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46KB ,
资源ID:846841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68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务员类试卷]重庆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务员类试卷]重庆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4及答案与解析.doc

1、重庆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0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40 分钟,参考作答 110 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 作答。二、给定资料12006 年 8 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的“金秋助学” 活动中,19 位女企业家与 22 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 4 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 元至 3000 元不等,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人学前,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到

2、2007 年夏天,一年多来,三分之二的受助学生未给资助者写信,也没有采用其他的联系方式。当襄樊市总工会再次组织企业家们资助时,部分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 。无奈之下,宣布 5 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湖北襄樊 5 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意思” 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社会舆论的热情关注颇有点出人意料。小事情引起大讨论,往往说明人们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多有歧见。2007 年 8 月 28日光明日报报道:截至 8 月 27 日,新浪网就“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 展开的讨论,已有 210729 人参与。其中,83%(17489

3、8 票)的网友认为“应该取消,感恩是做人的伦理底线,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认为“ 不应该取消”的占 8.9%(18790 票)和“ 不好说”的占 8.1% (17041 票 )。2有的人认为,不能因为大学生没写信联系就简单地认定他们不感恩;企业家不应就此撤消资助。“ 虽然我不是贫困生,但我能够理解他们为何不给捐助者写信。”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学生说,“ 我认为多数贫困生并不是心中不知感恩,只是他们不愿意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认为上学期间好好学习,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更好的感恩方式。”对于资助者来说,来自被资助者的感谢无疑是一种鼓励。温州资助者李先生说,每次收到被资助的

4、贫困学生发来的慰问短信,都会让他眼中噙着泪水。北京的宋女士是一位在机关工作者,她和她的朋友们每年都会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边远地区的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捐助。她向记者坦言,自己从未要求孩子们定期联系、汇报情况。“ 去年,我们捐助的 10 个孩子中有几个孩子刚好是在同一个学校的,年底他们一起寄了封信过来,告诉我们拿到了多少钱,还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宋女士说,“ 付出的爱心有了回应,这让我们都觉得很开心。但我们也不强求捐助的所有孩子都给我们写信。毕竟他们还都是孩子,好好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汇报了,我想,这也是对他们自己最好的汇报。”在这场讨论中还有人认为怜悯、善良和同情尽管是人类的自

5、然本性,但平等、自由和尊严,也是与生俱来的人格。只要你有那么一点强势,给弱者半分“恩惠” ,人家就要感恩戴德。感恩中的“恩” 是报不完的,就算报完了,你也是一辈子都欠他的,一辈子都不会与他是平等的地位、平等的人格。四川有位老板,资助了几个贫困学生,由于受助的学生年底没有向“恩人” 汇报,老板就取消了他们受助资格,对不知去向的学生还动用律师将其告上法庭。一位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人士认为,家境贫困的孩子们本身已经面临生活上的很多困难,以居高临下的心态要求受助学生以低姿态的“感恩、亏欠” 来面对捐助者和社会,对于年轻的他们有可能造成另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很多捐助者本人也承认,自己爱心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这

6、些受捐助的孩子对捐助者有多大的回报,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温暖、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将来能够以同样的社会责任感去回馈社会。32008 年 2 月 27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哈尔滨铁路国旅集团职工资助黑龙扛兰西县 30 多名贫困学生的事迹。两年来,受到哈铁国旅集团叔叔阿姨们“一对一” 的资助,孩子们得以继续学业,尽管孩子们盼望,但和自己的资助人在两年间却未曾见过面,只是书信往来。孩子们或许不理解,但叔叔阿姨们确有良苦用心。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 爱心助学 ”的队伍,是他们点燃起一盏盏希望的烛火,照亮一个个苦难少年的前程。在很多人看来,受助者心怀感恩,是对爱心人士最大的安慰。在这种心理期许之

7、下,受助者与献爱心者见面表达谢意,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哈铁国旅人却想得更深一些。帮一个寒门子弟继续学业,可能从此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这份情义往大了说,是一种恩德,一生一世都会被铭记。但就受助者当前境况而言,除了感激,没有更多表达谢意的能力和方式。面对资助者,过分强调“感恩”,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为了避免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哈铁国旅人选择了“ 见面不如鸿雁 ”。他们在信中鼓励孩子们安心读书,把对某个人的感激化为对全社会的关爱。受助者是不是就不要感恩了呢?当然不是。有一个故事让人不能释怀。一位在山中修路的农民工,为阻止一辆即将坠崖的大巴车受了重伤,等他在医院醒来时发现少了一条

8、腿。面对“ 后不后悔 ”的疑问,他陷入了苦闷:他救了一车人的性命,可在住院的日子里,那一车人没有一个来探望过他。其实,哪怕只是一声“谢谢” ,他也就无怨无悔了。俗话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远鲜亮。一个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的社会是多么让人失望啊!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需要倡导形成一种知辱明耻、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培育一种尊重奉献、褒扬崇高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兄弟未能从被他救了性命的人那里得到应有的感恩回馈,那么社会就要把最高的礼赞献给他,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不能让他

9、流血、流汗又流泪。每个人对这个社会都有一份责任,当我们更多关注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而非他人对自己的;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那么,爱心和感恩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大的互动,社会和谐也就大有希望。4河南省有关机构在助学活动中规定,受助者需签订一份“道德协议” 。协议要求受助方承诺,参加工作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要自愿回捐一定数额的资金;据报道,广东一家企业,每年都拿出 100 万元,设立“大学生助学金 ”。但被资助者必须签 道义契约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返还助学金,加入助困行列。结果,每一批受助学生毕业后,半个月里,即有 21 人偿还

10、了 16450 元。对于接受资助需签订“ 道德协议 ”的作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 、“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对此贫困大学生没必要感恩。对于这种议论,有些人则提出质疑:以“ 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 ”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这一简单做法陈义甚高,但实际可能徒增纷扰、于事无补。在襄樊这一案例中,资助者和受助者事前未曾就“ 助学 ”活动约定条件,因而活动组织者取消受助资格的决定显得有些突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次“助学” 就是一场虚伪的 “道德秀”。把“ 附加条件的有无” 当成是一个道德问题,是道德上

11、的一种“ 洁癖”。5去年,华东师范大学首批免费师范生收到一封校长写的亲笔信。信中,校长叮嘱即将入学的免费生“ 一定不要忘记感谢父母和家人,不要忘记感谢老师。希望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出家门,怀着一颗自信的心走进校门”。感恩这种情愫在社会情商体系中愈来愈珍贵了,以至有论者指出“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上述大学校长致函新生一事竟遭到包括网络舆论在内的诸多质疑甚至指责,认为是“多余” 、“多管闲事”等等。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某些制度层面上的不公,不该影响学生对父母、家人、老师应有的感恩情怀,也不能遮蔽一位校长督促学生回首感恩的善意。在感恩上,我们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今不

12、如昔,也往往由此反思教育的弊端。诚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包括感恩在内的情商教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甚至被严重地忽视着高考以及就业的压力,使得教育染上了愈来愈功利的色彩,由此而生的培养目标的嬗变,也让教育的功利性渐渐向自利性转变,学校过多地着眼于有利于自身需要的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罔顾其他。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华东师大校长这封“多余”或者“多管闲事”的亲笔信,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就算它只是庞大的既有教育体制中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节点,出于对公序良俗构架的公共诉求,也应该将其视为学校在学生情商教育上的意识觉醒和责任回归。希望这样的谆谆教诲能够多一些,形成一个逐渐完善系统的学校情商教育体系,来救赎我们心中

13、遗失太多的感恩情怀。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形式表露了感恩教育所必需的宽容和细节原则。很多时候,感恩是一种心灵独语,需要宽容的平台和细节的积累来培植孕育。62007 年 8 月 27 日解放日报载文:某校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讲述了一个“沉痛教训”:一位学生家庭突遭变故,陷入贫困。学生身边的一群老师坚持每月给他三四百元资助,直到他毕业。逢年过节,老师们还轮流请他来自己家吃饭。这位学生要毕业。了,老师们筹划着开个欢送会。谁知,他跟谁都没打招呼,收拾完行李独自离校了。失望之余,老师们反思:我们给贫困学生的关爱中是否还缺失了哪一块?答案是:缺失了心灵扶助。文章认为,初进校时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感到自卑、心态不

14、平衡,人际交往不顺畅,他们需要“ 润物无声”的心灵呵护。高校需要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鼓励贫困学生参加社团组织,锻炼能力,获得自信。当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时,感恩意识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无论接受国家还是民间资助,学校都要为他们搭建一个感恩与回报的平台,除了对资助者表示感谢外,更重要的是在更大范围回报社会,使爱心得以“接力”。华东大学每年有 6 名学生接受一位老先生的捐助。学校除了开年会,让受助学生和老先生见面交流外,还组织学生写学习和生活经历、感言,定期给老先生送去。通过这样的引导,感恩之心在学生心中悄悄扎根。7大连医科大学学生慕晓娟来自朝阳市朝阻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校期间,慕

15、晓娟得到了老师、同学及社会人士的很多帮助,感恩的她把每个人的每一份帮助深深记在心底,把自己的爱心投向社会,这个山里孩子挺直了脊梁,开始了自立自强的生活旅程。一项项殊荣记录着慕晓娟的感动与追求:现任年级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班级学习委员,多次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学金,获得大连医科大学自强不息大学生、“三好学生 ”等荣誉称号。在学校举办的 “寻找青春的感动”活动中,她成为“校园十大感动人物 ”之一。慕晓娟经常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去当地养老院作义工,她对待老人院老人像亲人一样,定期看望,问寒问暖,送去真诚。在她常去的红岩老人院、白云老人院及同泰老人院,老人们都熟悉了她,亲切称她“小慕” ,她同爷爷奶奶们说笑

16、、娱乐和运动,让他们感受青春的力量;她听他们讲述他们记忆中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历史、长征、英雄,与他们共同分享人生,她与爷爷奶奶们共同研讨时事,评论现状,聆听他们的经验之谈,接受他们难得的关于人生的体会,关于人生价值取向及积极思想的教诲老人们也把她当作孩子,喜欢她,信任她。在关爱儿童村手工艺品拍卖会中,她的作品获优秀奖,她将拍卖的钱全部捐给儿童村的孩子们。同时,她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为医疗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82008 年 2 月 13 日文汇报载文:“感恩是增强学生动力的源头,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楼巍的话。记者在跟踪采访中获悉,该校已经连续进

17、行四年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了很大提升。据介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组织感恩教育,从最初的给父母写家信,到现在每年过春节时向父母、老师等自己敬重的长辈讨要一句“压岁言” ,虽然每年活动的形式都在创新,但感恩的内涵却一直没有变化。楼巍称,大学教育从原先的重视智力教育到能力教育,再到现在对学生进行动力教育,感恩是最容易使学生增强自己动力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在经历感恩教育后,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尤其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9在“襄樊停捐事件 ”引起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中,有些人认为:“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 感恩是一种

18、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要让感恩之情延续传递,受助者当然更需善待社会善意。心怀感恩,才能知道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别人患难相助的爱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杜会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在现实世界,感恩是必要的,因为感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对于贫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本身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德育教育既要立足高远、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落实到点滴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对于贫困大学生,我们应以更加细致、耐心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存在于他们中间的问题。作为资助方的

19、企业家们想收到这些受助大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理解,但不能简单地说贫困大学生“ 不感恩”。企业家应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进行这项公益事业。当前,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帮助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更多的有识之士都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捐资助学活动的主办机构,应该主动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帮助他们相互联系和相互沟通的平台。10一些理论工作者谈到感恩问题时说,感恩是保证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的深层底蕴。我们说,有感恩就有尊重。感恩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别人财产的尊重。而有尊重就会有敬畏,因为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敬畏的表现。而敬畏是产生秩序有效的基本条件,敬畏使秩

20、序有了内在约束,从而使秩序有了实在意义。所以,感恩精神深层次也体现了一种秩序精神。而秩序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件。我们说,感恩体现了一种公平境界。感恩实质是依据个人内心公平法则对别人付出所进行的一种回报,所以,感恩实质体现的也是一种公平人格。由于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有了个人的公平,才能有社会的公平。感恩又是爱的表现,资助是爱,感恩也是爱,资助与感恩,共同构成了一个爱的循环圈,并且二者互相促生,良性循环。而爱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秩序、公平、爱三者构成了社会健康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而感恩与这三个要素在本质上都是有关联的,所以,一个国家公民感恩的程度是反映社会是

21、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的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祟尚和追求和谐。和谐始于内心,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

22、态,遇到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恨的情绪。这些精神上的不健康因素一旦导致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12008 年 2 月 18 日,李丽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7 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说:“我从事家庭教育以来,认识了很多家庭,认识了很多孩子,我觉得有些孩子缺少了一种感恩缺少了一种意志力,缺乏一种抗击挫折的能力,怎么样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有些孩子甚至还很模糊。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

23、有用的人。” 一些社会人士说,现在有一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没有主动向资助人表示感激,反映出了他们心中的一些顾虑。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可能会觉得因此而抬不起头,进而不愿意公开直面资助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贫困大学生应该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己目前的贫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但归根究底要靠自己。今天有人资助自己,就应该用好这个条件,将这份资助转化成自己积极进取的动力。而不能总是感觉低人一等,或者是怨天尤人、埋怨社会的公正。如果不改变这种消极的心态,就会使自己懒得与别人沟通,难以树立积极的追求,即使奋斗也会觉得前途渺茫,甚至导致更加消极的后果。12中国科技大学

24、学工部尹红副部长说,引导受资助的贫困生成立爱心社团秉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已及人,薪火相传” 的宗旨,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是我们学校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助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精进爱心社” 就是由获得“精进助学金 ”资助的 25 名同学发起的,现在已有 50 名成员。社团成立以来;同学们积极参加暑期“ 三下乡 ”活动,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举行社团联谊交流活动,向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举办“感恩与责任” 征文活动等,这个学生群体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动着、成长着。像这样的爱心社团在我们学校就有 8 个,它们都以设立的助学金名称命名,统一在“ 自强社 ”的管理之下。大连理工大学自强社是在学校学生

25、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社团组织,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现今的自强社共有 18 个院系分社,4000 余名社员。近年来,自强社不断扩大社会公益活动的规模,提高活动质量,先后组织“爱心奉献,回报社会” 公益活动 410 余次,参与活动 17900 多人次,累计活动时间109500 多小时。132007 年 8 月 22 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相提并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他们已经接受了高中教育,正准备迈入大学校门,按我们现在的观点,这些同学可以被视为未来的国家栋梁。对他们除了有学业上

26、的要求,我认为还要有心理素质、品德、思想意志方面的要求。所以,我特别提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宣传那些在国家资助政策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奋斗成长的大学生。王旭明还说,无论是国家资助还是民间资助,都应在经济支持的同时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他同时建议,民间资助困难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可适当调整,改变单纯给予的方式,给予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变成某种契约的形式,在契约中加入受资助学生每年写几封信报告学习生活情况、报告成绩单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如果没有报告将停止资助等内容;或借鉴国家资助政策,资助的同时有一种激励机制,培养他们的报恩思想。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在人们感慨大学生要增强孝心、同情心;

27、感恩心的过程中,家庭中的感恩教育到位,也非常重要。他说,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心的原因,除了那种功利化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书本中,并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之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的变异与迷失。14复旦大学设立了“ 爱心基金 ”,不仅吸纳社会资助,也是教育学生的载体。每年学生毕业时,受该基金资助的贫困学生都要向学校师生作出奉献爱心的承诺并签名:“在我留学期间,我将把每年奖学金的 5%捐献给复旦,以资助家贫的学弟学妹们”、“工作以后,每年我会将工资的 5%捐给复旦”许多学生遵守承诺,不断为“爱心基金 ”添砖加瓦。广西大学学工处处长唐兴说,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不是一日之寒。这些负面思

28、想正需要学校来正确引导。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不仅是在学术上;在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同样需要投入。同样本着这种“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 的宗旨,广西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爱心与感恩之情:召开“感恩大会” ,邀请先进人物演说亲身经历;组织到孤儿院参观,帮助院里的孤儿;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友好关系,撮合一对一帮扶,提供贫困生社会实践机会等。在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中,学生获益良多。1 给定资料 13 反映:湖北襄樊 5 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 ”表示,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

29、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二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回报,不必要求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你说明:1争论双方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什么?2争论的焦点何在?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 200 字。2 给定资料 4 提到“ 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 ,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 这个问题的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3 给定资料 58 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

30、醒 ”,到大学生是否 “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请你就此做一个评点。要求:评析集中,详略得当,字数不多于 350 字。4 给定资料 9 显示:“ 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 。请根据给定资料 914,联系实际,谈谈“感恩之情如何更绵长” 的话题。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 400字以内。5 请根据你对以上给定资料的理解和体会,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1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2守候.期待.感恩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

31、体,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字数掌握在 900 字左右。重庆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围绕受助者感恩回报问题发生的争论,双方一个基本共识是: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起码的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争论焦点在于:受助者是否要以一定的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一方观点认为,受助者应以定期联系、汇报情况等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感恩心理;一方观点则认为受助者无须用那些方式表达感恩心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最好的感恩。2 【正确答案】 附加条件的资助并非“道德绑架” ,而是现实条件下基于人性弱点的必要之举

32、。以“ 附加感恩条件的有无 ”为标准,来划分资助善举的真伪,不仅是一种道德“洁癣 ”,也是对施助者本意的误解。资助的目的是使受助者懂得回报社会,而非感激施助者,无论受助者感恩与否,如孔子所言:施助者求仁得仁,何所怨乎?然而,现实中受助者不知感恩、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深刻暴露了某些受助者感恩心理、诚信品格的缺失。这种情况有违施助者的初衷,对他们继续实施资助的积极性是一个极大挫伤。订立契约要求受助者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既是对受助者应承担道义责任的约束,又是对资助者善意的保障,使得资助行为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并可持续,因此,资助附加感恩条件实属必要措施。3 【正确答案】 感恩意识的匮乏已成为一个重要

33、的社会问题。以高校学生群体而言,承受着父母、社会、国家的养育之恩,感恩意识的匮乏也较为突出,许多受到扶助的学生毕业后甩手就走,令师长深感痛心;由于高考和就业的沉重压力,情商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毫无位置,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使他们成为自利的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对入校学生作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的善意提醒。表明学校在情商教育上的意识觉醒和责任回归。它启示了当前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扶助,应变单纯经济扶助为经济与心灵扶助并重,对受助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为此,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情商教育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使贫困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获得自信,提高感恩意识与能力;学校要为受助学生搭建感恩与

34、回报的平台,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回报社会,使爱心得以“接力” 。4 【正确答案】 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让感恩之情更绵长,这是爱心和善行的延续传递话题,也是社会和谐发展所要解决的课题。感恩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将使扶危助困的善行义举得以延续;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社会和谐的一块基石。为了感恩之情能够延续传递,必须加强对贫困学生乃至其他社会受助群体的感恩教育。以高校德育教育而论,既要立足高远、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落实到点滴之中,解决实际问题:要走到贫困学生中间认真调查,了解他们没有感恩表示的原因,针对他们与资助者不能联系或不肯联系、回报社会无门

35、等实际问题,耐心细致地做通受助学生的思想工作,搭建施助者和受助者联系、沟通的平台,为受助者表达感恩之情、施助者了解真实情况,消除双方误会、增进良性互动创造条件;要深入倡导扶危济困的美德和价值,引导施助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公益事业,积极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5 【正确答案】 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感恩意识的匮乏是影响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如接受就学资助的学生毫无感恩的表示,令师长痛心,也令施助者寒心,一些施助者取消这些学生的受助资格,有的还对簿公堂。受助者感恩意识的匮乏,让施助者对人间是否还有真情和诚信失去了信心。“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 没有感

36、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受助者用冷漠回报恩人,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伤害的不仅是施助者的爱心,还有一个社会的崇高价值、人们患难相扶、彼此信任的和谐氛围。受助者应有的感恩回馈,温暖的不仅是施助者,还有周围的一切知情者,它所起到的良好示范和道德润滑作用,对于促进爱心和感恩在全社会范围互动,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提倡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范畴内的感恩。只有使全体社会成员学会感恩,常怀一份感恩之心,才能促进感恩与扶助的良性循环,使秩序、公平、爱作为三个基本要素,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37、,实现与维护杜会和谐。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感恩意识,才可能有回报社会的动力;政府及相关扶助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才可能将受助者的感恩意识化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要保证善行义举的可延续性,使爱心能够薪火相传,必须从文化建设、道德教育和扶助形式三个层面入手,采取措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加强以诚信意识为重点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知礼明义、知恩图报的美德;现行的教育体制要克服功利化倾向,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增强感恩能力,回报社会;要转变和改进对受助者的扶助形式,变单纯经济扶助为经济与心灵扶助并重,以订立道德契约等形式,规定受助者的社会回馈义务,扶助活动的组织者要在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主动搭建联系、沟通的平台,增进双方了解与互动,引导施助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公益事业,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让我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在自己的心田给感恩划出一块地方,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用明礼诚信、知恩图报的阳光替代所有的冷漠,为社会和谐献出自己的一份热量!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