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学校管理2 学校教育3 心理发展4 人的发展5 课程6 学习动机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 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9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10 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11 试述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12 试述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13 试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14 如何推进“ 依法治校” 的工作。2012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学校管理是学校对本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和师生员工等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学校自
2、身。学校通过管理,把各项工作及其组成要素结合起来,发挥整体功能,以实现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各项工作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内教育(德、智、体、美、劳等各育)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包括财务)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以及管理机构对自身的管理,等等。在中国,学校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校内外协调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上述诸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发挥整体作用。2 【正确答案】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3、,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3 【正确答案】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
4、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4 【正确答案】 人的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人的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上人的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过程,即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人的发展的特点有
5、未完成性和能动性。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包括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等。5 【正确答案】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学科、英语学科。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6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
6、部动力。它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奥苏贝尔则将动机分为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的动机这三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以及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般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的独特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仅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激发和维持某种学习活动,而且还控
7、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改善学习行为。7 【正确答案】 教师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特殊的劳动范畴,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 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师的
8、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又相对独立的“ 人” 。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对象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做出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8 【正确答案】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
9、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的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
10、与更新。(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是指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
11、利,谁无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从根本上说,人类创造了文化,并在创造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发展提高了自身。年轻一代只有在学习、掌握和运用前人创造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成长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并从多方面制约着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教育传统上的差异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4)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校教育
12、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教育。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人口的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此外,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状大小与气候情况等)、资源环境(如水资源、土资源、矿产资源与各种能源等)、人造环境(如交通网络、建筑设施等)。地理环境影响到学校校址的选择,以及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资源环境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开设;人造环境则影响到学生的人学条件与学校面貌的改变。9 【正确答案】
1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表现出入文主义的特征。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充分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 ,而是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3)世俗性不论是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
14、方面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贵族性重要体现为: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上层人物。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即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人文主义教育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
15、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辟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10 【正确答案】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也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科举制从隋唐到宋朝期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被社会淘汰。(1)积极影响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存在 1300 多年,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中
16、央集权制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经过层层的考试选拔,相对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养,从而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这就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而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将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统一的科举考试内容必然促使教育内容和教
17、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如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科举制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建立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学校生徒离散,校舍陈旧,学业荒芜,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冲击作用。科举制具有很大的
18、欺骗性尽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人们为了通过考试,采取种种手段串通考官;考官或受贿赂,或屈服于权势的压力,考前就有了录取的名单,因而科举制也并非完全以学识才能取人。然而出身寒门的广大知识分子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有希望达到做官的目的,这就诱使广大知识分子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走科举之路。通过科举制,统治阶级欺骗和笼络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使其思不出儒经,终身沉浸于科场,将聪明才智消耗殆尽而别无他求。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
19、,考试的方法迫使人的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也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广大的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经书,不注重研究现实问题以及自然科学;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形成了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而独立性弱的性格特征。11 【正确答案】 书院教育的特点书院教育的重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
20、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和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百家争鸣”的精神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来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如南宋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观点对立的学派,淳熙八年朱熹邀请陆九渊赴白鹿洞讲“喻义” 章,并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内,首开书院“讲会 ”之风。这种 “讲会”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书院讲学可自由
21、听讲,不受地域限制。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南宋时期,朱熹的学生黄干在白鹿洞书院讲“ 乾坤二卦 ”,山南北的人士都来听讲。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间有专攻武学、医学者。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名师讲学常把所讲内容整理为“ 讲义” ,而学者听讲也将老师所讲认真记录编为“语录”,后世教学中教师的讲义和学生的听课笔记由此而来。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还以自己
22、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3)书院教学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既不同于正规的官学,也不同于纯粹的私学,同官学相比,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而较少受科举支配;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12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不仅包括他所说的“训育” ,而且涉及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
23、1)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 和“必要的目的 ”。a“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b“必要的目的 ”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赫尔巴特把道德看作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人应该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在对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把它当作教育的基本原则。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
24、目的要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这个目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是多方面的兴趣,改变个性,多方面的兴趣也会因此而具有道德的力量。道德教育a训育训育的目的:训育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美德。训育的分类:可以分为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个阶段。训育的实施方法: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b儿童管理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防止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2)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的评价在赫尔巴
25、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13 【正确答案】 品德,也称为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于犯罪的边缘或者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而形成的,主
26、要是由于客观因素,即个体所处的特定的客观环境(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1)客观因素个体所处的微社会环境的消极客观因素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中腐朽的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为不端为学生的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无人管教(如双职工、父母双亡等);家庭中无原则的溺爱与庇护,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有了防空洞,产生“合理感” ;家庭管教不当,严厉有余而爱抚不足(没有爱) ,使孩子在感情上受到创伤,走人歧途,在感情上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如在追求升学率的浪潮中,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其虚假的升学率,把一部分中差学生推向社会,
27、集中精力“ 保 ”优等生,过高考关,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使中差生失足的机率提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某些教师教育工作中的无能会造成学生失足,而且使其越陷越深。社会上剥削阶级意识的侵蚀目前社会上在校生犯罪率提高,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社会上的小群体或小团伙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前两方面原因中都有为不良思想侵蚀开绿灯,给坏人可乘之机的情况,社会上的小团伙恰好乘虚而人。(2)主观因素品德不良学生具有其特有的心理因素。品德不良学生具有某种眼前的低级欲望指导下的动力定型,这构成了他们特有的心理结构。这种低级欲望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物欲型、性欲型和精神狂欲型三种。有时是单一型的,有时又是复合的。而造成这种心理因素的原
28、因除了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明是非,道德意志薄弱,从而不能以高级的社会需要来克制低级需要外,还有由于没有必要的是非观念以及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强化等。14 【正确答案】 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人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 “依法治校”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 依法治校”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 “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要求,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
29、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探索综合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要依法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及时办理教师和学生的申诉案件,建立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学校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依法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2)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
30、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要依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党委、校长、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要依法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3)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_T 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
31、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4)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的思想,按照全国和教育系统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司法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要把法律知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5)严格教师管理,
32、维护教师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学校要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尊重教师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教师管理,依法处理品质恶劣、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坚决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违法犯罪行为。(6)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不得瞒报或者漏报。总之,推进“ 依法治校”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使之成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推动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推广“依法治校” 典型,宣传“依法治校 ”的先进经验,推动 “依法治校”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