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12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良渚文化2 光武度田3 八王之乱4 北府兵5 宇文泰6 史通7 陈桥兵变8 耶律楚材9 南明10 宋学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1 简述吕不韦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贡献。12 简述侨置郡县的原因。13 简论唐代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14 简评张居正改革。三、论述题15 试论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演变。16 试分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政局的特点及其变化。17 论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18 试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历史学专业
2、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12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 1936 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距今约 5300 年至4200 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花生、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2 【正确答案】 东汉光武帝时期因度田而引发的地方豪强与中央对抗的事变。土地问题是西汉中后期留下来的重要社会问题。东汊光武帝于建
3、武十五年下令核查土地,引发了地方豪强叛变。光武帝采取分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平息了叛乱。度田事件显示出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3 【正确答案】 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291 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开始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 16 年之久。306 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乘虚而入。4 【正确答案】 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称为北府兵。该军为
4、当时的精锐部队,士兵皆骁猛勇敢,屡战屡捷。太元八年(383 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5 【正确答案】 西魏大臣。代郡武川鲜卑人。参加过鲜于惰礼起义,后投贺拔岳,镇压关陇人民起义。贺拔岳死后被拥立为主帅,迎魏孝武帝,定都长安,建立西魏。后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帝,以丞相、尚书令、大冢宰专朝政。重用汉族士人整顿吏治,兴办屯田,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又攻取了益州、江陵等地,扶植后梁,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了基础。6 【正确答案】 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 710 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
5、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7 【正确答案】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的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大军刚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在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陈桥兵变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8 【正确答案】 13 世纪蒙古国大臣。成吉思汗取金中都时召用,随成吉思汗西征。窝阔台时深受信任,定君臣礼,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1
6、231 年任中书令。随窝阔台灭金,废屠城旧制。设编修所、编籍所,编印儒家经典,召名儒讲经。耶律楚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蒙古国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及以后蒙古统一全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著作有湛然居士集等。9 【正确答案】 明亡后其残余力量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政权的统称。崇祯十七年(1644 年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明朝灭亡。同年 5 月,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称监国,1645 年改元弘光,5 月清军攻占南京。同时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朱聿锲在广州建立绍武政权,桂王在广东肇庆建立永历政权;其中永历政权存在时间较长,至永
7、历十五年(1661 年)灭亡。10 【正确答案】 宋代以阐释发挥儒家经义名理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流派。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清代学者推崇汉代的考据之学,对宋代理学家空疏的弊病肆意攻击,称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1 【正确答案】 (1)吕不韦(约公元前 290 一前 235 年),卫国濮阳人。原为阳翟大贾,在赵都邯郸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子楚,他以为
8、奇货可居,因而参与政治投机。他人秦活动,得秦王宠幸的华阳夫人支持,立子楚为太子。子楚即位为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食邑 10 万户。庄襄王死后,赢政(即秦始皇)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 仲父“,执掌政权。秦始皇亲政后,他因缪毒政变牵连,被秦始皇免去职务。后来因恐秦始皇深究,饮鸩而死。(2)吕不韦对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国家的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倡“义兵” 改变了尚首功、计首授爵的大屠杀政策;重视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科学化,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招贤纳士为秦收罗人才;以杂家思想代替残暴寡恩的法家思想等。12 【正确答案】 (1)永嘉南渡及以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原地区
9、的人口南逃的极多,仅登录于官府户籍的,就约有 70 万人。还有相当数量被控制在大地主手中,作为私家奴役的人口,未登于户籍。也有不少漂流不定的人口,叫作“浮浪人” ,亦没有户籍。这些南渡的人口叫作侨人、侨户。侨人的绝大多数是按照宗族、乡里相聚而居的,侨姓士族、地主往往是侨人的自然首领或主人,他们以拥有侨人作为自己的势力。(2)东晋统治者为了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作侨州、侨郡、侨县,简称“ 侨置” 或“侨立”。初置侨州、郡、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1
10、3 【正确答案】 (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唐玄宗即位之初,即裁汰冗员,整顿吏治。玄宗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开元末年,还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保证行政效率。(2)抑制食封贵族。开元三年(715 年) ,玄宗规定,封家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由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封家亦不得再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后来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的势力起了一些抑制作用。(3)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过度,佛教势力得到恶性发展。开元二年(714
11、年) ,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同年八月,玄宗还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经,并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全国共有军屯 992 屯,垦田面积达 500 万亩左右。(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情况,开元九年(721 年),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这一措施既增加了政府收人,也对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况、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4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考成法。万历元年(1573 年) 十一月,
12、张居正推出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的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缓急,立定期限办理,设置文簿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考成之法贵在“考” ,考核的程序是以部院考察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所以内阁就总揽了行政和监察责任,内阁首辅掌控了官员的命运。考核的目的是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以便其改革措施的推行。(2)整饬边防。在整饬边防方面,张居正支持王崇古的建议,改善同蒙古的关系,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命名其城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并在大同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又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用李成梁镇守辽东。(3)整治水利。万历六年(1578 年) ,张居正起用
13、先前总理河道都御使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潘季驯在治河中贯彻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的原则,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治水效果。(4)清丈土地。清丈田地是整顿赋役的一项措施。万历八年(1580 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等,一律丈量。最后的清查结果是,全国总计田亩七百万顷。(5)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整顿赋役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是解决“役“的征收问题。做法是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二)历史意义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
14、(1)考成法的推行,使内阁得以控制整个权力机关,裁汰冗官、清理驿递、核实田亩、整顿赋税等重大措施得以顺利推行。(2)整治水利的措施,使河水不再人淮,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多年弃地得以变为良田。(3)清丈土地的结果虽有浮夸之处,但其中也确有增加的部分,即清查出了一部分豪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改变赋税不均的状况。(4)一条鞭法的推行,减少了赋税的征收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三、论述题15 【正确答案】 (1)秦之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 36 郡,秦末增至 40 余郡
15、(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2)西汉之郡国并行制。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当时的郡只有十五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于中央。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严重的诸
16、侯王国问题,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解决。(3)东汉之州郡县制。刺史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设置,以监察地方。时刺史无固定治所,刘秀改革使刺史有固定治所,实际上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16 【正确答案】 (1)淝水之战前的南北政局。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在江南重建政权,史称东晋(317420 年)。士族琅琊王氏在东晋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 ”之说。东晋建立前期,曾多次出兵北伐,以祖逖和桓温的北伐最为著名。在北方,从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
17、(304439 年)的 130 多年的时间里,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叫作十六国时期。前秦是氐族苻氏所建。至苻坚继位后,在汉族士人王猛的辅助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整顿,出现了大乱以来最为繁荣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前秦出兵消灭前燕、前凉、代,统一了北方。(2)淝水之战后的南北政局。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于 385 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国。直到 439 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而
18、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 420 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开始。17 【正确答案】 (一) 演变过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2)唐代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举是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现任官也可应试,登科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3)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 年)起,
19、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 年) ,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4)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 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与前代相比,明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是: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5)清代科举基本沿袭明制,至清末,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至 1905 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二)历史作用(1)科举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推翻了两晋南北朝时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科举制度最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
20、,扩大了统治政权基础。(2)科举制使儒学保持了作为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地位,从而又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维护作用。(3)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4)科举制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举制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18 【正确答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古代史上跨越几个朝代、持续数百年的重要历史现象。其基本过程是秦汉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连年,南方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两宋时期,南
21、方最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秦汉时期,北方为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南方则十分落后。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尤其是长江下游“三吴” 地区的经济开发。但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仅是局部开发成功,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尽管经受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但经济基础较好,很快从几次衰退中恢复,维持着总体上高于南方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2)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位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使南方不仅增加了劳动人手,还获得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所以唐朝后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了北方。(3)到了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全面实现。南宋能够在临安建都,说明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已经确立。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进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