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62KB ,
资源ID:84228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22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orderah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7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有什么历史影响?2 孔子提出了哪些教育方法?3 孔子的教育内容有何特点?4 荀子关于学习过程的思想是什么?5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6 墨家教育思想的特色是什么?7 墨家与儒家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8 学记是如何论述教学原则的?9 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0 简述汉武帝“ 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11 试分析董仲舒的“ 性三品 ”学说及箕教育作用。12 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必答题13 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14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

2、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这段话出自哪里 ?其含义是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观点来论述。15 评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贡献。16 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17 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18 评析孔子“ 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主张。19 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说明其出处,阐述其中的教育思想。20 试论述学记里的教育思想。21 论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22 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23 论述汉代太学的特点和意义。二、名词解释24 太学25 鸿都门学26 察举制27 郡国学28 三纲五

3、常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7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这话是子夏所说,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学而优则仕 ”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学而优则仕 ”与 “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在我国还有重要影响。【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2

4、 【正确答案】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主张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3)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

5、手段。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基本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过程。(4)孔子提出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有: “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指示,返约是在对具体事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扣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3 【正确答案】 孔子的教育内容有三个特点:(1)偏重文事。虽然要求从政文武兼备,但是

6、整体偏向文事。(2)偏重社会人事,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3)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业的劳动者,因此,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4 【正确答案】 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主张性恶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学习过程是:“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这句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以及学习的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而学习的高级阶段又必须依赖初级阶段的思想。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闻、见

7、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知是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这就是知思维的学习阶段的意义;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的行不仅指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人的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荀子的学习过程是将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做了系统明确的说明,这是他的贡献,而且把学习止于行给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人文、社会特点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5 【正确答案】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

8、天下之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 。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教育对人的作用: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 ,他以染丝为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显得进步。【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6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

9、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后来韩非将他们并称“世之显学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1)在教育作用上,墨家主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提出“素丝说”,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来说明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2)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培养“ 兼士”,兼士要具备三个条件: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具备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3)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科学与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技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

10、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 ”的实际本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4)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指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去施教,兼士的职责就是积极主动“上说下教” ,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指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教育与学习的方法重创造。此外,墨家还重视实践与量力的方法,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 方法的人。墨家教育思想具有自身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主张

11、,体现了理想主义、务实精神和主动精神。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7 【正确答案】 墨家与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两大重要的学派,被称为当世之“显学”。他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最大的不同是:(1)墨家强调主动;儒家强调学生积极求教,教师讲解注重启发。墨家不赞成儒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 “虽不扣必鸣者也”的“ 强说人”精神。作为“有道者劝以教人 ”的兼士,其职责是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2)孔子主张“述而不著”,墨家主张创造。墨子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

12、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墨子认识到了继承和创造的关系,也表现了其重创造的教育方法。【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8 【正确答案】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它总结了教育、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教之所由兴” 和“教之所有废”的重要规律。教学原则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1)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2)及时施教原则: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3)循序渐进原则: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要根据

13、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4)学习观摩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5)长善救失原则: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6)启发诱导原则: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7)藏息相辅原则: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8)教学相长原则:本意并非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仅指教这一方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

14、教育思想的奠基9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德育有相当深刻的论证。“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仁” 的实行最重要的两项是 “孝”与“忠”。孔子特提出了德育的原则,主要有:(1)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2)克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即“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孔子重视行,就是重视道德实践。“力

15、行近乎仁 ”,他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行动表明人的道德水平。(4)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做得恰到好处。正如子曰:“过犹不及。”(5)内省:内省是修养方法之一,内省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6)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改正错误是需要得到别人指点的,别人的忠告和批评,是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修养的。【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0 【正确答案】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以儒

16、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长句古训代替了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 独尊儒术 ”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2)兴办太学。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3)建立察举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人任官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才的补充。其实是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成为科举制度的先导。汉武帝先后实行的具体措施有: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知识模块】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

17、形成11 【正确答案】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陛非教化不成” 。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 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为此,他还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 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

18、及的。“ 斗筲之性 ”,是无“善质”的,生来就 “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 ,也就是万民之性,是 “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 善”。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 ”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知识模块】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2 【正确答案】 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 的德育内容,其中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有:(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句话是董仲舒对这一原

19、则的总概括。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意诚,提倡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3)“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 智”的统一。他突出强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4)“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知识模块】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必答题13 【正确答案】 稷下学宫是

20、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稷下学宫是弋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一方面,教师自由讲学收徒,学术自由、求学择师自由,还可以跨越学派门墙,广泛求学,

21、学无常师,学宫定期举行学术集会,以及演讲、讨论、辩论的学术交流会,讲学活动十分兴盛。另一方面,体现在著书立说,著述与讲学互为表里,共同体现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不仅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还将育才逐步制度化,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从教育管理方面保证人才的培养。议政是所有私家学派的特点。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是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论坛。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资政议政的作用突出,这也是办学目的政治性的体现。(2)稷下学宫的特点。学术自由:这是学宫的基本特点,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各家各派学术地位平等,不因统治者的喜好而加

22、以扬抑。自由还体现在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生也自由择师,且学无常师,尤其是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的学术不断交流,富有活力。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是很高的政治待遇,齐王不仅在精神上尊重教师,在教师的物质待遇上也很优厚。这也是稷下学宫兴盛的原因之一。不治而议论:稷下先生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言论,这些学者们在地位上,与君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师友关系,学者们有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体现在君主给学者们极高的政治待遇。管理规范上有了我国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3)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学宫是各派思想的聚集地,各家学者

23、云集于此、争鸣于此,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当时的学者,敢于藐视王公大人,能在学术和政治领域内纵横思想、无所顾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整体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出辉煌的稷下时代和战国文化。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所独创的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

24、育思想的奠基14 【正确答案】 这段话出自学记,这是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这段话主要讲的是“ 长善救失 ”的教学原则。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学生学业失败,原因不过四种:要么是因为贪多务得,要么是因为知识面太狭窄,要么是过分自大、轻视学习,要么是夸大困难、畏难而止。每个人有其自己的特点,因而缺点也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具体分析学生的特点,使其“多”变成渊博;“寡”变成精深专一;“易” 则充满自信;“ 止”则刻苦攻克,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缺点转化成优点。学记将其概括为长善救失原则。学记的“ 长善救失” 原则通过揭示学生的四种缺点,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为教师提出积极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

25、特征,因势利导,以积极克服消极,促进学生进步,是一种可贵的教学原则。我们做教师的,不仅要以长善救失为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也要意识到,教育的任务其实就是要长善救失。有些学生学业失败,作为教师首先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其失败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过程还重在一个“转化” ,当我们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缺点后,就要想办法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如文中所讲的使其“ 多” 变成渊博; “寡”变成精深专一; “易”变成充满自信;“ 止”变成刻苦攻克,这恰恰是转变学生的缺点为优点的过程,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如何转变,是需要每位教师依据实际情况来具

26、体对待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作中就已经讲到长善救失这样一个深刻的原则,可见,那时我国教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后人,要去灵活地应用,以及努力地实现长善救失。我们去转化学生的缺点为优点是个了不起的过程,是教学必须承担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巧妙的途径。【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5 【正确答案】 孔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1)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编订“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

27、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2)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 仁”“礼”。“仁” 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礼” 的思想:孔子的“ 礼” 是就政治而言的,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3)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 ”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

28、、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的思想中。(4)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教育对象,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 ”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 ”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5)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

29、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6)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提出他的“六艺”的教育即 诗书 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等。(7)有关道德教育思想。以“ 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重在如何育德,他提出了一些道德教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等。(8)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0、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 ”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而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扬长避短。【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31、16 【正确答案】 孟子和苟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1)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 行仁政”“ 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32、等“ 人伦” 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 归仁 ”了。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 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 化性起伪 ”,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二者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

33、“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 ”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 孝悌 ”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 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 五经 ”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2)不同之处。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 ”,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 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

34、仅有这些“ 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 受到破坏,心灵遭到 “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苟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 相对立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 性 ”,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 “伪”而不是“ 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

35、色彩。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 内发” ,而荀子更倾向于 “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 ,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 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生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苟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

36、,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7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涉及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思想最先由孔子提出,是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主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对教育作用进行论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分析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发展作用。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因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

37、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孔子指出,教育工作又不是与政治工作等同的,而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道德等特殊职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在教育和经济、军事的关系上,孔子提出“庶、富、教” ,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养活众多的人口,就要发展经济,富强国家,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认为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和发达的教育三者兼备,国家就会大有希望。而其中教育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立国之本。在教育和法律的关系上,他认为国家只依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使民众真正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

38、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仅考虑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方面,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的论断。这一论断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的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成为治国安民的贤士。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了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但同时孔子却依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甚至武断地说“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使他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

39、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当中。 (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评析。孔子在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论述自己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对后世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孔子既看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也非常重视教育对社会个体发展的意义。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中,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但孔子认为在治国治民之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相比,最根本的还是教育。这显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他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因为在缺乏政治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教育是很难发挥其作用的

40、。另外,孔子在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孔子并未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说明他的思想中确实还为旧的传统观念保留着一块地盘,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8 【正确答案】 “ 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 ”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

41、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 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人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传统观念。【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9 【正确答案】 (1)断句。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

42、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2)选自礼记 .学记。(3)这是学记 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生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扦格而不胜” ,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 “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 杂施而不孙 ”,学生将苦不堪言; “摩”指观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43、否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从正反两面的对照分析,大大地加强论证的力度。【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20 【正确答案】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44、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尽管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制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共九年。七年为一段,完成之后谓之“小成” ;第九年毕为第二段,合格后谓之“大成” 。视学与考试。其中,一、三、五、七、九学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 ”“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3)教育教学的原则。可归纳为:“ 预、时、逊、摩 ”“长善救失”

45、“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 ,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21 【正确答案】 1论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

46、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1)德育的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董仲舒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重,但强调道德教化为本为主,以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也是儒家思想的传统。刑罚为末为辅。(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先秦儒家曾提出“五伦”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又突出强调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三纲”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董仲舒把它提升为 “五常之道”,并做了新的发挥。“三纲五常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

47、内容。(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是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括。董仲舒要求人们心正意诚,立志做一个符合封建国家要求的人。利,满足人们肉体上的需求;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二者不可或缺。提倡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高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仁”与“ 智”的统一。他突出强

48、调了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性就能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知识模块】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22 【正确答案】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

49、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模块】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23 【正确答案】 汉武帝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朝廷掌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有力手段控制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到东汉时,太学极盛一时。(1)汉代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教师与学生:太学的老师是博士,博士首领在西汉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太学的学生称为“ 博士弟子 ”“诸生”“太学生” 等。培养目标:太学为国家培养“ 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行修” 是对官吏才能和道德的要求。即必须通晓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三纲五常” 的德行。“三纲”的内涵是“君为臣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