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没有设在我国本土,以“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 的主要面向华人招生的新式学校是(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崇信义塾(D)宏艺书塾2 下列人物中曾就读于马礼逊学校,并获得教会资助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后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最大的是(A)容闳(B)梁发(C)何进善(D)袁德辉3 我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是(A)英华学院(B)崇信义塾(C)马礼逊学校(D)宁波女塾4 下列学堂类型不属于洋务学堂的是(A)外国语(方言) 学堂(B)军事 (武备)学堂(C)
2、技术实业学堂(D)师范学堂5 被称为我国近代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之始的学校是(A)天津武备学堂(B)福建船政学堂(C)江南陆师学堂(D)湖北武备学堂6 被称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的是(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水师学堂(C)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D)天津水师学堂7 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的出发时间是(A)1872 年(B) 1863 年(C) 1868 年(D)1873 年8 近代中国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主要选自(A)福建船政学堂(B)天津水师学堂(C)湖北武备学堂(D)江南陆师学堂9 在劝学篇中集中体现,并在湖北进行教育改革的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 “中体西用”
3、(D)“中本西末 ”10 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A)郑观应(B)容闳(C)张之洞(D)薛福成11 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是(A)经正女学(B)宁波女塾(C)文纪女塾(D)明德女校12 教学内容虽沿用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之学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外国文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研究、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也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的是(A)万木草堂(B)湖南时务学堂(C)北洋西学堂(D)南洋公学13 既是全国最高的学府,又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的是(A)京师大学堂(B)京师
4、同文馆(C)北洋西学堂(D)北京大学14 下列关于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按照“中体西用 ”的原则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结束了科举考试(C)普遍设立新式学堂(D)计划开设实业学堂15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其中主张“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年龄”的教育机构是(A)慈幼院(B)小学院(C)中学院(D)大学院16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其中“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 ”,这个阶段是(A)慈幼院(B)小学院(C)中学院(D)大学院17 戊戌政变后,撰写了一系列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
5、经济、文化教育的文章,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但同时也礼赞改良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18 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群学之基是(A)新式学校(B)师范学校(C)女子教育(D)儿童教育19 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并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式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20 近代提出“ 体用一致” 的文化教育观的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21 规定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 7 年规划为义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的学制是
6、(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 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22 清末学部设立于(A)1904 年(B) 1905 年(C) 1906 年(D)1909 年23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人物是(A)严复(B)王国维(C)蔡元培(D)梁启超24 清末新政时期成立了学部,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定了教育宗旨。这个教育宗旨是(A)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B)德智体美四育并重(C)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D)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增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5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掀起了留学潮流,其中 19
7、04 年、1906 年人数分别达到3000 人、8000 人以上前往。这个国家是(A)日本(B)美国(C)英国(D)法国26 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 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27 在我国近代学制中没有参照日本学制系统的是(A)壬子癸丑学制(B)壬戌学制(C)壬寅学制(D)癸卯学制28 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是(A)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B)德智体美四育并重(C)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D)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增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9 蔡元培认为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 ,但在中国
8、仍然有提倡的必要的是(A)实利主义教育(B)军国民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30 蔡元培所独创的教育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的是(A)实利主义教育(B)美感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31 蔡元培认为“ 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 的是(A)实利主义教育(B)美感教育(C)公民道德教育(D)世界观教育32 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的大学是(A)北京大学(B)东南大学(C)武汉大学(D)浙江大学33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 ,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A)教育独立说(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C)沟通文理(D)教授治校34 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开始渐次输
9、入中国,其中输入中国最早的是(A)赫尔巴特的教学法(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葛雷制35 依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桑代克心理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制度,对我国的影响持久,直到 1949 年,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教学法是(A)设计教学法(B)道尔顿制(C)文纳特卡制(D)葛雷制二、简答题36 简述戊辰学制。37 简述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改革观。必答题38 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学制保留了壬戌学制的框架,请评析这个观点。39 论述蔡元培“ 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
10、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815 年马礼逊提出创办马六甲书院的设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学校最终定名为英华书院,于 1818 年 11 月 11 日在马六甲奠基,同年开学。米怜任院长、马礼逊任校监。1842 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英国霸占香港。为便于向华人传教和传学,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1844 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是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容闳、黄宽、黄胜等
11、人就读马礼逊学校,并获得教会资助成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一年后黄胜因病提前回国,1864 年出任上海广方言馆英文教师,成为第一批洋务新学堂的教师。黄宽在美留学 2 年后,转赴英国,于 1850 年就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科,七年后,毕业回到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位受过严格训练的西医。容闳历经艰难,于 1854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的中国人,并于当年回国。回国后,坚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宏愿,1872 年,在容闳的努力促成下,中国近代史上的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第一批留美幼童终于成行。因此,容闳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最大。而选项中的梁
12、发、何进善、袁德辉则是毕业于英华书院的较为知名的华人学生。【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早期教会女学堪称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爱尔德赛创办的宁波女塾,1845 年只有学生 15 名,到 1852 年学生增至 40 名。【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 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
13、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所以,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福建船政学堂于 1866 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请设立于福州。天津水师学堂,也称北洋水师学堂,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设立,1881 年落成开学。天津武备学堂与 1885 年由李鸿章奏请设立。学堂教师是从德国聘请来华协助练兵的军官,学员是从各营中挑选出来的。学习年限约为 1 年,学习内容为“各种枪炮、土木营垒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各法”,学习期满后发回各营“量材授事”。这是我国近代设立陆军军官学校之始,它首开近代陆军教育先河。江南陆师学堂是两江总督张之洞于 1896 年 1 月奏
14、请在南京设立。招收 1320 岁文理通顺、能知大义之聪颖子弟,演习兵法、行阵、地利、测量、绘图、算术、营垒、桥路及德文等,并附设铁路学堂。西学教习聘自德国,1909 年停办。湖北武备学堂,1896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在武昌设立。讲堂功课有军械学、算学、测绘、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桥道制造之法、营阵攻守转运之要。教习也主要聘自德国。张之洞特别强调学生在课程余暇要诵习“四书”等,以固中学之根底,端正趋向。【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福建船政局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 1866 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
15、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福建船政学堂从 1867 年开办到 1913 年重组,历时近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其次,它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尽管进入 19 世纪 80 年代后,相继成立了多所海军军事学校,但福建船政学堂作为同类学堂的先驱和办得最久的一所,小仅为这些学校输送了一批教师和管理人员,就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而言,也是其他任何一所同类学校都难以比拟的。福建船政学堂无愧于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的称誉。【知识模块】
16、 中国近代教育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872 年留美幼童首批留学生出发。他们的成行得力于容闳的倡导,1863 年容闳因朋友介绍成为曾国藩的幕僚。1868 年容闳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他酝酿多年的派遣留美学生的梦想。1872 年,第一批幼童詹天佑等人经上海预备学校培训后,从上海出发去美国。1873 年、1874 年、1875 年第二、三、四期幼童也按计划出发。【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近代中国正式派遣留欧的学生主要选自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并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1873 年 12 月,外国技术人员和教师合同期满回
17、国,福建船政局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沈葆桢上折建议:选择前学堂优秀学生“赴法国深究其造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选择后学堂优秀学生“赴英国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他认为按照此方法培养人才“速则三年,迟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但真正成行却是在 1877 年。1881 年,在第一批留欧生归国后,第二批留欧生赴欧学习。1886 年,第三批留欧生出发。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张之洞在 1898 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按此思想路线进行湖北的教育改革。在创办湖北武备学堂、工艺学堂、农务学堂的同时,对两湖书院、经心书院
18、进行改革,使其成为以教授新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推动下,湖北从 19 世纪 90 年代后成为全国新式教育的中心之。他还顺应时代和新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容闳作为我国最早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曾寄希望于太平天国能实现他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理想,1860 年他到南京谒见干王洪仁歼,建议设立武备学堂和海军军校,仿照两方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广泛设立各种实业学校。但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并未成文传世。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郑观应。郑观应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不
19、可能培养出适应近代工商业发展的人才。他通过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只是“只知教学举业”,不屑讲求商贾农工之学;西方教育是“士有格致之学,工有制造之学,农有种植之学,商有商务之学”。无事不学,无人不学。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经正女学,又称“中国女学堂”。1897 年,梁启超等人倡议在上海设立女学堂,以树中国女子教育的先声。经正女学教师和管理人员皆聘中外女士担任,课程分中西两大类,中文课程授中国传统女性读物如女孝经女论语女诫内则衍义,及女红、绘画、医学等。西学课程有英文、算术、地理、体操等。经正女学创办仅一年多,即于 1990 年停办,但作为
20、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万木草堂,1890 年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授徒,1891 年春,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屋,设立讲堂,称“长兴学舍”,并著长兴学记作为学规。1893 年,选定仰高祠为正式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学生达 100 余人。万木草堂继承了书院的办学方式、教学方法,但在旧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教学内容虽沿用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之学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外国文学、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研究、宣传
21、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也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如梁启超。【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早期改良派郑观应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的主张。1896 年,刑部侍郎李端芬首次向朝廷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此后,康有为等也多次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1898 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即特别提出:“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在此严令下,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于 7 月 3 日上报,光绪帝当即批准,并派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的学府,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22、中国近代教育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是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有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普遍设立新式学堂。还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刊免税等。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母亲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认为胎儿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生人之本,皆在
23、胚胎,人道之始,万物之原”,对人的教育必须在其“未成形质之前”就应开始。婴儿断乳之后,即送入育婴院抚养,3 岁后进入慈幼院。也可以两院合并,不设慈幼院。幼儿的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11 岁入小学院。小学教育应该遵循“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儿童 1115 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年龄”。16 岁以后进入大学院,学习至 20 岁。大学院教育是专门之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
24、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母亲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认为胎儿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物之原”,对人的教育必须在其“未成形质之前”就应开始。婴儿断乳之后,即送入育婴院抚养,3 岁后进入慈幼院。也可以两院合并,不设慈幼院。幼儿的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11 岁入小学院。小学教育应该遵循“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儿童 1115 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年龄”。16 岁以后进入大学院,
25、学习至 20 岁。大学院教育是专门之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梁启超出身于“且耕且读”之家,祖父为秀才,父亲以布衣教授于乡里。梁启超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典籍,12 岁中秀才,17 岁中举人。18 岁入京会试,落地回乡,途经上海,购瀛环志略,知有五大洲各国,始接触西学,这年秋天。拜康有为为师。百日维新期间,力助康有为倡行新政新法,帮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以六品衔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继又远游美澳印度,他先后在日本创办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清议报、新民丛报,撰
26、写了一系列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文章,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但同时也礼赞改良。因此,答案为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896 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当时传统学校的教师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梁启超倡导师范教育,不仅是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出发,强调对教师进千亍专门培养。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
27、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教育活动全面展开。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并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严复的德、智、体“三育论”首次在原强中提出,导源于近代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著作教育论。原强提到斯宾塞的明民论和劝学篇,并说“明民论者,言教人之术也。劝学篇者,勉人治群学之书也。其教人也,以浚智慧、练体力、厉德行三者为之纲。”因此,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
28、教育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对八股考试和传统学风的批判,旨在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背时和衰败,不足以救亡实足以致亡。在确定中国未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上,严复则以强调“体用一致”而独树一帜。针对守旧派常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老套说教来说明人道“三纲”的永恒性,严复从“天有变”论证“道亦有变”,直捣“中体”不可变的立论前提。严复的“体用一致”还包括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1902年严复发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堪称他批判“中体西用”及类似流行语的典型之作,更鲜明地表达了“体用一致”的观点。严复改变了过去的“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
29、想。因此,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902 年,在官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共 6 件,8 月 15 日奏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学堂 4 年、寻常小学堂 3 年、高等小学堂 3 年。蒙学堂和寻常小学堂共 7 年规划为义
30、务教育性质,“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因此,答案为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为保证学制颁布后新学政策的落实,1904 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科举后,为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又进一步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1905 年 12 月,清廷批准成立学部,作为管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906 年,王国维从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素出发,提出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
31、人物”。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以后的教育目标模式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是袁世凯于 1915 年 2 月颁定教育要旨中确立的教育宗旨。这个教育宗旨推翻了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即蔡元培等人提出的“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增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即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是 1906 年王国维从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素出发,提出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
32、,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以后的教育目标模式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新政时期学部提出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896 年,中国驻日公使裕庚因使馆缺乏熟练的日文翻译,征得总理衙门同意,派人赴上海、苏州、湖北等地招收 13 人,前往日本学校攻读,学习日本语言文字、外交知识和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科目,但仅有 7 人完成了预定三年期的学业,其余 6 人中途回国。这是中国最早具有官派性质的留日学生。甲午海战后,中国士大夫寻求日本迅速
33、强大的原因,发现日本早期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对日本的富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必须仿效,又由于日本路近省费。1905 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后,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酿成留日高峰,1904 年约 3000 名,1906 年达 8000 名,之后人数逐年减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众多的人前往一国留学,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民国成立后,政体变更,彻底改变清末学制已经势在必然。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之初,即将制定新学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召集了一批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归国人员,分别草拟各级学校规程。最初意向是以
34、欧美学制为蓝本,“拟遍采欧美各国职场,衡以本国情形,成以最完全之学制。”但因感到欧洲学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且欧美归国人员中缺少专习教育之人,对欧美学制缺乏深入了解。最终仍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验,形成了民国新学制草案。1912年 9 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是农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1913 年,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实业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大学规程等。这些法令都是壬子学制的具体化,虽与学制略有出入,但无碍壬子学制的结构框架,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
35、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因此,答案为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壬戌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都是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壬子学制和王子癸丑学制解析同上题解析。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是袁世凯于 1915 年 2 月颁定教育要旨中确立的教育宗旨。这个教育宗旨推翻了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即蔡元培等人提出的“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增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即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是 1906
36、年王国维从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要素出发,提出以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对以后的教育目标模式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新政时期学部提出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军国民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在维新变法时期即已经萌芽,以后逐渐发展。鉴于中国近代积弱致侮的事实,部分有志之士希望借此改变中国重文轻武的教育传统,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御侮图强。在学校教育中
37、,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但在中国仍有提倡的必要。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现象世界是我们可以经验到的,它和时间、空间不可分离,受因果律的制约,其存在形式是相对的,隶属于政治的。实体世界超越于经验之外,可直观感悟,没有时间空间可言,不受因果律制约,它的存在形式是绝对的,超越政治的。现象世界中的人,由于存在人我差别的意识,追求幸福的意识,
38、而纠缠于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在实体世界中,人们摆脱了现象世界的种种矛盾,泯营求而化人我,能实现意志的完全自由和人性的最大发展,思想和言论也不受某一门哲学某一宗之教义的束缚。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进于领悟”。因此,答案为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美感教育首次由王国维于 1906 年提出。1912 年初,蔡元培在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也有阐述。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蔡元培认为美感“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
39、为津梁”。在现象世界中,凡人皆会因生死离合祸福利害等而产生爱恶惊惧喜怒悲欢之种种感情,而一旦将这些引入绘画、诗歌、音乐等而成为美的材料,则审美者除得一“浑然之美感”外,不会卷入现实的情感矛盾之中。课间美感已超越利害关系和人我之分界,“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世界观教育即是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但这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可以实现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所以,美感教育也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北京大学的
40、改革是全方位的,除改变校风、坚持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办学、施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进行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外,还有不少开风气之先的改革。如 1920 年 2 月,允许王兰等三位女生人北大文科旁听,但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因此,答案是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 20 世纪20 年代。五四前后由拖欠教育经费、积欠教职员薪资引发的请愿、罢教、罢课风潮此起彼伏。为维持教育的正常进行,教育界发起了向北洋政府争取教育经费独立的斗争,进而形成了教育独立思潮,并成立了“全国教育
41、独立运动会”。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加之身为北京大学校长,对政府官僚掣肘、摧残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从理论上加以引导。1922 年 3 月,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阐明了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教育独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在教育独立议中,蔡元培首先明确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对人类文化发展尽一份责任,作一份贡献;而不是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那些怀有其他目的的人去使用。为了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其中关于教育行政
42、独立的方案是分全国为若干个大学区。这一设想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实施“大学区制”的框架基础。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清末以来,西方的教学法渐次输入中国,其中输入中国最早的是赫尔巴特教学法。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以学生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和规范化,较之传统私塾的个别教学和死记硬背优越,尤其是给教师以很大的便利,一时得到普遍的应用。因此,答案为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设计教学法是依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桑代克心理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制度,其创造者系美国的克伯屈
43、等人。设计教学法主张由学生自发地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活动由于目的不同而划分为创作、欣赏、问题研究、技能练习等类型。其一般程序为:确定目的(包括引起动机)、制订计划、实施完成、检查评价。设计教学法在美国一些初等学校和中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被采用,并流传到西欧、苏联等不少国家。这一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摒弃传统教学形式主义的教学法,切合国内教育界改革教学的强烈愿望,因而深受重视,1917 年输人中国后就不断有学者予以介绍。1919 年由俞子夷主持的南京高
44、师附小首先正式开始研究和试验,反响强烈。此后不断由学校起而效之。尽管试验在 1924 年以后渐趋沉寂,1930 年代后施行的学校已寥寥无几,但设汁教学法在中国的影响是最持久的,直至 1949 年设计教学法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师范院校中小学教学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答案是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二、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1928 年 5 月,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这次会议以 1922 年公布的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整理,提出了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 戊辰学制 ”。“戊辰学制”提出了对学制进行整理的七项原则:(1)根据本国实情;(2)适应民生需要;(
45、3)提高教育效率;(4)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我国学制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较为重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但多数考生在复习时会忽略戊辰学制。其实戊辰学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戊辰学制颁定后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多次局部的增改和调整,也留下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烙印,如为了扫除“训政”和建国的障碍,使占 80以上不识字的儿童与成年人受到一定教育,较为重视义务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为提高民族文化程度,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定为整理充实,求质量的提高,不
46、求数量的增加;适应30 年代经济的增长,政府的教育决策明显地向职业教育倾斜,使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37 【正确答案】 梁启超通过对戊戌变法以前即已传人中国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的了解,对中西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首先,他比较了中西儿童教育的差异,如西方人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解;而中国人未识字,即授经,忽视儿童的学习兴趣,注重记忆等。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应编写的书有:(1)识字书;(2) 文法书;(3)歌诀书;(4) 问答书;(5)说部书;(6)门径书;(7)名
47、物书。【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先是受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在比较中西方的儿童教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主张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这三方面的内容,在回答此问题的时候均不可忽视。【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必答题38 【正确答案】 (1)1922 年新学制的学制系统是:小学六年,中等教育分初级、高级两个阶段,各 3 年。1922 年新学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并不盲从美制。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施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正如陶行知所说:它是“应时而生的制度” ,是“颇有独到
48、之处 ”的。(2)1922 年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它缩短了小学年限,改 7 年为 6 年,小学分为两级,初级小学 4 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小学 2 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幼稚园也纳人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延长了中学年限,改 4 年为 6 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克服了旧学制中中学只有 4 年而造成基
49、础知识浅的缺点,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在中学开始施行选课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兼顾了升学与就业。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的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此外,还有附则两条,一是注重天才教育;二是注意特种教育。(3)这个学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来经过 1928 年、1932 年、1940 年多次修补,除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来,基本沿用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重建教育,1922 年学制这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制系统总体框架被采纳。在新中国成立 60 余年的历史阶段里,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所改变,但总体最终仍然保留了 1922 年学制系统的总体框架。(4)目前我国亟须研究制定新的学制:一国的学制反映了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它的教育方针政策、教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