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7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厦门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 试析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的特征和实质。(江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世界通史真题)3 评述杜鲁门“ 公平施政”。(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4 试评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国人民大学 2015 年世界通史真题)5 简述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现代史真题)6 论述美国在越南战争时期的政策转变和美国失败的原因。(厦门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7 论述现代西方福利主义的
2、兴起、发展和历史影响。(北京大学 2017 年世界史真题)8 评析布莱尔主义。(北京师范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9 简述英联邦的创立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世界通史真题)10 简述两德统一的过程。(南京大学 1999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1 评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华东师范大学 1998 年世界当代史真题)12 论述冷战时期欧美的关系及其变化。(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世界通史真题)13 简述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北京大学 2017 年世界史真题)14 试析二战后 50 一 6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浙江大学 2001 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15
3、论述战后以来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 o(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当代史真题)16 德日两国在战后反思战争罪行的原因、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南京大学 2016 年世界史真题)17 比较 20 世纪 30 年代和 70 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试析两次危机的起因、特征及危机治理的理论对策和政策实践。(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世界通史真题)18 论述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四川大学 2005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9 论述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新保守主义。(北京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20 简述苏共二十大的主要内容与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现代史真题)21 简述
4、赫鲁晓夫改革。(湖南师范大学 2014 年世界史综合真题)22 论述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016 年统考真题)23 简述古巴导弹危机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24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江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世界通史真题)25 概述 19 世纪以来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2009 年统考真题)26 概述 20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以及这一格局下的历史影响。(江西师范大学2014 年世界通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7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20 世纪 5070 年代,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产
5、生,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发展社会福利政策、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当时主要执行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一)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美国政府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西部和南部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促进了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
6、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三)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1) 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扩大并保持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了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四)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
7、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特征。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生产水平集中即横向扩大,主要是同一部门内的集中,其结果是部门内出现大规模垄断企业。二是垂直集中亦称纵向扩大,是指相互联系的产业部门之间进行的联合或兼并,这是战后最具代表性的集中形式。三是混合集中即垄断组织的多样化发展。这是战后垄断资本发展过程中,针对集中的局限采用的新形式,它使垄断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范围内。四是跨国集中即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它标志着战后垄断资本发展的高峰。(二)实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的本质是国家与垄断资本在经济领域内的结合,国家占有并支配垄断资本的核心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国家干预和调
8、节功能,并通过福利政策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实现社会利润的再分配,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新的资本形态下继续发展。【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949 年 1 月 5 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 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计划包括,制定就业法案;继续冻结物价和房租,控制通货膨胀,建造廉价公共住宅;实行国民健康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其中最关键的一项是就业问题。1946 年 2 月,国会通过了1946 年就业法。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
9、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失业者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授权总统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制定旨在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就业法把促进最大限度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因而是一项重要立法。(二)评价。 “公平施政”基本上是“罗斯福新政式”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二战后初期条件下的继续,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远远逊色于“新政” 。【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艾森豪威尔,美国第 34 任总统,1953 年 1 月一 1961 年 1 月在任。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实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如下:(一)实施解放战略。由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提出,杜
10、鲁门的遏制战略是消极被动的战略,解放战略则是主动进攻的战略。杜勒斯强调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实现解放社会主义国家。解放战略既包括开展全面的政治斗争和必要时进行辅助性军事行动。杜勒斯的解放战略,成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外交上的重要指导思想。(二)实施大规模报复战略。侵朝战争的失败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自身常规力量的局限性。为此,美国决定利用其核垄断和核优势地位,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三)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1954 年 7 月,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统治,越南面临可能实现由越共领导下的统一的前景。美国甚为忧虑,由此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东南亚“ 任何一个国家的丧失 ”最终都将导致整
11、个东南亚的丧失,然后是印度和日本的丧失,最后将“危及欧洲的稳定与安全” 。同年 9 月,美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将柬埔寨、老挝、南越划入保护圈。此后,美国扶持南越的吴庭艳政权,对抗北越。(四)推行艾森豪威尔主义。1957 年 1 月,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对中东政策特别咨文中提出:美国要抢在苏联之前,填补“真空” 。随后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内容包括可在中东使用武力,两年内额外拨款 4 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由此,美国势力进一步挤进中东地区。对中国,推行杜鲁门政府的敌视政策,除和国民党政府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外,还企图制造“ 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艾森豪威尔提出
12、了 “和平取胜”的新战略,主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苏联、东欧进行渗透,促其“和平演变” ,以和平方法“战胜”共产主义。(五)签订新日美安全条约。1951 年日美安保条约签订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发展;1960 年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签订;日本制定“专守防卫” 政策。(六)建立其他军事联盟。包括巴格达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美韩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台同盟。【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1969 年 7 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一)把建立同盟国的 “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
13、“ 以谈判代替对抗” 。(三)在军事上,提出 “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 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政策转变过程。(1) 第一阶段:19551960 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越扶植吴庭艳担任总理,建立亲美民主政权,与北越共产主义政权对抗。(2)第二阶段:19611964 年。肯尼迪政府发动“ 特种战争” ,由美国出钱出枪派
14、顾问,训练当地的军队,对抗共产主义力量。1963 年南越政权内讧加深,美国策划军事政变推翻吴庭艳,随后杨文明、阮庆等军人相继上台执政。(3)第三阶段:19651968 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 升级为“ 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1965 年,约翰逊下令采取“雷声隆隆” 行动,在南越不再局限于使用傀儡军,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达到 50 万人。1968 年初,越南南方军民向全国 64 个大中城市发动空前规模的“春季攻势” ,3 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对北越的轰炸。5 月越美巴黎谈判开始。11 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至此,“局部战争” 结束
15、。(4) 第四阶段:19691973 年。尼克松政府提出“ 越南化” 政策,重新采用 “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由于国内压力和出于人道主义,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美越继续会谈,并将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西贡阮文绍政权在内的四方会谈。1973 年 1 月,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北越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美国政府扶植的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为时 12 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二)越南战争中,美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1) 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民的民主主义和团结的精神力量;(2)南越政府贪污腐败相当严重,军心涣散兵无斗志;(3)美国国内对越战是否参战本身存在巨大分歧
16、;(4)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战争性质是不正义的。【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正式出现,英国、法国、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瑞典等国纷纷成为福利国家。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有了空前的发展,有关社会福利的立法和实施日益增多,福利国家风行一时。福利主义在西欧之所以如此盛行,原因有:(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鼓吹;(2)凯思斯主义的盛行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福利主义是西欧各国政党的“ 竞选礼物” ;(4) 经济的发展,为大搞福利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福利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
17、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也具有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国家” 越来越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日子一久,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等。【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19972003 年,布莱尔采取“第三条道路” 理念,打破传统福利国家模式,批判撒切尔主义给国家治理造成的危害,强调机会平等,致力于通过“联合政府”方式解决 “社会排除 ”问题
18、。20032007 年,布莱尔提出政策传递的重要性,致力于解决由部门主义及分裂主义造成的政策传递困难。布莱尔执政的十年中,新工党政府在治国理念、公共服务改革以及宪法改革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变革,对英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学界把布莱尔执政时期的变革以及其治理国家与社会的理念归纳为“ 布莱尔主义 ”。布莱尔主义首先反映的是布莱尔作为首相,为维持其主导性地位,扩张首相可用资源,把首相的权力从传统的非制度化模式过渡到首相权力的制度化。其次,在意识形态方面,布莱尔主义强调“公民权利” 与“公民责任”的对等性。再次,布莱尔主义还表现为公共服务改革的两面性。一方面,新工党为了改善公共政策提供,运用
19、更多的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式来加强中央权力;另一方面,新工党继续创造更多的半官方机构和代理机构,并且强调政策执行者的自治性与灵活性。【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创立。20 世纪 30 年代初形成的英联邦,是英国和自治领在英帝国内以政治平等、帝国特惠为原则建立的新结构。1867 年、1901 年、1907 年、1909 年,在英帝国内先后出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四个自治领。自治领和英国在政治上既独立又依附的关系,在经济上以农业、牧业和工业的帝国分工为特征的经济联系,为英联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23 年的帝国会议是英国新旧战略转换的枢纽。英国战略的范围由全面进
20、攻转为重点防守,内容由以政治为主转为政治经济并重,手段由军事进攻变为外交行动。英国战略的转变影响着英国和自治领的关系向英联邦的演变。1929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大增强了英国和自治领之间的联系,推动着英联邦的最终形成。(二)发展。英联邦的形成,为英国和自治领渡过经济危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应付国际格局的更替,夺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英联邦内部结构性经济矛盾和难以调和的政治利益冲突,决定了一旦经济危机和战争威胁消失,20 世纪 30 年代初形成的英联邦结构就难以继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彻底改观,英国衰落无可挽回,英帝国土崩瓦
21、解,英联邦的结构也随之逐步变化。这样,英联邦就演变成为由前英帝国宗主国、自治领、殖民地保持松散的政治联系,进行传统经济交往的一种形式。【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一)1989 年中期,在苏联推行“ 新思维” 政策和东欧各国形势相继剧变的影响下,民德政局也开始急剧动荡和变化。大批公民通过第三国逃往联邦德国,国内反政府示威游行迭起。11 月 9 日,政府被迫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二)民德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诱发了两德立即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两德之间的分歧主要集中于统一是两个主权德意志国家的对等联合,还是民德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并入联邦德国。四大国之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统一后
22、德国的联盟归属和外国驻军问题上。民德新政府同意尽快按联邦德国基本法实现两德统一,并于 5 月 8 日在波恩正式签署了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条约规定,从 7 月 1 日起,联邦马克取代民德马克成为民德的法定货币。8 月 30 日,两德政府又签订了一项双边“统一条约” ,确定民主德国采用联邦德国宪法,于 10月 3 日加入联邦德国,统一的德国首都定在柏林。(三)为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从 5 月到 9 月,历经四轮“2+4” 会谈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说明:苏联同意统一的德国可自主决定联盟的归属,并将在 1994 年底以前分批撤回驻民德的全部苏军
23、共 36 万人;与会国一致确认,目前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为德国永久边界;从德国实现统一之日起,四大国取消作为占领国对整个德国和柏林的权利和职责,恢复德国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完全主权。(四)1990 年 10 月 3 日,按照联邦德国基本法,即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一) 欧共体成立的历史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自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一直居于世界中心地位的西欧实力被严重削弱,美苏崛起并形成了两极“冷战” 对峙局面。为了抗衡美国和苏联势力的袭扰,西欧有联合起来的必要。(2)20 世纪 50 年代,西欧发达国
24、家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的呼声日趋强烈。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远远落后于美苏,只有联合成为一个地区性组织,才能有效地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3)战后,随着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加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资本和生产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西欧国家要求打破国家经济壁垒,加强经济联合。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日益直接地干预、组织经济生活,使各国政府出面组织超国家经济集团,实行国际经济调节和干预成为可能。(二)欧共体的建立。 (1)舒曼计划与欧洲煤钢联营。1950 年 5 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
25、体”( 又称“欧洲煤钢联营”)的计划(即“ 舒曼计划”)。1951 年4 月 18 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协定。1952 年 7 月 25 日,条约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法德和解,为实现西欧联合奠定了基础。(2)罗马条约。1957 年 3 月 25 日,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创建共同的经济区,在各经济部门间逐步实现共同政策,为合理利用先进技术制定地区性竞争规则;内容涉及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运输和贸易政策及商品
26、、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政策。1958 年 1 月 1 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这样,在西欧就有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存。(3)布鲁塞尔条约。1965 年 4 月 8 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 欧洲共同体 ”。1967 年 7 月 1 日,三个组织的主要机构正式合并,欧共体正式成立。欧共体的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三)欧共体的扩大。 1973 年 1 月 1 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成为共同体的新成员国。这是以共同体为主的西欧国家联合趋势的重大发展。
27、接着,1981 年 1 月1 日,希腊正式成为其第 10 个成员国。1986 年 1 月 1 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至此,共同体增至 12 国,拥有 260 万平方千米土地和 3 亿以上的人口。欧共体以经济一体化先行,带动和促进科技、政治的一体化,先后实现了关税同盟(1968 年 )、共同农业政策(1968 年) 、欧洲货币体系(1979 年)。1985 年 6 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 尤里卡计划 ”,成立欧洲科技合作体制。 1986 年欧共体外长会议通过单一欧洲文件,决定在 1992 年 12 月底以前,建立 12 个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人员和自由流通的统一的内部市场。为此,欧
28、共体提出来的 282 项法令中的 90都转化为各成员国的法律,这表明欧洲统一大市场艰巨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如期完成。1993 年 1 月 1 日,欧洲统一大市场诞生。(四)欧洲联盟条约 与欧盟的成立。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 年 12 月,欧共体 12 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在 2000 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 1993 年 11 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9、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一) 冷战初期,欧美的政治联盟与经济合作:美国需要扶植西欧抗衡苏联、美国经济发展需要欧洲市场等因素,促成欧美走向合作。(1)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在华盛顿签署,成立北约,美欧从而建立起北大西洋军事联盟。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的“一体化” 军事机构,为北约制定了军事战略,实际上就是把美国的军事战略作为各成员国军事活动的基本原则。(2)杜鲁门政府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得欧美经济合作进入“黄金时代” 。在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美国对西欧援助总数达 1315 亿美元,其中 85 亿美元即 66给予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
30、此外,美国还向西欧提供了 157 亿美元的优惠贷款,重点也是英、法、西德、意四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战后西欧经济重建提供了条件。(二)冷战后期,西欧独立自主倾向的日益加强与欧美的矛盾:随着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欧美之间的经济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形成愈演愈烈之势。(1)欧共体建立后,欧美贸易战不断升级、频繁发生;(2)欧美争夺市场的斗争进入激烈竞争时代;(3)欧共体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级,是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一) 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
31、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 年 1 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 年 3 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 20 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 。1945 年 10月 11 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
32、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 年 10 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 1889 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 年 11 月 3 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 5 月 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
33、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 年 12 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
34、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 1947 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 1945 年 12 月、1946 年 10 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 1 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 4 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 24 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 25以下。农地改革到 1949 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35、 (一) 战争对日本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战后的民主改革既改革了社会经济结构,也对社会生产关系做了局部调整,这成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朝鲜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由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日美垄断资本的结合,为战后日本摆脱经济困境、迅速恢复经济并实现高速增长的起步提供了关键的推动力。(三)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措施。(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革新和改造,重视和推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职工文化知识三方面的革新和改造同步进行,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可靠技术保障。(五)确定“贸易立国”思想
36、,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一) 战后初期的“ 追随外交”。当时日本被美国占领,丧失外交权,当务之急是争取美国支持,重返国际社会。1951 年 9 月,签订片面合约,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1951 年和 1954 年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驻日美军合法化,并组建日本防卫力量。1956 年 12 月,加入联合国。(二)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实行“ 经济外交” 。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国内资源稀缺,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交” 口号,即在美国庇护
37、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三)20 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当时,面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调整亚洲政策,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 一边倒 ”的政策,走“多边自主外交”路线。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 年 9 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 年 8 月签订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制定了“新中东政策 ”,多方开展对中东、
38、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四)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 。1981 年 5 月,铃木首相访美关于“第三次远航” 的谈话是个标志,紧接着 1982 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 要做政治大国 ”的旗帜。此后,历届政府都把 “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日本做了一系列的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 “贸易立国 ”;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放弃对话。【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6
39、【正确答案】 作为二战罪魁祸首的德国和日本对其罪行的反省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恳切认罪,作出各种努力以取得受害国家及人民的谅解;而后者则百般推脱,极力掩饰甚至美化其侵略行径。(一)原因:造成德日两国态度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法西斯罪行的清算程度不同是主要原因,即战胜国对德日两国的改造程度不同及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是重要因素。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根据波茨坦会议的精神,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德国残余的法西斯势力和军国主义余孽受到严厉处置,军国主义被清除得比较彻底,德国政治生活逐渐正常化。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特殊政策扶持,力图将日本纳人其冷战集团,作为亚洲的反共桥头堡。因此,日
40、本轻易逃脱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其最大的战犯天皇裕仁也得以逃脱罪罚,天皇制被保留下来。到 1958 年,所有日本战犯都得到了赦免。这种宽大的政策导致日本法西斯势力没有被根除,军国主义余孽没有被肃清,因而留下了种种后患。(二)表现:德国自政府至民众都勇于承认战争罪行,承担战争罪责,作出了各种努力,以换取受害国家及人民的谅解。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早在 1951 年就明确表态:“ 纳粹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对此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和物质的赔偿”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庆祝诺曼底登陆 60 周年纪念活动上也表示:“ 德国人民未能阻止那场丑陋的战争,因此深感历史责任无可推卸。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
41、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而日本政府及大多数民众则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不仅不承认战争罪行,还极力掩饰甚至美化其侵略行径,推卸战争责任,不仅如此,日本政要还多次公然对供奉着十四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顶礼膜拜,篡改历史教科书,企图抹掉侵略历史。(三)影响:德日两国在反省二战罪行上的态度如此不同,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今天看来,他们如何对待过去的历史对其国际形象也有着重大影响。由于德国能够积极诚恳地承认战争罪行,勇敢承担起战争罪责,加之其经济迅速发展,现已在国际社会树立起了负责任的强国形象,并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日本虽然借美
42、国的帮助,在战后经济得到了腾飞,但由于它不愿承担战争责任,严重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情感,至今仍然得不到亚洲甚至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信任。【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一)20 世纪 30 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起因。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伴随着 20 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特征。危机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
43、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3)理论对策和政策实践。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 新政 ”中得到了印证。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20 世纪 70 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 起因。造成这次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表现,二是石油危机的冲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中东产油国家运用石油武器,一方面提高石油价格,另一方面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分等级的石油禁运,造成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加剧了西方经
44、济危机的发展。(2)特征。经济出现滞涨,具体表现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严重、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3)理论对策和政策实践。出现了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前者提倡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 的政策;后者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渐趋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等。从 80 年代里根政府的实践看,既有用现代货币主义政策控制需求的一面,也有用供应学派政策实行减税的一面。【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开始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即新技术革命。这次革命
45、在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到 80 年代以更大势头发展。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因。(1) 科学理论的准备。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准备应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在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方面改变了牛顿力学体系,从而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世界引向微观世界。30 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形成于战后初期的“三论” 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也是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2)技术与物质前提。科学技术
46、的发展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与第二次技术革命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分不开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得以诞生的直接前提。战后初期,属于第二次技术革命领域的一些尖端技术开始从军用转为民用,进一步扩大了新兴产业,推动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3)社会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教育,特别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随着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干预力度日趋加大,这不仅从人力、财力、物力方面提供了必
47、要的保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减少自发性与盲目性的负面效应,直接推动了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1)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新技术革命首先是从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开始的。1945 年 7 月 16 日,美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1949 年 8 月,苏联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1 年 5 月,第一颗氢弹在美国制成,1952 年 10 月 1 日试爆成功,其威力相当于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 600倍。随后不久,1953 年 8 月,苏联在西伯利亚试爆氢弹成功。此外,从 19531964 年间,英、法、中等国相继宣
48、布试制热核武器成功。(2)电子计算机的利用与发展。1945 年制造的美国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和 1952 年由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主持制成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标志着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诞生。1958 年,美国 IBM 公司制成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 万次以上,高于第一代 200 倍。1964 年 IBM 公司制成 360 系列计算机,首次使用集成电路,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 300 万次以上,被称为“电脑” 。20 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每秒运算千万次的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问世。20 世纪 70年代以后又研制出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
49、计算机。20 世纪 80 年代,美日竞相研制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模仿人脑的判断与适应能力、具有可同时处理多种数据功能的神经网络第六代电子计算机,又成为电子计算机领域研究的最新方向。电子计算机在生产、流通、企业与行政管理、国防军事、教育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步人“信息时代” 的历程和各个领域制度变革的方向,对现代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空间技术的利用与发展。1949 年,苏联发射了 35 吨推力、645 千米射程的火箭;1950 年,完成了 1600千米射程火箭的研制工作。美国则在 1953 年才发射了一颗射程 800 千米的火箭。1957 年 6 月,苏联首次成功地发射了洲际导弹;同年 10 月 4 日、11 月 3 日,苏联相继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 1 号” 和“伴侣 2 号”,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1958 年 1 月 31 日,美国发射了重量小于苏联但质量很高的“探险者 1 号” 人造地球卫星。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 绕地球飞行成功。1969 年 7 月 21 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