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教育2 合作学习3 教学相长4 苏格拉底法5 多元智力6 学习动机7 简述孔丘的教学思想。8 简述几种代表性的教育起源理论。9 简述影响创造性学习的因素。1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11 论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2 论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13 论述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14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和杜威的关系。2013 年四川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
2、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一定的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等功能。2 【正确答案】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共同一致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小组分工合作、积极互助的学习形态。其内
3、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社交技能以及小组学习四个方面。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合作学习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3 【正确答案】 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辅相成,出自礼记.学记,原文为:“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其原意专指教师,是就教师自身的教与学而言,即教师在教中遇到困惑之处,才感到学识不足,更加努力进修、提高。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即教师可以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提高。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4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法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苏格
5、拉底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但是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有其局限性。5 【正确答案
6、】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于 1983 年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主要包括:言语智力、音乐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自知智力、社交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八种,后来又补充了存在智能,成为九大智能。多元智力理论克服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为人们科学地认识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6 【正确答案】 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
7、现。按照不同的标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奥苏贝尔则将动机分为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的动机这三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以及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般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的独特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仅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激发和维持某种学习活动,而且还控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
8、到强化,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改善学习行为。7 【正确答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包括万象,具体如下:(1)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孔子提出“ 为政以德” ,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可以影响政治;又提出“庶、富、教”,说明教育受经济制约;提出“足食、足兵、民信” ,强调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是立国的根本;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孔子提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认为教育在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教育目的孔子提出“
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3)教育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大部分,以前者为重心。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4)教育对象孔子提出“ 有教无类” 的主张,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 ,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5)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包括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和改过迁善等。(6)教学方法和原则孔子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的这种基本认识,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10、、由博返约等教学原则和方法。(7)教师修养孔子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教育实践,树立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典范,谈到许多有关教师修养的意见,具体包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等。8 【正确答案】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种:(1)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
11、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2)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却也与生物起源说相似。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的话,那么这种 “无意识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即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但是孟禄却能指出这种人类的类
12、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实践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这一观点。除此之外还有科学教育起源论和民族文化起源论。科学教育起源论认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 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 的共同活动。民族文化起源论认为教育就是源于民族文化的。9 【正确答案】 创造性学习是指以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寻求新的理论的学习。学
13、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影响创造性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条件。创新或创造,实际上是对旧事物的变革和否定。基础知识学习掌握的愈扎实,基本技能技巧愈熟练,思维就愈灵活,思路就愈开阔,创造和发现能力就愈强。(2)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创新与发现,都是从学生对新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情感上燃烧起对新知识穷根究底的浓厚兴趣时开始的。(3)进行创新和发现的实践活动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和归宿。它包括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实验、各
14、种演算和练习等,直接关系到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实际效果。离开具体的实践活动,任何创造与发现的活动都是不可能产生的。(4)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决定条件。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创造是从思维开始的。一个学生不善于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他的思维就没有深度和广度,也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学习。(5)创造性学习的环境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决因素就是学生具有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和学习任务的创造性等各方面。总之,创造性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养成创造性学
15、习的习惯。10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1)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2)学习观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
16、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这种知识建构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教学观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
17、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进行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11 【正确答案】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的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
18、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是指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
19、、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从根本上说,人类创造了文化,并在创造文化的活动过程中发展提高了自身。年轻一代只有在学习、掌握和运用前人创造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成长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并从多方面制约着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
20、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教育传统上的差异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4)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校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教育。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人口的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此外,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状大小与气候情况等)、资源环境(如水资源、土资源、矿产资源与各种能源等)、人造环境(如交通网络、建筑设施等)。地理环境
21、影响到学校校址的选择,以及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资源环境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开设;人造环境则影响到学生的人学条件与学校面貌的改变。12 【正确答案】 (1)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具体内容2001 年 6 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具体目标表如下: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将普
22、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坚决刹住一些地方和学校的乱收费,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 收费制度;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巩固扩大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23、。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我国教育目的所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a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
24、、美等方面的素质。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b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促进人的个性丰富发展所必需的,有利于个人在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发挥创造性才能。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
25、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13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关系有:(1)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这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和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
26、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要防止主张书本至上和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两种偏向。教学过程要以间接经验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从最大程度上进行有效的教学。(2)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不爱学习,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27、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逻辑推导,促进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发展智力是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要防止在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传授或单纯重视智力发展的偏向。(3)处理好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帮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推动其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来增长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
28、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知识的掌握到思想提高的转化,不仅有认知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情感问题、态度问题、联系个人修身或生活实际的践行问题。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偏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使他们提高思想,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和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处理好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伴随着非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
29、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在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注意是容易转移的,兴趣和情感是容易变化的。在教学中,应该按教学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本身,或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来调节非智力活动,从而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5)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
30、体性地位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不只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非常重要,要防止任何一种偏向。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高效而顺利地完成。14 【正确答案】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勇于批判和改革旧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其教育观和学校观都体现在其“ 生活教育论 ”当中。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
31、领袖,对现代教育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中也有关于教育观和学校观的论述。(1)教育观陶行知的教育观陶行知认为“ 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他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是指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就是说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杜威的教育观杜威的教育观包括“ 教育即生活 ”
3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a“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b“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 ”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陶行知和杜威教育观的比较a相同点二者都非常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
33、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两者都包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杜威认为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暗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人民在广大的生活世界中学习。b不同点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和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是从生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2)学校观陶行知的学校观陶行知认为“ 社会即学校 ”,包含了两层含义:a“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
34、提出的“ 社会即学校 ”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 “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b“社会即学校 ”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同样也值得肯定。杜威的学校观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即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学校即社会” 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
35、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陶行知和杜威学校观的比较a杜威主张 “学校即社会 ”,认为学校教育要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设置课程,编制教材,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获得使他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b陶行知主张“ 社会即学校 ”,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 社会即学校 ”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总之,无论是杜威的“ 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都十分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都有借鉴作用。我们今天要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让基础教育回归生活,回到其原本的目的上去。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