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6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为基础(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2 关于法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法治强调良法之治(B)法治的目的在于依法行政(C)法治要求法律得到普遍遵守(D)法治
2、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3 关于民主、法治、人治、德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方“民主 ”一词源于古罗马(B)法治与德治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治国方略(C)依照人治的理论,治理国家不需要法律(D)依照传统的德治理论,国家主要通过道德教化进行治理4 关于经济基础对法律的决定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性质(B)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基本内容(C)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法律的发展变化(D)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形式5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法律规范的内容相比较道德更加明确具体(B)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律(C)法律规范的内容更具有统一性(D)法的出现早于
3、道德6 关于法律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律文化由两个层面组成,其一是物质性的法律文化,其二是精神性的法律文化(B)法律文化与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等法律现实没有太多联系(C)法律文化是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D)法律文化具有多样性7 根据法律意识专业化、职业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 )(A)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B)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C)低级法律意识和高级法律意识(D)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A)立法机关对法律所作出的修订(B)法学家的理论(C)小王对法律的思
4、想认识(D)法盲对法律的认识和评价9 下列关于法与社会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的社会化表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B)宗教对于西方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C)凡属于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必为法律所调整;凡属于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则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D)人情大于王法的思想是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应该根本驱除的10 下列选项中不是法律影响生产力的途径的是( )(A)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确立科学的经济管理规则,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B)法律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C)法律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不断向前发
5、展(D)法律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利用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 以下哪些属于法治国家的标志( )(A)完备而良善的法律体系(B)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C)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D)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12 关于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柱(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C)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D)
6、法治和民主是天然统一的13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符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D)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在 1998 年14 下列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B)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C)在中国,法治理念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D)法治国家概念最早在德语中使用的15 下列哪些做法,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方略的实现( )(A)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D)大力开展普法教育16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哪几方面( )(A)经济基础不同(B)程序化程度不同(C)保障方式不同(D)表现形式不同17 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法律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法律的强制力,进一步强化、维护、实现道德规范(B)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它弘扬、发展一定社会的道德理念、信条和原则,促进社会道德的更新和变革(C)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风
8、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动力(D)有些道德上不许可的行为,在法律上可以得到许可18 下列关于法与国家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意志只能通过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B)法的渊源受国家政体的影响(C)法律是国家存在的政治基础(D)国家政权的运行以法的实现为必要条件19 下列哪些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A)律师对法条的认识(B)法学家的理论(C)法官在判案时对法律的认识(D)法律规定的原则20 解决法律与道德在日常法律适用领域中冲突的措施主要是( )(A)立法方面,充分考虑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提高立法质量,尽量避免出现法律的漏洞(B)在司法过程中,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考虑道德要求,使法律的适
9、用不仅合法,而且合乎常理(C)在执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与道德之间不必要碰撞的机率(D)在法律宣传过程中,对旧的道德进行评判,加强人们对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的认同感21 下列列举的哪些属于法律意识( )(A)消费者的维权意识(B)人们对法律尊重或反感的情绪(C)人们关于法律公正的观念(D)当事人对法院不信任的态度22 关于法律意识的表述,下列表述能够成立的有( )(A)法律意识无法通过教育形成(B)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C)法律意识制约着法律实践活动(D)法律意识的高级形态是法律心理23 简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24 简述法治和法制的区别25 简述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
10、的关系26 有人说:“ 没有无国家的法律,也没有无法律的国家。” 请结合本章法与国家的关系,分析材料中的观点。27 请联系实际,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保障作用。28 当下的社会生活,处处渗透着法律意识:大学生小孙认为偷拿阅览室里的杂志不构成盗窃;农民工老刘年底遇到老板赖账,未能发出工资的事情表示自认倒霉,没人能管。请结合法理学的有关知识,试分析法律意识的作用。29 近年来,全国每年发生交通事故 40 多万起,近 10 万人死亡。司机的酒驾、超载和超速驾驶,行人无视红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 等行为都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西方思想家曾言,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
11、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中。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良好的法律意识对法治的意义以及培养法律意识的措施。29 2013 年 7 月,W 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父母诉请子女“ 常回家看看”的民事案件。该院判决:被告人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每两个月至少到父母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法定节假日均须履行探望义务。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后的全国首例判决。对此,有人认为,该判决保护了老年人权益,维护了传统伦理道德;有人则认为,不应当将道德法律化,探望父母虽符合伦理道德,但不应成为法律上的强制义务。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相关法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0 如何看待上述两种
12、不同的观点?31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6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不属于制度体系,而是思想体系,A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B 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它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规定性,反映和规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宗旨使
13、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C 项正确。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继承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也存在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因素,D 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C。(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司法考试的必考内容,相信以后在法硕考试中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模块】 法治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法治关注法律制度的内容,强调“良法”之治,强调法律的至高权威,强调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以及对权力的制约和对人权的保障,故 A 项正确。法治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也强调实质意义上的
14、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容,而且法治要求“法律的统治”,要求公共权利必须依法取得和行使,故 D 项正确。个人和组织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行为,故 c 项正确。法治的政治基础在于民主政治,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制约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故 B 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法治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西方“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并非罗马,A 项错误;法治和德治存在分歧,但分歧并不是根本性的,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治理国家,两者可以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家发展,所以两者并非根本对立的治国方略,B 项错误;人治国家也存在法律,只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依旧是治理国家的有用工具,C项错
15、误。综上,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法治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对法律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法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性质;其次,经济基础决定法律的基本内容;最后,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法律的发展变化。但是法律的形式并不完全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还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状况等因素有关。综上,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的产生必须以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建立为前提;道德是人们在交往中自然演进形成的,只要人们结成社会进行生产和生活,道德就必然会出现并发挥作用
16、。法的出现晚于道德。综上,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法律文化与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等法律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文化的载体是法律现实,法律文化蕴含其中。但是法律文化并不等于现行法、法律实践以及法律意识,也非简单地等同于这些法律现象的总和。法律文化是这些法律现象中所包含的知识、智慧和经验,是其中一切有价值的、流传久远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它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长期起作用的“定式”,是一种习惯。法律文化不包括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中一切因偶然因素、个别事件而变化的成分。综上,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
17、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法律意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职业法律意识和非职业法律意识。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根据认知阶段,可以把法律意识分为低级阶段的法律心理和高级阶段的法律思想体系。按照法律意识的社会政治属性,可以将法律意识分为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综上,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整个法律现象的观点、感觉、态度、信念和思想的总称。它由法律观点、法律感觉、法律态度、法律信念和法律思想五个要素组成。立法机关对于法律作
18、出的修订属于立法活动,不是法律意识的范畴。综上,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凡属道德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一定为法律调整;凡属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不一定为道德所调整,故 C 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是法受生产力水平影响的具体体现,不是法律影响生产力的途径,故表述不正确。综上,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9、1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法治国家的标志有以下五个:完备而良善的法律、健全高效的法律运行体制、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较高的全民法律意识和良好的法律秩序。综上,本题选 ABCD。【知识模块】 法治1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主要支柱,但是民主与法治并不是天然统一的,在某种意义上民主与法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法治的前提是国家里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和力量,如果有,只有作为妥协的法律是最高的权威。而民主的前提是国家中有一个最高的权威:公意或多数,而公意是可以随时变化的,如果法律沦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这是民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因此
20、,D 项认为法治和民主是天然统一的说法是错误的。综上,本题选 ABC。【知识模块】 法治13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199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故 D 项错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制度体系,故 A 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AD。【知识模块】 法治14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在中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出法治概念的是梁启超先生,但其并不是最早提出法治理论的人,因此 C 项错误;法治与
21、法制存在重大区别,因此 B 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AD。【知识模块】 法治1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根本方略,必须做到:第一,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第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把立法同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第三,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此要积极推进行政和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和效率,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加强对执法、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第四,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进
22、行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不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综上,本题选 ABCD。【知识模块】 法治16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执政党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表现形式不同;实施的途径和保障方式不同;稳定性程度、程序化程度不同。因此 BCD 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执政党政策都产生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A 项不正确。综上,本题选 BCD。【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D 项表现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并不能说
23、明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综上,本题选 ABC。【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8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国家意志可以通过政策、法律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单单只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A 项不正确。国家是法律存在的政治基础, C 项把两者的关系说反了,C 项不正确。法的制定、实施、实现、适用等都需要以国家为载体,国家权力是法的背后力量和效力基础,因此,法的实现应当以国家政权的运行为必要条件,D 项不正确。综上,本题选 ACD。【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1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律师对法条的认识和法官对法律的认识属于法律观点,法学家的理论属于法律思想。法律
24、观点和法律思想都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综上,本题选ABC。【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解决法律与道德在日常法律适用领域中冲突的措施主要有:(1)立法方面,充分考虑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提高立法质量,尽量避免出现法律的漏洞;(2)在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之中,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考虑道德要求,使法律的适用不仅合法,而且合乎常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法律与道德之间不必要的碰撞;(3)同时在宣传法律过程中,对旧道德进行批判,加强人们对于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的认同感。综上,本题选 ABCD。【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
25、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以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包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态度和评价,以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等。A 项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是试图用法律来作为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是对法的作用的看法;B 项中人们对于法律尊重或者反感的情绪是人们对于现行法律的态度和评价;c 项中人们关于法律公正的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律的观念和思想;D 项中当事人对法院不信任的态度是人们对于本国法律在现实运行中的观念和态度。综上,本题选 ABCD。【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2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
26、思想、观念、心理或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可以通过教育形成的,并且教育是法律意识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A 项错误。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法律文化观念中,法律意识居于主导地位,B 项正确。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在法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主观体验和认识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对法律现象本身的价值所作出的主观价值判断,同时法律意识反过来会制约法律实践活动的进行,C 项正确。从认识阶段来看,法律意识可以分为低级阶段的法律心理和高级阶段的法律思想体系,D 项错误。综上,本题选 BC。【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3 【正确答案】 第一,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第二,依法治国
27、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第三,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第四,依法治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第五,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知识模块】 法治24 【正确答案】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有:(1)法治不仅包括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更强调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至上、权利保障的内涵,而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不包含法律至上的含义。(2)法治关注法律制度的内容,讲究“ 良法”之治,强调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制则侧重于关注
28、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法律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取向并无特殊的规定性。(3)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立的,法治要求“ 法律的统治” ,将法律置于统治者的权力之上,要求公共权力必须依法取得和行使,而法制与人治并不截然对立。(4)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代,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法制则不要求必须有民主政治基础,也不必然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早在没有民主和宪政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法制。【知识模块】 法治25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指导。(2)社会主义道德对法的实施的促进作用。(3)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在调
29、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社会主义法律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2)社会主义法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总之,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法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价值指导,对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主义道德还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社会主义法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原则和要求加以确认,使之具有法的属性,社会主义法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和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知识模
30、块】 法与社会26 【正确答案】 国家是法律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基础。法律的产生、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法律的发展变化都依赖国家。首先,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其次,法的实现是以国家政权的运行为必要条件;最后,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影响着法的形式。法律保障国家职能的实现。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保障和规范国家政权的正常行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法律确认和宣称国家权力的合法性,组织和完善国家权力机构体系;其次,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最后,法律制约和监督国家权力的运行。【知识模块】 法治27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构建社会
31、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依照法律规范来治理社会,人们和政府的行为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才会有和谐的基础。作为法治社会最主要的规则,法律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的规范,法律规范的这些特征使得法律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1)法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立法方面。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才能更好地引导、规范和约束公民和政府的行为,使之依法办事,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健康的制度环境。(2)法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
32、现在执法方面。法治强调对内公权力的合理监督以保障社会公众的权利,这就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有助于贯彻以保障人权为核心的法治原则和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法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司法方面。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司法往往被视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公正独立的司法体制,有助于真正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安定。(4)法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守法方面。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政府依法办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守法意识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的不
33、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5)法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法律监督方面。法律监督可以通过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法治环节的作用保障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本题答案部分出自考试分析原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法的要求都是论述题容易涉及的,考生要以书本为基础,真正理解有关内容的含义以及其相互关联。本题中关键词为三个: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作用。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三方面都要结合,切不可偏废其一。要点覆盖全面才能拿到更多的分数。【知识模块】 法治28 【正确答案】 (1)在法律的创制过程中,立法者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法律创制活动的效果,起着
34、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如果立法者能正确认识和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要求,进而有效地进行创制法律的活动,那么这样的法律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法律的创制过程中,有正确的法律意识,是使客观需要转化为法律规范的重要条件。(2)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法律意识起到调整作用,使人们的行为与法律规范相协调。司法人员法律意识的水准对于适用法律的活动以及案件的审判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到司法人员能否准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能否合法、公正地审理案件,能否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权利。(3)法律意识在公民、社会组织遵守和执行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法律意识,是公民、社会组织对自身行为合法性
35、进行判断的前提。清晰正确的法律意识,不仅能够确保公民、社会组织等主体从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健全的法律意识,还是维护自身利益、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有力武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29 【正确答案】 (1)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实施的效果与公民的法律意识密切相关。上述材料说明,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2)良好的法律意识对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法律意识,有助于保障公民的普遍守法;有助于推进依法行政;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
36、和司法权威;有助于加强法律监督,保障法律的有效实施。(3)为了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普法措施:开展学校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法律宣传,尤其是媒体应承担普法宣传的责任;司法机关通过群众参与司法、司法公开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普及法治意识。【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0 【正确答案】 第一,某些道德上的要求可以上升为法律,并以强制力保障执行。在这起案件中,“ 常回家看看 ”是我国伦理道德的要求,通过立法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并在司法中予以确认,不仅有助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也有助于弘扬关爱老人这一伦理道德。第二,并非所有的道德都应上升为法律。有些道德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上升为法律,反而可能损害法律的权威。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相互协调。【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31 【正确答案】 第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评价标准:道德是法律的理论基础;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道德是法律运行的社会基础;道德是法律的补充,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第二,法律是传播道德、保障道德实施的有效手段:法律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理念、信念、基本原则和要求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法律的强制力;法律是道德的承载者;法律是形成新的道德风貌、新的精神文明的强大力量。【知识模块】 法与社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