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试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南京大学 2002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2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复旦大学 1999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3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4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2011 年统考真题)5 论述两次世界大战对中
2、国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6 论述 19311941 年英美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2014 年统考真题)7 试论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和美英的关系。(南京大学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8 概述甲午战争到 1945 年间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影响。(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9 论述 19371945 年苏日、苏中关系。(2017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10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华中师范大学 2002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11
3、 结合史实对 1946 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作一述评。(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2 简述全国土地会议。(河北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3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4 论述 19271949 年中共土改各阶段政策文件及改革内容和影响。(复旦大学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5 评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四川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6 简述淮海战役发生的全过程及其军事战略。(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7 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有多种原因,请就其中之一进行具体阐述。(南开大学2016
4、 年中国历史真题)18 论述鸦片战争以来(18401949 年)中国社会经济变动成因以及特点。(北京师范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9 评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东师范大学 2000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20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权巩固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21 简述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22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实施原因。(湖南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综合真题)23 论述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内蒙古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24 结合史实
5、论述 20 世纪 50 一 60 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25 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简评“文革 ”后期的中国外交。 (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7 评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28 论述 18401979 年中国与英美的关系发展。(首都师范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29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内蒙古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答案与解析一、论
6、述题1 【正确答案】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有学者认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历史基础;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四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抗战胜利的国际原因。【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作用。中国抗日战
7、争的胜利发展,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北进”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中国抗战对日本侵略者的严重打击和对日陆军主力的牵制,阻碍并迟滞了日本“南进” 的侵略步伐,并迫使日本陆海两面作战,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迅速转入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二)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战场;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欧洲和亚太地区盟军的作战,成为亚太地区盟军的战略
8、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打破了近代中国抵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二)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面对强敌入侵及空前的民族危难,中国人民团结奋战,结成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及海外华人、爱国侨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完整,成为中国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民
9、族凝聚力,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三)抗日战争的胜利,恢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应有的地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歼灭日军最多,对日本国力的消耗最大,在对日作战中作出的牺牲也最大,并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太平洋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抗日战争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起中国人民在历史灾难时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捍卫民族生存的斗争,表现出与民族之敌血战到底的气概。抗战力量的广泛动员、民族意识的空前高涨、民众参政意识的提高,提出了改变中国现状、前途和命运的要求,经过中国政府和各阶层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取得了部分外交上的胜利。尽管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强国的真正实力,但毕竟与美、英、苏并列跻身四强行列。(五)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通过进步、正当的和抗日救亡团体的宣传和组织,广泛地动员了城乡民众,尤其是乡村农民的抗日力量。广大农民为抗战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农民提供的粮食、兵役等,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长期抗战。【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政治上,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有重要影响。经济上,清政府财政经济危机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
11、厂,民族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国际地位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二)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政治上,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上,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 100 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一战对中
12、国的影响。(1)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 ”;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2)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3)思想文化上,一战后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二)二战对中国的影响。(1) 政治上,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
13、命运的决定力量。(2)经济上,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3)国际地位上,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 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英美在远东力图维护西方殖民体系,利用日本抗衡苏联,同时防止日本过度扩张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制造“满洲国”后,中国政府对英美抱有很大幻想,但未获英美实质支持。七七事变后,英美最初宣布中立,在有关中日战争的九国公约会议上,继续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仍向日
14、本提供战略物资。但担心日本独占中国,开始向中国提供援助,后美国宣布废除美日通商航海条约,逐步对日本实行禁运。国民政府把取得英美的同情与支持作为战时外交的重点。二战爆发后,英美确定“先欧后亚” 方针,对日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对中国抗战援助有所增加。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按照租借法案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日正式宣战,与英美等国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太平洋战争是指二战期间以中国、英国、美国等为主要成员的同盟国与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之间在太平洋、印度洋及东亚地区进行的战争,时间为1941 年 12 月 7 日至 1945 年 9 月 2 日。
15、太平洋战争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开端。此次战争爆发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与美英的关系,后者改变了原来的中立态度,转而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抗战,施加重要援助。在这期间,中国与美英两国的关系情况差别较大。(一)在中美关系方面:(1)双方关系在前期较为顺利。此时期最大的变化是在军事方面。珍珠港事件后,中美英三国在重庆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并通过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并经罗斯福与英国方面商议,决定设立中国战区(包括越南与泰国),由蒋介石担任战区最高统帅,同时由陆军中将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派遣各种顾问和代表团前来中国协助作战。此时英美加大了对中国的武器乃至经济援助,以便使中国最大限度地拖住日本;在英美的主导
16、下中国参与联合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使中国成为“四大国”之一。英美甚至主动放弃领事裁判权,美国更是签订中美新约,废除了美国在华的一切特权。(2)双方因史迪威事件和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出现了波折。双方之间直接的冲突就是史迪威事件。因美援物资的分派问题和缅北作战,美国要求蒋介石授权史迪威指挥一切在华盟国军事力量,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双方隔阂日渐加深,最后导致史迪威被召回。此外,1944 年美军向延安派出军事观察组,中共由此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官方联系。这自然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3)1944 年 9 月至太平洋战争结束,是中美关系的恢复阶段。为了促使蒋介石尽快出兵缅北,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随着此后世界反法
17、西斯战争的逐步胜利,为了更好地进行世界布局,美国对华政策侧重于战后的政治目标,故采取了支持蒋介石稳定国民党政权的计划。双方关系得以进一步紧密。(二)在中英关系方面:尽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英两国成为盟国,英国也给予了中国一些贷款及其他物资援助,但双方因存在“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 的根本性矛盾,导致中英关系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始终处于低落状态。双方因为蒋介石访问印度、西藏、恢复中国对于东三省的主权、修筑滇缅公路乃至战后香港问题的接收,多次发生分歧与冲突,这种冲突直接导致战后南京政府与英国关系的恶化。可见,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关系的分合发展,各自民族国家利益的不同是导致双方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并对此后
18、的双方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一)18941914 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巨额赔款,刺激了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正确认识日本,中华民族开始了真正的觉醒。很多中国人企图通过学习日本以救亡图存,留学日本之风开始盛行。1900 年,日本充当了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主角,并企图趁中国混乱之机占领福建,只是由于英、法、美的抗议和俄国对东北的占领,日本才放弃了占领福建的计划。1905 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日本将从俄国手中夺取的旅大租借地命名为“关东州 ”,在租借地内实行日本殖民统治。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趁机策划“满蒙独立运动 ”,
19、妄图将内蒙古与东北从中国领土分离出去,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日本统治阶层的意见不一而失败。(二)1914 1922 年。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趁机出兵山东,夺取胶州湾和胶济铁路,把侵略势力从东北扩展至山东。1915 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和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 要求,企图将日本的侵略势力再由山东扩展至全中国。1917 年,段祺瑞组阁后,日本利用段祺瑞政府的财政困难,通过对段祺瑞政府的借款攫取中国权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原借款 ”。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又与段祺瑞政府在 1918 年 5 月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
20、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通过这两个军事协定,日本取得了在我国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我国东北及内蒙古的特权。1919 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拒不交还青岛,以此为导火线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蓬勃兴起。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日本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最终也未被中国承认。(三)1922 1931 年。由于一战期间日本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便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发生了矛盾。美国为削弱日本在远东的优势,联合英法召开了有九国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并于 1922 年 2 月签订了九国公约。日本在美英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放弃它在华的某
21、些侵略权益,同中国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决定日军撤出山东,把胶济路归还中国。但作为归还铁路的代价,日本又从中国勒索了 5300 万金马克以上的赎金。1927 年田中义一组阁后,日本对华采取了激进的武力侵华政策。同年 12 月至 1928 年 5 月,公然三次出兵山东,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四)1931 1937 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公然武装占领了我国东北,并炮制了由日本操纵控制的“ 满洲国 ”,把东北从中国分割出去。九一八事变后,中日间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激化。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并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和各种地下组织
22、,进行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全国各大城市也不断爆发反对日本侵略的抵制日货运动。1935 年,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一致抗日。日本还试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通过 1935 年的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进一步侵犯华北主权。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五)1937 1945 年。日军占领华北后,一面在华北实行法西斯统治,一面继续进犯华中、华南,并在 1937 年 12 月占领南京,同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至1938 年 10 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又推出了“以华治华”
23、“以战养战”的侵华方针。日本一面扶植汉奸汪精卫成立傀儡政权,另一面则对由共产党八路军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以“三光政策”为主的各种 “扫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中条山、鄂北豫南、湘北和浙赣等战役,虽均以国民党军队败退为结局,但国民党政府在重庆一直存在,并未向日本投降。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于 9 月 3 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在东亚的侵略与扩张危害苏联的利益。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后,苏日矛盾激化,日军先后两次对苏联挑起边境冲突。
24、1941 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苏联承认伪“满洲国” ,日本承认苏联实际控制外蒙,苏联得以将其远东的大量军队调往欧洲战场。1945 年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对日宣战。(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在对抗日本侵略方面有共同利益。苏联对国共合作抗日起了一定促进作用。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向中国提供军备等援助,派出军事顾问团与空军志愿队。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基本停止对华军事援助。1945 年 8 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缩短了抗战进程,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损中国主权。【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长期的艰苦抗
25、战,最终打败日本,赢得和平,因此,人民普遍反对内战。要想避免内战,就必须打破一党独裁,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拥有两百多万武装力量和一亿人口的广大解放区。三种主要的建国方案:(一)抗战胜利后, 1945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二)国民党提出 “国家统一”,“召开国民大会,制颁宪法,以实施宪法”,为此,邀请中共代表来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其实质是坚持一党专政。(三)中间党派的主张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国民主同盟提出“ 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26、”的主张。【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1 【正确答案】 (一) 过程。1946 年 1 月 10 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 38 人,其中国民党代表 8 名,共产党代表 7 名,民盟代表 9 名,无党派代表 9 名,中国青年党代表 5 名。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决议,于 1 月 31 日闭幕。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和斗争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问题。(二)内容。 (1)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会议通过的 和平建国纲领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纲领确定建设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宪法草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之国家
27、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宪法草案还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2)在军队问题上,会议经过讨论确定了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整军原则和以政治军的办法,并决定由军事三人小组商定中共军队的整编办法并进行整编,同时按照国民党政府军令部的计划整编国民党军队。(3)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使这次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机会成为泡影。【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一) 内容。为了推动解放区土改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于 1947年 7 月 17 日至 9 月 13
28、 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议讨论了各地土改运动的情况和经验教训,制定了一个彻底改变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由乡村农会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连同公地及其他所有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根据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平均分配,归个人所有;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经营不受侵犯。但会议忽视了某些地区土改中出现的一些“ 左” 的错误,没有予以及时纠正,使其随着土改的深入扩大而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又从 1947 年底开始纠正这些错误,至次年春天陆续颁发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新解
29、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等重要文件,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施大纲。(二)意义。全国土地会议及时总结了土地改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土地政策。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极大地推动了新老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到 11 一 12 月间,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彻底摧毁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广大群众参军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47
30、 年 7 月 17 日,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9 月 13 日,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个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于 10 月 10 日公布。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由乡村农会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连同公地及其他所有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根据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平均分配,归个人所有;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经营不受侵犯。但会议忽视了某些地区土改中出现的一些“左” 的错误,没有予以及时纠正,使其随着土改的深入扩大而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又从 1947 年底开始纠正这些错误,至次年春天
31、陆续颁发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等重要文件,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施大纲。(二)意义。 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地展开了打击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土地的斗争。至 1948 年底,大约在有 15 亿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使 1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就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一)1928 年 12 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主要采用 “以乡为单位”“ 以人口为标准 ”“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的办法,分给农民耕
32、种,不许土地买卖。1929 年 4 月,红四军发布了兴国土地法,改变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重新规定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7 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 不打击富农 ”,“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 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等等。(二)1930 年冬,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三)1942
33、 年 1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各种具体政策,决定在根据地深入普遍掀起减租减息运动。1943年各解放区普遍地掀起了减租减息的高潮,地租一般实行二五减租,利息一般实行分半减息(年息减为一分五厘);地主必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则必须交租交息。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四)1946 年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实行“耕者有其
34、田”的政策,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即用适当方法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区别对待,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五)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 ”,分配给无地或是少地的农民。两个原则:一是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
35、史15 【正确答案】 (一) 会议内容。为争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 1949 年 3 月 5 日至 13 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报告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工作中必须贯彻党的政治方针,必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毛泽东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全国胜利以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和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毛泽东在报告中还考虑到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变化,及时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
36、以功臣自居情绪的滋长和资产阶级“糖衣炮弹” 的袭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二)意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所确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央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转变,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6 【正确答案】 (一) 经过。1948 年 9 月济南战役后,蒋介石以徐州为中心集结了四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的部队共 80 万人,企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决一死战。中共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 1
37、6 个纵队、中原野战军 7 个纵队及中原、华东、华北一部分地方武装共 60 余万人,于 1948 年 11 月6 日发起淮海战役。整个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1 月 622 日,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于徐州以东的新安镇、碾庄地区,围歼了国民党政府军第七兵团。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从 11 月 2312 月 15 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了从河南方向来援的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同时,华东野战军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指挥下的三个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的青龙集、陈官庄地区,歼灭了力图突围的第十六兵
38、团。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淮海前线部队用 20 天时间进行短期修整。第三阶段:1949 年 1月 610 日,华东野战军对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集团第二、第十三兵团发起总攻、全歼这两个兵团,俘徐州“剿总” 副总司令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战役到 10 日胜利结束。(二)意义。淮海战役历时 65 天,共歼灭国民党军 555 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下的南京、上海、武汉暴露在人民解放军兵锋的攻击之下。【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国民党为何丢失大陆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解释,更可以得出各自不同的结
39、论。(1)大陆研究观点。大陆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是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讲,学者们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统治基础不牢固;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抗战胜利后的倒行逆施;不解决土地问题;军事上的失败;经济上的崩溃;共产党的强大有力;国际形势不利于国民党。张宪文教授认为,国民党在短短四年时间内陷于政治崩溃的局面并失去对整个中国大陆的统治,究其原因有两条:“第一,严重的政治腐败,大大削弱本身力量;第二,丧失了全国各阶层大多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2)海外研究观点。海外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国际因素的影响;国民党自身问题;中共力量的发展。总体
40、说来,经过 1928 年至 1949 年,作为执政党,国民党是逐步丧失其合法性的。例如,腐败是国民党始终难以祛除的病因,更是导致其统治崩溃的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民党政治上专制独裁,是其最大的政治腐败,也是国民党党、政、军内政治腐败的根源。自宣布进入“训政” 阶段后,国民党藉此独揽政权,尽管抗战时期有所改变,但总体上并无大的变化。不受监督的权力易产生腐败。由于法律制度失效,不少国民党政府机构效率极低。五院制并未实现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但在实际运作中,权力高度集中,监察院和司法院都形同虚设,难以实现监督腐败的作用。例如在制度设计中,监察院并无惩戒之权,被弹劾的腐败官员难以得到
41、应有的惩处。在地方,因为国民党难以在短时间内训练足够多的基层管理人员,以致很多岗位被土豪劣绅所占据,基层秩序极为混乱。基层组织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则直接损害了整个政治体制的基础,导致合法性和权威性危机。(二)经济腐败。经济腐败直接体现在战后的接收上。日本投降后,尽管国民政府制定了行政院各部会署局派遣收复区接收人员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军政机关部门纷纷成立接收机构,抢先接收,乘机将日伪资产划为私有,盗窃盗卖物资,挥霍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诸如此类的乱象,造成了收复区经济的混乱,并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怨愤,使国民党的执政合法性急剧流失。(三)军队腐败。官场的腐败,使国民党军队亦走向腐败。主要
42、体现在军队被视为私有,军队风纪败坏。军政不合,互相倾轧,军队经商,走私资敌,兵役败坏,乱拉壮丁。其实国民党军队腐败主要体现在军队私有和风纪败坏。国民党军队的主要特征虽是党军,但仍然具有传统时代及北洋军阀时期军队私有的观念。由于国民党军队存在中央军和地方军,两者之间长期互相猜疑,而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则更是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此外,军纪败坏更是军队腐败的一大内容,官兵吸食鸦片,经营商业,克扣军饷。军官官僚化现象突出。【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以来(1840 一 1949 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动,主要体现在:传统自然经济解体,传统手工业备受打击;帝国主义的经济
43、掠夺、连年战乱、灾荒和沉重的赋税使农业衰落,农村破败,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保证;开埠通商引发传统社会经济和市场体系的变动,经济重心转移,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城市体系的层级结构;现代工业开始在部分城市兴起,改变了近代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出现了巨大改变,传统士绅阶层整体退出乡村政治舞台,而代之以土豪劣绅和贫雇农为主要成员的新式乡村精英。(一)造成这些变动的成因是:(1) 帝国主义的入侵是重要外来原因。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连续遭受多次入侵,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加剧了清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危机。(2)中国内部自发的改革与革命则是主要驱动力。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中国内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44、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建设运动。(3)不过这些改良举措收效甚微,催生了革命思潮的萌发,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共产革命,均体现了这个规律。(二)这些变动呈现的主要特点是:(1) 外来危机引导内部变革或革命,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从帝国主义的入侵到后来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干预,都体现了这个特点。(2)每一次变动的程度在越来越深,从器物、制度、文化最终到意识形态的整合,并为此后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到苏维埃运动,都是沿着这个路径在逐步深入。【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49 年 12 月 16 日
45、至 1950 年 2 月 26 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同斯大林会谈中苏关系问题。1950 年 1 月 20 日,周恩来抵苏加入谈判。2月 14 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者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关于中国长春
46、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一俟对日合约缔结后,但不迟于1952 年末,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国,而由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 1945 年起对上述设备恢复与建设的费用。贷款协定规定:1950 年至 1954 年 5 年内,苏联贷款给中国 3 亿美元,用以偿付中国向苏联购置机器设备与器材的费用,年利率 1,中国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偿还,1954年 12 月底至 1963 年底偿清。(二)意义。中苏条约和协定的签订,是当时国际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表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和反对侵略的共同立场。这无论对
47、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近现代史20 【正确答案】 (一) 抗美援朝。(1)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毅然作出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决策。 10 月 19 日,彭德怀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中朝军队经过三年浴血奋战,终于使这场战争以中朝军队和人民的胜利而结束。1953 年 7 月 27 日,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住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
48、义改造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二)镇压反革命。 (1)1950 年 10 月 10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发革命活动的指示。指示要求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的政策,首先镇压那些罪大恶极、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作恶的反革命分子。从 1950 年 12 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到 1951 年 10 月基本结束。(2)通过镇反运动,基本上扫除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出现了空前安定的局面,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三)土地改革运动。 (1)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规定,从 1950 年冬天起在新解放区逐步开展了土地
49、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 1953 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2)土改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四)三反五反运动。 (1)1951 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的三反运动。 1952 年 1 月 26 日,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1952 年 10 月,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2)运动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纯洁了国家机关,对广大干部进行了一次阶级教育和廉洁奉公的教育,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威信。二是进一步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推进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