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轮台罪己诏2 三长制3 输籍之法4 主户与客户5 文史通义6 耆英7 自立军8 直奉战争9 蔡元培10 五四指示二、论述题11 以秦汉、隋唐和明清为例,分析我们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12 试论从唐代起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演变。13 试分析晚清学校与选举制度的演变并论其影响。14 简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的演变。15 比较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
2、,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征和四年(公元前 89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 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2 【正确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 年),北魏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
3、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3 【正确答案】 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颍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此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人,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削弱。4 【正确答案】 宋代划分的两种
4、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5 【正确答案】 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 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 说;还提出整理 “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 、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 文征” 。6 【正确答案】 清皇
5、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黄旗人。1838 年授盛京将军。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广州、浙江惨败。1842 年任广州将军。4 月受命为钦差大臣,赴浙江与英军议和,被拒。8 月 29 日与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3 年后,相继与英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1848 年任文渊阁大学士,1850 年被革职。1858 年奉派去天津与英法侵略军交涉,因擅自回京被赐死。7 【正确答案】 1900 年初,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自立会,后又联络长江流域各省会党和防军,组成“ 自立军 ”,共分 7 军。总机关设于汉口英租界,唐才常任诸军督办。定于 8 月 9
6、 日在汉口、汉阳、安徽、江西、湖南同时起兵,欲推翻后党顽固派政权,拥护光绪帝当政。后因等待康有为汇款接济而延期,但统率前军的秦力山未得通知,如期在大通起兵,因兵力不足而失败。后来,湖广总督张之洞将自立军总机关破获,唐才常等人被捕杀害,自立军瓦解。8 【正确答案】 北洋政府直系与奉系之间的战争。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于 1922年 4 月,直奉两军在京汉线长辛店、津浦线马厂一带爆发战争,5 月奉军战败。6月,双方议和,以榆关为界,签订停战协定。此后,北京政权由直系控制。第二次发生于 1924 年,是年 9 月,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乘机拥兵入关,吴佩孚亦出兵迎战,遂在榆关一带爆发战争。10 月,直系
7、将领冯玉祥竖起反直旗帜,发动北京政变,直军在前线大败,吴佩孚率残部南下。此后,冯玉祥与奉系共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9 【正确答案】 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904 年在上海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1912 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保护爱国学生,被迫辞校长职。1927 年 10 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 年底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40 年病逝于香港。主要著
8、作合编为蔡元培选集。10 【正确答案】 1946 年 5 月 4 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发出的指示。全称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因 5 月 4 日公布而得名。主要内容是采取没收、购买、清算、献田等多种多样方式,使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即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还规定了不可侵犯中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应有所区别,保护工商业,对开明绅士等应当适当照顾等政策。五四指示实施后,各解放区迅速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二、论述题11 【正确答案】 自秦汉至明清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时长约 2000 余年,其基本特征
9、是以皇帝为首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主要特征有皇帝与家天下制、中央集权制、土地私有制和大一统的多民族融合等。具体而言,秦汉、隋唐和明清在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上各有自己的特点。(一)秦汉在中央上,秦代首创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后决于皇帝。丞相之下设九卿负责具体事务。在地方上,秦代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变革为郡国并行制,引发诸侯王国问题,至东汉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在选官制度上,秦代以军功为晋爵之资,两汉主要实行察举制。(二)隋唐在中央上,隋代确立三省六部制,唐代沿用。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三
10、省长官( 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在地方上,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在选官制度上,隋代创设科举制,唐代沿用。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三)明清在中央上,明初废中书省及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明代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内阁首辅或军机大臣的权力实际大大低于古代宰相的职权。在地方上,明清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实行省府县诸级制。在选官制度上,明清的科举制更加完善,但在内容上趋向僵化,以八股文取士。参考论文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下),文史知识2007 年第 3 期。12 【正确答案】 (1
11、)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按丁收取田租,按户收调,又在隋代基础上,广泛实行纳庸代役。唐朝中期,由于农户土地占有数量严重失衡,按户、丁收税引发户口逃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因此改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收税依据,以钱币为定税标准,实际交纳时,征收的钱币与实物分夏、秋两季交纳。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2)北宋的赋税主要有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
12、担。(3)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有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其所从事的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4)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作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作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人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
13、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5)康熙五十一年颁布“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人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 两税法” 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13 【正确答案】 (1)创办新式学堂。1901 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
14、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规定从蒙养学堂到大学堂共分 7 级,完成整个学制需 20 年。壬寅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 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该章程不仅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还制定了师范教育体系,以及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
15、来。科举考试停止后,学校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政府因此于 1905 年 12 月成立了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中央机构学部。学部建立后,颁布了学堂考试章程。这样,自“癸卯学制” 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至此日臻完善。(2)废除科举制度。为使近代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清政府逐步改革并最终废除了科举制度。1901 年后,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实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将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政治、历史、军事、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学堂与科举最终合流。1905 年 9 月,清廷下令从1906 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这样,延续 10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废
16、除。科举制的废除,扫除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4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转变的轨迹是从传统的朝贡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演进。与此相适应,清朝的中央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礼部和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外务部的更替。(一)朝贡体制下的外交鸦片战争之后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仍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理藩院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在该体制下,清朝的对外关系完全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围、接待贡使的机构。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清
17、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 ,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由地方总督兼任。对外交涉则由通商大臣或地方总督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二)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60 年以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开始迈人近代外交体制之下。这包括使节的派遣、驻外使馆的设立、政府级外交部门总理衙门的设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交礼仪以及常规的外事活动的逐步采用等。清朝中央外交机构的变化。(1)1861 年 1 月 20 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它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2)1900 年,八国联军攻人北京,迫于列强的压力,1901 年
18、7 月 24 日,清廷诏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一切外交事务。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5 【正确答案】 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成立。国民党在正面抵抗日军进攻,形成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统一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陆续开赴抗日前线。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华南抗日武装力量,也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敌后战场。(1)1937 年 7 月至 1938 年 10 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以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19、。(2)1938 年 11 月至 1940 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过渡的阶段,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因而国民党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在整体上抗战仍比较积极努力。(3)1941 年至 1943 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同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 “扫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位置。(4)1944 年至 1945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处于在时间上先后不一,在地域上此起彼伏,在规模上由局部反攻向全面反攻过渡,在作战形式上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于一体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战略反攻形态。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反攻作战缺乏主动性、全面性,只局限于西南一小隅。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担负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分别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全面冷静地看待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关系问题。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