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11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以下关于法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学是人文科学(B)社会有了法,就有了法学(C)在西方,法学最早起源于古罗马(D)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2 关于法的起源的表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由规范性调整发展到个别调整(B)法是由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发展为制定法(C)法是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发展到相对独立(D)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是奴隶制法3 将
2、法的作用划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法学家是( )(A)拉兹(B)萨维尼(C)卢梭(D)奥斯丁4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是( )(A)规范性(B)普遍性(C)国家强制性(D)程序性5 根据法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的不同,法律可分为( )(A)成文法与不成文法(B)实体法与程序法(C)根本法与普通法(D)一般法与特别法6 构成法律的基本单位是( )(A)法律规则(B)法律原则(C)法律概念(D)法律推理7 物权法规定:“ 不动产登记费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动产的面积、体积或者价款的比例收取。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规定。”这一规定属于法律规则中的( )(A)确定
3、性规则(B)任意性规则(C)委任性规则(D)准用性规则8 下列关于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法律原则要求比较笼统、模糊(B)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种类型的行为,法律原则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C)法律规则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D)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中最坚硬的部分9 物权法规定:“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是法律规则(B)这是程序性原则(C)这是政策性原则(D)这是实体性原则10 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和第一标准是( )(A)法律的调整对象(B)法律调整的方法(C)法律制定的主体(D)
4、法律规范的数量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从法律部门的角度看,属于( )(A)行政法部门(B)宪法及其相关法部门(C)社会法部门(D)经济法部门12 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权力是( )(A)行政权(B)军事权(C)立法权(D)参政权13 以下关于法律实施、法律实现和法的实效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实施是使法律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的过程和活动(B)法律实现是法律实施活动的直接目的(C)法的实效是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和程度(D)只要法律实施,就可以达到法律实现14 狭义上的执法,拥有执法权的机关是( )(A)国家权力机关(B)国家行政机关(C)国家司法机关(D)国家军事机关1
5、5 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的法的适用的是( )(A)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民法总则(B)某法院到小区进行普法宣传(C)某公安局对小偷处以罚款(D)某检察院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理论(B)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理论(C)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理论(D)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理论17 法的价值
6、的基本特征有( )(A)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B)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C)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D)更强调主要价值之间的区别18 下列关于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作用于同样的对象(B)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任何法律都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D)维护最低限度的社会治安体现了法的规范作用19 下列关于法的效力等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程序法优于实体法(B)上位法优于下位法(C)一般法优于特别法(D)新法优于旧法20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要素的是( )(A)法律规则(B)法律原则(C)法律概念(D)法律行为21 以下
7、法律概念中,属于主体概念的是( )(A)所有权(B)公民(C)原告(D)不可抗力22 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有( )(A)合目的性原则(B)主观原则(C)辩证发展原则(D)相对稳定原则23 以下关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只继承了中国法律文化优秀传统(C)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体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D)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要求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4 简述普通法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区别。25 简述立
8、法原则。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6 自 2010 年起,最高人民法院开始发布指导性案例,给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以参考。有人认为这就是我国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没有区别。请运用法理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27 材料一:2010 年 10 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某将张某撞倒并连刺数刀致被害人死亡。药某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自首。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热议,舆论认为药某是特权阶级,且对农村人有歧视,舆论一片喊“杀” 之声,受害人家属也请求法院从重追究药某的刑事责任。后一审法院判决药某
9、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死刑。材料二:2009 年,李某将同村 19 岁女子王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王某与其 3 岁的弟弟一同杀害,手段残忍。李某在出逃几天后向公安机关自首。一审法院认定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强奸罪,数罪并罚,判决死刑。李某提起上诉,二审认为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强奸罪,但具有自首情节,数罪并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热议。舆论普遍认为李某先奸后杀,且杀害无辜幼童,动机恶劣,手段残忍,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后被害人亲属申请再审,2011 年省高院再审开庭,对李某故意杀人案、强奸案进行审理并当庭宣判,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
10、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了李某的死刑。请运用法律学知识分析司法独立原则与舆论监督的作用。五、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8 联系当前实际,论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途径和措施。29 论述我国的法律监督体制。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11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学是存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知识形态,既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又有人文科学的性质,A 项错误。法学虽然
11、以法或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但不是有了法就有了法学。法学是在法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法学的产生有两方面的条件:关于法律现象的材料的积累和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学者阶层的出现,B 项错误。在西方,法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到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 项错误。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以分为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D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是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习惯发展为习惯法再到制定法,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BC 项正确,A 项错误。奴隶制法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法,也是最早的私有制类型的法,
12、D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一切社会的法的作用都可以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之分,这个观点首先由英国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拉兹提出来,A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给人们的交互行为以指引且能够普遍适用。一些社会规范也具有程序性,比如宗教规范,程序性很强。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其他社会规范也具有强制性,但不是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其他规范所没有的,C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本法与普通法是根据法
13、律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主体、程序的不同而对法律进行的分类。这种划分通常只适用于成文宪法制国家,根本法即宪法,普通法指宪法以外的法律。C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律是由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三者构成的,其中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基本单位,具有微观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强、确定性程度较高、可预测性等特征。A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本题中,不动产登记的收费标准尚未确定,指示由国务院会同价格主管部门确定,是委任性规则,
14、C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规则具有比法律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形成了法律制度中最坚硬的部分,没有规则,法律制度就缺乏硬度。D 项说法错误,本题选 D。其他选项说法均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是物权法对于物权法定原则的规定,是法律原则,而不是法律规则,A 项错误。本条直接涉及实体性权利和义务,是实体性原则,不是程序性原则,D 项正确,B 项错误。本条是公理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不是政策性原则,C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理学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首
15、要标准和第一位标准。如将调整国家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划入行政法部门,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划人民法部门等。A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宪法及其相关法部门,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和主导性的法律部门,是其他部门法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最高依据。宪法及其相关法部门,除了包括宪法外,还包括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等,国旗法也属于宪法及其相关法部门,B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立法权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创制、认可、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权力。C
16、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实施并不必然意味着法的要求的实现,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因素阻碍着法的功能的发挥,从而不能产生立法者希望通过进行法律规制所达到的结果。D 项错误,ABC 项说法均正确。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法理学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狭义上的执法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行政主体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执法权属于行政机关,B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司法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
17、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我国的司法权包括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不是司法机关,公安局的活动不是司法活动,C 项错误。A 项是立法活动,不是司法活动,A 项错误。法的适用是应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B 项人民法院是进行普法活动,而不是处理案件,不是法的适用,B 项错误。D 项是检察院行使检察权的活动,是法的适用, D 项正确。【知识模块】 法理学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6 【正确答案】 A,B,C,
18、D【试题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涵盖了法治几乎所有的领域和问题,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理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理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理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和良法善治理论;依法治国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理论。因此 ABCD 全选。【知识模块】 法理学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法的价值是法存在的伦理正当性依据,是指人对于法律的需要和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法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法的价值
19、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法的价值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法的价值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法的价值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ABC 项正确。法律价值体系关注价值之间的协调统一,而不是强调主要价值之间的区别,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理学18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在考察基点、作用对象、存在方式以及发挥作用的前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A 项错误。一切社会的法的作用都可以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之分,C 项正确。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相辅相成,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B 项正确。维护最低限度的社会治安是法的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体现了法的社会作用
20、,D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理学1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法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一般来说,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BD 项正确,C 项错误。程序法与实体法没有优先顺序,A 项错误。【知识模块】 法理学20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不包括法律行为,本题选 ABC。【知识模块】 法理学21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主体概念是用以表达各种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如公民、法人、原告、行政机关等,BC 项正确。A 项是关系概念,D 项是事实概念。【知识模块】 法理学2
21、2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法律部门的划分非常复杂,应当坚持正确的原则。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包括客观原则、合目的性原则、适当平衡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和主次原则等。ACD 项正确,B 项错误,不是主观原则,而是客观原则。【知识模块】 法理学23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上层建筑之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既继承了中国法律文化优秀传统,又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B 项错误。ACD 项说法均正确,本题选 ACD。【知识模块】 法理学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22、上。24 【正确答案】 普通法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的渊源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正式的法的渊源主要是指制定法,法院的判例不是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在普通法法系国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的渊源。(2)法律的分类不同。大陆法系国家法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法的基本分类是普通法和衡平法。(3)法典的编纂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普通法法系国家的制定法往往是单行的法律、法规。(4)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式不同。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奉行职权主义,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普通法法系的诉讼程序奉行当事人主义,法官一般充当消极的、中
23、立的裁定者的角色。【知识模块】 法理学25 【正确答案】 立法原则包括:(1)合宪和法制统一原则。立法要遵循宪法,要维护法制统一,这是维护和保障立法活动合法性的重要原则。(2)民主原则。立法要体现人民意志,坚持立法公开,保障公众参与立法。立法的民主原则包括立法内容的民主、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的民主。(3)科学原则。立法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要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知识模块】 法理学四、分析题第 67-69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6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4、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正式的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不包括指导性案例。我国不承认先例或判例的约束作用,指导性案例只具有指导、参考作用,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在判例法国家,形成了一整套创造、借鉴、遵循判例的制度,“遵循先例” 是根本原则,在遇到与本级或上级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所处理过的问题,判例法国家法官可以将之前的判决直接作为法律依据进行判决。我国的指导性案例不同于判例法国家的判例,指导性案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法律也未赋予其普遍的约束力。【知识模块】 法理学27 【正确答案】 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职权。
25、在我国,司法权具有专属性,即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坚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并不意味着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司法权如同其他任何权力一样,都要接受监督和制约。司法权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要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之间也存在监督和约束,司法权也要接受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还要接
26、受舆论的监督。其中舆论监督经常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本题的材料中反映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了舆论监督,李某最终才会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实现了实体公正。但是舆论监督与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有时可能会发生冲突。法律是一门专业,法律上的概念和法律思维有时与普通大众的思维并不一致。法院在审判时,要以法律为准绳,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案件事实,确定从轻从重情节等。舆论监督有时会有明显的情绪性,大众不是从法律的角度看待案件,而是从情绪出发,宣泄情绪。比如材料一药某案件,最初发生时,舆论一片喊杀之声,但是当材料二李某的案件被媒体曝光后,很多人认为李某行为如此恶劣,都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相比较而言,药某也许更不应该
27、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舆论的观点发生大转变。因此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能忽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但是更不应该被舆论所引导。法院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知识模块】 法理学五、论述题第 70 小题,本题 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8 【正确答案】 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国家司法机关和国家司法制度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司法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必须树立科学的司法改革观,在司法改革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特征
28、和政治优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第二是坚持以宪法为根本遵循。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仅不能违反宪法的规定,更重要的是把宪法的规定落实到位。第三是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第四是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规律相结合。第五是坚持统筹兼顾。司法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必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自上而下有序推进。第六是坚持依法有序推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在当前有六方面的改革要求。一是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主要有: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
29、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尊重法院裁判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等举措。二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主要有: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等举措。三是推进严格公正司法。主要有: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个人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等举措。四是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主要有: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等举措。五是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主要有
30、: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等举措。六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主要有: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制度等举措。【知识模块】 法理学29 【正确答案】 法律监督目前在我国法学界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在法理学中,通常在广义上研究和使用法律监督这一概念。法律监督体系是由一个国家
31、各种形式的法律监督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系统。依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系统构成。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通过法定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法律的监督。这种监督在国家监督乃至全部法律监督中都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习惯上,人们将这种监督概括为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监督两种。法律上的监督,是指全国人大以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工作监督主要是指对政府、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工作的监督。如果以监督客
32、体为基本标准、以监督内容的性质为辅助标准,可以大体上将国家机关法律监督的内容分为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事监督和宪法监督五种。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是以国家司法机关为主体进行的监督。在我国,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被称为检察监督,是一种专门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分为三类:刑事诉讼监督、民事诉讼监督和行政诉讼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也叫作人民法院的监督,分为三种:一是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监督,二是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三是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以行政机关为监督主体进行的监督。它既包括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行政系统内部
33、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可以分为四类,即一般行政监督、专门行政监督、行政复议、行政监管。社会监督,即非国家的监督,指由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在我国,根据社会监督的主体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这种监督主体范围十分广泛,民主性比较突出,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党的监督在本质上讲也是一种社会组织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在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等方面具有极
34、为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的监督,主要指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地开展法律监督的工作,是法律监督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社会团体的监督主要是指由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以及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消费者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进行的监督。这类监督作为一种集体监督,可以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社会舆论的监督主要指借助传媒手段进行的新闻舆论的监督。它既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在法律监督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体现。舆论监督最能体现社会监督的广泛性、公开性和民主性,能够十分有效地影响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指由人民群众直接进行的法律监督。这种监督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客体是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人民群众的监督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它或者直接促使监督客体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或者可以启动诉讼程序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任何破坏或阻止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知识模块】 法理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