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 24 及答案与解析0 给定资料12015 年 6 月,一群年轻人在某真人秀节目上身穿汉服表演,被某嘉宾调侃为“哪个洗浴中心的 ”。由此引发包括其他名嘴在内的“炮轰”,认为如此调侃是对汉服和传统文化的不敬。“ 汉服 ”在一些地方很流行,时不时出现在成人礼、开学典礼等“正式场合”,却也时常引发标新立异、商业噱头的批评。穿汉服有错吗?拿汉服打趣,是不是就意味着驳了传统文化的面子?诚然,在当代社会推广汉服,有助于普及古代服饰的历史及艺术。但要给穿衣方式硬安上一个“ 捍卫” 文化传统的立场,就未免太过牵强。如今,变装扮演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除了中国古装造型以外,动漫、影视作品
2、中的角色也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但很难说穿上角斗士的盔甲就代表对古罗马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汉服热潮,热的是什么,潮的又是什么,或许需要冷静思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而不只是会背、会写、会唱而已,更不是穿奇形怪状的衣服、行跪拜礼等形式化的东西。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青少年才能建立健康的是非观、义利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学习其中的精神内核而不仅仅是做一场“汉服秀” ,让“传统”沦为包装。正衣冠之后还需要知兴替、明得失,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不仅需要面子,更需要里子。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某所说,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商业炒作的
3、标签,或者成为被娱乐的素材。在大众的印象中,汉服等民族传统服饰最常出现的大概就是在开业庆典等充满娱乐意味的场合中。而反观日本、韩国,当庆祝重大节日时,很多人会穿上传统服饰,感觉庄重、美丽,根本不会有人质疑这样着装的动机。然而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差距还很大。有人认为,传统服饰在我们眼中变了味,责任在一些娱乐场所,他们浮于表面的粗制滥造让传统文化变得低级。那么,我们不能穿好汉服,我们是不是就能把西装穿出腔调?我们忘记了传统礼仪,我们是不是就能掌握好现代礼仪?我们丢失了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塑造出值得骄傲的当代文化了吗?我们一直在匆匆赶路,但回头看看,似乎有许多堂课需要补上。这是一
4、个多元的社会,穿什么样的服装都是个人自由,但穿什么样的服装除非极端不得体甚至践踏他人的观感,都不应该被嘲笑,尊重传统文化并非要板着面孔说教,但也不应当以低俗的调侃来博人眼球。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有七夕节,并且十分受年轻人欢迎,他们会穿上夏季传统服饰一起庆祝,而不是将七夕过成另一个购物节。他们将传统文化与其现代生活相融合并一直保持它优雅的姿态,因此,他们的传统服饰、礼节,不但在本国受到尊崇,在国外也不乏铁杆粉丝。22005 年,韩国端午祭“申遗” 成功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一时间对传统民俗节日进行保护的呼声愈加高涨,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部门都愈发重视传统节日,呼吁保护我国的民俗文化。这几年,随着清明、端
5、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被纳入法定节假日,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好的载体。“与五四时期相比,现在的传统民俗节日其实是在逐渐恢复的。” 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民俗和民间文学,不符合其科学理念的就否定存在的合理性。如春节贴对联、守夜、放鞭炮,传说是为了防止年兽侵害;端午节原来主要是防瘟神作怪的节日,插艾蒿是驱邪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的话,这些习俗都是迷信。”因此,在陈连山眼中,现在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传统民俗也有所恢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传统节日有古老的民俗传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民俗和文化也
6、受到更多关注。”尽管传统节日的文化信仰正在逐渐恢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民俗节日复苏的背后,各种传统节日逐渐沦为“休息日”“旅游节”,文化内涵仍有所缺失。“小时候很喜欢过端午节,那时候一到端午节,外婆就会包粽子,伙伴们还会一起看赛龙舟,特别有意思。现在虽然家乡还有赛龙舟,但文化味儿淡了,也很少有人去看了。大家现在过节都选择休息或旅游。”家住湖南的胡女士说。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彰显着时代的记忆。以国人最看重的春节为例,不仅有换门神、贴春联、放爆竹、舞狮子、拜年等民俗活动,还有各具特色的剪纸、绘画、表演等传统技艺展示,这些活动都涌动着满满的情谊,也传递出浓浓的年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春节似
7、乎更多地成为一个休闲的假期、一个消费的契机,记忆中的文化气息逐渐消散,年味的淡化让人惆怅。“传统节日的习俗是美好的,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情感:热爱、思念、感恩、憧憬、祈丰。但从现状来看,节日民俗已经七零八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如是表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指出,文化断裂是导致传统节目文化记忆不清晰的原因。“ 像西方的圣诞节或韩国的传统节日之所以现在还充满浓厚的文化内涵,是因为其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没有发生过断裂。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几十年是断裂的,严格地讲,先有五四的反传统,后有“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只是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我们才重新回到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上
8、来,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如今,尽管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细节仍有所缺失,但过节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层出不穷的“ 美食节 ”或“文化活动”、三五好友相约自驾游、和家人回乡探望亲人等,人们在过节方式上有了更多选择。“时代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以前的端午节,大家会挂艾叶、赛龙舟、饮雄黄酒,那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但现在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传统节日就成了可以休息的节假日。与其自己大费周章地包粽子消耗时间,人们可能更希望利用这个小长假减压放松,虽然可能无暇顾及节日的文化民俗传统,但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在北京一所重点初中工作的许老师说。针对这种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9、所所长万建中认为不必过分悲观。“端午这个时节是流行病发的高峰时期,以前医疗条件不发达,人们过端午节是一种辟邪的方式,希望能平安度过流行病高发期。现在医疗条件好了,科学意识有所强化,使得以前的一些民俗逐渐变淡。另一方面,传统民俗节日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以前的传统节日会有很多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也只有在过节时才举行。但现在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过节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32014 年 6 月 14 日是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在人口大量流失的冲击下,却遇到很大困境。
10、全村只剩下 16 位平均年龄超过 75 岁的老人,百余间古屋已坍塌近半在吉林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学专家曹保明看来,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大汖村这座千年古村面临的境况是当下古村落的一个现状,他直言,“当前中国古村落的现状堪忧。”一个传统村落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曹保明认为,一是这个村落本身应该有久远的历史文化,至少应该要超过百年以上;二是要有典型的建筑物特色,要具有村落所在地的特点,比如大汖村是建在一块山石上,因此房屋建筑都没有地基;三是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己的风俗文化。“这几点条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 曹保明举例称,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建筑或土夯墙等,年代久远很容易腐烂破败,如果有人居住就会
11、定期修缮,反之则会加速房屋的倒塌,“当前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就是人口流失造成的村落空心化。”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晓春表示,由于传统村落设施大多较为落后,教育和就业资源等也就与城市极不平衡,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古村到城市打拼,并将村中的父母接到城里,使得村落逐渐成为空壳并消亡。“平均每天都会有几十个传统村落消失,十多年来已经消亡了近百万个自然村,相比那些已经被人们发现的村庄,很多村庄还没有等到被众人了解就因无人居住等原因而消亡。” 曹保明列出了这一 “沉重”的数据,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国家文化重要的损失。因为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民族的文化痕迹,如节日、民俗、音乐
12、、舞蹈、美术、曲艺、杂技等大部分都活态地保存在各地的传统村落里。”大汖村于 2013 年人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负责此事的梁家寨乡副乡长胡慧军透露,目前地方政府正在抓紧制定大汖村保护的整体规划,上报规划后国家相关部门会给予地方资金支持用以保护古村。胡慧军表示,保护古村的一大瓶颈就是资金问题,县里和乡里近几年也在出资保护村落。2013 年就投资 20 万元重新维修了进村的山路,但资金仍是最大的问题,难以有效进行大规模维护,“国家给予资金将缓解这一问题”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去了解这些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历史,甚至将其视为经济落后的体现,更何谈保护。”曹保明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势必需要资金上的支持,
13、因此地方政府理应重视起古村落的价值,去主导保护工作。而保护也必须注意方法,首先要搞清楚村中的历史文化,否则盲目保护反而会破坏掉传统村落原本的价值。修缮古建筑固然重要,挖掘村落里蕴藏着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不容忽视,“村落里存在的一些绝活手艺、风俗仪式都应尊重和保留” 。曹保明将这些称为村落的“活态美”,他认为这也是古村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来传承,要在特殊的空间也就是古村落中才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比如某些古村中传唱的古谣,只有结合村落历史才能理解,在城市就失去了它的韵味。因此,刘晓春强调,保护古村中的非遗需要留住古村,也要让村中拥有生命力,否则将面临人亡艺绝的处境。发展旅
14、游是古村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曹保明强调这种开发必须适度,不能对文化过度消费,他曾经到过不少村子,村中将原本的民俗技艺过度商业化,一遍遍地泛滥表演最终使这种文化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政府与专家的层面上,更应该是村民自觉的行动。文化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提高村民文化自觉是长期和深入的事,但如果只让人们拿着自己的“特色文化” 去赚钱,是不会产生文化自觉的。在这方面,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投入、参与和帮助传统村落保护,也是推动全民文化自觉的好办法。42014 年 5 月 22 日至 25 日,第二十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暨投
15、资贸易洽谈会的成功举办,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三门峡的独特魅力。5 月 23 日,沿黄九省(区)“对话黄河.智慧旅游” 峰会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会展中心举行,正式启动黄河智慧旅游品牌建设。本次峰会以“大黄河 大旅游大智慧大合作”为主题,智慧旅游成为关注焦点。借助峰会成果,沿黄九省(区)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将再度起航,共同奏响“黄河旅游” 品牌新乐章。同一天,2014 中国中西部户外休闲产业博览会拉开帷幕。时尚新潮的登山帽、登山鞋等户外运动服装,花花绿绿的帐篷、充气床、防潮垫等露营用品,以及平常难得一见的沙滩摩托车、摩托艇、滑翔三角翼等户外机械装备琳琅满目的户外休闲展品不禁让人心潮澎湃。“真是一届比一届上
16、规模、上档次!” 连续 3 年参加户外休闲用品博览会的资深驴友李新强感慨地说。由旅游的蓬勃兴起延伸到旅游用品的琳琅满目,三门峡市的旅游产业日趋完善。人在山中走,车在雾中行。5 月 24 日,“神奇地坑院.魅力甘山行” 第五届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在陕县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黑龙江等 24 个省市的 708 名“骑士”参加比赛。上坡一下坡一转弯一过桥一赶超一冲刺,身着彩色运动服的选手穿梭在山间烟雨蒙蒙的林荫道上,如同穿行在梦幻仙境中。将比赛放在旅游景区举办,对于进一步提升三门峡市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具有非凡的意义。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陕县的地坑院民俗文化和剪纸文化享誉全国,陕州十碗席距今已有 3
17、00 多年的历史,地域特色浓厚。陕县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节暨全国剪纸艺术大赛活动包括陕县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暨全国剪纸艺术大赛颁奖仪式、全国剪纸大赛获奖作品展、陕县书画摄影作品展、豫西民俗文化活动表演四项内容。本次活动更好地挖掘和发扬了豫西民俗文化,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五彩的帐篷在林中绽放,激情的音乐响彻天际。5 月 24 日,第三届全国“驴友”交流大会暨万人帐篷节存三门峡黄河公园举行。碧波涛远,山峦淡映,几公里范围内,一顶顶帐篷如花朵盛开,黄河美景近在身边。来自青海、甘肃、陕西等 10余个省 181 个俱乐部 15 万多名“驴友” 搭帐篷 8 100 顶,相聚交流,感受着黄河文化的魅力
18、。三门峡山水旅游资源丰富,亮点多多。5 月 24 日至 25 日,黄河三门峡大峡谷风光游活动在黄河丹峡景区成功举办。来自郑州、洛阳及运城、渭南等黄河金三角城市的 100 余名旅行商实地考察了黄河丹峡景区,参加了渑池旅游暨黄河丹峡推介会和座谈会。此次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三门峡旅游及黄河丹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豫西大峡谷漂流因“ 中原唯一的飞龙洞暗河漂流和落差大、激流多的峡谷漂流” 被誉为“中原勇士第一漂流 ”。5 月 24 日至 25 日,豫西大峡谷第八届全国双胞胎漂流大赛在卢氏县豫西大峡谷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台湾、福建、天津等地的 1200 多对双胞胎报名参赛,百余对双胞胎进入现场决赛环节。“两岸情
19、同胞梦”的主题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系得更为紧密。52014 年,湖南凤凰县“7.0 偶遇节” 打出“邂逅一个人.艳遇一座城”的广告语,活动尚未举行就已引来外界争议。有网友直斥:凤凰“偶遇节” 变成了“艳遇节”。当地导游告诉记者,“ 偶遇节 ”的原型或是湘西特有的民俗活动 “边边场”。“ 边边场”是湘西苗家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方式,过去在赶场或节日时可以看到身穿盛装的苗家青年,那一天小伙子只要看中心上人,就可以拉一下她的衣袖,或在行走路途假装无意地轻轻撞她一下,她如果回眸一笑,就表示没有拒绝。快节奏的生活让“ 偶遇”到“相知”变得困难,这可能是偶遇节搭建节会平台的切入点,其促进旅游的商业诉求
20、不难理解。倘若真如主办方声称的,偶遇节的原型是“边边场”,这场“口水战”倒不妨看成是传统风俗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痛痒,建设性的讨论也可以为激活传统文化、完善节会平台提供帮助。但目前看来,主办方宣传之露骨和恶俗,离其原型习俗相去甚远甚至有所玷污,更毋论保持其文化精神的延续性和传统习俗的完整性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现代社会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资源,比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民俗风情表演、民俗产品销售、民俗节日商业利用等。将民俗活动进行商业化包装,直接好处是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改善当地人尤其是一些偏
21、远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的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遗憾的是,一些开发商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往往不顾民俗资源的文化属性,不重视当地文化结构,急功近利,掠夺性、毁灭性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不仅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纯洁性、原生性,而且伤害了一方百姓的自尊心,最终导致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比如,一些地方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妇女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涌入,当地妇女特别是青年一代,多改穿现代服饰,日常生活中穿传统服饰的已寥寥无几。此外,不少地区民俗资源的开发,通过文化场景浅陋模仿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导致民俗活动丧失本味,其固有的美好消失殆尽,完全成了赚钱的手段。在一些地
22、方的旅游开发中,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一些民俗活动不按原有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是因旅游需求随时随地随意进行。比如有一些民俗活动被商业化后不分节令反复开展,让过去用于男女之间表情达意的活动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全民娱乐。在带来就业机会与旅游收入的同时,让原本纯朴的民俗活动成为商业化的旅游表演,其后果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日渐消弭。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地方为了满足商业化的需要,并没有对民俗活动进行正确解读,只是从中截取一些表面性的片段,甚至大肆张扬某些民俗活动中低级、封建、落后的一面,结果造成了民俗活动的庸俗化。借助民俗活动发展旅游经济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但前提是要先处理好开发
23、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根据当地资源、社会与文化的承载力来对民俗活动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民俗的产生和形成来源于人民生活,商业开发不是民俗存在的目的,但凡违背民俗文化自身规律的商业开发,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把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才能使民俗资源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作答要求1 根据“给定资料 1”,简要分析 “汉服秀”反映出的问题。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 100 字。2 “给定资料 2”反映了当下传统节日民俗淡化的问题,请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超过 300 字。3 给定资料结尾写道:“ 只有把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24、,才能使民俗资源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请你结合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1200 字。重庆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 24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 汉服秀 ”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不理解内涵与精神,抓不住精髓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流于形式;二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庄重;三是传承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2 【正确答案】 当下传统民俗节日淡化具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不必过分悲观。从历史来看,五四时期,知
25、识分子用“科学” 眼光审视民俗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加之“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出现几十年的断裂。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精神需求,民俗节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正在恢复过程中,而将清明等纳入法定节假日,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从现实来看,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传统民俗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必然会随之变化。现在科技、医疗发达,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娱乐活动多样、过节方式更加丰富,选择更多,以致民俗文化细节和内涵缺失,节日氛围变淡。为此,我们要结合当下实际,改进传统民俗节日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其内涵,弘扬民俗文化。3 【正确答案】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激活民俗文化习近平总书记
26、说过,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风情表演等过度商业化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备受诟病。诚然,民俗具有商业价值,深入挖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如果违背其自身规律恶性开发,难免产生民俗文化恶俗化的问题,伤害当地民众的文化自尊。因此,我们要把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以保护民俗为前提,进行适度开发,使民俗资源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保护民俗是进行开发的前提。民俗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上,只有保护好,开发才具有可持续性。当前,我国某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
27、“唯 GDP”的倾向一方面对传统村落的民俗载体价值认识不足,投入不够,保护不力:另一方面却盲目推动城镇化建设,招商引资,掠夺性、毁灭性地开发民俗资源,生造民俗文化节目,导致大量民俗变异和消亡。长此以往,我国,民俗文化将会越来越淡化,唯有具备民俗保护的正确思想才能合理开发。开发民俗是保护的必要手段。民俗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旧的民俗活动消亡的同时,新的民俗活动也在诞生。适度开发民俗,是赋予民俗新时代新特点的必要选择。昔日的端午庆祝,人们选择挂艾草、赛龙舟、饮雄黄酒,而今,人们却会选择旅游、购物、看电影。可见,只有将民俗与当下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才能
28、延续民俗的生命力。当前,很多民俗文化所在地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大量的年轻劳动力离开乡村,导致民俗保护和传承无人。唯有适度开发民俗,推进区域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民俗,相互影响,不可偏废。“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应该顺应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保护民俗,政府要组织民俗学家,深入研究民俗特点和发展历史,结合区域特色,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宣传部门要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大众真正理解民俗的价值,从而形成热爱民俗、珍视文化的良好氛围。面对歪曲、异化民俗的不良现象,文化管理部门要着重整顿,严厉打击。从开发方面来讲,则要以保护为前提,端正开发思想,将民俗文化与当前社会需求相结合,依靠民俗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以此加大民俗保护的反哺力度。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民俗是“天人合一” 思想的产物,其中蕴含着敬畏自然、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等重要观念。保护民俗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而且有利于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期,政府应在保护民俗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