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导论、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练习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下列案例中,甲的行为对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后良心发现,在开车送乙去医院的途中遇到堵车,延误了治疗最佳时机,乙不治身亡(B)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后良心发现,在开车送乙去医院的途中被一辆闯红灯的卡车撞飞,乙当场被撞死(C)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后良心发现,将乙送往医院后,医院恰好没有乙血型的血,乙因失血过多死亡(D)甲想谋杀乙,将乙砍成重伤
2、后良心发现,将乙送往医院后,主治医生忙着回家,疏忽大意开错药的剂量,乙因伤势过重死亡2 以下关于犯罪主体的各种说法,错误的是( )。(A)甲(15 周岁) 伙同他人共同绑架被害人李某,在取得赎金后释放人质,甲不构成犯罪(B)乙 (不满 16 周岁)携带匕首进行抢夺,但未使用该凶器,乙不构成犯罪(C)丙 (15 周岁)明知破坏水库大坝会导致多人死亡,仍然实施决水行为,引起 3人死亡的,应当构成犯罪(D)丁(不满 15 周岁) 数次教唆他人制造毒品,但不构成犯罪3 甲(15 周岁) 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 )(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
3、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4 甲是一 15 岁的小朋友,某日在公车上行窃一孕妇。被孕妇发现后甲反手一拳将孕妇打倒,结果导致孕妇流产,则甲( )。(A)应该定故意杀人罪(B)应该定抢劫罪(C)应该定故意伤害罪(D)无罪5 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错误的是( )。(A)单位犯罪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为限(B)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两罚原则(C)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可以单位犯罪论处(D)单位犯罪也可以只处罚自然人6 下列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说法,
4、正确的是( )。(A)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聋人或者哑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7 甲男明知乙女只有 13 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事实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8 2007 年 4 月
5、7 日下午 5 时,某市建设银行发生一起取款人被押运员枪杀的案件。据取款人的朋友陈述,当时取款人欲离开银行,押钞员说:“让你等着,你再向前走一步就拿枪搞定你。” 取款人跨了一步,被押钞员击毙。而该押钞员辩称,他将枪保险打开后,枪口斜上 45 度,没想到受害人一步冲上来,他一不小心就扣动了扳机。请问:根据两人的说法该押钞员的主观因素分别是( )。(A)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B)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D)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9 24 岁的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的 4 岁男孩。一日,张某带小孩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孩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孩边喊“害怕” 边挣扎,张某手
6、一滑,小孩掉人河中,张某急忙抢救,小孩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孩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过失(C)过于自信过失(D)意外事件10 甲与乙有仇,欲置乙于死地。某日,甲见乙与丙被绳索悬吊于半空中一起洗擦楼房外墙玻璃,便用刀割断绳索,致乙、丙一起坠地死亡。对此,甲的主观罪过形式是( )。(A)对乙属直接故意,对丙属间接故意,具有两个罪过(B)对乙属直接故意,对丙属直接故意,具有两个罪过(C)对乙属直接故意,丙的死亡依附于乙的死亡,只具有一个罪过(D)对乙属直接故意,对丙属意外事件,只具有一个罪过11 甲住大厦 12 楼,某日不慎将花瓶
7、打碎,懒得扔垃圾桶里,就着顺手扔窗外了,扔出去才想大事不好,结果将一路过的小朋友砸成植物人。乙也住大厦 12 楼,窗外是条河,某日也把花瓶打碎,懒得扔垃圾桶里,想着往河里扔没事,结果扔下去就砸巾一正在清理河道的人,也变成植物人。则甲和乙( )。(A)甲是间接故意,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B)甲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乙是疏忽大意的过失(C)甲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D)甲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乙是间接故意12 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驰汽车身亡,甲
8、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巾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13 下列犯罪,可以构成单位犯罪的是( )。(A)为解决供电问题,某公司集体决定在供电充足的隔壁单位偷电,构成盗窃罪(B)公司资不抵债,遂集体决定对破旧的办公楼投以高额保险,然后放火烧之,构成保险诈骗罪(C)公司资不抵债,法人代表甲伪造具有履行能力的证明,与善意当事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归个人所有(D)公司资不抵债,遂集体决定伪造担保,以非
9、法占有为目的,向银行骗取贷款14 下列不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的是( )。(A)甲和乙有仇,某个夜黑风高之夜,甲见乙家里有个人影,于是从窗外朝里放了一枪,将乙的孪生兄弟丙打死(B)甲和乙有仇,某个夜黑风高之夜,甲见乙家里有个人影,于是从窗外朝里放了一枪,将乙家的宠物狗打死(C)甲和乙有仇,从丙处购得马钱子碱(某些鼠药的成分之一)若干克,放到乙喝的水里,乙喝后上吐下泻,经查甲购买的毒药是假货(D)甲和乙有仇,天天诅咒乙死无葬身之地,结果乙果然某日被大火吞噬,在甲的家里发现用于诅咒的符纸和小人等15 张某意图杀害李某,一日夜晚藏于李某院内,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李某,遂举枪射击,次日
10、方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其家中的一条狗。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B)意外事件(C)应负过失致人死亡罪的责任(D)因为未造成李某死伤,不负刑事责任16 下列关于认识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杠爷是某村村长,威信挺高,对于本村村民的违法乱纪行为一般用族规来解决。某日将一名通奸的妇女游街,村民都很信服。山杠爷的做法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犯罪(B)甲明知乙只有 13 岁,但认为只要你情我愿就不构成犯罪,于是在征得乙同意之后与乙性交,甲没有违背女性的意志,不构成强奸罪(C)甲于夜晚埋伏在路边准备强奸妇女,将妻子当做其他妇女实施了“强奸” ,甲的行为仍然构成强
11、奸罪(D)甲以前一直为贪污公款的国家工作人员乙将赃款汇往国外的银行,在 刑法修正案六公布之后,因为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构成犯罪,仍然继续这样的行为,甲不知法不为罪17 甲公司为了打垮竞争对手乙公司,由公司高管赵、钱、孙、李私人集体决议雇请当地的黑社会陈浩南、山鸡等人在光天化日下对乙公司进行打砸抢,造成乙公司损失 20 万余元。则( ) 。(A)甲公司构成单位犯罪,因为是决策机关集体决策为单位利益实施的犯罪(B)甲公司不构成单位犯罪,因为只有刑法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构成单位犯罪,本案中行为人的罪行,刑法未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C)此案中适用于双罚制,对甲公司判处罚金,对赵钱孙李等判处刑罚(D)此案只
12、属于一般违法,不构成犯罪,由甲公司赔偿以公司损失即可18 根据犯罪构成理论,并结合刑法分则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某晚潜入胡某家中盗窃贵重物品时,被主人发现。甲夺门而逃,胡某也没有再追赶。甲就躲在胡某家墙根处的草垛里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村长高某路过时,发现甲行踪诡秘,就对其盘问。甲以为高某发现了自己昨晚的盗窃行为,就对高某进行打击,致其重伤。甲构成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应数罪并罚(B)乙在大街上见赵某一边行走一边打手机,即起歹意,从背后用力将其手机抢走。但因用力过猛,致使赵某绊倒摔成重伤。乙同时构成抢夺罪、过失致人重伤罪,但不应数罪并罚(C)丙深夜人室盗窃,被主人李某发现后追赶。
13、当丙跨上李某家院墙,正准备往外跳时,李某抓住丙的脚,试图拉住他。但丙顺势踹了李某一脚,然后逃离现场。丙构成抢劫罪(D)丁骑摩托车在大街上见妇女田某提着一个精致皮包在行走,即起歹意,从背后用力拉皮包带,试图将皮包抢走。田某顿时警觉,拽住皮包带不放。丁见此情景,突然对摩托车加速,并用力猛拉皮包带,田某当即被摔成重伤。丁构成抢劫罪而不构成抢夺罪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9 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几项是错误的?( )(A)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单
14、位,但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B)单位只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不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20 下列案例的主观因素是间接故意的是( )。(A)甲想杀妻。明知妻子会和孩子一起吃饭,执意在饭里下毒,两人都毒发身亡(B)甲乙进山打猎,忽见草丛中有动静,甲欲开枪,乙说先等等,万一是个人呢。甲说:管他呢,先开一枪试试看。枪响后,果然将一捉迷藏的小孩打死(C)甲与乙撞在一起,乙对甲破口大骂,甲在激愤之下捡起一砖头
15、向乙脑门砸去,当场将乙砸死(D)甲酒后驾车将乙撞成重伤,对群众谎称将乙送去医院,实则丢人小树林里然后逃逸,乙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21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治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坑,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乱扔烟头导致
16、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22 下列哪些行为是不作为的犯罪?( )(A)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B)仓库保管员不按规定保管好物品,造成严重后果(C)成年人带孩子游泳,孩子溺水时不及时抢救,致使孩子被淹死(D)过路人看见交通事故的被害人躺在血泊中但不抢救23 下列哪些犯罪既可由作为方式,也可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A)故意杀人罪(B)爆炸罪(C)遗弃罪(D)诈骗罪24 甲意图杀死乙,当其得知乙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遂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乙值班的丙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
17、态度?(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25 甲女与其嫂乙有仇,意图杀害乙,某日,趁乙生病之时,煮好一碗面条给乙吃,乙怀疑面条有毒,而将该面条给前来玩耍的邻居小孩丙食用,丙食后 2 小时死亡。本案中( ) 。(A)甲有杀丙之间接故意(B)对乙而言,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C)乙有杀丙之间接故意(D)对丙而言,乙构成故意杀人既遂法律硕士(导论、犯罪概念、犯罪构成)练习试卷 2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
18、析】 本题属于比较难的了,甲对乙的重伤有因果关系这是无疑的,是否对其死亡有因果关系,看是否中间插人了一个偶然的因素这个因素足以导致乙的死亡,即这个因素足以中断前面本该发生的因果关系。除了选项 B 以外,其他的因素,都比较轻微,不足以中断前面行为与死亡结果的因果关系。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实在是太重要了。选项 A 如果没有故意杀害、重伤人质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否则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选项 B不构成抢劫,如果是为抗拒抓捕、窝藏赃物、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第17 条第 2 款
19、包括了爆炸、放火和投毒(注意不是投放危险物质),但没有包括决水,所以决水不构成犯罪。同样只有贩卖毒品,而制造毒品、走私毒品、运输毒品都不构成犯罪。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该题是 2010 年的一道司法考试题,A 项,15 周岁的人对失火罪不负刑事责任。B 项,甲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对此,甲负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C 项,15 周岁的人对故意毁坏财物罪不负刑事责任。 D 项,甲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致人轻伤,15 周岁的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0 条,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行为满
20、足刑法第 269 条的情形,如果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最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根据人体轻伤鉴定,被打流产属于轻伤,因此,甲不构成任何一种犯罪。注意胎儿尚不能算是人,所以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该题改编自 2010 单选题 4,A、B、D 均是分析中相关论述。C 错在应不以单位犯罪论处。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选项 A,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选项 B 应当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选项 C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是可以从轻或
21、者减轻处罚。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分为事实认识错误和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以及其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法律意义的认识错误。本题中甲“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是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的认识错误,故应选 B 项。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这是 2007 年比较引人关注的押运员枪杀取款人案。用这道题来检测对主观因素的掌握太好不过了。在取款人的朋友看来,押运员明知会造成被害人伤亡的后果,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这里不能理解为
22、直接故意,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为押运员本身就想打死取款人,他开始也只是吓唬吓唬。)在押运员看来,他没想到取款人真的会冲上来,过高地估计了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并采取了一定措施(枪口斜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但现实中,该押运员以故意杀人罪被逮捕。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主观方面的各种形态。所谓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作为成年人的张某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小孩溺水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并且在发生小孩溺水结果的情况下进行了紧急抢救的行为。可见,张某对小孩的死亡持过于自信的过失,选 C。10 【
23、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类似(2006-单-5) ,都是直接故意的比较“另类”的例子。这种情况属于貌似间接故意,但必然造成非犯罪对象发牛危害后果的一即割断绳索几乎必然导致了丙的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对丙的死亡是直接故意,这种例子比较罕见。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这个题用来区分两种过失冉合适不过了。第一个应当预见而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第二个预见到了,但过高地估计了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两者都不想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分别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选项,甲的射击跟丙的死亡有直接关系,具有因果关系。 B 选项,车祸对乙的死亡所起作用最大,甲的
24、追赶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B 错误。C 选项,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均有因果关系。因为两个以上的行为分别都能导致结果的发生。D 选项,丙开枪阻碍了甲的行为产生后果,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以往考题主要涉及的不能由单位构成的罪名还没有超出大纲的范围,凶此,掌握分析中的罪名就足够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诈骗类犯罪里,单位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但注意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不能构成单位犯罪。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认识错误的问题。A 和 B 是法定符合说,一个是对象认识错误,一个是客体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但一个是既遂,
25、一个是未遂。C 是手段错误(也是手段不能犯),D 是迷信犯,不属于犯罪行为。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犯罪客体认识错误。客体错误的处断原则也是法定符合说,如果实际事实不构成犯罪,行为人对预想事实承担未遂的责任;如果实际事实构成犯罪,则直接按照实际事实处断,如盗窃提包,提包里却没有现金,只有炸弹,仍然构成盗窃罪。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选项 ABD 都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假象无罪),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量刑。选项 C 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仍然要承担强奸未遂的责任。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单位犯罪的理解。单位犯罪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才能成立
26、,故意毁坏财物、聚众打砸抢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应对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自然人犯罪追究。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选项 A 没有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故不转化为抢劫罪,而应当数罪并罚。选项 B 应当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从一重罪处断,不数罪并罚。选项 D 根据司法解释,驾驶车辆抢夺的(俗称飞车抢夺),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到他人;凶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间接故意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的,转化为抢劫罪。选项 C 的“顺势踹了一脚”尚不构成暴力的程度。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
27、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9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A 项后半句没有错误,贷款诈骗罪只能是自然人犯罪,如果是单位涉嫌贷款诈骗行为的定合同诈骗罪;根据刑法第 200 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单位不能成为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B 项错误,单位犯罪虽然是单位集体决策的,但是单位犯罪既可以是故意犯罪,也可以是过失犯罪。例如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既是单位犯罪,也是过失犯罪。D 项盗窃电力可能构成盗窃罪,这个罪行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单位。同时也可能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这个同样不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且单位犯罪是可以对单位判处罚金的。故 D 巾的说法错误。需要提请大家注
28、意的是,关于单位犯罪,只有刑法分则明确可以由单位构成的,单位才可成为犯罪之主体。20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选项 A 是直接故意,BC 分别对应加强版巾的两种情况,选项D 是犯意转化的问题,前面的交通肇事是过失,然后放任伤者死亡的后果,就转化为间接故意杀人罪了。2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A 项甲的过失将铁钻刺人乙的心脏,伤势严重即使再如何抢救也难免一死的程度,此时甲的不作为与乙的死亡就不具有因果关系,甲不属于因不履行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甲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而只需以过失致人死亡罪。B 、C、D 均构成不作为犯罪,是正确的选项,所以本题选择 B、C
29、 、D。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不作为犯罪的理解。所谓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作为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其义务来源有以下几种: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如 A;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如 B;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如将弃婴抱回家中的人对该婴儿负有的抚养义务;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危险,如 C。至于选项 D,过路人对交通事故的被害人不负有抢救的义务,不属于法律管辖范畴
30、,而是道德领域对其进行规范。23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本题仍是对不作为犯罪的考查。遗弃罪是纯正的不作为犯罪,诈骗罪只能是作为犯罪。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有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此处甲某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因为放任造成丙的死亡。但根据现在通行的法定符合说,只要犯罪的性质是相同(都是放火杀人,杀的都是人),犯罪的主观因素就是相同的,因此甲某对丙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仍然是直接故意。25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对于丙的死亡,甲并不知情,因此并不存在“甲有杀丙的间接故意”,选项 A 错误。乙知道面里可能有毒,仍然给丙适用,对丙的死亡是放任态度,间接故意,选项 C 正确。对乙而言,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而言,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因此,B、C 、D 正确。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