明五朝

32、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书。清朝文献通考,三百卷,记述了清朝前期的典章制度。清朝续文献通考,四百卷,记述了清乾隆以后清代一百多年的法制典章,是研究清代后期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书。除了专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之外,还有专记一个朝代或一定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的断代史,如唐会要和五代会要。王溥撰唐会要一百卷,分五百一十四个子目,对唐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叙述的很详细,很多材料都是旧唐书、新唐书所没有的,因此史料价值极高。王溥另撰五代会要三十卷,分二百八十目,分类记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的各种法制典章。因五代时期的史料比较缺乏,所以有关五代的典章制度全靠王溥的五代会要,从这一点上说,此书的史料价值也很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