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0 及答案与解析1 举例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首都师范大学 2017 年)2 简述陆机文赋的理论贡献。(山东大学 2007 年)3 唐代古文运动的内容和文学史影响。(中国人民大学 2016 年)4 论蒋捷词的艺术特色。(中国人民大学 2009 年)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5 九流十家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和( )、( )。(浙江大学 2008年)6 移让太常博士书的作者是( )。(四川大学 2013 年)7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出自张衡的( )。(暨南大学 2009 年)8 “元嘉体”的三位代表诗人是颜延之、
2、 ( )、谢灵运。 (北京大学 2012 年)9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第一次将( )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中山大学 2011 年)10 宋代“说话四家 ”包括( )、( )、( )、( )。(暨南大学 2009 年)11 元杂剧是用( ) 演唱的,元杂剧包括( ) 、( ) ,流行于北方,由女子演唱的叫( )。(浙江大学 2013 年)12 红楼梦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题名( )。(兰州大学 2008年)13 简述汉代文学与经学的互动。(厦门大学 2013 年)14 简述唐五代词的发展演进历程。(南开大学 2015 年)15 说明散曲的兴起过程和特点。(四川大学 201
3、5 年)16 为什么说金瓶梅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小说?(武汉大学 2003 年)17 论述梅村体的特点,以及对前人的继承。(浙江大学 2016 年)18 行人辞令(南开大学 2011 年)19 两都赋(北京大学 2017 年)20 诗品(陕西师范大学 2016 年)21 近体诗(首都师范大学 2016 年)22 唐传奇(福建师范大学 2009 年)23 山谷体(中山大学 2013 年)24 末本(南京大学 2006 年)25 铁崖体(山东大学 2011 年)26 台阁体(陕西师范大学 2015 年)27 临川四梦(南开大学 2017 年)28 程乙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29 诗界革命
4、(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0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1)长于论辩是 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首先,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 孟
5、子长于譬喻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如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 ”,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2)气势浩然是 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气势磅礴,若决江河
6、,沛然莫之能御。(3)孟子 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我国通行了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的时代已经成熟了。【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2 【正确答案】 文赋是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人手,论述题作文的利弊,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 ”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
7、称物,文不逮意” 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意物文” 与“知能”的各自关系,是写作应处理的两大难题。接着叙述创作前的准备以及写进入写作过程后,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投入构思,充分运用想象和联想,而获得形象准确的语言,极为艰难,要发掘昔日积累,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然后论创作立意,并从思想、语词两方面,说明写作的乐趣,又论述文体多样性的成因,分析十种文种特征,论作文时注意处理的四个问题,说明创作的艰难,最后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作用。【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文学3 【正确答案】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
8、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并有李翱、皇甫浞、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骈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 ,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 ) 。“文以明道 ”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
9、,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答李翊书),反因袭,贵独创;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 。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4 【正确答案】 在宋末词人中,蒋捷的词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末词坛上独具一格。(1)蒋捷词词风另辟蹊径,不主一家,而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如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2)蒋捷词敢于直接表现亡国遗民
10、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和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二词,就充满着一股不屈的奇气。蒋捷词还多角度地表现出亡国后遗民们漂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如贺新郎兵后寓吴。(3)蒋词的情感基调不像王沂孙、张炎词那样一味的低沉阴暗,有的词作格调清新,乐观轻快,如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和昭君怨卖花人写折花和卖花,极富生活情趣。蒋捷在宋末词坛上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卓然成家,对清初阳羡派词人颇有影响。【知识模块】 宋代文学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5 【正确答案】 纵横、小说【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6 【正确答案】 刘歆【知识模块】 秦汉
11、文学7 【正确答案】 同声歌【知识模块】 秦汉文学8 【正确答案】 鲍照【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文学9 【正确答案】 汉魏风骨【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10 【正确答案】 “ 小说”“说经”“讲史”“ 合生”【知识模块】 宋代文学11 【正确答案】 一人,旦本、末本,旦本【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2 【正确答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知识模块】 清代文学13 【正确答案】 两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博士相继设立,经学大师层出不穷,宗经成为有汉一代的社会风气。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
12、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汉代经学教育为的是培养经师和各级官吏,并不期待就学人员成为作家,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却具备了从事文学创作的能力。自公孙弘倡导经学教育之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林传) 。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得以实现的。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诗歌还是散文,也不管是出自文人之手还是乐府民歌,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从而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之潮。汉代文学对现实的一切都怀着极大兴趣去描绘、去表现,而且漫无节制地铺陈扩展。进行罗列时不忌堆砌,不避重复,描写叙述过程中靡丽夸饰、多闳衍之辞,许多作
13、品因此显得笨拙、呆板。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的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一经说至百余万言,解释经书上的五个字要用二三万字。更有甚者,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至十万言。汉代文学和经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都是不厌其烦,多多益善,铺天盖地。这使得某些文学作品篇幅过长,如同辞典字书,令人不能卒读;经学也因其过于细碎繁琐、牵强附会而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汉代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神仙世界的画面,人和神灵可以自由往来,许多作品都流露出长生不死的幻想。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于是五经为外学,七纬为内学,遂成一代风气。
14、”五经之义皆以谶决,用图谶来附会人事。汉代经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神化,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虚妄之学。汉代经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都以想象沟通天和人,架起现实生活和彼岸神灵世界的桥梁。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文心雕龙正纬),这话有一定道理。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许多文人不但摹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的文人也相互模仿。这种摹拟有题材方面的,也有文体方面的,甚至具体的谋篇布局也多有雷同之处。流行于汉代的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设辞等,都留下了前后蹈袭的痕迹。汉代文人在摹拟他人作品过程
15、中也有创新,但在整体格局上的因循守旧是显而易见的。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都是强调传授先师之言。不依先师之言而断以己意,就会被视为轻侮道术,受到学界的谴责。汉代经学的传授方式造成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惰性,使人受到很大束缚。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经学上不守章句、不拘师法家法的博通之士,在文学创作上才真正有所建树。从总体上看,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作为大汉天声的辞赋,从东汉中期起,大赋呈现衰微趋势,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正统的史传文学作品也出现由繁到简的趋势。把汉书和史记相比,班固删去了司马迁的许多精彩细致的叙述
16、和描写,篇幅大为减少。从文学样式上看,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为的是便于传授。有的是一删再删,解经文字大幅度精减,是对以往繁琐之风的有力矫正。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也有很深的影响,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箔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它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17、 ,有很浓的“工具论 ”色彩。汉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 毛诗序 的上述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对汉赋的评价,都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各家的褒贬毁誉不同,但都是从经学的基点上立论,以经论屈骚,以经论汉赋,在这点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即使像王充那样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在评论各种文学现象的时候也经常以儒家经典为依据。汉代文学思潮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侧面,这就是司马迁继承屈原的“发愤以抒情” 而提出的 “发愤著书”说,他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郁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但是,在经学风气弥漫的汉代,司马迁的这种文学理论难以得到发展,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经学思想
18、的超越和冲击。【知识模块】 秦汉文学14 【正确答案】 (1)词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从孕育、萌生到词体初步建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词起源于民间,敦煌词是一种证明。敦煌曲子词的题材十分广泛。(2)词体在民间兴起并广泛流传后,盛唐和中唐一些诗人,开始了对这一新形式的尝试。在唐代文人词中,张志和、刘长卿、韦应物是较早的作家。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 、戴叔伦调笑令(边草)。元和以后,作词的文人更多。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3)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微弱,但适应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
19、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形成几个较为安定的割据政权,割据者既无统一全国的实力与雄心,又无励精图治的长远打算,苟且偷安,借声色和艳词消遣,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两个词的中心。(4)西蜀立国较早,收容了不少北方的避乱文人。前蜀王衍、后蜀孟昶,皆溺于声色。君臣纵情游乐,词曲艳发,故词坛兴盛也早于南唐。西蜀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了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尽管花间词的具体作家之间有差异,但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代表词人为温庭筠和韦庄。(5)南唐词的兴起比西蜀稍晚,主要词人是冯延巳,中主李璟,后
20、主李煜。南唐君臣沉溺声色与西蜀相类,但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也相应雅一些。所以从花间词到南唐词,风气有明显的转变。南唐词在境界和气象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开拓,而风格上却情致缠绵。境界较为开阔而又有深厚缠绵的情致,正是南唐词的优长。【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15 【正确答案】 (1)散曲,元代称为“ 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墩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至 20 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文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
21、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这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词本来是合乐的歌辞,由于文人参与创作,日益典雅精致,逐渐向脱离音乐的单纯书面文学的方向发展。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人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2)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
22、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大令”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要尾声。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于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3)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
23、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散曲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
24、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再次,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散曲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 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16 【正确答案】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虽有诸
25、多粗疏之处,但它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金瓶梅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寄意于时俗” 。所谓“时俗”,就是当代的世俗社会。金瓶梅所描写的现实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人物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小说将视角转向普通的社会、琐碎的家事、平凡的人物,就在心理上与广大读者拉近了距离,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亲睹亲闻之感。这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与题材的转变有关,作品的立意也有变化。以前的长篇小说,虽也写到一些反面的角色作为陪衬,但总的立意在歌颂,热情歌颂了一些明君贤臣和英雄豪杰,直接宣扬了某种理想和精神。金瓶梅则着意在暴露。它用冷静、客观的笔触,
26、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与之相适应的是,广泛而成熟地运用了“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的讽刺手法,在作者不加断语的情况下,是非立见。金瓶梅的这种立意和笔法,在后世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中有所继承和发展。金瓶梅比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从“说话”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迈进了新的一步。这首先表现在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写人物转移。小说中的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节奏放慢,在相对稳定的时空环境和叙事角度中精雕细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细节。写李瓶儿病危、死亡到出葬,竞用了两回半近三万字的篇幅,仅临终一段就写了一万余字,把西门庆、李瓶儿及众妻妾等的感情世界刻画得细致人微
27、。小说中写了不少平淡无奇的琐事,与情节的开展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为了写心,为了刻画性格。金瓶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另一大进步是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往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一般是单色调、特征化的,而在金瓶梅中,更多的形象就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样有恶有善,色彩斑驳。金瓶梅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的过渡,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以往的长篇小说,往往是用一条线将一个个故事贯穿而成,每一个故事又大都是以时间为序纵向直线推进,且有相对的独立性。金瓶梅则从复杂的生活出发,全书并不是以单线发展,每一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将时间顺序打破,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这样,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网状
28、的结构。从全书来看。总的是写西门庆一家的兴衰,其中以西门庆为中心,形成一条主线,与此相并行的如金莲、瓶儿、春梅等故事又都可以单独连成一线,它们在一个家庭内矛盾纠葛、联成一体。这个家庭义与市井、商场、官府等横向相连,于是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浑然一体的生活之网。金瓶梅的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 ,在口语化、俚俗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中国古代的小说,从文言到白话是一大转折。金瓶梅的语言,大量吸取了市民中流行的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等等,熔铸成了一篇市井的文字,是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家常口头语上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它虽然并未淘尽套话,时有生僻、粗鄙之病,但总的风貌是俚俗而不失文采,铺张
29、而又能摹神。它不但是刻画人物“面目各异 ”的形象的有力工具,而且也给整部作品带来了浓郁的俗世情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模块】 明代文学17 【正确答案】 吴伟业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他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白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它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具体艺术特色如下:(1)以历史事件为叙事框架。如雁门尚书行松山哀圆圆曲等,以潼关大战、松山败绩、清兵人关等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几件大事为经,以孙传庭、洪成畴、吴三桂个人遭际为纬,构成明朝灭亡的三部曲。诗人有意识地运用诗
30、歌形式表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反映广阔的时代面貌、社会心理,具有充分的征实性的现实主义特点。(2)通过人物命运反映社会变迁。在历史事件的记叙中,吴伟业创造性地运用“以人系事”的传统,从人物的荣辱悲欢里引出兴亡感触,表现历史洪流无法逆转的时代趋势。如圆圆曲中的名妓陈圆圆,楚两生行中的说书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等。他们是地位低下、无法主宰个人命运的一个群体,可是,由于他们与上层人物的种种联系,如陈圆圆与吴三桂,柳敬亭、苏昆生与左良玉等等,因此,他们的命运也就同明清政局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说到史记材料取舍时有一句话:“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吴伟业选择写什么人物时实际上遵循了太史公的这一条标准
31、,其笔下的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正是这些人物的活动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部分,串联起一段鲜活生动的兴亡史。(3)博采众长自具一格。梅村体吸收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诗的敷衍情节,重在叙事,又摆脱元轻白俗之不足,辅以初唐四杰的精工博丽,晚唐李商隐的婉转流丽,在艺术上创新出奇,形成叙事诗中自具一格的体制,在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袁枚评论说:“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奇丽,千古高唱矣。”吴伟业把近体歌行 “骈、谐、丽、绵 ”的特征发挥到了极致。“骈” ,指用对偶。吴伟业的歌行对偶用得多而且工巧,有时一连几句十几句都用
32、对偶,给人整饬、匀称的美感。“谐 ”指声律。吴伟业的歌行大量使用律句,又运用规律的转韵法,造成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 丽”指讲文采。吴伟业的歌行用语丰富,色彩亮丽,每一首诗都修饰得花团锦簇,华艳动人。“绵” ,指重风神。吴伟业的歌行讲究寓意深厚,韵味隽永,总体风貌缠绵含蓄,摇曳多姿。而且,吴伟业写诗时典故随手拈来,更使其歌行古奥典雅,余味无穷。【知识模块】 清代文学18 【正确答案】 行人,又称“行李”“行理”,即现在的外交使节。它本是由大夫担任的一种专门职业。春秋时期,随着王纲解纽,诸侯国实力增强,需具备行人之官,以交往各国。在早期,行人只起到沟通各诸侯国或上传下达的作用,但到了春秋时代,由
33、于诸侯争霸,弱小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的使命已不限于信使的范围,而是承担起拯救国家危亡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主要工具便是外交辞令,我们称之为“行人辞令 ”。这些 “行人辞令”委婉谦恭,含蓄多姿,不卑不亢,刚柔相济,颇富礼节,又富技巧,而且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19 【正确答案】 史记共 130 篇,52 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体例,“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记,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
34、所封的王侯;“列传” 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然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 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 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知识模块】 秦汉文学20 【正确答案】 诗品,南朝梁钟嵘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 122 人,计上品 11 人,中品 39 人,下品 72 人。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世汉族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
35、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文学21 【正确答案】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近体诗篇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22 【正确答案】 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
36、功用,由此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唐传奇的题材扩大,篇幅大大加长,铺展为几千字的规模,能比较完整丰富地反映生活,写出生活的流动发展,从中展示出人物的命运,而且情节完整、生动、曲折,艺术描写趋于深入、细腻。并注意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更加丰富复杂的社会内容。在唐代的文言小说中,轶事与志怪两类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真正传奇体制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很多,但却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种质的新变。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文学23 【正确答案】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
37、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在沧浪诗话 中将黄庭坚的诗列为 “山谷体”。其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主要艺术特点是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 ,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 和“夺胎换骨”落实于诗歌创作中的具体表现。【知识模块】 宋代文学24 【正确答案】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脚色可分末、旦、净三类;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而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
38、“末本” ,正旦主唱的称 “旦本”。【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25 【正确答案】 铁崖体是元代后期的诗人杨维桢的诗体。杨维桢号铁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最能体现 “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这些诗多半是咏史、拟古之作,题材内容并不很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杨维桢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知识模块】 元代文学26 【正确答案】 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发展步人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要地
39、位的是“台阁体 ”。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之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创作也可以包容在内。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 颂圣德,歌太平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知识模块】 明代文学27 【正确答案】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 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是作者对个人旧作 紫箫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小玉、李十郎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
40、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的晚年作品,分别取材于庸人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写人生无常、宦海风波。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知识模块】 明代文学28 【正确答案】 “ 程乙本 ”是红楼梦版本之一。由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次以活字排印,名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通常称为“程甲本” ,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通常称为“程乙本” ,以后的各种一百二十回本大抵以以上二本为底本。【知识模块】 清代文学29 【正确答案】 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 诗界革命 ”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在“诗界革命” 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 ,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 ,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 的诗风,提出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知识模块】 近代文学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