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65.50KB ,
资源ID:84219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21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5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ownview25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5及答案与解析.doc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5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简评斯大林模式。(华东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2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 简述斯大林时期经济体系的特征。(苏州大学 2016 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3 试评威尔逊的和平十四点计划。(华东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4 试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后果。(浙江大学 2000 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5 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瓦解。(黑龙江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 )真题 )6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大国谋求欧洲集体安全的措施和

2、后果。(南京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 真题)7 论述美国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国际关系史)真题)8 试论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后果。(南开大学 2002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9 论述 20 世纪 203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其影响。(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世界史综合真题)10 简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 1929 年经济危机的做法。(南开大学 2017 年世界历史真题)11 简述二战前日本法西斯形成的过程。(四川大学 2016 年世界通史真题)12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

3、用。(浙江大学 2001 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3 概述 19011939 年间美国历届政府在国内经济活动中职能作用的演变。(2007年统考真题)14 简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南京大学 2000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5 简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南京大学 199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6 简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体系及实践。(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世界通史真题)17 简述凯末尔改革及其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8 简述凯末尔主义。(华南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

4、19 简述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东北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6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0 试析英法绥靖政策和美国中立政策的原因。(南京大学 2013 年国际关系史真题)21 试析英、美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及后果。(东北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通史真题)22 试论绥靖政策。(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世界通史真题)23 评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4 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四川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5 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中山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A)真题)

5、26 论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过程。(南京大学 2000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5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

6、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二)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7、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在经济方面,苏维埃政权于 1917 年 11 月 21 日颁布工人监督条例,对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不久,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并宣布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所借的 160 亿金卢布外债。为了统一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1917 年 12 月 15 日在人民委员会下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是奥新斯基。1918 年 3 月,李可夫接替他担任主席。(

8、二)在农村,农民根据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全部土地。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贫苦农民同富农展开了激烈斗争。富农凭借其经济实力,要求多分土地。他们还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企图用饥荒来扼杀革命。苏维埃于 1918 年 5月 9 日宣布实行粮食专卖,规定全体农民必须把剩余的粮食按规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者将被逮捕判刑。6 月 11 日,决定在各村乡建立贫农委员会,开展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同时,组织征粮队下乡征粮。经过这场斗争,农民得到了数千万公顷的地主富农的土地和大量农具牲畜。贫农委员会的活动严重打击了富农的力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农的利益,特别是损害了有余粮的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村局势的动

9、荡。因此,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于 1918 年 11 月 9 日决定改造农村苏维埃,将贫农委员会并入地方苏维埃。(三)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权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政府颁布了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在城市,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的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所有这些应急措施,后来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0、这一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胜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 1920 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即“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18 年 1 月 8 日,威尔逊在国会讲演中提出了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 ”的“十四点原则”,集中体现了美国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设想。主要内容是:(1)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 开放”的世界。 (2)抵制并消除苏俄

11、的布尔什维主义影响。(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这是达到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二)意义。 (1)十四点原则涉及有关列强瓜分世界的原则、战争与和平、建立国际组织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被认为是美国企图冲出美洲、对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发出的公开挑战和冲击,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2)它是第一次提出关于全球性的和平计划,提出在民族自决权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欧洲民族国家的主张,在当时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

12、巴黎和平谈判的基础。【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形势与战前相比有了新的变化。战前主要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互角逐,争斗的中心是宰割衰弱的中国。战后,德国败北,沙俄消亡,法国则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和处理欧洲事务,于是,在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上便形成了英、美、日三国继续争夺中国和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新局面。(2)战后,英、美、日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某些与战前不同的重要变化。英日关系逐渐从盟友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对抗。美、日两国在对华政策方面尖锐对立,战后矛盾日益突出。围绕对华关系,美国的“ 门户开放” 原则与日本

13、独霸中国政策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在战后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斗争中,美、英两国既是对手,又是反对日本扩张的伙伴。(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德国海军的败亡和美、日两国的崛起,围绕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的阴云又笼罩在美、日、英三国之间。大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而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加剧了远东国际关系的紧张化。(二)会议内容。 1921 年 11 月 12 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以及英国的 4 个自治领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华盛顿会议。会议主席系美国代表团团长、美国国务卿休斯。尽管华盛顿会议声称会议公开、代表发言立即见报,

14、但实际上主要问题均由美国、英国和日本代表团团长秘密开会予以决定。正式列入会议议程的是限制军备、太平洋及远东等问题。但美国倡议召开此会的另一大企图是要结束仍对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的英日同盟。为此,美国大力促成了美、英、法、日四国协定以取代英日同盟,从而使英日同盟寿终正寝。会议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列强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分别就远东及太平洋问题、限制军备问题等达成了妥协。(三)后果。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找机

15、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形成。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则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1921 年 11 月 12 日,华盛顿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国家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国。会议历时近 3 个月,于 1922 年 2 月 6 日闭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门户开放” 原则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列强

16、通过华盛顿会议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二)瓦解。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1931 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扩大意味着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洛迦诺公约

17、。1925 年 10 月 516 日,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 月 16 日草签了以莱茵保证公约为主的七个条约和一个议定书,同年 12 月 1 日在伦敦正式签字。这些文件总称为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1)德、法、比、英、意五国的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证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相互保证维持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的领土现状,不得违反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德法之间和德比之间互不侵犯,并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英、意作为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2)德国分别与法、比、波、捷签订的仲裁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发生的一切争端,如果通

18、过正常的外交方式不能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3)法国分别和波、捷签订的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一方遭受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支持和援助。(二)影响。 (1)洛迦诺公约 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对凡尔赛体系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它对欧洲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 20 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法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因此受到了削弱。(2)洛迦诺公约 没有对法国的东部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边界提供保证,这

19、使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对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动实行单独制裁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今后本身的边界安全却要依赖英国甚至意大利的保证。(3)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 年 9 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4)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

20、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一) 道威斯计划。1924 年 4 月 9 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建议书,即“道威斯计划” 。8 月,协约国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对德国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只规定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度德国应支付 10 亿金马克赔款,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度起每年支付 25 亿金马克赔款。(2)德国赔款的支付来源是工业企业和铁路的利润,以及关税

21、和日用品间接税。(3)向德国提供一笔 8 亿金马克的国际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和稳定通货;货款大部分由美国提供。德国的财政经济要受到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协约国代表的监督。1924 年 9 月 1 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道威斯计划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解决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宰地位被美英所取代,这就打击了法国的欧洲霸权计划;其次,道威斯计划给美英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流人德国扫清了道路,从而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条件。再次,道威斯计划使德国的赔款和美国的贷款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元大量涌入德国,美国不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而且在整个欧洲事务上起着越

22、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杨格计划。 1928 年,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在美国支持下,1929 年 2 月 11 日,由美、英、法、德、比、意、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 审议道威斯计划 ”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 6 月,该委员会制订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 。此计划于 1930 年 1 月在海牙国际会议上得到有关政府批准。计划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 11395 亿金马克,限 59 年内付清。前 37 年,每年付款 1988 亿金马克;后 22 年,每年付款数不等,平均 15 亿多金马克。计划取消对德国财政经济上的国际监督,由美、英、法、意、比五国合设一个国

23、际结算银行,负责处理赔款方面的事宜。杨格计划进一步放松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有利于德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一) 原因。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1)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2)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3)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4)伴随着 20 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二)

24、后果。 (1)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2)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4)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5)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应对措施。(1) 美国罗斯福新政。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生产,调整工业生产,实行

25、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英国。1929 年底,经济危机波及英国。英国抛弃了自由贸易,转而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制定“进口税法” ;废除英镑金本位,组建英镑集团。英国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虽在推动国内经济复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却相当有限,经济恢复的速度也相当缓慢。(3)法国。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有调整劳资关系、改组法兰西银行、实行部分军事工业国有化、控制农产品销售、举办公共工程以及制定新的税收和会计制度等,但效果并不显著。(4)德国。面对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建立“战争经济体制

26、”的应对措施。纳粹政权刚刚成立就宣布犹太商业资本是暴发资本,并予以打击;而所谓雅利安人的工商业资本则是创造性资本,加以保护。此外,纳粹政府还全面加强经济干预。(5)日本。1930 年春,日本遭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日本政府犬养内阁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重新禁止黄金输出,废除金本位制度,改行管理通货制;大幅度扩大政府开支,包括扩大军费开支;增发公债,实行低利率,避免增税;借助通货膨胀降低日元汇率,并提高进口关税等。(二)影响。 (1)美英法三国都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解除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国家的威胁,同时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27、制度的开端。(2)德国和日本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军事化和扩张化的措施,最终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使经济危机演化成了地区政治安全危机。【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一)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把工业置于国家的指导下,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金融秩序,令多家大银行停业整顿,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成立农业紧急救济署,调整农业生产,对销毁农产品的农民予以补贴;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罗斯福新政最终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抬头;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一条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二)德国、日本则走上法西斯道路通过发

28、动战争意图转嫁危机。1933 年 1 月 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从此,魏玛共和国告终,德国进入了法西斯专政的时期。希特勒上台组阁后,建立法西斯专政,开始扩军备战。进入 30 年代,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发展。1936 年 2 月 26 日清晨,皇道派的青年军官率领 1400 多名驻京部队发动叛乱。二二六事件后,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二二六事件后登台的广田内阁,唯军部法西斯之意旨是从,堪称“ 准军事独裁内阁 ”。在内政方面,广田内阁于 1936 年 8 月公布“庶政一新 ”纲领,中心是军备第一。在外交方面,广田内阁确立了扩大对外侵略的方

29、针。1936 年 11 月 25 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其真正目的则是反对苏联和各国的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争夺势力范围,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受新的打击,危机对农村的打击尤为严重,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国外竞争激烈,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促进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于是,通货膨胀与军需相结合,形成了“军需通货膨胀” ,财阀与军阀进一步结合,称作“ 军财抱合”,即军部与资本家的阶级联盟。军需通货膨胀政策是日本法西斯构筑“ 总体战” 体制的组成

30、部分,日本民间企业被加速纳入军事轨道。1919 年 8 月北一辉出台日本改造法案大纲,狂热鼓吹天皇制,反对一切民主主义,叫嚣侵略有理,要求对劳动人民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实现这些纲领,他要求动用“天皇大权 ”来改造日本国家,三年间停止实行宪法,由天皇直接依靠军队和退伍军人进行统治。北一辉的理论是明治以来日本右翼军国主义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它立即与民间右翼势力结合,并迅速得到军部的支持。各种公开的和秘密的法西斯团体相继成立,形成强大的法西斯势力,其中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法西斯势力猖獗发展,法西斯分子适应群众心理,在军部支

31、持下阴谋策动政变,制造恐怖暴乱,以达到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目的。结果组成了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相的“举国一致” 内阁,政党内阁时期宣告结束。1932 年文部省令京都大学教授陇川辞职,其所著刑法讲义被内务省禁止发行。1935 年 8 月日本政府明确日本国体为天皇制。上述两起事件标志着思想领域的法西斯化。在法西斯化的过程中,陆军中的法西斯分子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继续搞政变,由天皇依靠军队直接进行统治,称作“皇道派” 。另一派主张利用军部的现有地位,联络官僚、财阀,掌握内阁实权,建立“高度国防国家” 以加速对外侵略,为此必须“统制”军队的行动,称作 “统制派”。随着两派矛盾的不断激化, 1936 年发生了二

32、二六政变,以统制派为核心的军部法西斯势力确立了统治地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一)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 19331935 年、19351939 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 700 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1)在财政金融方面。 1933 年 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 35 亿美元贷款,帮助大银行复业。1935 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 1

33、00 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 1933 年 3 月 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 月 19 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年 10 月,美元贬值约 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 年 6 月 16 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 17 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 ”,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

34、,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3)在节制农业方面。 1933 年 5 月 12 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 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 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4)以工代赈,

3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 年 5 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 年 8 月 14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 的实验。(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 1935 年7 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

36、,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 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机构。1939 年 4 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 年 9 月 8 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 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 新政”是在大危机

37、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 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 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进入 20 世纪以后,美国政府对内经济职能发生了从局部干预到恢复自由放任再到全面干预的过

38、程。(一)20 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已发展成为由极少数资本家统治的托拉斯国家。西奥多.罗斯福、塔夫脱和威尔逊在位期间,通过法律等手段,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反对托拉斯的不法行为。(二)哈定上台后实行 “恢复政策”,即恢复战前垄断资本家的自由经营,实行共和党传统的保护政策,国家放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柯立芝和胡佛时期采取的仍然是自由放任和“ 无为而治 ”的政策,也主张垄断企业自由经营。(三)1932 年富兰克林 .罗斯福上任后,提出“ 新政” 的主张,在经济危机中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国会立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知识模块】

39、世界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即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形成。凯恩斯抛开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需求或总收入与消费和投资总和的平衡关系,从而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所谓的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的。为了弥补“ 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借此扩大总就业量。“ 有效需求 ”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

40、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二)影响。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 新政” 中得到了印证。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一) 运动经过。1919 年 4 月 13 日,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 ,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 年 9 月,国大党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定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 12月,国大党作出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22 年 2 月,乔里乔拉村事件后,国

41、大党作出巴多利决议,停止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0 年 3 月,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起了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中心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1931 年 3 月,甘地一欧文协定签订,国大党同意停止不合作运动,标志着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二)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不合作” 形式动员人民群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使反英斗争具有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则阻止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行社会制度,阻碍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反映了当地所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6 【正确

42、答案】 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体系极为庞杂,它包括四项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 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 ,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核心是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提出的真理与非暴力学说。1920 年 12 月的那格浦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成为国大

43、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 成为国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1922 年 2 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9 年 12 月 31 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 年 3 月他率领 78 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 ,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过程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194

44、2 年 4 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 的口号,并发起了 1940 一 1941 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起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 政治领域世俗化改革的核心是废除苏丹制和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建立现代政治与法律体系。政治与宗教分离必然导致法律与宗教分离。1924 年 3 月,土耳其政府撤销了宗教基金事务部,废除了宗教法和宗教法院,确定了国民议会和立法权。4 月 20 日,正式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法制改革将世俗化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世俗

45、化的规范调节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现代化、世俗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维持与推动机制。(2)教育与宗教的分离,是世俗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1924年,大国民议会颁布教育世俗化、现代化法令,规定学校必须在国家监督之下;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提供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土耳其民族意识的教育。(3)文化领域的世俗化改革以改造宗教精神,培养理性化、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为基本目标。1928 年 11 月 3日,大国民议会公布了文字改革方案,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并决定于1929 年元月开始实行。1932 年,土耳其语协会成立。

46、(4)经济领域的世俗化改革是围绕着发展民族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的。(5)社会生活方面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为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现代生活方式。1925 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废除旧历,正式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历。在解放妇女方面,凯末尔政府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在教育、就业、选举、婚姻等方面给予妇女以平等权利。政府建立了女子学校,培养妇女从事工作的技能。1934 年 6 月,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了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取消了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二)影响。凯末尔改革是凯末尔主义的全面实践,它是在政治独立之后向帝国主义威胁和封建神权专制神权影响的主动进攻。凯末

47、尔的现代化、民族化、民主化改革,都同“世俗化 ”有密切关系,因此凯末尔改革的总特点在于它是一次以“世俗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革。革命胜利之后历时 15 年之久的改革,使一度濒于灭亡的“西亚病夫”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31 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 1937 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这六项原则是:(1)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它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2)民族主义,它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

48、位的原则:(3)平民主义,它体现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4)国家主义,它体现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则;(5)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它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原则;(6)改革主义,它体现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体现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原则。(二)意义。凯末尔主义成为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与世俗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土耳其现代化的进程。【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934 年 7 月,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在

49、19341940 年的总任期内,卡德纳斯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改革内容如下:(1)政治改革。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卡德纳斯执政后,恢复了 1917 年宪法规定的有关民主权利,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承认工人罢工权利,支持工农运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赋予妇女以基层选举权等。(2)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取消了对庄园主的补偿金制度,还取消了对债务役农分配土地的限制,使土地分配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3)国有化运动。将服务业、铁路、石油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打击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势力,以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国有化推动了政府职能的相应变化。卡德纳斯政府引进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奉行国家干预政策,进行国家投资,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起点是扫盲教育。政府专门设立了印第安人事务司和士兵学校,在军队和印第安人中进行扫盲教育。在卡德纳斯执政期间,国会通过了修改宪法第三条的法令,规定宗教与教育分离,走教育世俗化的道路。卡德纳斯政府拨出大量款项用于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