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9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姓氏录】2 【殿试、武举】3 【北庭都护府】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 年中国边疆史基础真题4 【开元盛世】5 【彍骑】兰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6 【长征健儿】兰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7 【节度使】上海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8 【三省六部制】上海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复试真题;复旦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西北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浙江工商大学 2016 年专门史真题;四川师范大学 2017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9
2、【州县制】10 【科举制】南京大学 201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黑龙江大学 2017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1 【开皇律】兰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扬州大学 2017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2 【大素貌阅】南京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内蒙古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复试真题;内蒙古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复旦大学 2016 年历史地理学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16 年历史地理学真题;江西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天津师范大学 2018年中国史真题;湘潭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13
3、【输籍定样】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四川大学 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兰州大学 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宁波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扬州大学 2018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4 【大运河】河南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通史真题15 【政事堂】华中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16 【租庸调制】华东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复旦大学 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黑龙江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内蒙古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历史真题17 【永业田与口分田】18 【府兵制】华中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基础真
4、题;安徽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复试真题;苏州大学 2016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南京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19 【折冲府】20 【常举】21 【制举】22 【律令格式】北京大学 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河北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23 【唐律疏议】延安大学 201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北京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西北民族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河北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17 年中国史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5、;苏州科技大学 2018 年中国通史真题24 【氏族志】25 【唐三彩】26 【安史之乱】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 年边疆史复试真题;南京师范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27 【元和中兴】西北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28 【藩镇】福建师范大学 2017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9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牒。武则天打击削弱士族势力,于显庆四年(659 年) 通过高宗诏令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升谱限 ”,进入士族之列,其余 “各以
6、品位高下”为标准,共分九等,其中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这就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员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武则天创制的科举考试制度。为进一步打击关陇士族,拉拢和培植新的官僚势力,武则天改进科举制度,大量吸收庶族地主做官,天授元年(690年)创立殿试制度,由皇帝面试和主考考生。长安二年(702 年)又设置武举,由兵部主持选拔军事人才,并将其纳入科举之列。通过以上措施,武则天选拔了大批封建官吏和优秀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庶族地主,从而扩大了武周政权的统治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
7、之一。长安二年(702 年),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府治庭州城,管辖天山北路,统突厥十姓、突骑施、葛逻禄等部。辖境东起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至天山。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北庭都护府都护以节度使兼领。德宗贞元六年(790 年 ),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世。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年),先后任用姚崇、宋璨为相,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唐玄宗建立的中央禁卫军。唐初的府兵制
8、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募兵制发展起来。开元十一年(723 年),玄宗采纳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改由募士承担,共募兵士 12 万,号称长从宿卫,次年改称骧骑。初期,募士多精壮,注重军事训练。天宝年间,多市井无赖充当。彍骑的出现标志着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代替征兵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唐代开元以后长期戍守边疆的雇佣兵。随着均田制度的破坏,府兵制已难以维持。为弥补兵源的不足,边镇戍兵自开元二十五年(73 7 年)起,正式实行招募制,因为要长期服役,招募的戍兵被称为长征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长征健儿代替了原来轮番戍防的府兵,是
9、唐代兵制变革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变革使招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设于睿宗景云二年(711 年),起初职掌只限于军事。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先后沿边境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为加强作战力量,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被扩大,以至于军权、民权、财权集于一身。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
10、其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开皇三年(
11、583 年),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地方行政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又合并了一些州县,裁汰冗员。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不许用本地人,必须用外地人。这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官自聘僚属的惯例,防止了本地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确立了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唐代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还有由皇帝临时出题的制举。武后时亲自于殿堂策试,并创武举科目。考试科目初
12、为策试,唐高宗时进士加诗赋和帖经。宋以后均用经义出题。明清时规定专用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解题,答题形式也定以八股文。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是:刑罚分五刑,即死、流、徒、仗、笞,共二十等;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成为后代封建法律条文的范本。【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隋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南北朝以来,由于赋税沉重,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开皇五年(585 年),隋文帝下令
13、清查户口,依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 。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的结果,使国家户籍增加了 44 万余丁、164 万余口。“大索貌阅” 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人户籍,增加了赋税收入。【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颍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此制度
14、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削弱。【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人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 今扬州)人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 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千米。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
15、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唐初三省长官的办事机构。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改名为“中书门下” ,堂后设吏房、户房、兵房、枢机房、刑礼房。此时的“中书门下 ”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
16、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 。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7 【正确答案】 唐代均田制下的两种田地类型。唐代均田令规定:丁男(二十一岁)和十八岁以上中男授田一顷,即一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要还官。工商业者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减半授予,若在狭乡则不授。这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8 【正确答案】 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
17、。西魏宇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有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大业三年(607 年)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 。唐贞观十年(636 年)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天下十道共设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士平日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自备兵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9 【正确答案】 唐朝府兵制编制的基本单位。折冲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
18、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听命于皇帝,六率听命于太子。折冲府分布以内重外轻为原则,征兵的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其任务是番上或戍守。唐代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在均田制被破坏的过程中,此制亦随之被破坏,后为募兵制取代。【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0 【正确答案】 唐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
19、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1 【正确答案】 唐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2 【正确答案】 唐代法典的四种形式。唐代的法律体系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规定,如户令田令等。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办事细则,
20、如水部式等。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格、式互为补充,以律为主,同时并行。【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3 【正确答案】 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合编。又称永徽律疏。唐初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武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武德律加以修改、注疏,成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内容上有五刑十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此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家法典,对后世影响深远。【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4 【正确答案】 唐太宗时排定士族地位高低的典籍。唐太宗执政不久,即下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士廉本人是山东土族,编写时将崔氏列为第一。贞观十二年(638 年) 奏上 氏
21、族志一百三十卷,太宗下令重修。新修订的氏族志把姓氏定出九个等级,改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改列第三。氏族志的修订使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5 【正确答案】 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多彩的铅釉陶器。唐代陶器以三彩陶俑即“唐三彩”最为著名,以青、绿、黄三色为主,以人、马、骆驼为主要造型,唐三彩的施釉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唐三彩始创于高宗时,开元时极盛,天宝以后渐衰落。盛期产品曾传至中东、东南亚各地。【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6 【正确答案】 755763 年唐朝发生的一场军事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起至唐代宗宝应二
22、年(763 年) 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755 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唐玄宗逃人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763 年,史朝义被逼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7 【正确答案】 唐宪宗元和年间出现的中兴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年),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朝廷对藩镇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先后数次出兵平叛。817 年,大将李朔夜袭并攻陷淮西蔡州(今河南汝阳) ,长期割据的淮西镇自此归顺,其他藩镇也纷纷表示听命,中央实现了暂时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并没有恢复盛唐时富强繁荣的局面,820 年,宪宗被宦官毒杀,各藩镇变乱重起,而且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8 【正确答案】 唐代中后期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藩镇势力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