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3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相同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B)僵化的模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区冲突(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2 苏联解体表明了( )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 “苏联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的失败(C)马列主义在实践中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3 没有参加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苏联加盟国家是( )。(A)阿塞拜疆(B)摩尔多瓦(C)亚美尼亚(D)立
2、陶宛4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除了开展垦荒运动以外,在农村还开展了( )。(A)种植土豆运动(B)种植高粱运动(C)种植小麦运动(D)种植玉米运动5 苏联文学史上对现实问题进行反思的作品众多,其中索尔仁尼琴的代表性著作是( )。(A)日瓦戈医生(B) 古拉格群岛(C) 叶尔绍夫兄弟(D)一个人的遭遇6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最早进行改革,并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是( )。(A)南斯拉夫(B)波兰(C)匈牙利(D)捷克7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其改革因苏联的干涉而中断的是( )。(A)波兰(B)匈牙利(C)捷克斯洛伐克(D)南斯拉夫8 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
3、政治体制(B)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C)各种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D)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9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0 导致东欧国家和苏联发生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 和平演变”(B)民族矛盾激化(C)美、苏争霸的影响(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1 波兹南事件12 匈牙利事件13 柏林墙14 经济互助委员会15 苏共二十大16 阿拉木图宣言17 “八一九”事件18 布拉格之春19 戈尔巴乔夫20 中苏友好
4、同盟互助条约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摘自世界历史杂志材料三:1957 年 7 月,苏共中央和部
5、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 年 1 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 年同 1953 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 33,奶增加 27,蛋增加 44,羊毛增加 91。摘自世界当代史材料四:1953 年至 1964 年,农庄数目从 93 300 个减为 38 300 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产从 1950 年的不到 100 户扩大到 1965 年的 426 户。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 1953 年的 4857 个,增加到 1964 年的 10
6、 100 个(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摘自世界当代史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四、论述题22 简述世界多极化的表现。23 简述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实质。24 简述 1945 年到 1968 年美国民主党对内施政的纲领。25 试论“二战 ”后苏联体制表现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革。26 论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27 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标志及影响是什么?28 论述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性质。29 论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30 简述苏共二十大并对其进行评价。31 简述中、苏分歧和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
7、原因及其影响。历史学基础(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3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无论是苏联还是东欧国家,在后期的经济发展中都面临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困境。【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苏联解体原因是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其失败促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91 年 12 月 21 日,除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
8、亚)外,苏联 15 个加盟共和国中的 12 国领导人聚会哈萨克首府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这 12 个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摩尔多瓦。【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赫鲁晓夫对农业的调整:改变过度集中的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增加农业投资,开展大规模开垦荒地及种植玉米运动。【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昀作品反映了许多现实问题
9、,代表作是古拉格群岛。【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铁托时期,南斯拉夫联盟开始摆脱斯大林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道路。【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968 年春,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进行全面改革,此次改革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开创了民主开放的局面,展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史称“布拉格之春”。1968 年 8 月 20 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
10、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德国通过柏林墙的开放实现了两德统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纷纷放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联盟解散,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二、名词
11、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1 【正确答案】 波兹南事件是 1956 年波兰发生的一起工人示威游行的重大政治事件。1956 年 6 月上旬,波兰西部重要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因对生活现状不满,提出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要求。对此波兹南省委无法作出决定。于是工人推选出 30 人代表团去华沙机械工业部请愿,但遭到拒绝。6 月 28 日,波兹南上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示威者与警察发生严重冲突,据报道有数十人死亡,二百多人受伤,数百人被捕。事件发生后,在波兰各地引起骚动。1956 年 7 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工人群众对党和政府
12、与工人阶级间的“ 不正常关系 ”的抗议;另一方面是敌对分子利用工人不满情绪的结果。【试题解析】 波兹南事件是 1948 一 1953 年波兰人民共和国模仿苏联模式所造成的恶果。【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2 【正确答案】 匈牙利事件是 1956 年匈牙利发生的政治事件。1956 年 10 月 23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发生学生和市民示威游行,夜晚发生流血事件。次日,政府改组,纳吉任部长会议主席。后暴乱波及全国各地,纳吉宣布取消一党执政,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1 月 4 日,卡达尔等人离开首都,另组工农革命政府。同日,苏联军队进入布达佩斯,纳吉被捕,事件平息。【试题解析】 在匈牙利本土,这一
13、事件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被定性为由拉科西等领导人“严重错误和罪行”引发的“反革命案件”,但在东欧剧变后又被称为“人民起义”,“与 1848 一 1849 年的革命和自由斗争具有同等的意义”。【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3 【正确答案】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 二战 ”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 年建造,1990 年拆除,拆除后两德重归统一。【试题解析】 东西德国
14、的分裂和柏林墙的存在是“冷战”两极对抗在欧洲最主要的表现。【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4 【正确答案】 1949 年 1 月,为了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苏东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了经济合作机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表现形式。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抗衡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的重要阵地,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诞生。【试题解析】 经济互助委员会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较弱,无法发挥它的经济功能。【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5 【正确答案】 1956 年 2 月 1424 日,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
15、晓夫主持大会并作苏共中央工作总结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这次会议确立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开始了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尝试。苏共二十大,特别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宣告了斯大林主义的终结。不仅改善了苏联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而且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试题解析】 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6 【正确答案】 1991 年 12 月 21 日,由苏联 12 个共和国的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3 国
16、签署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阿拉木图宣言 的签署实际上意味着苏联的解体。【试题解析】 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7 【正确答案】 “ 八一九 ”事件是 1991 年苏联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场政变。1991 年 8 月 19 日,苏联副总统阿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其后阿纳耶夫会同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及克格勃首脑等人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 ,声称戈氏的改革已经失败,下令武装部队接管国家政权,同时软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尔巴乔夫。在西方国家
17、的支持下,“民主派”头子、当时尚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72 小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重新行使权力,政变遂告失败。【试题解析】 政变失败后不久,叶利钦宣布解散苏联共产党,戈尔巴乔夫亦宣布苏共“自动解散”并辞去总书记职务,拥有 2 000 万党员的苏共随即消失,至 1991年年底,苏联亦告解体。【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8 【正确答案】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推行的适合本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运动。1968 年春,捷共领导人杜布切克进行全面改革,此次改革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开创了民主开放的局面,展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史称
18、“布拉格之春” 。但终因苏联等国的干涉,使得改革运动突然夭折。但其为摆脱苏联的束缚和控制,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探索。【试题解析】 布拉格之春是 1968 年 1 月 5 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19 【正确答案】 戈尔巴乔夫生于 1931 年,1952 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85 年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在职期间,积极推行“全面改革” 的方针。1988 年 10 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90 年 2 月,戈尔巴乔夫提出对苏共进行革命性改革,修改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文,并建议实行总统制。199
19、0 年 3 月 15 日任苏联总统。1991 年“ 八一九 ”事件后辞去总书记一职,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 年 12 月 21 日苏联解体,25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试题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0 【正确答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1950 年 2 月 1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年 4 月 11 日起生效,有效期 30 年。主要内容有: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
20、;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的签订,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试题解析】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束后,中国政府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推行独立自主外交。【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1 【正确答案】 (1)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的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
21、农联盟的政权。(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3)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对旧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农业上以高价收购代替义务交售制,但同时又强化国营农场,实行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也挫伤了农民的产积极性。【试题解析】 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苏联的探索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三个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各有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苏
22、联的影响也不同。【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四、论述题22 【正确答案】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2)欧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1999 年欧元启动,标志着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提高了欧盟的国际地位。(3)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4)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足以同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武器。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5)中国作
23、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试题解析】 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3 【正确答案】 (1)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摆脱美国的核保护伞。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发言权。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巩固和加强欧共体,防止美国利用英国控制欧洲。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用“缓和、谅解、合作” 的外交政策替代“冷战 ”与对抗,增强在美、苏对抗夹缝中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战后欧美矛盾的一种体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24、分化。(2)实质:法兰西民族主义。【试题解析】 戴高乐一生的政治追求就是实现法国的“独立”和“伟大”,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主义是法兰西民族在战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4 【正确答案】 (1)杜鲁门的公平施政:1949 年 1 月 5 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主要举措: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提倡国民健康保险;否决“1947 年的劳资关系法” ;建造廉价公共住宅;继续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计划;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2)肯尼
25、迪的 “新边疆”政策:“新边疆”是美国总统肯尼迪 1960 年 7 月在洛杉矶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后被历史学家用来称呼其国内施政纲领。“新边疆 ”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内政方面,实行双重利率即降低长期利率、提高短期利率的有限廉价货币政策,采纳“新经济学” 的减税主张,实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太空探索和登月计划;实施老年医疗保险,提出解决种族隔离的民权法等。在对外政策方面,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变为灵活反应战略;建立“和平队” ;制造侵略古巴的猪湾事件,组织 “争取进步联盟”,加强对拉美的控制;提出“ 宏图计划”,试图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主体
26、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3)约翰逊的伟大社会:1964 年美国约翰逊总统发表演说宣称,“美国不仅有机会走向一个富裕和强大的社会,而且有机会走向一个伟大的社会。”由此所提出的施政目标,便是伟大社会。国会通过了包括“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立法 400 多项,将战后美国的社会改革推到了新的高峰。【试题解析】 美国的两党在政策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同质的内容也很多。例如战后都坚持罗斯福新政,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采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观念。【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5 【正确答案】 (1)战后苏联体制表现的主要弊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
27、也进一步巩固了战前确立的“斯大林模式” 体制,战后初期,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走向其顶峰的阶段,同时也是这种体制逐渐僵化、表现出危机征兆的阶段。而斯大林在领导国家取得历史性的胜利后日益趋向于保守,他把自己建立的体制模式看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揭露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更不允许对这种体制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斯大林用个人的理论权威排除了其他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探索,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在理论上的唯一正统性。“ 斯大林模式 ”体制最严重的弊端表现在权力机制领域,即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走向改革: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后开启了苏联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为
28、正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 的改革尝试。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平反冤狱和加强法制。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做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阶段。作为对“斯大林模式” 进行改革的第一步,
29、这个阶段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这个阶段及赫鲁晓夫本人所表现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改革的客观趋势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改革的主客观条件都很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进程必然表现出曲折和进退反复的特征。勃列日涅夫时期以“ 完善 ”既有体制为宗旨的理论和政策使一度受到改革冲击的“斯大林模式 ”得到修补和延续,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社会发展的停滞,并在勃列日涅夫晚年再度出现了类似斯大林晚年的由体制僵化而走向危机的状态。1985 年 3 月 10 日,赫鲁晓夫去世。3 月 11 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 选举 54 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新一
30、代领导人开始掌权,苏联历史进入了大变革的新阶段.【试题解析】 苏联由于“斯大林模式”的根深蒂固,后期的改革无法改变僵化的体制,最终走向了不可避免的解体。【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6 【正确答案】 (1)苏联解体的原因:历史原因。苏联 “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主要包括: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尤其是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 ,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全力发展军事工业的政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偏差;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政策。内部原因。要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
31、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2)教训(启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要坚决反腐败。要建设特色文化,加强社会主义信仰教育。调整经济结构,各产业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
32、“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试题解析】 苏联作为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验和教训是马克思
33、主义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的参考资料。【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7 【正确答案】 (1)原因: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 ;日本和西欧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2)标志:东欧剧变。(3)影响: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界各地事务。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缓和,但并不太平(部分地区、民族),呈现和平和动荡并存的局面。对社会主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影响(带来要挟、施压、混乱) ;有利影响(以和平
34、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一体化加快。对中国: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试题解析】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世界局势的主要态势。两极格局的结束影响到世界的发展走势,世界越来越表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8 【正确答案】 (1)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2)宗教原因:东欧部分国家的天主教势力具有长期的历史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东欧国
35、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3)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 ,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 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5)经济因素:自 1936 年宪法以来,苏联开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这种体制的弊端导致了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经济活力大大降低,行政管理体制过于僵
36、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未能突破。【试题解析】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29 【正确答案】 (1)改革背景:进入和平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与美国争霸必须增强国力。(2)主要内容: 政治体制方面,批判个人崇拜,实行集体领导。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平反冤假错案,改组国家安全机构,把内务部一分为二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和内务部 (社会治安) 。建立干部更新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经济体制方面:调整农业,改变过度集中的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提高
37、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鼓励庄园发展副业经济。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在调整工业方面,一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二是理论探索。(3)作用:赫鲁晓夫的改革为即将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做了重要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农业的发展,也为一些遭受冤假错案的领导人恢复了名誉。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甚至在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为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试题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是破除“斯大林模式”的第一次尝试,虽然有其不足,但是也应该承认它的价值。【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
38、30 【正确答案】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于 1956 年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内容: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赫鲁晓夫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2)评价: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被人们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典范。苏共二十大揭露出来的事实,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就打破了长期对斯大林的神化。像斯大林这样的人物也会犯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使人们意识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没有终结,共产党人在各自国家如何搞
39、社会主义还有待自己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这无疑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反对个人崇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起到了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作用,为苏联后来逐步展开的经济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为各国大胆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试题解析】 苏共二十大宣告了斯大林主义的终结,不仅改善了苏联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而且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对苏联和国际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31 【正确答案】 (1)中、苏分歧: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一些新观
40、点,引起了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苏共二十大以后,特别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苏联领导人不尊重中国的主权,要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服从其全球战略,遭到中国的抵制。主要矛盾和分歧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1958 年的炮击金门事件;中、印边境冲突;在中国人民公社问题上的分歧。(2)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中、苏两国战略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中、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边界冲突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标志。(3)影响:公开分裂了社会主义阵营,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可乘之机。 使双方付出了沉重代价,为准备军事对抗花费大量资金。使中国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推进了中、美在这一时期建交。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使其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试题解析】 中、苏关系的破裂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重大事件,影响了中国的外交走向,也影响到中、美、苏三大国的关系。【知识模块】 世界近现代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