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硕士(GCT)语文(散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阅读理解题(20 小题,每小题 2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0 (2003 年第 1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_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
2、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想念昆明的雨。(摘自汪曾祺昆明的雨,载北京文学,1980 年第 10 期)1 文中加横线处应填写哪个人名?(A)李商隐(B)李白(C)李颀(D)李贺2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了作者的_心态。(A)期待(B)
3、困惑(C)无奈(D)怀旧3 “雨”字在正文中多次反复出现,主要起到什么作用?(A)摹写真实事件(B)刻画当时喜好(C)传达个人幻想(D)渲染雨中情味4 下列陈述中与文章原意最贴近的是:(A)雨容易使人郁闷(B)雨引发人的乡愁(C)雨善解人意(D)雨中景色很美4 (2003 年第 3 题)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座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青冢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据说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
4、好像在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现在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只有一个石虎伏在台阶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娘。据内蒙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另一个在包头市的黄河南岸。其实这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个古代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附近,还有一个古城遗址。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
5、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善。和亲就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形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摘自翦伯赞内蒙访古,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92)5 在内蒙出现多处昭君墓的原因在于:(A)内蒙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B)作者对王昭君有好感(C)统治者对
6、王昭君有好感(D)中原人民对王昭君有好感6 作者亲眼看到的昭君墓有:(A)一个(B)两个(C)十几个(D)几十个7 关于昭君出塞,作者的观点是:(A)昭君出塞反映了民族和国家的屈辱(B)昭君出塞是朝廷强迫的(C)昭君出塞是汉族统治阶级软弱的结果(D)昭君出塞促进了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8 对于和亲政策,作者的观点是:(A)和亲政策是统治阶级的一方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B)和亲政策只能作为权宜之计(C)一般情况下,在封建时代,和亲政策总要比战争政策好得多(D)和亲政策应与战争政策结合并用8 (2004 年第 1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问题: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
7、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阳光从窗外射人,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来,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呜叫
8、。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它小,就能轻易地从有疏格的笼子钻出来。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其先,这小家伙只是在笼子的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渐渐它的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
9、,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接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 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_趴在我
10、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选自冯骥才珍珠鸟,真爱,长春出版社,1995)9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A)也(B)却(C)竞(D)就10 第一自然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是:(A)珍珠鸟(B)朋友(C)温暖(D)真好11 描写雏鸟对作者十分信赖的最典型细节是:(A)在其杯子上喝茶(B)在其稿纸上跳动(C)啄其笔尖和手背(D)在其肩上熟睡12 对作者的感受,表述得最恰当的一句是:(A)只有信赖,才能创造出美好境界
11、(B)没有信赖,就不能创造出美好境界(C)信赖,常常可以创造出美好境界(D)人际之间的信赖都能创造出美好境界12 (2006 年第 1 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问题: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
12、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 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
13、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 ,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 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 石壕吏 ”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
14、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人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梁实秋寂寞,选自梁实秋文集,鹭江出版社,2002)13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A)告诉读者如何享受寂寞的清福。
15、(B)表明作者远离喧嚣的现实,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C)主要说明什么是寂寞。(D)作者赞美寂寞,要好好享受寂寞。14 文中“石壕吏半夜捉人”是_的作品记叙的情景。(A)白居易(B)元九(C)杜甫(D)柳宗元15 下列文中各句的修辞手法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句相同的是:(A)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B)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C)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D)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般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
16、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16 下列各句中的“ 是” ,系判断动词用法的为:(A)寂寞是一种清福。(第一段第一行)(B)所谓 “心远地自偏” 是也。( 第一段第八行)(C)也可以说是。(第四段第一行)(D)稍异于是。(第四段第八行)17 作者所说的“ 寂寞” 是指:(A)寂寞是一种值得享受的清福。(B)寂寞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渺小。(C)寂寞是不为外物所困扰,保持自我和内心宁静的一种心境。(D)寂寞是逃避现实的唯心论,是高韬隐遁。17 (2007 年第 4 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五问题:“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
17、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个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牛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劳苦!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 ”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
18、得我是我,似乎这“我” 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 !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 的欺骗!“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_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
19、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的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 社会 ”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 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所以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问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选自丰子恺缘缘堂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个别用字有改动)18 第一段中,作者引用那个比喻的故事,意在说明:(A)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B)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20、!(C)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D)“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19 作者认为时辰钟是人生最好的象征,因为:(A)时辰钟像“ 渐” 一样,一直在欺骗我们。(B)时辰钟的针平时不动,就好像人生的我也始终是我。(C)时辰钟的针是最常动的,就好像人生中的我也是无常的。(D)时辰钟的针看似不动,实则常动,就像人生中的我,刻刻是我,又刻刻在变。20 第三段中,在划线处填入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个是:(A)不过(B)而且(C)因为(D)所以21 下列词语与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骗”
21、和“欺骗”的含义最接近的是:(A)欺诈(B)误导(C)隐瞒(D)诱惑22 对于“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不管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B)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C)性质上渺茫不可思议。(D)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工程硕士(GCT)语文(散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一、阅读理解题(20 小题,每小题 2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知识模块】 散文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是考查文学常识。夜雨寄北为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知识模块】 散文2 【正确答案】 D
22、【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概括。注意文中有“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昧”,“我想念昆明的雨”句,因此选 D。)【知识模块】 散文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雨是作者描写昆明的角度,作者正是通过渲染“雨中的情味”,表现了浓浓的怀旧之情。)【知识模块】 散文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文中开头就有“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之句,只要细心地阅读,不难选出 B。)【知识模块】 散文【知识模块】 散文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第四自然段,“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
23、有好感”,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散文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三自然段有交代,“我们就看到了两个昭君墓”,因此选 B。)【知识模块】 散文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是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第一自然段,作者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选 D。)【知识模块】 散文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最后一句已经写明了作者的观点,选C。)【知识模块】 散文【知识模块】 散文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竟”在这里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与上下文相吻合,其他项不合适。)【知识模块】 散文10 【正确
24、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作者通篇的意思是表达对珍珠鸟的喜爱,开头脱口而出的“真好”正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模块】 散文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熟睡的细节正好表现了安全感,也就是信赖的最好证明。)【知识模块】 散文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中的“往往”二字,与 C 项的“常常”意思差不多,相比之下, A、B、D 三项都有些绝对化。不恰当。)【知识模块】 散文【知识模块】 散文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主题的把握。文章的第一段说明
25、寂寞“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第二段说明教堂中能得到寂寞的感觉,第三段通过反证进一步说明寂寞是内心的清静,第四段是说明寂寞的难得,要好好享受它,从文章的思路来分析,可知 A、C、D 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知识模块】 散文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常识。石壕吏为杜甫著名的诗篇“三吏”、“三别”之一。)【知识模块】 散文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知识。题干与 D 项都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题干是把视觉上的感受转移到听觉上来,而 D 项则是把听觉上的感受转移到触觉上来。)【知识模块】 散文16 【正确答案】 A【试题
26、解析】 (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B、C、 D 三项的“是”都是代词,表示“这”、“这样”。)【知识模块】 散文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从第一、三、四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始终强调寂寞是一种内在的心境,A、B、D 三项不是寂寞最重要的特征。)【知识模块】 散文【知识模块】 散文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农夫抱牛跳沟而不知其重,在于牛的增重是渐渐的,使农夫误认其为恒久不变。)【知识模块】 散文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文中第二段说:“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
27、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时辰钟和人生的共同特征是“无常”,可见 A、D 两项没有概括这一特征;B 项正好与作者所说相反。)【知识模块】 散文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关联词的运用。填空后面的两句话是因果关系,A、B、D 三项应用在两个句子的中间,只有“因为”可以用在句子的前面,表示因果或者转折关系。)【知识模块】 散文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造物主和渐的“骗”当然不是有意的,是“误导”,A、C、D 三项则是有意的“欺骗”行为。)【知识模块】 散文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渐”是指时间,“不管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是指空间。)【知识模块】 散文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