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1 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2 论述汉代太学的特点和意义。3 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4 论述“五四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5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6 有教无类7 郡国学8 六学一馆9 积分法10 致良知11 漳南书院12 庚款兴学13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4 民办公助15 定县实验16 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17 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18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19 简述韩愈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20 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21 简述王守仁的“ 随人分限所及
2、”的思想。22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特点?其意义是什么?23 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24 简述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内涵和意义。25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方针与教育宗旨的变迁。26 简述杨贤江“ 全人生指导 ”思想的基本内容。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1)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
3、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 “行仁政”“得民心” 。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 人伦” 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 归仁 ”了。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 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 化性起伪 ”,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
4、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二者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 ”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 孝悌 ”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
5、理法的“贤能之士” 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 五经 ”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2)不同之处。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 性善论” ,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 受到破坏,心灵遭到 “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 相对立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
6、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 性 ”,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 ”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 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 内发” ,而荀子更倾向于 “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 ,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 闻见”,过多
7、强调理性认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生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汉武帝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朝廷掌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有
8、力手段控制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到东汉时,太学极盛一时。(1)汉代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教师与学生:太学的老师是博士,博士首领在西汉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太学的学生称为“ 博士弟子 ”“诸生”“太学生” 等。培养目标:太学为国家培养“ 经明行修”的官吏。“经明行修” 是对官吏才能和道德的要求。即必须通晓一种或两种经书,并具备“三纲五常” 的德行。“三纲”的内涵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教学内容:御定统一的教材,学习儒家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是太学法定的教材。教学形式:太学中有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期也有
9、了“ 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博士叫“ 都讲” ,还有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即高业生教授低业生,来缓解教师的不足。考试制度:太学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为重要。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取“设科射策” 的形式,“策”是教师所出的试题; “射”指以射箭的过程来描述学生对试题理解和答题的过程;“科”是教师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丙科。学生所取得的等级是授官的依据。(2)太学的意义:汉代太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自创始到清末,历代的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其影响之深,可以推知。从真正的意
10、义上说,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始于汉代的太学,从而太学成为知识精英的荟萃之地,集结了“有识之士” 。东汉太学生为了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所发动的政治运动,掀开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页。汉代太学教学中存在排除异己学说,并以烦琐考证、空谈义理取代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探究,严重束缚了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颜元创办了漳南书院,在漳南书院实践了自己的实学教育思想。(1)“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他主张学校应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显然已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
11、反映了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2)“习行”的教学方法:这是颜元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张。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 ,“躬行而实践之”,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因而他所说的“习行” 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观察、练习和躬行实践。(3)“实学”与“六斋” 的教育内容: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仅仅靠改变方法自然是不够的,从教育内容上注入新的思想才是最为根本的变革。颜元提倡以“六艺” 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 为教育内容。颜元曾按自己的教育思想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实行“分斋
12、教学” ,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容最明确、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为: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漳南书院之所以设立“ 理学斋 ”和“帖括斋”,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实际,等时机到了则关闭这两斋。因此,颜元“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艺” 教育。他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以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学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的,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
13、是颜元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人们重视。综上所述,颜元是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士,提倡培养“实德实才” 之士,冲破了封建理学的桎梏,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倡“习行” 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中国古代教学法上的又一次手足解放运动,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否定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儒学教育,设立文武兼备、广博实用的教学内容,使教育有了新的生机;设漳南书院,将实学教育付诸实践,为中国古代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引领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颜元的这一系列创举无疑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1)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2)确立
14、男女平等教育。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的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同学同校。(3)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在文学革命推动下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教学。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地被淘汰,在教学上使得语言文字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利于教育普及。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项重大的改革。(4)大学的改制。蔡元培 1917 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他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 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李四光等著名学者到校任课;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将学门制改为学系制度;将年级制改为选科
15、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评议会,实行民主管理;筹设研究所,组织各种研究会,鼓励科学研究;首先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采用白话文讲义,帮助学生办刊物,成立各种学会等。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思想活跃,气象一新。北京大学的改制引了巨大的反响,有些做法当时就在北京专科以上学校的校长会议上被议决照办。以后,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治理学校。(5)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旗帜鼓动下,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建立起不少教育团体。“中国科学社”“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 ”
16、“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等。这些教育团体从不同的方面开展教育改革运动,对 1922 年学制进行改革、对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执行了中共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如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育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教育和生活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等,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教育。(1)抗战教育政策:充分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改革的历史特点,教育为抗战服务。(2)“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封建主义文化残余做斗争。主要表现在:第一,吸
17、收各种社会力量团结到抗战中来,尤其需要依靠知识分子的力量,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开展支援战争;第二,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学习知识,建立各种正规与非正规学校,与封建和迷信做斗争,提高根据地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促进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实现。(3)“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革命斗争需要坚强有力的干部来率领,因此十分重视自身干部队伍的建设,明确提出“ 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的政策。 “干部教育第一”政策的提出是出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和为党的未来事业发展作准备。(4)“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曾
18、是苏区教育的基本经验之一,抗日根据地要求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把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是出于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青年教育的需要。边学习理论,边参加生产劳动,可以帮助青年了解根据地农村的生产、人民的生活,丰富对理论的理解,坚定信念,增强使命感。(5)“民办公助”的政策:与干部教育相辅相成的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在群众教育中,根据地创造性地采取了“民办公助” 的政策。发动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共同办教育,后来成为根据地教育的重要经验。“民办公助” 既要充分发挥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民众对学校学制、教育内容的需求,同时,也强调通过公助的形式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知识模块】 中国教
19、育史6 【正确答案】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所教授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促进学术文化交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郡国学就是两汉设立的地方官学,始创于汉景帝时期的“文翁兴学”,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学习进修,后回蜀郡为官或者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培养地方官吏。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汉武帝对“文翁兴学” 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普遍设立学校。东汉时郡
20、国学盛极一时。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培养本郡官吏,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第二,通过学校举行的“ 乡饮酒 ”“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道德教化。【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 六学一馆 ”是唐代主要的中央官学,指的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注重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门学校,广文馆是国子监下属补习性质的学校。“六学一馆”的建立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进入多样化时期。【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 积分法 ”是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通过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来升级的方法。它始于宋朝太学,
21、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其基本方法是每月考试一次,依据成绩来积分,积到一定分数可升级,不及格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者,只要达到计分标准,就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汇总学生平时成绩,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致良知是由王守仁提出的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的论述。他认为“理”在本心,而非心外, “理”就是心,心即世界,无所不包,世上不存在离开人的主观认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规律,故教育的作用就是直截了当地到内心去寻找真理,王守仁又把人心中的“ 天理 ”叫做“良知”,这个“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
22、不会丢失,但都可能被蒙蔽。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去掉后天的与外物接触所产生的各种昏蔽,使“良知” 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也就是 “致良知”。【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创办了漳南书院,漳南书院的教学体现了颜元实学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 实学” 和“实用”的教育。实行“六斋”教学,制定“ 宁粗而实,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主张培养“ 实才实德之士”,以“实学 ”为主要教育内容,以“习行”为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23、】 清末新政时期,由于留日高峰的形成,格外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注意,他们认为将不利于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美国决定,将中国“庚子赔款” 中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将这笔钱用来发展留美教育,史称“ 庚款兴学”或“退款兴学”。这一举动被相关国家效仿。为了实施 “庚款留美”计划,两国分别在两地设立了“ 游美学生监督处 ”和“游美学务处” 。中国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通过这次兴学,美国把中国留学潮引向了美国,中国留学生的流向从此发生了变化。【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并作为改造旧大学的
24、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 ,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在共产党的群众教育中,根据地创造性地采取了“民办公助” 的政策,即发动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共同办教育,一般来说是民间自办学
25、校,政府给予一部分资金,或者指导,以此来帮助所办学校的发展。民办公助后来成为根据地教育的重要经验。民办公助既要充分发挥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民众对学校学制、教育内容的需求,同时,也强调通过公助的形式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实验运动。由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所进行的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在这场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晏阳初对于县范围内如何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这集中表现为他所概括的“四大教育” 和“三大方式”。这一理论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把乡村教育视为与乡村经济、
26、文化、卫生、道德等方面共同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新,直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夏代是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教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 官师合一 ”。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为基本内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7 【正
27、确答案】 (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 “礼”、实行 “礼”的榜样,是“ 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
28、出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 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 ,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 教育对人的作用: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 ,他以染丝为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显得进步。【知识
29、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1)人才的培养:韩愈认为要治国兴邦,统治者就应当从长远利益出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为巩固封建统治,培养合格的官吏,教育天下英才。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韩愈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否则势必导致人才匮乏,统治就会出现危机。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 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 ”。为此,他在做国子祭酒后,严格选拔学官,整顿教师队伍,整顿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2)人才的选拔:韩愈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还很注重人才的选拔。韩愈认为不合理的考试内容、选拔方法都会埋没真才实学者,要求统治者应该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他
30、以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来比喻人才的难得。他这种爱才、选才、用才的思想与封建社会选人唯贵、唯亲的腐朽思想是对立的,至今依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东林书院是明朝顾宪成兄弟建立的名声最大、影响最大的书院,形成著名的东林学派。东林书院的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理学,反对王学。顾宪成还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范本,制定东林会约。东林书院有两个特点:第一,将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他强调讲学不能脱离世道,东林书院在讲习之余,抨击政治,评判权贵,以正义的舆论力量给朝廷施
31、加压力;第二,东林书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是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的“会约仪式” 中,要求定期举行学术会讲,以及讲会组织的一些具体的内容,这表明东林书院的讲会已经制度化了。东林书院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之中,并且“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 。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他把这种
32、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 。所谓“分限 ”是指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限度。首先,不顾及儿童实际能力,将高深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一桶水浇在幼苗上,毫无益处。教育的功劳就是随时扩充,掌握住“勿助勿忘 ”的分寸;其次,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最后,教学要留有余地,顺应儿童陛情,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随人分限所及 ”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因材施教,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起到“益精其能” 的效果;第二,对于每个人而言,要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基础,在“分限” 内恰到好处地施教。可见,这一原则承认人的差异,
33、承认教育的作用,把教学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洋务派在教育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即创办一批洋务学堂。(1)洋务学堂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办学性质、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培养目标:造就各项洋务运动事业需要的人才;办学性质:提供专门训练的专科性学校,属于部门办学,直接为本部门培养人才;教学内容: “西文”与“西艺”为主,课程多包含各自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意学以致用;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重视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制定分年课程计划和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2)洋务学堂因根植在半
3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上,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之间很孤立;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原则下,不放弃学习“四书”“五经” ;管理上有封建官僚习气,关键管理环节受洋人挟制,影响学堂正常办理。(3)洋务学堂的意义是:洋务学堂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它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在形式上引入了资本主义因素,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它创办之初,并未有意与以科举为核心的旧教育相对抗,但创办之后,逐渐动摇和瓦解旧教育体系,实际上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历史意义重大。【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康有为 1884 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
35、失败后,才将其修改为大同书发表。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 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 “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儿童未出生时,其母人入本院,接受胎教;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慈幼院,接受学前教育;儿童六至十一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儿童十一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康有为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做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
36、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教育独立议,阐明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成为教育独立思潮的重要篇章,后形成教育独立思潮。蔡元培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者与支持者。主要内容有:(1)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能移用。(2)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机构能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3)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担任,不因政局的变动而变化。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要求平衡发展人的个性与群性,而政党要求抹杀人的个性,服从政党;第二,教育求远效,政党求近功;第三,当
37、时各政党更迭频繁,影响教育稳定发展。(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教育不必依存某种信仰或观念,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求进步,宗教为保守;第二,教育是共同的,要求相互交流,宗教妨碍文化交流;第三,基于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意义:在当时国家衰落的国情下,维持教育基本生存状态有其合理性。但是这种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这是蔡元培对当时政治状况下的无奈反抗。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
38、与宗旨经历了党化教育、“三民主义” 教育到“战时须作平时看 ”的教育方针。(1)党化教育: 1927 年国民政府阐述了“ 党化教育” 的含义,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 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了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从本质上看,“党化教育”是为一党专制服务的,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9 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实质还是国民党借此控制教育,使“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完全背叛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而成为反共、
39、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国民党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事实上“三民主义” 教育宗旨是维护和粉饰专制统治的工具。(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 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 ”为主旨,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具有长远见识的重要决策,它既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的远期目标。当然,教育同样成为国民党搞反共、闹摩擦、压制民主与控制思想的工具。【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 思想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青
40、年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1)对青年问题的分析。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身心的急剧变化导致诸多身心问题;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青年问题就是青年生活中所发生的困难或变态,主要有人生观、政治见解、求学、生活态度、职业、社交、家庭、经济、婚姻、生理、常识等方面的问题。(2)全人生的指导。所谓全人生的指导,就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给以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 ,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
41、思想的核心。提出通过对人类有所贡献来促进人生幸福的目的。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认为这在当时是中国社会的出路也是青年的出路。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杨贤江认为完满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第一,健康生活(体育生活),个人生活的资本;第二,劳动生活(职业生活),维持生命和促进文明的要素,是幸福的源泉;第三,公民生活(社会生活),懂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人群而存在,要处理好团体纪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第四,文化生活(学艺生活),可增添人生情趣,促进社会进步。最后,杨贤江强调生活的宗旨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这就是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