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教育2 “苏格拉底法 ”3 心理发展4 “致良知”5 1922 年“新学制 ”6 1944 年教育法7 简述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及培养途径。8 简述教学的任务与过程。9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10 简述德育的内容与过程。11 试论述教师素养的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途径。12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13 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4 试评述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2010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
2、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一定的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功能。2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
3、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但是
4、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有其局限性。3 【正确答案】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4 【正确答案】 “ 致良知 ”是由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他是用 “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理”
5、存在于“心”中,“心即理” ;“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伦理道德观念。 “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 不会泯灭。然而,“良知”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 “良知”。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5 【正确答案】 1922 年“新学制” 是指我国于 1922 年 11 月 1 日以大总统令公布的学
6、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 ,因其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 6 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 3 年,其中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精髓。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同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6 【正确答案】 1944 年教育法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教育系统,于 1944 年通过的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又称巴特勒教育法。1944 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它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英国教育制度的
7、主要基础。它对中央和地方权限的调整,建立了比较符合英国文化教育传统和不同党派利益的教育领导体制,形成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确定了“人人受中等教育 ”的观念,扩大了国民教育的机会。7 【正确答案】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1)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几个部分。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体验、经验和创造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创造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自发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
8、备状态。创造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不是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前提,也是创造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创造人格创造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创造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和内在动力作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离不开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方法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
9、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目前人们常用的创造方法有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列举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2)创造性的培养措施创造意识的形成根据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培养首先应该形成一种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对于创造者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不仅表现在他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首先打破意识结构中固有的平衡状态,培养习惯性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创造性
10、思维的开发a扩展思维的视角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b提高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能力,只有经过想象力的推动,才会与行为整合,转变为创造性的思想。c把握直觉和灵感直觉和灵感是创造者孜孜以求,长期顽强劳动的结果,直觉和灵感可以帮助人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凭借卓越的直觉和灵感能力,科学家能够在纷繁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察觉出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创新和发现。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个性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a培养创造个性,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不随俗、不模仿、不盲从、不迷信
11、。如果模仿别人的创造成果,就不会有所前进;如果盲从潮流,就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迷信权威,就不会有所创造。b培养创造个性,必须坚持目标始终如一一个成功的创造者在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行动中,必须要不怕任何失败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到既定目标誓不罢休。c培养创造个性,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克服种种难关,锲而不舍,上下求索,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机遇的把握创造机遇的把握需要个体努力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并且主动寻找机会。创造机遇有三种方式:a发现,就是留心观察生活,在现存的事物中,找出未被注视、未经利用
12、的地方;b发明,就是瞄准新的需求,进行新的设计,创造出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尚未存在的东西;c组合,就是把现存事物重新排列,把不同的因素重新组织,在看似没有关系的事物中间发现联系,并重新予以编排。8 【正确答案】 (1)教学的任务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这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2)教学的过程引起求知欲。一
13、般来说,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渴求新知和寻找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感知教材。为了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好感性知识。理解教材。要引导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去认识和理解书本知识。巩固知识。巩固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以便使知识在大脑中的记忆的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之后要进行专门的检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能力发展情况,以便改进教学,加强个别指导,提高教学质量。9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
14、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 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称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2)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不仅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而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以下几方面都得到发
15、展:a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c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观。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包括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在强调实施的同时,也改变了课程的评价观。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包括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开发。10 【正确答案】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其内容和过程如下:(1)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16、、纪律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人生观与理想教育。(2)德育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培养他们的
17、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提高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11 【正确答案】 (1)教师素养的构成教师素养现代教师应符合时代的新需求,具备以下几种素质: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宽厚的文化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其个性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地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专门的教育素养a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
18、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b教育能力素养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引导与创新能力等。c教育研究素养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
19、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认为:随着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一系列新的能力将成为教师这个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等。(2)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的过程,具
20、体发展过程如下:求生期:在工作的第一年,努力适应以求得生存。强化期:一年后,对一般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求新期:在第三和第四年时,教师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成熟期:教师花费三年、五年或更多的时间,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作出反省性思考。(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人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教育等。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师范教育必须强化其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职能,把学术性、师范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注重师范专业信念体系的形成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建
21、构反映教师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教育实习制度。新教师的人职辅导新教师的人职辅导有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在我国,各级师范院校承担了短期的系统培训工作,其目的是向新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帮助,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在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2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12 【正确答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23、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包罗万象,他关于教育地位与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德育原则、教师等内容的论述,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和地位a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政治:提出“ 为政以德”,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孝悌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经济:提出“ 庶、富、教 ”,说明教育受经济制约;军事:提出“ 足食、足兵、民信 ”,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是立国的根本;法律: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b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孔子提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认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中
24、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教育内容孔子在继承西周“ 六艺” 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部分,以前者为重心。教学用书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四种。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道德教育思想a立志乐道: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
25、力。b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 礼”就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c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孔子认为道德修养要打好基础,然后时时处处身体力行,这样才能逐步登上道德修养的高峰。d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有了缺点、错误,不应该怕别人知道,而应决心改正,不再重犯。(2)教育实践创办私学与编订 “六经 ”孔子在文化教育上有两大贡献:编定六经,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籍;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扩大教育对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
26、 ”的主张,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 ,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提出教学方法和原则孔子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基本认识,孔子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a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b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c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 )的矛盾;d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或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树立教师的典范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
27、和教育实践,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典范,并且谈到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意见,具体包括以下几点: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c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3)对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积极意义a在教育的功能上,肯定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巨大意义,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是对教育的极大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根据;b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c强调做官和学习相结合,
28、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有很大的进步性。教育内容上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排除天命鬼神等迷信内容;d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教学实践,为以后的教育提供了借鉴,着重论述了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许多带规律性的内容对现代教育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消极意义a孔子过分抬高了教育的地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b孔子的“ 有教无类” 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他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c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从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立场出发的,本质上是为了造就不犯上作乱的顺民。教育内容的论述也是有严重缺陷
29、的,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忽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3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很多研究者都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具体观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但各种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识,这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个体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观学习不简
30、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a主动建构性面对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先前的知识经验,付出高度心理努力,有目的、有意识、连贯性地对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反思和评价。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承担着学习的责任,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管理和调节。b社会互动性学
31、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建构有重要的意义。c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学观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生长” 和新知识的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
32、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2)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积极评价建构主义者在吸收维果茨基、皮亚杰、布鲁纳等心理学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与高级学习的区分,批评传统教学中把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中;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这些教学思想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局限性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注重分析和抽象,
33、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并且具有合理性的。全盘否定它,同样会犯以偏概全、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会引起教学上的混乱。结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注重具体和真实,但由此而反对抽象和概括,认为进行抽象的训练是没有用的也是片面的。14 【正确答案】 杜威是 20 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论教育的本质a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
34、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根据“教育即生活 ”,杜威进一步提出 “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b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 ”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针对当时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 ”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有
35、机体不会只受环境的塑造,它还存在着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就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该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
36、得到乐趣。论课程与教材a从做中学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他只是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b教材心理化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认为教材心理化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起来。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教育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杜威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以为然,由此他推崇“从做中学”
37、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杜威的思维是反省思维,意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杜威把他的思维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即情境一问题一资料一方法一检验。论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个人与社会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在实施德育方面,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
38、,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2)评价影响a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b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中国、日本、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c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 。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局限性杜威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