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24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2 简述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和方法。3 简述陶行知的“ 教学做合一 ”思想。4 简述创造人格的培养策略。必答题5 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6 论述教育的本质特点。7 试述蔡元培“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8 试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二、名词解释9 终身教育10 德育11 “六艺”12 苏湖教学法13 定势14 社会规范学习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24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构造、神经类型、身体形态、皮肤皮毛、五官形状
2、等。这些遗传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个人发展的生理前提条件。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第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第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掌握情况。具体考查的是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考生要对遗传因素的具体含义做一个简要说明,然后再回答遗传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作为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正确答案】 (1)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
3、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日。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制科用以招收非常之才。应制科考试的人,可以是及第得官之人或中过常科的人,也可以是出身清白的平民百姓。制科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科举考试还包括武举。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应试武举的考生,和明经、进士的乡贡一样由各州举送。武举是由兵部主考,考试的内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4、“ 高等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2)考试方法: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 200 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帖经,是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住三字,今应试者填出来。主要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对考生的其他能力是无法检查的。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也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生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策问,相对较为高深,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具体办法是设题指事,由考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有效的见解
5、,是考查政治才能的好方法。诗赋,命题创作诗词,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方法的识记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点。3 【正确答案】 “ 教学做合一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 “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曾解释说:“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
6、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结合其整个思想看,“ 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首先,“教学做合一 ”要求 “在劳力上劳心”。必须“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其次,“教学做合一 ”是因为 “行是知之始”。他认为,行 (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中国的教育也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其三,“教学做合一 ”要求 “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己。”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陶行知曾将“
7、以教人者教己 ”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 ,先做好学生。同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 ”,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其四,“教学做合一 ”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教学做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照学生能力需要,知道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在“教学做合一 ”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
8、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关于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如在晓庄师范),他具体提出了学校课程编制的设想和计划,这就是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 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关于教材,他将教材比喻为用碗盛上的饭,而知识则是饭粒,可见教材是必需的。但教材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脱节的、“ 小众” 的缺陷,变 “读的书”为“用的书”,即认识到“ 书是一种工具,一种做 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很细的知识点“教学做合一”,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只有在掌握了考纲
9、上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融会贯通。4 【正确答案】 (1)学生创造兴趣的培养,包括培养对各种事物的广泛持久而有中心的兴趣;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培养钻研兴趣和创新兴趣等。(2)学生创造情绪的培养,包括培养对生活、对创造充满热情,保持愉快的情绪;培养对创造美的真心感受,让情感在创造中升华;培养对创造的自信心和幽默感,不轻易放弃创造,不轻易对创造失望等。(3)学生创造意志的培养,包括要树立为科学而献身的崇高思想;培养知难而进的胆略;培养在创造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创造人格。创造人格是个体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创造人格的训练,即在于培养让
10、个体形成有利于创造的各种人格品质,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创造性的人。要通过兴趣、情绪和意志三部分的培养来达成。必答题5 【正确答案】 杜威的著作有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的切身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有机体接受环境的改造,同时环境也为有机体所改
11、变,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在经验的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儿童在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经验过程中身心得到了生长和发展。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旨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通过引入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使学校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在其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杜威认为,儿童的经验具有统一性和统整性,因此在组织课程时,不应该采取分科的形式,而应该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安排课程。这保证了课程的丰富性和适宜性,在满足儿童
12、心理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杜威认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他还强调,教育应当和儿童的个性结合起来,将训练和儿童的兴趣结合起来。第六,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掌握程度。该题有不同的变式,有时会将问题聚焦在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儿童中心论或课程观等具体观点上,因此
13、需要考生特别注意。对于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等教育学发展不同时期的重要教育学家的著作、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要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6 【正确答案】 教育的本质特点:(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范畴,即有人生,便有教育。(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和传播的形式,教育具有传递和传播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功能。(3)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它受到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导作用。(4)一切教育总是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教育对这些方面产生反作用。【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本质(质
14、的规定性)的掌握情况。考生需要从教育的概念入手,结合对教育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理解来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模仿和学习行为与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本质区别,不应混为一谈。另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不能与教育的本质特征混淆。7 【正确答案】 (1)1912 年年初,蔡元培从“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五育” 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2)主要内容:A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
15、有这种教育,另一方面是体育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B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有历史、地理、算学、化学、手工等。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C公民道德教育,也就是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若无德,虽体魄、智力发达,也只能助其为恶。对于德育的内容,他主张以自由、平等、亲爱作为学习对象,这体现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D美育特别为蔡元培所提倡,他认为美育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引人进入一种“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 ”的意境,并认为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但可以避免宗教的保守和宗派之
16、见,所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的思想。E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3)关于五育之间的关系:蔡元培认为“ 五育”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美感教育和世界观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上述“五育” 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蔡元培五育
17、并举的教育方针,对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历来都是出题的热点范围,考生要认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一考点所涉及的所有知识。8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他应用道德两难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指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于惩罚的道
18、德定向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
19、括以下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认为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
20、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二、名词解释9 【正确答案】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一生。10 【正确答案】 德育是受教育者按
21、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四个方面。11 【正确答案】 “ 六艺” 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周礼中的“六艺” 是西周之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礼、乐、射、御、书、数。“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乐”的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射” 指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22、; “书”指的是文字读写,“ 数” 指的是算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教育内容。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和充实。12 【正确答案】 苏湖教学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时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 。他在学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属于“明体” 之学;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
23、为主,属于“达用” 之学,在治事斋中,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创立了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范仲淹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 。【试题解析】 对苏湖教学法而言,考生应该重点掌握其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及意义,注意其与王安石的“三舍法”之间的区别。13 【正确答案】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14 【正确答案】 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