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74.50KB ,
资源ID:847174      下载积分:200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注意: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www.mydoc123.com/d-847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riceawful19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库(发送邮件至master@mydoc123.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

1、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6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 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3 论述晚清政府历次对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4 论述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政策及主要变化。(2013 年统考真题)5 分析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陕西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6 简述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及影响。(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7 从洋务运动“ 先军工后民用 ”的特点,简述其对中国

2、近代化的影响。 (南开大学2014 年中国历史真题)8 评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苏州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9 简述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0 试析晚清学校与选举制度的演变并论其影响。(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11 简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1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2 试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3 试述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历史特点。(武汉大学2004 年中华民国史真题)14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2

3、007 年统考真题)15 简评陈独秀。(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16 比较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变化。(清华大学 20l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17 概述 19291930 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18 试述“改组派 ”的政治主张和活动。 (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9 论述 20 世纪 30 年代关于社会史的论战。(安徽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0 试析蒋介石的“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南京大学 2006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1

4、 试论 19271937 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2 试析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23 请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南开大学 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24 论述论联合政府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5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2011 年统考真题)26 概述甲午战争到 1945 年间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影响。(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27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 2003

5、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8 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有多种原因,请就其中之一进行具体阐述。(南开大学2016 年中国历史真题)29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实施原因。(湖南师范大学 2014年中国史综合真题)30 简评文革后期的中国外交。(北京大学 2000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6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

6、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 (二)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

7、解决。 (三)北伐时期。主要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是 1861年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不平等条约设立的。1927 年 2 月 19 日、20 日,英国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中英关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 (四)改订新约运动。 1928 年 6 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 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

8、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 (五)二战时期。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 (六)共和国时期。 1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中苏友

9、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 1952 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2 【正确答案】 (一) 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

10、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二)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

11、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3 【正确答案】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受到严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并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从此,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地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

12、争,通过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门户为之大开;通商口岸增加十一个,且深入长江和南北沿海;使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外贸主权、司法主权等进一步丧失;而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又极大地便利了各国对清政府就近施加影响和加强控制。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战争及其签订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它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 (四)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

13、胜利的战争,但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中外合好” 的局面,而且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对外软弱妥协的心理,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 (五)八国联军战争及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要负担巨额的赔款,百姓承受的苦难更深;也使中国的革命派和部分国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因而纷纷支持反清的革命运动。此外,辛丑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清政府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洋人控制中国的工具。【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4 【正确答案】 (一) 在社会层面。首先,太平天国实行政教合一、军政合一的体制,

14、地方管理则实行乡官制度。政策的变化在于,前期充任乡官者多为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农民,后来亦有地主、士绅担任乡官。其次,太平天国实行“独特的家庭政策” ,前期出于战争与宗教的需要,把居民编入男馆、女馆,不许夫妻同居,在实际上废除了家庭。但在推行中受到较大阻力,后来逐渐恢复家庭生活。 (二)在经济层面。一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平分土地,但无法推行,后实行“照旧交粮纳税” 政策。二是实行圣库制度,“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 ,废除私有财产和商业贸易,在天京设圣库。圣库制度推行后造成天京城内严重的物资匮乏,后逐步恢复正常的工商业经营。 (三)在文化层面,主要是太平天国对

15、待儒学的态度。早期禁止儒学,后删改儒书,附会上帝教教义,以为己用。【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5 【正确答案】 辛酉政变是指 1861 年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因该年为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此次政变中,慈禧打倒了咸丰皇帝委任的八位顾命大臣,独揽大权,开启了她掌控中国朝局的时代。此次政变对于清政府内外政策影响很大,其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内政方面: (1)重用汉族官员,改变防范汉人的既定政策,尤其是重用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等地方军事集团派的汉人官员。例如,慈禧委任曾国藩总揽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这在清代历史上是罕见的。这种与汉族官

16、员关系的调整,使湘系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膨胀,也打破了满清政治体制中督抚之间、督抚与按察使、布政使之间彼此制约的关系,导致了晚清督抚专政的局面。 (2)支持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清政府目睹了西方洋枪洋炮的威力,在一些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洋务运动由此开始,清政府也开始主动开眼看世界,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二)在外交方面: (1)设立专门的对外交涉机构总理衙门,制定了中外和睦的外交政策。根据北京条约的规定,外国公使即将进驻北京,清政府势必要经常与之打交道。在此之前,清政府始终不肯承认西方国家的对等地位,而将其来往的部门限定在理藩院或礼部。为了改变这种已与时局不适应的

17、制度,1861 年,恭亲王奕诉建议清政府设立负责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专门机构,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该机构设立后,负责处理一切涉外事务,其职权也由通商、外交扩展到军事、财政、文教乃至内政等各个方面,成为除军机处外的又一个重要中枢机关。 (2)确立“借师助剿“的政策。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一改以往对西方军事力量的排斥态度,公开宣布支持地方官员“借师助剿” 的行为,并对参与助剿的外国人予以酬谢。此后,在镇压太平天国问题上,中外势力由此达成一致。 总之,辛酉政变后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调整,对晚清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闭关锁国的政策遭到强烈冲击,清王朝的文化观念与统治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这预示着中国逐步走上

18、了近代化的道路。【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6 【正确答案】 (一) 代表人物与主张。(1)19 世纪 7090 年代,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其代表性著作分别为弢园文录外编筹洋刍议适可斋纪言纪行盛世危言。他们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一致,但具有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要求实行某些政治经济的改革,希望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 (2)早期维新派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爱国思想。他们谴责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对其中规定的片面的最惠国待遇、领

19、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条款,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这些规定给中国带来无穷祸害。 (3)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把中国逐步变成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造成中国贫弱的主要原因。从而主张中国不但应当讲求武备,加强国防,以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兵战” ,而且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 (4)早期维新派具有一定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主张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 的政治学说;王韬介绍了西方国家“ 君主”“民主”“君民共主” 三种政治制度,认为“ 君民共主”制度最善;薛福成介绍了英国资

20、产阶级议会中的两党制;郑观应在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则明确提出在中国实行议会制的主张。除上述改革主张外,早期维新思想家们还在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不少改革意见。 (二)影响。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后的政治心态和要求。然而他们毕竟刚刚从封建营垒中转化而来,还难以摆脱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由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们的宣传、呼吁,改革中国的要求逐渐形成为一股新的社会政治思潮,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7 【正确答案】 (一) 特点。洋务运动的重点前后有所不同,表现出“先军工后民用”的特点。前期(

21、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以“ 自强” 为主,重在创办使用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和训练新式军队,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后期(19 世纪 70 年代至90 年代)除继续进行“ 自强 ”活动外,又在“求富”的口号下,逐渐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工业。 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导致近代军事工业的率先创办。从 18 世纪末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依次打开了东方各国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东方的不少落后国家都以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不同程度地迈出近代化的步伐。 (二)影响。学术界一般认为,19 世纪

22、60 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洋务运动以“ 西学”“中体”,促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2)总理衙门的设置,虽是被动之举,却意味着清政府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冲破了理藩外交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体现了早期中国近代的外交意识。(3)军事工业的创办、陆军的新发展和海军的创建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4)洋务派的求强求富活动,最重要的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5)洋务运动瓦解了封建教育制度,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与旧教育制度平行并存的,但它提出了新的人才标准,开辟了新的育才途径,并为新型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这

23、实质也是向旧的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并极大地否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从而使中国的教育制度出现了新旧交替的过渡形态。【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8 【正确答案】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之中。 (一)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于 1891 年 8 月刊行。在这部书中,康有为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逸礼毛诗左传易经等均系西汉末年刘歆伪造,因此是“伪经” 。刘歆伪造古文经书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提供理论依据,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为“ 新学”。康有为把古文经传一概斥为伪造,并没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

24、他的大胆议论,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在顽固派的攻击下,清朝统治者曾先后两次下令严禁该书流传。 (二)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刊行于 1898 年。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 托古改制 ”的思想,认为“六经”全部都是孔子自己撰著的,是孔子“托古改制 ”的范本。他认为 “六经”中所称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人的议论创作出来的。孔子改制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 ”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为变法维新说扫除思想障碍。另一方面,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

25、,又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阶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且他进一步把“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世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依照这种进化史观,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 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维新寻求理论支持。【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9 【正确答案】 (一) 内容:清政府将地方自治作为筹备立宪的重要事项。1908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随即发布上谕,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清末的地方自治分为两级,城镇乡级自治为下级自治,限五年内初具规模;府厅州县级自治为上级自治,限七年内一律成立。

26、规定先行在城区进行自治实验,嗣后再推至乡镇。但因各地情形不一,也有变通办理者。 为了推动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清政府于 1909 年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责令于各省省城及各府厅州县设立自治研究所,以“讲习自治章程,造就自治职员” 。次年,清政府又颁布京师地方自治章程及其选举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使自治政策更趋完善。 (二)评价:晚清的地方自治运动是在民主宪政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既体现了近代的民主特点,又反映了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但是,在举办地方自治的过程中,由于存在舞弊、刮民、铺张等现象,民众对地方自治事务的误解、无知和冷淡,加之

27、财政的困难,使许多地方自治事项的举办或流于形式或大打折扣,从而限制了地方自治的成效。尽管如此,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商业发达的地区,地方自治事业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知识模块】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0 【正确答案】 (一) 创办新式学堂。1901 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称为“ 壬寅学制 ”,该学制规定从蒙养学堂到大学堂共分 7 级,完成整个学制需 20 年。壬寅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 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

28、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该章程不仅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还制定了师范教育体系,以及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科举考试停止后,学校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政府因之于 1905 年 12 月成立了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中央机构学部。学部建立后,颁布了学堂考试章程。至此,自“癸卯学制” 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日臻完善。 (二)废除科举制度。为使近代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清政府逐步改革并

29、最终废除了科举制度,1901 年后,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实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将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政治、历史、军事、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学堂与科举最终合流。1905 年 9 月,清廷下令从1906 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这样,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扫除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模块】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11 【正确答案】 辛丑条约订立后,清政府腐朽卖国的真面目,渐为时人所认识。民主革命思想因之日益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开辟了思想道路。其时正在迅速形成中的

30、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则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坚力量。上海和东京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与留学生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1903 年前后,在他们中间兴起了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热潮,二三年内,出版政治性刊物近 20 种,这些刊物从不同角度抨击清政府的丧权辱国、昏庸腐败,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共和思想,鼓吹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以挽救中国的危亡。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读物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一)章炳麟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 年,章炳麟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针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公理未

31、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观点,他指出:“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其时革命派从思想上、理论上正面批判立宪派的重要著作。 (二)邹容与 革命军。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积极歌颂革命,号召推翻集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他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 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革命军是其时表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则和理想最为完整和鲜明的著作。销售逾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售数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陈天华与

32、 警世钟猛回头。警世钟和猛回头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较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民主革命的道理。他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为保卫祖国的独立自主和民族的生存权利而斗争。他进而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因此,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他特别指出,保皇派鼓吹的“维新”“立宪”,全是一套胡言乱语。 警世钟和猛回头宣传的爱国思想炽烈激进,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争相传诵,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知识模块】 辛亥革命12 【正确答案】 (一) 三派联合、革命派居领导地位说。

33、郭沫若在 60 年代就认为: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革命派在政府中居领导地位。 (二)资产阶级革命政权说。赵矢元在 70 年代末提出这个观点。认为临时政府的宣言、法令、措施和临时约法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这些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进取、革命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妥协、软弱的另一面,这一切都是中国资产阶级一度尝试掌握政权的期间提出的,又反过来说明政权的性质。章开沅提出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三)革命派与立宪派联合、立宪派思想占优势说。胡绳认为南京临时政府这个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权,可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政权,在这

34、种联合中,占优势的思想却是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思想。 (四)史全生认为,以上观点是从南京临时政府领导成员的政治身份、主张和方针政策来考量的,而且是从辛亥革命以前的政治身份和主张来考量的。他认为仅从这些方面来考量还不够,还必须从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体制和行政职能来考量。史全生认为,南京临时政府既是各革命派革命联合阵线的联合政府,也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是实行对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现代文明政府。【知识模块】 辛亥革命13 【正确答案】 (一) 发展状况。民族工业的发展以纺织和面粉等轻工业为最迅速。民族纺织业在此期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几个资本集团,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到 1915 年已设 3 厂;荣

35、宗敬、荣德生创设的申新纱厂到 1921 年也已设 4 厂。到 1 922 年,申新共有纱机 134907 锭、布机 1615 台,资产总值达 159l 万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棉纱织企业。周学熙创办的华新纺织公司,19181922 年先后开设 4 厂,资本达 836 万元,纱机 108000 锭。面粉业的发展仅次于纺织业。1911 年全国面粉厂约有 40 家,资本 600 多万元。1919 年增至 120 多家,资本约 4500 万元。在大战期间,中国面粉畅销英、法、美、俄、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二)原因。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工商经济政策外

36、,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其一,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不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其三,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 1915 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所掀起的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三)特点。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仍然很浓。第一,中国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暇东顾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这种发展是很短暂的

3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又都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立即开始萎缩,逐渐萧条。第二,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第三,中国民族工业在大战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上百万元的大公司,但发展较快的还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第四,中国民族工业即使在发展较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外资仍然超过本国资本。【知识模块】 民初政局14 【正确答案】 (一) 政治影响。1917 年,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在北京政府内部引发了“府院之争 ”,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最终中国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一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

38、和会,但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势力范围” 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由于民族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觉醒。 (二)经济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国内的资本主义由此得到迅速发展,为一战后的中国国内政治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思想文化影响。一战中,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为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国内知识分子开始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5 【正确答案】 (一)

39、生平。陈独秀(18791942) ,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 人。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次年改名新青年) 杂志。后长期主编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917 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 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 年参加领导五四运动。1920 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人之一。1921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7 年中共八七会议后,被撤销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29 年因反对共产国际,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后成为中国

40、托派的领袖。1932 年在上海被国民政府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主张抗战。1942 年在四川病逝。主要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二)评价观点。有专家指出:总看陈独秀的一生,“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作为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和党的早期领袖,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指导时代前进的,他的历史功绩是十分光辉的。他的战斗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著,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也有学者这样评价陈独秀:“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 1900 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 1927 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

41、 27 个春秋,做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最后 15 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里,陈独秀依然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做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三)研究。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 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陈独秀与胡适和梁漱溟思想比较等。【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6

42、 【正确答案】 国民党在 1924 年改组前,其名称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到最后的中国国民党,国民党改组是国民党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对此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影响深远。总体而言,改组前后的国民党出现了如下变化: (一)在指导理论上,改组前的国民党以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 为主要内容的旧三民主义为理论指导;改组以后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后,孙中山看到了俄国反抗帝国主义干涉的巨大力量,以及其对广大工农民众的解放,开始积极联络俄国党,在鲍罗廷的帮助下,改组后的国民党正式确立了新三民主义,作为此后行动的理论指导。 (二)

43、在社会构成上,改组前国民党在吸纳成员之时偏重于新旧上层精英,而广大中小知识青年无缘也无资格参与。简言之,1924 年改组前的国民党是一个封闭性的精英组织;但 1924 年改组后,国民党开始面向大众,并注意从中小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吸纳成员,使其在社会构成上凸显多元特征。 (三)在党员规模上,改组前的国民党组织松散,吸纳党员偏重社会上层精英群体,且对党员没有太多约束,登记手续简单,在改组前虽号称二十万党员,但大多数为挂名党员;改组后,通过吸收中小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党员数量猛增,1926 年即达到五十四万余人,1927 年更是号称达到百万之众。 (四)在组织结构上,改组前的国民党较为松散,缺乏凝聚

44、力,只有上层组织,没有基层细胞,党员之间因缺乏基层组织彼此联络,与一盘散沙无异;改组后的国民党效法苏俄党,制定了党章,严密组织结构,建立了从区分部到中央党部的完整组织体系。【知识模块】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17 【正确答案】 (一) 蒋桂战争。1929 年 1 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编遣会议,企图削弱其他军阀的势力,引起了各派军阀的不满。当时,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拥有相当势力,控制着两广、两湖,并占有平津某些地区。2 月,李宗仁以武汉政治分会的名义,撤换了亲蒋的湖南省主席鲁涤平。3 月,蒋介石以中央的名义下令查办武汉政治分会,并发兵进攻武汉,蒋桂战争由此爆发。蒋介石为了打败桂系,令陈济棠等率军由

45、广东进逼广西,用巨款收买桂系的军事将领李品仙、李明瑞、杨腾辉等,并派人联络冯玉祥、阎锡山和四川刘湘三面包围武汉。4 月,桂系战败,李宗仁、白崇禧南逃,蒋介石控制了两湖,蒋桂战争结束。 (二)蒋冯战争。 1929 年,蒋介石征讨桂系得手后,为了进一步消灭异己力量,立即转移兵力,进攻冯玉祥西北军。冯玉祥在蒋军压力下,收缩兵力,5 月中旬,令驻山东、河南的西北军退守潼关。蒋介石兵分三路大举进攻,同时收买西北军韩复榘、石友三部,策动刘镇华、杨虎城、马鸿逵部先后叛冯附蒋。在蒋的武力进剿和内部瓦解的困境下,冯玉祥被迫于 5 月 27 日通电下野。8 月,蒋介石召开编遣实施会议,欲强行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兵力。

46、阎锡山与冯玉祥结盟,决定武力讨蒋。10 月10 日,冯玉祥指使西北军将领宋哲元、孙良诚等 27 人通电反蒋,兵分三路进攻河南。11 日,蒋介石下令讨伐。至 11 月下旬,蒋军在河南先后三次发动攻击,将西北军赶回潼关,战争结束。 (三)中原大战。 1930 年 3 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和白崇禧三个集团成立了“中华民国军 ”,组成反蒋大联合。 4 月,向蒋介石部发动攻击,双方在以陇海铁路为中心,以津浦、平汉两路为辅翼的数千里的战线上投入百万大军展开厮杀。战争初期,局势对蒋介石十分不利,直至 8 月,蒋部才开始扭转危局。9 月 18 日,张学良发出通电,以调停为名率兵人关,占平津。10 月,蒋

47、军攻占开封、郑州、西安,冯军完全瓦解,阎军退至黄河以北,桂军退回广西,历时七个月的中原大战结束。中原大战双方使用兵力 100 多万,死伤 30 多万,给人民造成了空前的战乱和深重的灾难。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绝对胜利而结束,确立了蒋介石在各派军阀中的优势,从而巩固了他的独裁统治。【知识模块】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18 【正确答案】 改组派即“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是 1 927 年后在国民党内形成的、以汪精卫为精神领袖的反蒋政治集团。1927 年冬,汪精卫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遭到失败后,汪系骨干陈公博、顾孟余等人,利用国民党内外对新内战政策不满、要求改革的思想,打出“改组国民党” 的旗

48、号,掀起反蒋运动。 1928 年 56 月,陈公博、顾孟余先后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和前进杂志,宣传改组国民党的主张。是年冬,“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在上海正式成立。由王乐平负责,在上海、南京、江苏一带活动。参加改组派的主要是大学生和国民党党政机关的职员。改组派的主要口号是恢复 1924 年国民党改组精神,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战线” ,复活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的国民党。他们对待共产党及其他政治派别如第三党、西山会议派、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派等 均采取排斥和反对的态度。 改组派的活动遭到蒋介石的坚决镇压,它在各地的刊物相继被查封。其领导机关被封闭,许多成员被捕。1930 年 2 月

49、 18 日,蒋介石又使用暗杀手段,指使特务在上海暗杀了改组派的实际负责人王乐平,使其受到沉重打击,活动渐趋消极。中原大战后,改组派宣告瓦解。【知识模块】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19 【正确答案】 (一) 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后,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并于 19321933 年形成高潮。这场论战是由当时进行的中国现阶段社会性质论战引发的。郭沫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中也同样存在着,并对这几个阶段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时间作了划分。根据这些见解写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 1930 年出版,引起社会震动,并成为当时讨论和批评的中心。 (二)论战内容与各派观点。这场论战主要由“ 新生命派” 的陶希圣等和“托派”对郭沫若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