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3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我国“教育 ”最早见于 (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A)孟子尽心上(B) 大学(C) 学记(D)论语2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斯宾塞3 ( )我国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A)1983 年(B) 1984 年(C) 1985 年(D)1986 年4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终身性(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全民性(D)普及性5 教育目的要回答
2、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为谁服务(B)教育的方向(C)如何培养人(D)培养什么样的人6 我国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7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能力(B)知识(C)间接经验(D)直接经验8 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单一课和综合课(D)讲授课和实验课9 赫尔巴特的追随者们将其四步教学模式改造为著名的“五步教学法” ,这五个教学法阶段是( )。(A)预备、明了、联想、系统、方法(B)预备、提示、
3、联想、概括、应用(C)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D)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10 列宁指出,学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完全且只能由( )来决定。(A)教育行政部门(B)教学人员(C)校长(D)学生11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说” 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巴班斯基(D)杜威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2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13 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14 教育目的提出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15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16 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三、简答题17 简述教育学学
4、科的形成过程。18 简述义务教育、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含义。19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于教育起什么制约作用?20 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21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哪些要求?22 简述课程和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不同含义。23 简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24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25 “传递一接受教学 ”和“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性 ?26 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哪些阶段?必答题27 论教育应对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的挑战时应采取的策略。28 什么是教学的启发性原
5、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9 什么是德育过程? 它有哪些规律性 ?30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3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2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这是一种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观点。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其主要观点是:(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看到
7、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这是一巨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该学说也存在一个根本的错误,它没能把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区别开来,因而也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错误。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必须明确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8、首先,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希图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这是以承认受教育者有其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为前提的。其次,人们既然希图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的个性,这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
9、对象的特点。教育目的提出不能不考虑到这个特点,为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与发展留下广阔的余地。【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错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的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
10、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题中只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专业化概念范围过于狭窄化,因而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17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1806 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诞生。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标志着现代教育思想的问世。(一)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包括四个基本内容:
11、(1)赫尔巴特找到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2)提出了著名的课堂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四个阶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3)赫尔巴特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4)赫尔巴特倡导学校教育的严格管理。(二)杜威的 民主主义教育(1916 年) 杜威系统地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主张,包括五个方面的思想:(1)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要更多地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更多地面向当下的社会生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的抽象,反对脱离实际的说教。(2)认为学生的发展即生长。教育就是对儿童的经验改造与重构,主张“在做中学” 。(3)强调活动教学。与传统教育强调课堂教
12、学相比,杜威更强调学生自由、自主活动。(4)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杜威看中学生的探索学习,主张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进行探索学习。(5)杜威主张教育过程无目的,反对社会外来强加给儿童的教育目的。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也体现了他与赫尔巴特的不同,即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论者,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者;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但也各有各的道理。(三)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教育学发展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了两大趋势:分化与综合。分化就是原来是一门的教育学分化出来
13、了许多具体的教育学科。综合是指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新兴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涝学等。(四)20 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我国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1)学习引进阶段(19491958):全面学习苏联。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本马克思教育学著作。主要以凯洛夫教育学中教学论部分,以及杜贺夫内伊的教学法原理(1952)为主。(2)独立探索阶段(19581966):刘佛年主持编写的教育学(讨论稿)中的教学论部分,体现了教学理论的中国化。(3)受挫停滞阶段(19661976):摒弃传统、拒绝和批判引进,教学理论一片荒芜。(4)发展繁荣阶段(19
14、76 年至今) :整理和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教学论遗产,大量译介国外教学论著作,广泛开展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观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人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教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和繁荣。1999 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对教学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因为新课程面临实施而变得更为紧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呼唤教学及理论的更新。近年来,课堂教学理论在如下三个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哲学认识论基础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学科体系的系
15、统化的旧唯物主义教学观,转向探讨现代认识的主体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新教学观,集中研究人的主体能动性、人的发展问题;研究方法从单纯的因果解释转向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结论的开放性和统一性;教学观念实现了以“ 人的发展 ”为主题,以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确定为主要内容的变革。如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主体发展的教学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自主探究教学理论等等,均反映了教学理论的新的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又称国民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履行义务教育制度。我国政
16、府在 1986 年颁行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实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为: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全民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一种重要思潮,体现了知识社会对人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就是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意味着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平等地开放,必须承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是针对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教育状况恶化的背景而提出的,它要求将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一项必需条件来看待,呼吁各国
17、政府、有关组织和个人一致行动,共同解决影响人们接受教育的问题,旨在满足人的基本学习需要。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流,最终成为一个“完整” 的人。终身教育是在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先倡导者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到 20 世纪 60 年代终身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是指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分隔,目前,终身教育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1)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确立终身
18、教育的地位,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2)在发达国家主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3)在发展中国家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义务教育为主。终身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对于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继续教育是接受一定层次的教育后的一种多层追加型的教育。继续教育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补充、扩展、深化更新的知识为主,同时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理解力,不断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终身需要进行的教育。继续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在终身教育战略思想直接影响和运用中所出现的一种教育职能活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发展的顺
19、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2)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由于身心发展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3)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0、。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和才能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
21、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2)五育中的任何一育不仅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而且对其他各育又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3)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重点,但不能忽视任何一育。否则,就会影响其他各育的实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1)确
22、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技术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2)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4)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5)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6)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学科是根
23、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和狭义课程混用。教材则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则为教材。而广义的课程则包括以上所有的内容。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它是教学论中的?个专门术语,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工作计划,而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
24、、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而教材不仅包括摆在课桌上的课本,而且还应包括视听教材。【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说认为学习活动可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活动三类。其中认知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1)识记:是指记忆所学教材,又可分为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和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2)理解:是指对学习内容最低层次的理解,又可分为转化、
25、解释和推断。(3)运用:就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4)分析:是把所学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并明确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构成方式。又细分为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5)综合:要求学生将若干分散的知识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又细分为进行独特的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程序,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6)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对有关的学习内容或方法做出价值判断。又可细分为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总之,布鲁姆要求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学生的发展受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
26、素的共同影响,应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1)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2)按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3)防止忽视智力因素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偏向。【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接受式的教学的优点有:它能简洁明确地讲授出知识的基本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形成所学知识的上位概念,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同化,避免发生概念的歧义和不必要的误导;有利于学到系统的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授一一接受教学法非但没有阻碍学生掌握知识,而且相比其他教学法,更具备科学传递知识的条件。其局限性有:不利于
27、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教学的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的能力和习惯;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其局限性有: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有些教师难以把握;对学生而言,获取知识的时间过多,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中包含着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所以道德认识的培养应该根据各种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
28、。科尔伯格采用“ 道德两难故事 ”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三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7 【正确答案】 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与多元文化都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教
29、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这就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在中共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竞争也随之激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正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往与发展的定位;辨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拓展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
30、;加强道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型劳动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
31、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多种文化,其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而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继承本国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32、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来充实本国的教育教学,但不能照抄照搬,在现在的教育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树立终身教育意识,让人的知识和素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是推动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主导力量,教育的现代化是应对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的重要策略。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创新教育;迎接社会的挑战和需求,教育要进行创新。【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8 【正确答案】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9 【正确答案】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题的选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德育的汇率表现如下几个方面:(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34、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到的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0 【正确答案】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教育史上存在着“教师中心论”翔 “学生中心论 ”的争论,这也是“传统教育 ”和“现代教育” 的根本分歧之一。(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
35、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教师中心论看到了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者的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是这种学说几乎完全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因此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都很容易令教育活动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教师脱离学生,使受教育者无法得到理想的发展。(2)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他们看到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教育活动的成功必须以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前提,因此十分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甚至认为学生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导致教师放弃对于学生的主动引导,追随在学生自发性活动的后面。这种主张不符合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
36、,忽视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在逻辑上,这种理论必然最终导致取消教育活动存在的必要性的结论,使得教育实践的质量水平下降。(3)教师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都是片面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建立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同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教师自发诱导、鼓励帮助的结果,亦即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