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 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早期改良派对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是( )(A)“中体西用 ”(B) “全面学习西方”(C) “师夷长技以制夷”(D)全盘否定2 以下哪一个是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 )(A)张之洞(B)严复(C)郑观应(D)魏源3 中国最早倡导把书院改为学堂的人是( )(A)郑观应(B)康有为(C)梁启超(D)颜元4 以下哪一个不是维新派兴办的学堂( )(A)经正女学(B)万木草堂(C)时务学堂(D)陕北公学5 强学会是( ) 的宣传组织。(A)改革派(B)改良派(C)维新派(D
2、)革命派6 京师大学堂的章程是由( )起草的。(A)梁启超(B)康有为(C)邹韬奋(D)陈天华7 康有为在( ) 一书中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体系。(A)变法通议(B) 请开学校折(C) 猛回头(D)大同书8 康有为设想的学制系统不包括( )(A)慈幼院(B)通儒院(C)人本院(D)大学院9 以下几项中,对康有为的学制系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学前教育(B)特别强调师范教育(C)提倡实施公费教育(D)主张男女教育平等10 在中国,最早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来确定学制阶段和年限的人是( )(A)康有为(B)容闳(C)梁启超(D)严复11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是
3、( )(A)大同书(B) 劝学篇(C) 变法通议.论师范(D)学记12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没有涉及的教育领域是( )(A)职业教育(B)师范教育(C)女子教育(D)幼儿教育13 中国教育史上,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 )(A)严复(B)谭嗣同(C)蔡元培(D)梁启超14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严复的教育目标?( )(A)鼓民力(B)保民生(C)兴民德(D)开民智15 中国近代政府最早颁布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是(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16 中国近代最早得以实施的学制系统是( )(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17 癸卯学制
4、将整个教育过程分为( )(A)两段七级(B)三段五级(C)三段七级(D)两段五级18 癸卯学制中的最高级是( )(A)人本院(B)大学院(C)研究生院(D)通儒院19 科举制正式废除的时间是( )(A)1902 年(B) 1875 年(C) 1905 年(D)1915 年20 清末新政设立的学部最高长官是( )(A)祭酒(B)学监(C)提学司(D)尚书21 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是( )(A)自由、平等、博爱(B)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C)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2 1898 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
5、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 )(A)北洋西学堂(B)南洋公学(C)时务学堂(D)京师大学堂23 1905 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A)教育部(B)学部(C)学府衙门(D)国子监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4 我国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三、简答题25 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26 “百日维新 ”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7 简述严复“ 体用一致” 的文化教育观。28 简述清末“ 新政” 教育改革的措施。29 简述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的三个步骤。必答题30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6、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 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
7、育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0 【
8、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4 【正确答案】 题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学制,但它并没有得以实施,第一部公布实施的学制应该是癸卯学制。 1902 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小学章程等共六件,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
9、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然而,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 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 年 1 月颁布执行,这个章程,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以外,还规定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因光绪二十九年为癸卯年,所以该学制也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
10、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刭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三、简答题25 【正确答案】 早期改良派是 19 世纪末 70 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他们成分复杂,所受教育和生活经历也不相同,但都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危机和洋务运动的局限东有较深刻的认识,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他们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代表人物有:王韬、容闳、郑观应等,他们在教育上的基本主张是:(1)全面学习西方。 鸦片战争后不久,
11、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夷制夷” 的口号,要求向西方学习,但是主要局限于向西方学习军事。后来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 模式,既是对魏源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魏源思想的限定。早期改良派则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早期改良派对科举考试进行了猛烈抨击,并要求改革科举,如王韬指出“诗文不废,人才不生 ”,郑观应指出 “选材于学校”,即使不能做到,也应该改革科举。(3)建立近代学制。 作为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在
12、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较早勾画出了中国近代学制的轮廓。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且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4)倡导女子教育。 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早期改良派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到甲午战争前夕,他们普遍发出了重视女子教育的呼声。【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主要有四个方面:(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的万木草堂,陈宝箴、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创办
13、的湖南时务学堂等。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如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等。(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还创办了各种学会,如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等,并发行了各种报刊,如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 年,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下,总理衙门委托由梁启超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并于 7 月 3 日上报,光绪皇帝当即批准,并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有议论,“新政” 开始,便着手开办。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
14、人大学堂,利用官书局原址。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以“欲培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 为宗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京师大学堂的任务,不仅在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1 898 年 9 月政变发生,新政停止,但京师大学堂并没封闭,只是逐渐有名无实。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4)改革科举制度。1898 年 6 月 23 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严复的“体用一致”
15、 的文化教育观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 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 ”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资相用交叉发明。他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运用考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创造新知和验证学理,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 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8 【正确答案】 (1)颁布新学制。1902,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
16、统文件,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 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学部明定教育宗
17、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掀起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9 【正确答案】 传统教育空疏无用,从地主阶级的改良派龚自珍、魏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连一般的官僚和封疆大吏张之洞、袁世凯也纷纷批评科举制度。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1)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光绪十三年就在每届乡试会试时酌取人才,但其他如故;1898 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曾明令凡乡、会试和童生一律废
18、八股,改试策论。但戊戌政变后,八股又曾一度复活;1901 年,在 “新政”推行下,再次下令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 (2)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1901 年以后,清政府的官僚大臣们纷纷要求开办学校、改革科举;1903 年,张百熙、张之洞等合写奏文,建议逐渐递减科举中额。按他们的计算,这种递减的方法,到减尽时,需要十年。(3)第三步是科举制度完全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八月,清政府下诏“ 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始,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终告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在中国教育史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
19、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必答题30 【正确答案】 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多的改革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变法思想,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开民智”“伸民权“ 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 ”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 而“ 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
20、系。他的“开民智” 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 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
21、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相比洋务派、改良派等以培养效忠封建统治的人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很具有时代意义的。(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 5 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 岁(儿童期一小学校期),14-21 岁(少年期一中学校期 ),2225 岁( 成人期一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 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详细介绍了日本学者根据上述分期理论设计的教育制度表,其中,幼稚园
22、2 年、小学 8 年、中学 8 年、大学 3 至 4 年,分别对应教育期区分表中的四个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根据当时中国基础教育薄弱,中国留日学生因缺乏必要的普通知识,不适应高等专门学校的学习等事实和经验,他还提出了大办小学,缓办大学的建议。(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 1896 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
23、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应在办理大学堂之前,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以至于可以担任中学堂和大学堂的教习。师范学堂的课程包括“六经” 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另外,他认为有关“诲人之术” 和“为教之道”的微言妙义,已略具于中国古代的学记,应加以发掘利用。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
24、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提出女子有耐心、喜静、心细等特点,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他还指出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中国欲救亡图存,由弱变强,就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但发展女子教育必须从破除女子缠足陋习,给女子行动自由开始。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
25、中国则与之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 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 进而 “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梁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