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60KB ,
资源ID:843043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30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1 简述并评价文化教育学。2 教育是由哪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3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 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5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6 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7 简述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8 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9 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什么?10 简述德育的特点和内容。11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工作?12 简述培养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3 教育14 内发论15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16 高等教育大众化17 课程设计18 直观性教学原则19 讲授法20 讨论法21 道德两

2、难法22 校长负责制23 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说说认识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24 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以及应如何实现教育目的。25 论述一下你对终身教育思想的理解。26 试谈一下你对泰勒原理的认识与评价。27 常言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请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28 假若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谈谈你的看法。29 谈谈你对现代学校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3、是 19 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 年)、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 年)、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 年)等。基本观点: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 与“唤醒”,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

4、界 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另外,文化教育学过分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是,自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学生的主要影响者和引导者,作为一种意向性活动的教育离不开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

5、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了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3)教育中介系统。这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其中,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使受

6、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实现教育目的,所以说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总

7、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对文化进行选择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根据培养人的规律进行文化选择。受教育者自身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和提炼,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形式。第二,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文化本身是不断发展着的,其中既蕴含着精华,也包含着糟粕,既蕴含着有利于社会发展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包

8、含着不利于社会发展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第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第四,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一些新的文化因子总会被不断地充实到教育当中,而那些旧的不再适合社会或青少年发展的因子则会被淘汰。【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教育目的总是由人提出来的,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却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

9、格的客观需求在人们意识中得以反映,这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社会在培养人才时注重能力与智力的开发。注重个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成了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的确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特点,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10、,也要符合教育对象在不同阶段的身心需要。不考虑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的要求。【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课程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了人们对课程有了越来越深刻和广泛的认识。我们主要了解以下几位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课程理论,以此说明课程理论的发展过程。(1)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第一个进入人类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的问题。应该说它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他讲究知识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生活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他把课程仅仅看成是科学知识,则有所偏颇。(2)杜

11、威的经验课程:杜威主张抛弃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的经验之外的见解,不再把儿童的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当作某些变化的、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杜威用动态的知识观来阐释儿童现有经验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是儿童经验改组的过程,这一观点值得肯定,但他并未明确解决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也未阐明课程与教学的联系与区别,致使课程和教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材的选编带来了难度,并严重地削弱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3)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可以被看成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他认为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教育目标。他将社会生活活动分为 10 大类,这 10 大类

12、的活动便构成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育应当使儿童获得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行等方面的要求,并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方法叫“活动分析法 ”,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博比特的方法论注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于烦琐、具体,既忽视与排斥了社会教育总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也未突出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求。(4)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提出了目标模式,他认为课程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组成和运作的: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他的课程原理系统、完整并且重点突出

13、,其中,确定目标是主要而基础的一环。泰勒的课程原理被称为“ 目标模式 ”,对课程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仍在西方课程领域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1)学习者的需要:根据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概括就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来看,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来看,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3)学科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要根据学科发展来确定。泰勒指出,在确定课程与

14、教学目标时,应将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重要的来源。就目前来说,则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知识的价值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

15、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书本知识并发展认识能力。(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6)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将其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

16、能的运用。(7)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以上这些原则是常用的教学原则,除此之外,不同的教育家还会提到其他原则,如及时性原则、预防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的原则有:(1)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防止评价不符合实际

17、情况。(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3)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4)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地控制各科教学评价的次数及总量并做出合理的安排,避免评价太多或过于集中,使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

18、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德育内容是具体规定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以及应该掌握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它包括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品格,是进行德育的依据、完成德育任务和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它有两个层次:一是德育的现实性,二是德育的理想性。我国的德育内容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的,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班主任的工作是我们培育班集体,促进学生发展的重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

19、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通过班主任的任务,我们也可以看出班主任的工作意义的重大,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工作。【知识模块】

20、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要发展师范教育,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首先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同时,要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紧密联系当今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未来教师能获得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尤其要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以便胜任教师的职责。(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如何帮助新教师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顺利地完成由师范生到正式任教者这一角色转换的过程,是教师在职培养工作的关键。因此,必须制定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专门向新教师提供系统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地担当起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之后,还应关心

21、新教师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实践学习、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和交流合作等形式,使他们不断得到提高与完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的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思想如孟子的性善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格赛尔的成熟论等。人的本能是

22、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人的发展基因决定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一系列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之前形成某项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格赛尔认为人的机体机能的发展顺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支配” 。【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个

23、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所达到的一种程度,一般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 1822 岁适龄青年人数的比率,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这一概念出自于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 50则为普及化教育阶段。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进入大众化阶段。【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目标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设计。【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24、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书本知识并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性原则要求我们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直观语言。【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讲授法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指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运用讲授法的要求是:讲授的内容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讲授条理要清楚,层次分明;注意启发性;讲授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有艺术性;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25、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它的运用要求: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要做好讨论小结。【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从而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

26、责的制度。在这一领导体制中,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在校长负责制中明确校长的权力与责任;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一种

27、有意识地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培养人来适应并推进社会向前发展是教育特有的重要社会功能。这一社会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递增而迅速增强。我们必须坚持并弘扬教育的这一特性,以便有效地推进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天赋的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潜能等特点,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不仅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特点与规律,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人才;而且应当重视和遵循前人在这一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以及形成的科学原理,诸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尊师爱生等,才能便

28、捷地达到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前进。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性与连续性。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与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包括形成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组成的特定教育结构;形成有一定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文化内容与方法组合的活动模式;逐步建立形式化、班级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步构建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学科课程,以及按专业、系、院、校运行的学科规则与专业规范等方面整合的教育系统。这是教育发展积累的珍贵智慧、资源和财富,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连贯性。我们无论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还是进行教育改革,都要重视与借鉴教育的历

29、史经验,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切不可轻率地否定教育的连续性而企图另搞一套。(3)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方面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问题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我们既反对抹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夸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教育就是教育,不能混同于其他社会活动

30、,要坚持、坚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教育适应社会不等于盲目顺应社会,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政治或经济。教育要对社会有所批判。社会是复杂的,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偏差、错误乃至倒退,这就要求教育对社会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批判性,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引导、教化作用。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教育是要服务社会的,但由于社会构成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阶层的多样性,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和多变的,其中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短期的与长远的、高层次的与低层次的。这要求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自主地选择,适应合理的社会需要,并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以促进社会健

31、康、全面、持久的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于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主要表现在: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就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把劳动者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教育目的的另一构成部分是培养规格问题,即人才的素质

32、结构和质量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按什么方向培养人,这是教育目的的又一个构成要素。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2)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教育目的,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几个方面的培养。第一,创造精神。即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

33、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第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不仅是巩固知识学习的需要,更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参加适度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第三,开放思维。即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参照标准,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具备高度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特别是在国际视野中要具有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第四,崇高理想。未来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不仅是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精神和开放的思想,还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具有为国家、社会的美好前途奋斗的精神。教育目的的实现还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34、第一,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的,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化过程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第二,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关系。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均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来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五育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第三,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或平面

35、发展,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第四,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如果忽视不同教育的性质和实际,片面强调统一的全面发展,反而会断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1)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思想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国际上流行于 20 世纪 60 年代,特别是终身教育引论(保罗朗格朗)和学会生存出版后,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代理念。此后出现的“ 学习化社会 ”“回归教育”思潮与实践,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

36、影响下产生的。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终身教育不仅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还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既是一个贯穿一切教育的理念,更是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一种制度实践。总结终身教育的含义就是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走向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自学本领,以便能够走出校门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不同的新的工作要求。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2)终身教育的意义。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

37、一,终身教育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第二,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第三,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第四,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第五,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必将

38、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3)终身教育的实践。法国于 1971 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 的法案,其他国家也竞相仿效,制定终身教育的法令,着手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还提出了“回归教育 ”“继续教育”的构想,并正在实施。瑞典的一些著名大学不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而招收那些中学毕业后工作过一两年的青年,还可以在进了大学以后,休学一个时期去参加社会工作,然后再回来上大学。美国每年有1215的工程师接受继续教育。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多种形式的业余大学以及利用无线电、电视、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远距离教学,都是实施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的有效形式。我国也在积极

39、建立学习型社会,实践终身教育思想,我们也要有极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方式。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不管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社会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教育计划)。(1)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确定教育目

40、标的程序和方法。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要依据三个来源,即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经过以上三个来源的分析,获得大量的有关教育目标的资料,从而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2)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其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期望的学习经验情境的问题。(3)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即“纵向组织 ”(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和“横向组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

41、验之间的联系)。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连续性”( 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序列性 ”(强调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的同时又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整合性”( 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4)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评价的程序与方法。所谓评价,在泰勒看来,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用评价观代替了传统的测验观。关于评价的程序,泰勒给出了如下步骤:界说教育目标,评价教育情境,编制评价工具,分析利用评价效果。四个问题的关系: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

42、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确定目标既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发的核心。“泰勒原理 ”的贡献与局限:(1)泰勒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他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式,简洁明了。至此,“ 泰勒原理 ”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圣经”。这四个问题因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 “永恒的分析范畴”。“ 泰勒原

43、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 主导的课程范式 ”。除了“泰勒原理 ”的历史意义外,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具有逻辑严密的课程编制程序,具有引导性和调控性,各程序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泰勒原理在课程探究领域受到多方批评却仍能长盛不衰。(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对课程编制与实际使用的认识简单化、机械化,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预先确定严格的行为目标与手段,不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7 【正确答案】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句话很简练地概括了教师教学的真谛。所谓“

44、教学有法 ”,是指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边努力工作实践,一边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并且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效利用这些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是“教学有法 ”。正因为 “教学有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但要钻研教材,还要注意教法;既要学习相关教学的论著,还要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其“教” 的规律。教学方法各种各样,各有千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自主、合作、探究、开放教学法等。当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又不断发现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时,就越来越使我们的教师能够更加

45、深刻理解“教无定法” 的教育新理念。所谓“教无定法 ”,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许会不相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是说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拘泥于某种教法,所以我们又得做到教无定法。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程知识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进行教学就比较难以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关键之处可采用演示法、实验法、总结法

46、交叉进行教学。所以,在一节课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者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教学者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所以,“教学有法 ”是走向 “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教学有法的升华。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化有定法为新法,更需要我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至此方能达到循法而不拘

47、泥于定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8 【正确答案】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

48、、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

49、了班级秩序,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影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法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9 【正确答案】 (1)学校管理法治化。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对学校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