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55.50KB ,
资源ID:842609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26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errorscript15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一些事例显示,对“ 兽孩 ”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2008 年)(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2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2008 年)(A)环境影响(B)教育作用(C)内在因素(D)实践活动3 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 观点的是( )。(2010 年)(A)成熟论(B)性善论(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4 把教育

2、隐喻为“ 园艺” ,把学生比作 “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 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2 年)(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5 有人把教育隐喻为“ 塑造 ”,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2016 年)(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外铄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6 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 。(2013 年)(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谋生性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7

3、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发展具有( )。(2013 年)(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可塑性8 把教育方针规定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献是( )。(2011 年)(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 )。(2009 年)(A)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德智体全面发展(C)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D)人的身心全面发展10 马克思主

4、义经典著作认为,实现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 )。(2013 年)(A)发展生产力(B)消灭社会分工(C)普及教育(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1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2016 年)(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12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2010 年)(A)教育准备生活说(B)教育适应生活说(C)教育超越生活说(D)教育改造生活说13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

5、意味着( )。(2009 年)(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14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其判断依据是他的( )。(2012 年 )(A)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B)外在教育目的论(C)教育准备生活说(D)教育适应生活说15 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2014 年)(A)个体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16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2017 年)

6、(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国家本位论(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7 我国 1958 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2017 年)(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坚持立德树人(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8 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2008 年)(A)教育管理制度(B)国民教育制度(C)义务教育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19 我国现行学制是( ) 。(2014 年)(A)单轨制(B)双轨制(C)三轨制(D)分支型学制20 双规学制形成于 18、19 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 ,另一轨是“职业性”,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7、2016 年)(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21 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 ( )。(2007 年)(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2010年)(A)

8、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生教育23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 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放教育管理权,其中高等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体制。这三级是指( )。(2010 年)(A)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B)中央、中心城市、市县(C)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D)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市县24 某山区小学,每个年级数学、语文等科的教学均由一名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属于( )。(2011 年)(A)

9、兼任教师(B)主任教师(C)级任教师(D)科任教师25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教师劳动具有专业性的是( )。(2010 年)I教师工作是基于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劳动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套独特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劳动的成效具有滞后性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没有明显的界线(A)I、(B) 、(C) 、(D)I、26 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 。(2015 年)(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27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专业权利的是( )。(2009 年)(A)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

10、权利(B)对学校进行管理与领导的权利(C)选择教材教法开展教学工作的权利(D)检查与评价学生品行、学业、身体的权利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8 人是教育的产物。(2009 年)29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2015 年)30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2007 年)三、简答题31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2009 年)32 列举三种利用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特点的教育措施。(2016 年)33 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2012 年)34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联系。(2014 年)35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2008 年)36 简述学科德育的内涵、特点及其实施方式。

11、(2017 年)必答题37 评述下述案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2009 年)某班有个名叫张亮的 9 岁小男孩,患有轻度小儿麻痹症,是全班捉弄的对象。他松不开夹克衫拉链,课间休息,在操场上做游戏动作不协调,诸如此类的事情常使他遭到同学的取笑,每当张亮遭到嘲笑和捉弄时,他就会非常伤心,甚至上课时也会哭泣。有一天,张亮没来上学,班主任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全班学生讨论一下班级里存在的这个严重问题。学生们听到老师说这是一个“问题” 时,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他们还是围在一起展开了讨论。华老师解释说:“ 有的人得过某些病后,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动自如。我不知道,如果你们自己做不了一些事情,还

12、被其他小朋友取笑,你们会是什么样子?”教室里一片安静,华老师说话的语气不温不火,充满了关爱。有个女孩开始说话了:“小明和小刚取笑张亮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难过。”小明马上应道:“ 我不是想伤害他呀。 ”讨论继续进行着,几乎每个学生都发了言。有些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上看问题。冬冬说:“如果有人那样取笑我,我会很生气,很难过。” 丽丽提出了“公平”:“ 那不公平就像我们做游戏时那样,故意跑得那。陕,而张亮没有办法跑快,我们是在作弊。”这是一场充满感情的讨论,但华老师没有作任何总结就结束了。第二天,张亮回到学校,有好几个学生主动上前帮他拉夹克拉链。课间休息时,张亮和大家玩游戏,竟然赢了三回。日子一天天过去

13、,取笑人的现象再没有发生。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身心发展特征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个体在发展的关键期,某些心理品质与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情况,具体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此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个体的

14、实践活动。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与上一题考查的是同一个知识点,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各种观点的掌握程度,本题具体考查的是“外铄论”的代表性观点。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发论”和“外铄论”。主张性善论者(如孟子、卢梭)、遗传决定论者(如高尔顿)、成熟论者(如格赛尔) ,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的“内发论”。相反,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外铄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强化

15、理论都带有强烈的“外铄论”色彩,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都是其代表人物。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本题同样考查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各种观点。本题的题干中给出了三个和教育有关的隐喻,将教育比作“园艺”,教师比作“园丁”,学生比作“花朵”,强调的是外在力量对“花朵”的“改造”和“培育”,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同样考查的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各种观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用“工程师”作为一种外在因素,强调的是其对

16、人的“塑造”,具有明显的“外铄论”色彩,A 、B属于“内发论”。D 选项“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实践,与本题无关。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之个体社会化功能。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反映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具体来讲,本题考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17、,正是由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所以才能通过教育的外部影响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本题选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于重要文献的掌握情况。题干中的表述出现在 198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经典语句的掌握情况。B、C 、D 三项都是在 A 项的基础上演绎而成的。类似的情况要引起考生的注意。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掌握情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8、,也是教育目的的一贯精神。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时期教育目的、方针的掌握情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方针的一贯精神。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与上一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都是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掌握情况。若考生对于杜威的言论熟悉的话,一眼就能得出答案;若不熟悉,也能从题干中的语句理解“教育要适应生活“的意涵。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教育目的的掌握情况。教育目的在制订中虽然受制

19、于社会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教育目的不能仅仅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社会本位取向,而忽视个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所以,教育目的既要关注到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要关注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理论的掌握。斯宾塞所持的教育目的观是教育准备生活说,他依据知识对于生活的价值,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

20、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理论的掌握情况。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属于常识题。故选 D。另外,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作答,题干问的是“理论基础”,而 A、B、 C 三项实际上是“价值取向”,只有 D 选项是理论基础,所以此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不同时期教育培养目标的掌握情况。1958 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

21、相结合”。选项 D 容易造成干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出现在 198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生应加以甄别。因此,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掌握情况。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学制类型的掌握情况。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制与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它的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我国的现行学制即属于此类。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

22、考查考生对学制类型的掌握情况。对于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考生要能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学制改革了解、熟悉的情况。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将全国划为三类地区,分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明确了义务教育实施中社会、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198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2006年我国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修订,规定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C 选项与本题无关。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23、】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学制改革了解、熟悉的情况。我国1995 年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以来学制改革了解、熟悉的情况。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师类别的掌握情况,属于常识题。在我国

24、的学校教育中,将负责班级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老师叫作班主任;把非班主任,承担各科教学任务的老师叫作科任教师;而承担每个年级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称为级任教师。【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特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需要教师具有一系列专门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要求。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

25、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权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情况。【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8 【正确答案】 错误。这是一种“外铄论” 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它一方面忽视了遗传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只是给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人的发展受制于很多因素,而非某一单一因素,片面夸大某一因素的决定作用

26、可能都是存在问题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9 【正确答案】 正确。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却离不开人的遗传性因素。天性即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成的特性,若是忽视了这一点,教育活动就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性,采取符合人天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人的发展受制于很多因素,若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就需要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教育与遗传要携起手来。【知识

27、模块】 教育学原理30 【正确答案】 正确。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关系的掌握。教育目的是上位概念,培养目标则是下位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所培养人才规格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与此相类似,考生要能区分出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

28、目标等相关概念。如 2008 年教育学统考试题就让考生具体辨析了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教学目标把握。”(此题后面会作具体分析)【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能力的发展。(2)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的个体性功能的掌握。一般考查教育对于个体有什么作用,包括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体的个性化,而此题具体考查的是个体的个性化功能。【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2 【正确答案】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

29、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1)因材施教。对于智力水平不一致的儿童,要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对智力超常者应鼓励他们“超大纲” ,跟上他们的发展步伐,对于后进的学生应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在道德教育方面,应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将能力或兴趣相似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可以保证教学内容适合每一个学生。(3)研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方

30、面存在差异,可以对于自主性较弱的学生,让他们以独立、自发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5)同伴互助学习。利用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性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任务分工,使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形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试题解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考生只要把握住个体差异性这一基本特征,就能很好地答题。在教育中能够体现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的方法、措施都是合理的,答案也不限于上述几种。【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3 【正确答案】 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

31、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杜威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杜威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理论的掌握情况,具体考查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此题在外国教育史中有详细的解释。【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4 【正确答案】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中三个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1)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取代;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

32、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德育、智育、体育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3)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德育、智育、体育作

33、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重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尤其重要。【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5 【正确答案】 道德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应当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让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教师应当同时提供自己的立场,供学生参考。此外,该模式还强调班级、教师团体、俱乐部、兴趣小组等方式的作用,认为学校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际道德和民主的机制和氛围。在德育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成为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

34、道德体谅模式的掌握情况。具体可参见上面知识点。【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6 【正确答案】 (1)学科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任何学科都承担着德育的任务。(2)学科德育的特点: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方法的多样化;德育过程的协同化;德育效果的综合性;德育途径的多样化。(3)学科德育的实施方式:直接的德育途径:直接的德育课程;间接的德育途径: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德育任务。德育应渗透于一切课程和教学过

35、程中。【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学科德育的掌握情况。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结合教育的一般定义,概括其特点和实施方式。【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37 【正确答案】 (1)在本案例中,华老师组织了多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如:给学生讲解小儿麻痹症患者动作困难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残疾人的处境和心情,启发学生改正取笑、捉弄残疾同伴的习惯,学会理解、同情、善待弱小。(2)华老师配合使用了多种方法教育学生。第一,说理教育的方法。她向学生具体解释了张亮动作笨拙的原因,但没有直接对学生采取道德劝诫,而是循循善诱。第二,移情理解的方法。华老师鼓励和启发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看问题。第三,课堂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3)课堂中呈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华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运用权威教训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解决问题。【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道德教育的综合认识,依托于道德教育的材料来全面阐述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点,需要有极广的知识面。【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