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及答案与解析1 狭义教育2 知识3 教科书4 学习动机5 教育目的6 德育7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8 孔子的教育方法。9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10 教师劳动的特点。1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2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思想。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14 品德不良的成因与纠正。2017 年华南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有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
2、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正确答案】 关于知识的定义,存在多种争论。一般而言,知识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从哲学角度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的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知识是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3 【正确答案】 教科书是课程的实施文本之一。教科书是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
3、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4 【正确答案】 动机是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与学习活动可以互相激发、互相加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5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的总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内容、结
4、构包含“为谁培养人” 和 “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国家的教育总目的,是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6 【正确答案】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
5、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7 【正确答案】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会日益减弱。(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具体体现为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蕴涵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环境的给定性指由自然、历史以及前人、他人为
6、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去选择、适应环境,还可以去创造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就是这个道理。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环境的作用。(3)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
7、来培养人,因为知识具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有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总之,只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才能充分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并且,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8 【正确答案】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位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认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
8、育。(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无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3)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手段。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4)提出了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 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9、“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 【正确答案】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自然教育的核心是“ 归于自然 ”,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所说的“ 自然教育” 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
10、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极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和谐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 ”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 (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给儿童以充分的自
11、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4)自然教育的实施: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教育者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第一阶段,在婴儿期(02 岁),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第二阶段,在儿童期(212 岁),又称“ 理智睡眠期” ,主要进行儿童感官的训练并继续发展身体。要求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训练。可以用“自然后果法 ”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第三阶段,在少年期(1215 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在青年期(1520
12、 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5)对自然教育的评价: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高度尊重儿童的天性,倡导的是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系统地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路,提倡行善论,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 ,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合理要求。他还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据此探讨了教育内容。卢梭论证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他分析了儿童身体健康教育;重视感觉教育的价值,并论述了感觉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反对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倡导人民学习真实和有用的知识;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提倡启发式的教育;主张
13、直观教学;反对向儿童灌输道德教条,要求养成符合自然发展的品德等。这些观点既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卢梭的教育学说包含着相当激进的思想,充满了新兴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具有解放人们思想的重要意义。有人称卢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他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同时卢梭奠定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教育的理论基础,对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虽说卢梭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对儿童
14、的天性认识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10 【正确答案】 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性。首先,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最后,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这种独特的创造性,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的。(3)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
15、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4)专业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以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而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11 【正确答案】 从教师“教” 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工作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既要备好课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合理选择教法。(2)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
16、他们的发展;组织好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布置好课外作业。总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有效、积极性高、表达清晰。(3)课后辅导工作。课后的辅导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不是上课的继续。课外辅导可以分为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两种形式。(4)教学评价。学业考评可通过书面考试(开卷与闭卷)、口试、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实施。考试是对学生水平的检测,主要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
17、;及时反馈;重点辅导。12 【正确答案】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担任过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做过北京大学的校长,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从“养成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 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北大改革,提出了“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教育思想。他在北大的改革措施有:抱定宗旨、改变校风。着重改变学生的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主张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要求学科与教学体制
18、改革,扩充文理,改变“ 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办学原则,各种学问能够在大学自由地研究和讲授,这也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3)他提出了教育独立的思想。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为:教育经费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和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在当时国家衰弱的国情下为维持教育基本生存状态而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具有合理性。但是这种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教育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这是蔡元培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无奈反抗。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美好愿望,其教
19、育脱离宗教的主张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4)蔡元培也有失败的思想,如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大学区制是蔡元培独立教育思想的体现,目的是要促进教育与学术相结合,实现教育行政机构学术化,摆脱腐败的官僚支配,做到事权统一,实现教育决策与实施民主化。但在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形势下,在经济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实施一年以后不了了之。大学院的理想过高,期望学术领导行政,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而使学术机关官僚化,效率低下。由于中国学术风气未浓而官僚习气很深,让学术机构和行政机构混一,高等学府反成竞争倾轧场所,官僚机构的腐败毕现于学术机构。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凸显在北大改革和“五育并举”
20、 的思想上。尽管五育各自的作用不同,但都是“ 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 ”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五育中也有重点,即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此外,北大的改革不仅是自身面貌的变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兼容并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包容男女生和旁听生。但是,“兼容并包” 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它摒弃封建专制思想,主要包容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远远超出教育领域。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
21、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担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后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1917 年任北大校长后,以自由、民主的原则改革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天地。13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中,劳动者智力与体力相分离的片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将是体力与智力劳动相结合,体力与智力上能够协调发
22、展的人。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领域的发展是“真正自由的王国”,个人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不断扩大,人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发展。(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也不是人性的自我发展,人的发展是由整个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直接针对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提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劳动的分工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
23、求,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它对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人的片面发展的程度也日益加深,由于劳动成了一种毫无内容的机械运动,加之工人又被长期固定在某一操作上,因而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同时也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指出:“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大工业生产不仅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而且也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大工业生产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者通过学习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整个生产系统成为可能;其次,大工业的发展,促进
24、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缩短了劳动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劳动者有可能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可以看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如何来实现这一理想呢?唯一的方法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是机械的教育与劳动的相加,它的内涵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结合等。14 【正确答案】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最初表现为一般的过错行为,但是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
25、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酿成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道路。(1)原因。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方面的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存在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b宠严失度,方法不当;c要求不一致,相互抵消;d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方面的原因。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a只抓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b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c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
26、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观原因主要包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意志薄弱的学生难以抵挡不良诱惑,更容易发生品德不良现象。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行为不良并且经常性发生以至于成为不良习惯,更容易导致品德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内部心理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适当解决,就可能产生品德方面的问题。(2)纠正。纠正过程:不良品德的纠正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a醒悟阶段;b转变阶段;c自新阶段。纠正措施:a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b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c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d锻炼同不良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e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