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1 骚体赋2 徐庾体3 文以载道4 楔子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5 解嘲的作者是_。6 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_。7 宋初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并以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传统为己任的人是_。8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_、_二人。9 元末诗坛出现了一批成就较高的少数民族诗人,其中成就最高的则是回族诗人_。10 李文蔚存世的_和佚作燕青射雁,是元杂剧中仅有的两部写燕青故事的戏。11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2 宋初复古思潮的概况。13 梧桐雨的特色。14 简述汉赋发展概况。15 概述杜牧七绝的思想内容与艺术
2、成就。16 试述南朝的“ 文笔之辨 ”。中国文学史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鹏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 兮” 的语气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因此被称为骚体赋。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2 【正确答案】 所谓“ 徐庾体 ”,是指徐摛、徐陵好、庾肩吾、庾信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 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3 【正确
3、答案】 “ 文以载道 ”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在强调“ 道 ”的同时,并未放松对“文”的追求。4 【正确答案】 “ 楔子” 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元杂剧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没有,也可以用两三个,楔子通常只有一、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5 【正确答案】 扬雄6 【正确答案】 鲍照7 【正确答案】 柳开8 【正确答案】 古淡 东溪9 【正确答案】 萨都刺10 【正确答案】 燕青博鱼11 【正确答案】 (1
4、)汉乐府民歌道出了被压迫者的苦难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贪暴,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风格。(2)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乐府民歌或写生活中小小的片刻;或写有头有尾的故事。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篇幅最多,是精华之所在,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3)形式自由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其中后两者在形式上显然比四言为主的诗经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4)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12 【正确答案】 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首次鲜明提出把道统和文统合而为一的观点,对后来的古文家和理学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
5、的。柳开还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具,并因此而反对文体华艳。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 又仅仅是指“圣贤之道 ”,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加上柳开为人粗豪狂诞,文章又写得艰涩难读,所以没有对文坛产生实际的影响。13 【正确答案】 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梧桐雨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两人的爱情,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到“ 安史之乱” 这个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由盛至衰的人世沧桑的悲剧,通过李、杨故事敷衍出来,尤为动人心魄。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
6、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屡哀思和无端愤慨,写得百转千回。14 【正确答案】 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内
7、容和艺术上的特点。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张衡、扬雄、班固。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蔚起。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15 【正确答案】 杜牧的七绝诗,就其内容可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他的咏史诗,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 见解颇为独特。杜牧少有大志,注说兵书,向往贞观遗风,此诗便意在表达恢复唐朝国势的政治抱负。由此可见,他的咏史诗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在杜牧的七绝中,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还是写景抒情诗。杜牧的七绝写景,画意
8、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明丽的画面给人隽秀之感。李商隐、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他们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一是在色彩的铺染上,二是在句法的雕琢上。但杜牧的七绝更加峻切疏宕,蕴涵着深刻的思考,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而又明洁畅达的意境。在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泊秦淮中,虽明为写景,却以景寄情,抒发兴亡之感和世事哀音,真切动人。16 【正确答案】 对于文笔的辨别,发生于宋齐时期。颜延之认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引录)他充分肯定“笔 ”的文学性,并将经典与文笔分别对待,反映了文学的自觉意识。至于文与笔如何区分,正如刘勰所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文心雕龙.总术 有韵与否是当时通行的一个标准。不过,随着宋齐以来美文的衍化,原来无韵的文体也或多或少地显出韵律上的经营,笔与文既有区别又有沟通。梁时萧绎重新提出对“文” 的界定:“至如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篇)这对原来文笔之辨的纯形式标准有所超越,而且由于追究的是“文” 的实质,因而是兼容文笔而言,如任昉、陆倕之笔就被视为上乘之“ 文” 。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