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真题试题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河西四郡2 交子3 三法司4 校邠庐抗议5 中日台事专条6 博古7 制宪国大二、论述题8 府兵制在北朝隋唐的情况9 清末立宪派及其活动10 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2013 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真题试题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汉武帝时期在河西地区设置的行政区划。元狩二年,霍去病率军远征,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所部降汉。汉武帝在河西浑邪王、休屠王故地设置酒泉、张掖、
2、武威、敦煌四郡,并从关东移民数十万填之。河西四郡的设置安定了河西地区,断绝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同时使西北地区开发进入新的纪元。2 【正确答案】 北宋时期在四川等地流通的纸币。由于金属货币不足及流通不便,宋真宗初年,益州十六家富户联合印造纸币,代替铁钱流通,称为交子。宋仁宗时期,朝廷收夺私家发行纸币之权,在益州设立交子务。神宗时,交子流通范围扩大到陕西、河东等路。徽宗时,交子改称“钱引” ,由于不置钞本,不许置换,导致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3 【正确答案】 明清两代三个司法审判机关的合称,分别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为主要的审判机关;大理寺为慎刑机构,主管对冤案、错案的驳
3、正、平反;都察院则主管对审判机关的监督。遇有重大案件,则由三法司共同审理,称为三司会审。三法司之间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职权分离、相互牵制的特点。4 【正确答案】 晚晴思想家冯桂芬的一部政论集,共收入政论 47 篇。作者针对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多个领域,指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方向。多项建议被洋务派所采纳,是洋务运动的先声。其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被概括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清末思想影响极大。5 【正确答案】 又称台事北京专约,是 1874 年 10 月中日之间签订的条约,为处理同年发生的牡丹社
4、事件所订。规定:清朝承认“台湾生番曾对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 ,日军出兵是 “保民义举”;中国给与难民抚恤银十万两,另以银四十万两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日军撤出台湾。后来日本政府曾藉此条约声称清政府已经承认琉球属于日本,清政府则指,条约所指之“民” ,仅包括被杀的日本属民,不包括此前被杀的琉球属民。6 【正确答案】 博古(19071946 年),原名秦邦宪,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曾发动学生运动,后留学苏联。1931 年 9 月至 1935 年 1 月,博古为中共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深受王明路线的影响。遵义会议后失去中共最高领导职务。曾参与创建新四军,并在延安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
5、报解放日报。1946年 4 月 8 日因飞机失事而遇难。7 【正确答案】 1946 年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召开的制宪会议。会议代表由民选与遴选两种方式产生,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会议经过多方妥协,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这一宪法于 1947 年圣诞节正式生效,在台澎金马地区沿用至今。但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除民社党外)拒绝参加制宪国大,不承认会议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二、论述题8 【正确答案】 府兵制创始于西魏大统年间,由宇文泰、苏绰所创建,隋唐两朝沿用,后于唐天宝年间为募兵制所代替。宇文泰模仿鲜卑旧时八个部落,创“八部帅” 之制,设置了八个柱国大将军,十二个大将军。八柱国大将军中有两位
6、不直接管理军政,其余六人每人统领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督二开府,共二十四军。每军设开府仪同三司二人,每军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北齐时,府兵的兵源局限于鲜卑化地区,至北周时,汉人的乡兵也被纳入府兵系统。隋代的府兵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开皇十年以前的府兵基本上是职业兵,兵农分离。开皇十年,隋文帝下诏,称“凡是军人,可悉属郡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府兵与编户百姓一样载入州县户籍,从事农业生产。隋文帝时,府兵军府称为骠骑将军府、车骑将军府,军府之上是十二卫府。隋炀帝对府兵进行进一步改革,军府一律称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同时对十二卫府进行整顿。隋炀帝大
7、业九年,还募民为骁果,置雄武府领之,其组织类似于府兵,是府兵制度的重要补充。唐前期依旧沿用府兵制。唐代的府兵有两种,一是三卫,一是卫士。三卫从五品以上高官的子孙中征取,卫士从普通百姓中拣点。府兵三年一拣点,六十岁之后方能免役。至唐中叶,府兵制逐渐走向消亡。由于府兵必须自备衣粮资装和部分武器马匹,负担很重,在土地兼并日益剧烈的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根本无力置办,因此,逃避兵役的现象非常严重。开元年间,开始缩短府兵服役年限,将征兵周期改为六年一拣点,同时招募彍骑。此后,府兵缺员益多不补,将官很难升迁,府兵制走到了尽头。天宝八年,最终停止了府兵的派役活动,府兵制消亡。9 【正确答案】 清末立宪派一般
8、指清末在野的主张立宪并且积极参与和推动宪政改革的士绅群体。立宪派大致包括以下互有交叉的两部分人:清末立宪团体的参加者,特别是其中的组织者和活跃分子;谘议局和资政院的部分议员。立宪派的核心身份是开明的士绅群体,其领袖人物大多是举人或进士出身,其著名者有梁启超、张謇、郑孝胥、汤寿潜、谭延闿等。20 世纪初,清末立宪派所参与的主要立宪活动有:宪政宣传。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后,积极宣传革命理论,立宪派于是以新民丛报为喉舌,积极回应,进行宪政宣传。论战高潮集中于 1905 年到 1907年之间,立宪派主张,中国应建立“君民同体” 的君主立宪制度,要开国会、立宪法,一方面限制君权,一方面提升民权。他们认
9、为,不能以暴力来推翻清政府,只能循序渐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国会请愿。1906 年,清廷下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7 年秋,上谕宣布在中央筹备资政院,各省筹备谘议局;1908 年 8 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上举措,使得立宪派能够公开集会活动。所谓国会请愿运动,是立宪派呼吁清廷速开国会、实行内阁制的一场政治运动,以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为领袖。第一次国会请愿代表团于 1910 年 1 月齐集北京,向都察院呈递了“ 速开国会 ”请愿书。朝廷发布的上谕中保证 “宪政必立、议院必开”,但以“国民智识不一 ”为由拒绝了请愿要求。当年 6 月,立宪派进行第二次国会请愿,请愿代表除各省议员,还包括各省商
10、会、学会及华侨代表等,他们在请愿书上还征集到了 30 万人的签名,向都察院呈递了十份请愿书。但清廷仍然拒绝。立宪派继续发动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次请愿声势更加浩大,各省民众积极响应,甚至一些督抚要员也联名上奏,请求立即组织责任内阁,明年召开国会。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宣布将原定为九年的期限提前三年,改于宣统五年(1913 年)召开议院。对此,立宪派认为请愿已经成功,但部分人士仍感不满,继续进行第四次请愿活动。但 1911 年 5 月成立的责任内阁中皇族成员占了 5 个,这与立宪精神大相违背。清末立宪派的积极活动对于宣传宪政、发展民间力量、促进社会转型等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由于
11、立宪运动的破产,部分立宪派逐渐倾向于革命。10 【正确答案】 1937 年 7 月 1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 月,国共两党正式开始合作。国民党率领政府军队在抗日前线抵抗日军进攻,形成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武装力量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沉重打击了日军。正是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中国军队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 3 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八年抗战中,国民政府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在正面战
12、场举行过 22 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近百万人,自身也付出了 322 万人的伤亡代价。特别是一批英勇的国民党将官,奋勇杀敌,血洒疆场,如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士卒。敌后战场有三个,分别是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在华北敌后战场抗战者为八路军,在华中敌后战场抗战者为新四军,在华南敌后战场抗战者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部队。敌后战场给日本侵略者带来了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思想上的沉重打击。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为主,机动灵活,让敌人猝不及防,使日本侵略者在后方一日不得安宁,迫使其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不得不调动大量兵力巩固后方。同时,敌后战场有力地挫败了敌人“以战养战” 、“以华制华”的企图,使其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思想奴役不能顺利得逞。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