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4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教育学的作者是(A)杨贤江(B)罗振玉(C)王国维(D)陶行知2 提出“白板说 ”的教育家是(A)斯普朗格(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D)洛克3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机构(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4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
2、己的教育。”这句话反映的教育理念不包括(A)学习化社会(B)学校消亡论(C)自我教育(D)终身教育5 “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体现的教育理论是(A)教育独立论(B)教育万能论(C)筛选假设理论(D)劳动力市场理论6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主要取决于(A)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的发展(D)社会文化的发展7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B)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C)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D)要改变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
3、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8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B)卢梭和裴斯泰洛齐(C)夸美纽斯和涂尔干(D)卢梭和涂尔干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各国的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其中包括“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以及(A)“培养完人 ”(B) “培养独立个性”(C) “培养全人”(D)“培养终身学习能力”10 下列不属于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内容的是(A)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B)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贯彻 “两条腿走路
4、” 的方针,采用多种办学形式(D)规定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1 在下列几种课程理论中,要素主义属于(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C)后现代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12 影响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是(A)学校(B)教师(C)教材(D)学生13 从本质上看,教学是(A)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组成的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14 都重视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是(A)程序教学模式和掌握学习教学模式(B)发现教学模式和暗示教育学模式(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和范例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发现教学模式15 谈话法最能体现教学的
5、(A)循序渐进原则(B)可接受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16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17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创造性特点(B)复杂性特点(C)稳定性特点(D)长期性特点18 何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学生普遍推卸责任和容易激怒。何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类型属于(A)民主型(B)专断型(C)依赖型(D)放任型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教育的对象
6、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20 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21 教学活动中最根本的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三、简答题22 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答题23 分析下列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然而,据国家审计署 2012 年发布的 1185 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 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娃。2012 年 5 月至 8 月,国家审计署组织对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所辖 1185 个县(市
7、、旗,以下统称县)2006 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 25 127 所学校,涉及在校学生 170528 万人。2006 年至 2011 年,有 833 个(占 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 26、43,平均达到 834 公里、423 公里。在重点抽查的 125763 万名走读生中,有 4931 万名(占 4)上学单程要徒步3 公里以上,其中 1003 万名要徒步 5 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审计重点调查的 25127 所学校中,至 2011 年年底,有
8、 288 个县(占调查总数的24)的 1702 所学校( 占调查总数的 7)配置了校车,一定程度缓解了上学路程远的困难。但是,这些学校配置的全部 9639 辆校车中,有 747 辆(占 8)年检不合格,449 辆(占 5) 驾驶证不相符,3377 辆(占 35) 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149 辆(占22)未配备逃生锤等安全设备。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初中)。在重点核实的 1155 所学校中,辍学人数由 2006 年的 3963 人上升到2011 年的 8352 人,增加了
9、 11 倍。24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加以分析。材料一:小学要求调皮和学习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2011 年 10 月 18 日华商报报道,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被分成了两类,一部分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该校老师解释,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哥哥姐姐们都是红领巾,我觉得绿领巾不好看,可是不戴的话老师会批评。” 一名一年级学生告诉记者,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得戴绿领巾,老师要求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不然就在班上点名批评。材料二:内蒙古包头一中学向优秀生发红校服2011 年 10
10、月 26 日,网友披露,内蒙古包头 24 中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 50名的学生,以及部分进步特别快的学生,发放了一款与众不同的校服:有别于普通的水蓝色校服,这款校服为红色,背面印有“包 24 中优秀生,房地产” 字样。经记者核实,该校确实发放了 100 件特殊红校服,以区分普通学生,目的是树立榜样。材料三:中学按学生成绩发三色作业本据齐鲁晚报2011 年 10 月 31 日报道,枣庄 39 中根据学生成绩好坏,为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分别发放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校方称这是分层次作业,是为帮助学生缩小差距。31 日中午 12 点,在枣庄 39 中八年级(7)班,正在教室的学生小李介绍说,他们班
11、是在两周前发的三色作业本,班级前 30 名的学生发绿色和黄色作业本,后 30 名的学生发黄色和红色作业本。笔记本封面上还分别标有字母:绿色标有 A,黄色标有 B,红色标有 C。记者随机采访了三个年级的部分班级,八年级已分发了三色作业本,七年级的部分班级只是发了某一学科的三色作业本。记者了解到,以前学校只是发一个黄色的作业本,并没有标注字母。枣庄 39 中教务处主任张会说,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并体验到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学校决定实施分层次作业。张会介绍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的题目:A 类题难度比较大,B 类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12、知识,C 类题是相当于课后练习题性质的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我们承认有差距,但是这样做是为了缩小差距。我们分发作业本只是针对题目难度,并非针对学生本人。”张会解释说。“这样根据题目难度分层次作业,是为了让老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有侧重点。”枣庄 39 中校长李居涛说。25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 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4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3、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国内教育发展情况的掌握程度。王国维于 1901 年翻译了日本立花铣三郎编著的教育学,这是引进中国的第一本全文翻译的教育学。王国维又于 1905 年编著了一本教育学,这是中国人自己编著的第一本教育学。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人类的感官经验,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由人任意涂抹。
14、斯普朗格是文化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概念”,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解。对于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能够确定的正确答案,关键是确定另外一种要素是什么?B、C、D 选项中,教育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场所的含义较为接近,尤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场所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因此这三项可以排除。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教育影响是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
15、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的特征的了解。这句话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从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看出,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受教育者要成为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这恰恰是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所要求的,另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是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学会生存所表达的核心主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与社会关系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有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筛选假设理论
16、和人力资本理论。“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爱尔维修的著名论断,体现了他的教育万能论观点,即片面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义务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义务教育的实施需要以国家巨大的财力为基础,政治经济制度可以对义务教育的延长有影响,但也要看国家的财力情况,否则也不可能实现。至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与义务教育并无直
17、接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选项 A、 B、C 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均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和纳托尔普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
18、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旨在考查考生对重要教育文献以及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的一份报告。这个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指出各国的教育目的存在一些共同倾向,其中包括“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以及“培养完人”,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正确答案为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
19、查的是“学校教育制度”,旨在考查考生对 1949 年以来我国学制的把握情况。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主要有: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对学校进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选项C 是 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内容。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与课程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的把握程度。经验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儿
20、童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设计课程,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丰富性 (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 (Rigor),存在主义课程论主张以学生的需要来设计课程,并认为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代表人物是奈勒。要素主义课程论是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也称传统主义或保守主义课程论,强调在民族生活、文化历史
21、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知识要素,同时也坚决主张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应是现代化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应以文化要素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由此可见,要素主义课程论在课程方面是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编制”,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实施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从实施的主体来看,包括教师、学生
22、和校长,其中教师的力量是导致成功的课程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投入感、合作的工作关系等都会影响课程的实施;在信息科技时代,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校长是教师群体动力激发的关键。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概述”,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国外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发现教学模式所使用的发现法
23、需要教师根据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动手动脑,自己发现问题、舻决问题。暗示教学模式需要通过各种暗示手段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最能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循序渐进原则
24、主要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可接受原则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等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巩固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为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不难看出,本题
25、体现的是实际锻炼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的特点的掌握情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人才培养是连续的,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分晓。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旨在考查考生对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的掌握情况。师生关系的类型有专断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其中在放任型班级里,学生的典型反应是:道德差,学习也差;学
26、生中有许多“推卸责任”“寻找替罪羊”“容易激怒”的行为;没有合作,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9 【正确答案】 错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培养什么人或如何塑造人不是从个体的愿望出发的,而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的。当然,合理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一致。【试题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对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的对象是人,培养人当然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促使
27、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错误。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不能把学校教育制度等同于教育制度。【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制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学生要对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区分。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28、教育制度包含学校教育制度。【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正确。教学活动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如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不是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关系,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是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关系。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的。【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导,教学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29、只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应有的功能。【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22 【正确答案】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基本的是非善恶辨别不清,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
30、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面对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充分调动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各有自己的特
31、点与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而,必须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分别阐明知、情、意、行的含义以及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3 【正确答案】 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家庭学生的教育需求,随意撤并中小学,使农村儿童上学距离大大增加,对往返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距离远的农村儿童不得不选择住校,增加了教育费用。总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儿童
32、带来了上学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大量儿童辍学,无法完成教育法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正如材料中所言,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但各地政府部门置农村家庭教育需求于不顾,随意撤并农村中小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政府部门把政府的政绩凌驾于人民之上。政府的行政命令可以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更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村家庭的教育现状。这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的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制度剥夺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程度。教育主要受到生产力发展
33、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本材料中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学校的随意撤并打破了农村原有的教育平衡,带来了普遍的农村儿童上学难,经济负担重,上学危险程度增加等问题,最终导致大量儿童辍学,实质上是剥夺了广大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1)材料反映的问题学校按成绩给学生佩戴绿领巾,穿不同颜色校服,使用不同颜色作业本,其实质都是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把学生区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2)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区分为好
34、学生和差学生的危害这些做法必然会对学生心灵造成不良的影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使“ 差生”有了一种低人一等的标志,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伤害他们的自尊心。(3)错误根源这些做法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我国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任何人的职责、使
35、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此外,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还指所有人、全体人的全面发展。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德,指个人对待生活和工作,对待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具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品质、道德追求、人格修养、人生信念等,是对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及其行为品质的总称。智,指人在生活、事业中,在认识自然、社会并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学识、才能、
36、智慧等。体,指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应具有的身体活动机能、能量、体质和体力等。美,具体指的是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材料中的做法均按考试成绩区分学生,显然忽视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只关注了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4)改进策略中小学应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我国教育方针,改变片面地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等级,并进行差别对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不能因为学生现在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给他们贴上“差
37、生” 的标签。【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有关教育理论综合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材料反映的主要教育问题,指出这些错误做法的危害,找到并分析这些错误做法产生的根源,即这些错误做法违背的相关教育理论,最后,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这位教师并没有全面发挥主导作用。理由如下:(1)他只强调了他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中心,学生的心智成长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控制,学生必须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这是教师中心论的体现。(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
38、主体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不同,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的水平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状况的衡量标志和表现。教师讲了三遍,学生还是不会,说明教师并没有全面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教学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两者有机结合。(3)学生在教学中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该教师只具有广博丰富的知识,但却教不会学生,说明该教师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的主导性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以及教育理论中有关教师的学生地位的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从历史上来看,曾存在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以及后来我国学者主张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教师中心论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地位,学生中心论则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地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地位观,教师应处于主要地位,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